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探索

時間:2022-10-23 09:07:50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探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特定文化成果的表達來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的文化現象。當代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育是社會良性運行的需要。經濟全球化、信息多樣化、文化多元化沖擊下部分大學生文化認同感弱化,文化自信缺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既有利于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心的構筑,同時也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彰顯。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振興的精神力量。十八以來,在多個場合強調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進一步強調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新鮮血液,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文化自信培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培育的重要一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流文化宣傳的主陣地,是大學生文化理論知識學習的搖籃,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尤其內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應予以重視且要付諸實踐的。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與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以特定文化成果的傳遞、傳播、踐行等為基本載體。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國家意志的積極表達,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手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輸則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為載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的展開為主渠道。而文化有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之分,文中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歸結為廣義層面上的文化。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質。主要表現為:第一,時代性特質。時代性特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在活力源泉。第二,民族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是思想政治育內容的內在靈魂。第三,意識形態性。旗幟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在規定性。第四,綜合性。受制于人的思想活躍、復雜、多樣的特性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綜合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如何緊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容,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以文化自信建設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著力點,弘揚當代我國主旋律文化,讓我國優秀文化成果滲透到大學生群體中去,是在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避不開的話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的方向。通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把大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青年,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訴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且“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睋Q言之,文化自信即是對自身文化傳達的內涵和價值的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如何在當代大學生中使中華民族自身文化與價值得到肯定并對這一文化生命力產生堅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手段,肩負著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培育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及活動的開展將深深影響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而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反過來也將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此外,國家“軟實力”的建設離不開文化自信心的樹立,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大學生對文化本身有一定的認知,然后達到文化自醒、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但這種認識在大學生群體中又不能自發的產生。我們必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實踐場所的影響力,夯實相關理論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有機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當下主流文化傳播的一種手段,大學生文化自信心的樹立,我們也當注重主流文化的傳播與主流價值觀的培育,所以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牽頭來樹立大學生自信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與可操作性。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

(一)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大環境。文化是社會生活在意識層面的反映,人們每天受到大量的思想文化沖擊,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如何增強自身文化甄別能力,如何樹立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為重要。而一個優良環境的創設是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現實需要。社會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對其做出努力:首先,加強制度建設。制度具有強制力同時具有普遍的約束力,通過制度建設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優良文化環境的創設提供有力的依據。相關部門尤其要加強對網絡文化的監管力度。作為大學生文化信息來源的重要部分,大學生每天通過網絡瀏覽的大量信息中包括積極健康的主流文化,也不妨摻雜消極反主流價值觀的文化,網絡監管應該對那部分不利于大學生發展的消極反主流的文化嚴格加以管控,凈化網絡環境,以一個優良的網絡環境氛圍去營造良好的文化大環境,為大學生提供有品質的信息文化。同時,多元文化的傳輸主要依托媒介來展開,應積極的營造媒介環境。即對電視、廣播、雜志、特別是網絡應增加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涵而不僅僅將其視為局限于娛樂需要的“快餐式文化”平臺。可借助相關媒介平臺如“公眾號”“app”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相關文章的推送,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傳播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閑暇消遣的普遍方式,要充分利用影視作品和聊天軟件如“微博”、“微信”“QQ”來進行我國主流意識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宣傳。當今快節奏的生活傳統紙媒對人影響力逐漸下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充分利用電子媒體環境的改造來實施影響,注重自身文化內涵的豐富,同時將文化滲透于各大媒介。其次,在社會大環境中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以中華傳統文化來熏陶民族氣節、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群眾、以西方先進的文化豐富自身文化的內涵,但要注重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態度,注重大學生民族文學的熏陶與傳承,把握大學生時代文化的正面引導與教育。近年來在公共場所經常出現的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能使受眾無形中對社會主義文化有一定的認知,這也屬于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疇。再來隨著我國人民收入的增加,旅游業也隨之欣欣向榮,可以以此作為挖掘文化與文化傳播的重點之一,加強旅游景點的文化剖析,讓游客在游玩過程中更多地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文化熏陶有一定的感染力,不易使受眾產生抵觸心理。于此,社會組織應深度挖掘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并舉辦相應的文化活動來提高群眾的參與性與提升群眾的關注度。這既可以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能傳播本土文化,強化社會大眾對文化的認知。而社會環境與社會風氣的整體轉變將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最佳外部條件,也是抵御外來文化沖擊的迫切需求。(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高校要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滯留于形式。學校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培育時,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學習中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各種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文化認知的有力武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文化教育的手段,要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的頭腦讓其具備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識,讓大學生了解和認清當下我國主旋律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大學生認清當下我國文化所處的態勢,使大學生能對當下我國文化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在面對西方文化的涌入時能正確對待和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是要引導大學對我國的文化堅定有的自信心,那么學校具體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學??梢酝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考核難度,增強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緊迫感,從而潛移默化的對大學生進行影響。其次,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資源,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而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內容的理論學習。學校可以增設文化主題的趣味社團活動,組織學生讀經典的文獻來體會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以比較直觀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使大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讓教育更具說服力,教育影響更持久。最后,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內容設定要科學也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文化受到多方沖擊,應積極的調適自己。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牢固革命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視西方文化、強化主流意識文化、在課程內容中加入時代文化元素,以最新科學文化成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補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力和時代感,滿足大學生文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實效性的發揮,有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引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展開依賴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實施、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培育有一定影響。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扎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功底、具備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不斷更新的符合時展的科學文化素養。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也是工作開展的基石。同時,在工作開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與受教育者建立一個良性的關系,即“主體間性”的交往模式,在平等對話中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適當調試教育方面與內容。激發大學生對本土文化學習的自覺性,在其學習過程中提供方向性的引導,轉變以往“填鴨子式”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根據受教育者思想實際設定相應的教育目標,分層次分階段調整教育內容。教育者在施加過程中,要注重方法實施的藝術性和運用的多樣性,要學會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ppt”的展示增強內容的直觀性,增加教育的案例分析討論積極性提高大學生教學活動參與率,增強情感體驗。(三)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學習的責任感。報告中對于青年談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贝髮W生應該樹立自身的責任感積極的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建設中去。文化自信上的責任感,是積極投身于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體現。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責任感的培育,首先要讓大學生了解和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主要包括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代先進的文化?!毙纬蓪λ枷胝谓逃形幕挠X醒和覺悟,發現本土文化的魅力和時代先進文化的感召力,在對這一系列文化學習過程中做到入耳、入心、入行。以深厚的中華文化為基礎,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為方向,為當代大學生今后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時提供一個正向的價值判斷,增強其文化鑒別的能力,樹立文化自信心。其次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以意識形態文化為主的教育,學校、老師、社會、政府行為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政府執政的責任之風、學校的校風、老師的責任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學習的責任感有著很強的影響。所以,要注重社會、政府、學校、老師等等責任榜樣,引導學生榜樣學習。避免大學生學習時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冷漠和排斥現象,讓大學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深層次含義。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尤為重要,大學生作為一個即將走向社會各個崗位的群體,是社會發展強大動力。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氣質對社會的風氣影響較大,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需要、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需要。而當下面臨的多元文化沖擊現狀將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繼續存在,所以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培育不得不關注。多元文化沖擊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帶來了多重阻礙。因此我們不得不從思想政治教育大環境,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大學生學習責任意識和文化觀的建構方面來加以努力,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培育的目的,樹立當下我國大學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沈壯海.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政治教育理論,2008(03).

[2]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作者:張曉艷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