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

時間:2022-03-16 10:06:20

導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

摘要:文章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出發,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的必要性,認為經濟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文化教育維系著民族團結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繁榮;并提出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同路徑:民族文化與經濟的并聯發展、差別化地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投入、優化文化教育資源的經濟經營機制。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經濟;協同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具有區域性、原生態性等特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地處邊疆,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沒有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繁榮也就不會有整個國家的發展與穩定。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與民族區域經濟本來就是相互包容與融合的經濟綜合體,失去民族文化教育特質的經濟發展是難以持續的。文化、經濟一體化及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方式與文化教育脫鉤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有其深刻的歷史及地理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是社會、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后固然與其所處的環境、物質匱乏及人口素質有著一定的聯系,但這都不過是一種表現,本質上還是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及對外部環境的排斥[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經濟增長的方式歸結為外延式的與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他說:“固定資本價值中的貨幣部分可以用來擴大企業規模,提升機器運轉效率。在一定時間內就能實現再生產,從社會觀點看其屬于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屬于外延式再生產,如果生產效率提升了就屬于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民族文化教育對經濟環境的調適程度決定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速度及效率。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確立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體制與制度,并發揮著重要的特色經濟優勢。然而,當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與經濟發展相脫鉤,這是因為歷史上少數民族地區形成的以農耕、游牧為代表的文化傳統難以適應工業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及生產方式。

(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不適”

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民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的文化“不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通常表現為對強勢文化的模仿[2]。這種強勢文化是以其強大的經濟作支撐的。少數民族文化對強勢文化進行借鑒的前提應是保持已有的文化傳統。然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不適”恰恰缺失了這個前提,最終使得自身文化的發展停滯不前。第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創新力度不夠。第三,少數民族文化中“輕商”的意識阻礙了其經濟的發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落后歸咎于環境惡劣、經濟脆弱、人口素質等方面。實際上,以上都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滯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少數民族地區往往表現為經濟的落后與文化上的豐富多彩。這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人們往往認為少數民族地區面臨的僅僅是經濟發展問題,同時民族文化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優越性。這種錯覺會讓人們感覺不到文化的種種“不適”,也就偏離了經濟發展的路徑與原則。以往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往往采取“扶貧”“支教”等形式,忽視文化教育的作用,很難取得明顯的成效[3]。可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除了經濟上的扶持,還需要文化上的自我“調適”。

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的必要性

(一)經濟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少數民族地區民眾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數人從事著傳統的手工業及服務業,很難開發及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另外,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不協調。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著極大的發展,這也為文化教育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直接關系到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教育與經濟的聯系也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文化教育維系著民族團結,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繁榮

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對維系民族認同及民族團結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并不是消滅傳統,而是將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因素進行完善,使其與現代社會有機融為一體。對于經濟水平相對滯后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其獨特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是教育發展的關鍵,這就需要培養大量的地方性人才。所以,文化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越是發展市場經濟,推動企業轉型發展,越是要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

三、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同路徑

(一)民族文化與經濟的并聯發展

優秀的文化傳統理念能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傳統落后的理念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文化教育問題,形成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的文化精神。同時,還應積極培育民族文化市場,真正展現民族文化的魅力,有效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從構造和諧社會的角度看,經濟與文化資源配置合理,各民族人民文化素質有效提升,能有效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問題,推動經濟、文化自然協調發展。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方式,注重科技與文化的創新,強化經濟手段與文化功能的關聯,實現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的協同。隨著社會發展日趨成熟,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出現了文化資本貢獻率大于經濟資本貢獻率的現象,這就需要從整體出發,充分整合文化資源,進一步增強文化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力。

(二)差別化地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投入

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教育水平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應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調整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別應加大對經濟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以彌補地方政府因財政緊張而無法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少數民族地方政府在增加文化教育投入時,還應考慮中央政府出臺的相關支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另外,在文化教育上還應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適時調整文化教育的方向。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應建立與當地經濟、文化相適應,注重市場的現實需求,并進行及時、靈活的調整,充分展現文化教育的針對性與現實性。

(三)優化文化教育資源的經濟經營機制

第一,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應不斷部署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文化教育的社會化水平,強化受教育者接受更好教育服務的運作機制。同時,還應不斷提升教育服務的水平與層次,同時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提升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參與的積極性,在政策引導、社會參與、經費支出等方面探索有效可行的經驗與做法。第二,提升企業的公共服務水平,發揮其在文化教育領域中的積極作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發展需要企業的支持與推動,企業在用人時支付一定的公共服務費用或者采取辦學的形式以解決人才需求不足的問題。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改善文化教育場所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第三,從政策與體制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社會資源的投資力度,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鼓勵大型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傊鐣幕匦詫τ谏贁得褡宓貐^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由于文化特性所形成的異質性人力資本,少數民族更可憑借這一不同于主流社會發展路徑的特殊性,融入現代社會平臺之中。也正因如此,少數民族地區在文化教育與經濟發展方面,要努力探索與尋求適合自身民族發展的模式,另外,也要利用好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政策合理發展,提升本民族的文化底蘊,實現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

作者:李慧 王盛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玉華.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238-240.

[2]呂昭和,張敏.社會資本與民族經濟發展:基于民族文化市場效用的分析[J].思想戰線,2013(5):77-79.

[3]劉寒雁,呂昭和.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結構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