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路徑
時間:2022-06-22 09:25:50
導語: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作為文化保護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此同時,文創旅游作為新興產業,成為發展鄉村經濟的有效途徑。將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具有多重實踐價值。本文以湘西鳳凰縣臘爾山鎮蘇馬河村為例,提出了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挖掘非遺資源潛力,合理配置當地旅游資源,建立新型文創旅游產業體系;采用先進技術手段,優化鄉村旅游產業價值,構建文創生產體系;培育當地經營主體,規劃適度經濟規模,構建新型文創旅游經營體系;選擇文化創新路徑,關聯非遺保護效應,形成社會經濟文化乘數效應。
【關鍵詞】非遺保護;文創旅游;鄉村振興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要解決“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關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業農村發展及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指明方向。2020年,我國扶貧攻堅取得了全面的勝利。2021年,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鞏固脫貧攻堅、防止返貧,實現鄉村振興,是下一步國家“三農”工作的重要部分。鄉村旅游是引導鄉村振興的一個很好的選擇[1]。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逐漸被關注。在協調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當地的文化傳統,利用非遺資源,通過開發和釋放其經濟勢能,創造就業崗位,提升農民收入,在地區實踐發展中,逐漸成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亮點之一。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為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對于民族地區來說,這也是基于傳統文化以發展文化創意旅游的有利時機。本文擬從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的價值和對策出發,利用田野調查的相關資料,對湘西鳳凰縣臘爾山鎮蘇馬河村的振興發展進行探討,為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一、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的思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種文化形態,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它既包含了文化的區域性、獨特性,承載著傳承這一文化形態的群體的文化創造,也表現了這一群體的價值觀年、經驗積累、文化認同以及文化發展創造的動力。隨著非遺保護的發展,學術界提出了各種的理念、模式和措施。有學者將非遺保護分為施予式保護、開發式保護、發展式保護[2],提出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性保護[3]等,還有學者將政府作為主體,提出行政保護模式和法律保護模式[4]。無論是何種保護,非遺的傳承發展核心在于傳統技藝的傳承而非商業化和利益化,關鍵在于尊重文化的歷史價值。隨著現代化帶來的新技術、新文化的發展,在發展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了重要的議題。文創旅游是以發展旅游業為基礎,融入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經濟文化的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文創旅游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文創旅游發展可以推動當地產業聯動發展[5],切實優化民族地區人民收入結構進而提高收入水平[6],進一步實現欠發達地區的包容性增長[7],同時降低當地人民返貧的可能性[8]。文創旅游還能促進文化的創新發展,增強文化自信?;谥袊洕l展的今天,國民對文化的訴求,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等綜合因素造成了IP的大熱。[9]在特色手工藝、地域文化、自然資源、飲食或服飾文化等中發掘具有地域特色的IP,將其與文創結合,將能有助于吸引消費者,增加收益,實現文化與經濟共榮。
二、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的效益和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方性的知識體系、實踐系統、價值觀念,是群眾在歷史上形成的寶貴財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文創旅游的發展,則更多地體現著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和追求,具有現代意義和時代價值。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只有將保持傳統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才能既通過歷史記憶增強凝聚力,又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保持活力和創造力。由此可見,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和價值。(一)將保持傳統方式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有利于提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與經濟價值。非遺的種類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曲藝、戲曲、雜技、手工藝、生產商貿習俗和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藥等。將非遺加入鄉村旅游中,可以充分發揮出地方性文化的獨特性,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創意文化產業的加入,又能帶動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能提升,實現經濟價值。(二)將弘揚傳統精神與時代價值相結合,有利于傳承地域文化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非遺保護講求原生態、就地保護、技能傳承。非遺項目中最質樸的內容,往往反映著其珍貴的內在精神。地方文化的承載者需要弘揚傳統精神,走向文化自覺。文創旅游的注入,則有利于融入新時代的價值。將傳統地方色彩與新時代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民族的時代價值相結合,有利于傳承地域文化精神,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三)將挖掘傳統文化形象的象征價值與創意產業的新思路相結合,有利于創新營銷模式及提升鄉村形象。非遺作為地方色彩濃重的寶貴遺產,在保護和傳承中,進行活化和利用,不僅能挖掘出其象征價值,還能創新發展思路。如果文化創意在與旅游業融合的過程中能夠使得視覺形象的設計特色鮮明,將能夠使得兩者的融合結果更為強大,也必然能夠推動城市旅游的轉型升級。[10]在文化的IP中反映出非遺的審美旨趣和獨特魅力,不僅傳承了非遺的精神,還將其與產業的創新模式相結合,將受眾群體擴大化。新的營銷模式在提升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幫助提升鄉村形象,提升其影響力。
三、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
鄉村文創旅游是對當地經濟社會生活,對鄉村地域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將非遺保護融入文創旅游,挖掘非遺的文化潛力,利用網絡、信息等現代先進的技術手段,發揮政府、地方、組織和市場及個人的積極作用,進行適度合理的開發,并通過合理配置旅游資源和優化產業,在非遺保護的同時建立起新型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可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四、湘西鳳凰縣臘爾山鎮蘇馬河村的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
(一)蘇馬河村概況
臘爾山鎮處于湘西的西南部,是鳳凰縣的兩大苗族聚居區之一。從鳳凰鎮出發,過烏巢河,即到臘爾山。蘇馬河村距離位于臘爾山臺地西北部約8公里處,公路已硬化,交通便捷,另一端與貴州相聯通。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的蘇馬河生態優美,氣候溫潤,歷史悠久,村落錯落有致,文化遺產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富有特色。目前,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以種植、養殖業及外出務工為主。村落的非遺保護有待加強,具有文創旅游開發的空間。筆者于2020年7月到蘇馬河村開展了田野調查。以下將通過對蘇馬河村現有資源進行深入分析,對其鄉村振興提出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開發融合發展的設計,以探索其加快發展的路徑。
(二)關于當地可挖掘IP資源的分析
文創旅游資源是在地域特色和風貌的基礎上塑造衍生的,分析蘇馬河村的自然資源、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有利于挖掘其地方特色,形成文創IP。1.自然資源村落坐落于臘爾山臺地,三面環山,一面通往臘爾山鎮政府,交通通達,土地平曠,人口密集。農田分布集中,河流從村落中央穿行而過,山林資源、動植物資源、水資源豐富,使蘇馬河成了美麗宜居、環境優美的傳統村落。村中目前的物產與特色產業主要以水稻種植、煙草種植、家禽家畜養殖為主。2.物質文化資源蘇馬河村的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有特色建筑、土地廟、具有故事性的歷史遺物等。當地特色建筑為苗族的傳統建筑,大都依山傍水而建。保存較為完好民居建筑有光緒年間的狀元吳坤的老宅。村中還有反映當地村民生活的傳統苗家宅子、歷史民居、古井、富有傳說故事的石梯和巖燈盞碗、炮臺遺址等。3.非物質文化遺產蘇馬河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服飾,民俗風情,特色飲食,婚俗節慶,宗教信仰,傳統醫藥,歷史人物與故事等。村中有關于苗族歷史人物吳天半的內涵豐富的民間敘事長詩和民間故事,有苗歌鼓舞、苗族服飾和銀飾、苗族傳統婚俗節慶、苗醫草藥等有待挖掘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筆者的資料收集和田野調查,上述的資源并未得以有效利用和保護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關于村落的傳說故事及關于當地歷史人物吳天半的歷史,只有極少數村民了解;二是關于吳狀元的故事亦有待挖掘;三是苗歌鼓舞近年來受到國家的關注,當地村民已逐漸開始重視,仍有待傳承發展;四是苗族刺繡和花帶、銀飾等的制作在當地有待保護;五是一些傳統野生中草藥由于保護不足以鮮見,為傳統制藥方法的傳承帶來了困難。
(三)蘇馬河村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方式的探索與思考
近年來,國家通過免息貸款、技術指導、引進水稻和煙草種植產業,引導外出務工就業,較大地促進蘇馬河村的發展。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住建部將蘇馬河村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為保持村落建筑風貌做出了努力。根據調研總結歸納的相關問題,下文將做出非遺保護與文化創意旅游方面的設計,以期為村落振興發展提供探索。1.挖掘非遺資源潛力,合理配置當地旅游資源,建立新型文創旅游產業體系。設立民俗風情、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制作的基地,并將其作為文創旅游的一部分。目前村落中有活動中心,提供了打苗鼓的場地,但在民歌、民間故事傳說傳承、苗醫苗藥的傳承方面,沒有專門的空間和培育基地,需要通過政府支持搭建。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和文創產品的品牌化塑造中,有必要投入時間、精力梳理傳承譜系,精研材料工業,唯其如此,研發才有后勁和落地基點。[11]村落還應注重培育人才、保留技藝,通過創新探索可持續的方式,進行文化社區的建設,使村民作為參與非遺開發和文化創新的主體,整體受益,增加社區民眾主動性,并將非遺融入文創旅游,提升經濟發展;融合非遺技藝的文化要素到文化創意中,使旅游經濟價值具有獨特性,使文化創意美化與融合機制共同作用,建立新型文創旅游產業體系,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2.采用先進技術手段,優化鄉村旅游產業價值,構建文創生產體系。物質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通過文化創意設計出當地的特色IP。作為傳統村落,蘇馬河村歷史悠久,物質遺產豐富。在非遺保護的同時,也應重視物質遺產保護。這些文化元素蘊含著苗族的智慧和價值觀念,富有地域風情??梢詫σ曈X元素符號進行提取,包括特色圖形和紋樣、信仰符號、工藝元素等;可以對當地的物與故事的情感認知和體驗進行提取,設計出對村落的新想象;可以利用村落的天然材質加入相關敘事進行設計,形成特色文創符號;可以提取村落文化元素,與新時代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元素相結合,形成既獨特又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創設計。提取元素后,制作成非遺文創衍生品、非遺動漫、非遺影視等,形成特色IP,并借助新媒體與大眾互動、活化IP,通過吸粉提升知名度,以引導大眾旅游。綜合利用先進的電子、信息、網絡、新媒體等技術,優化鄉村旅游產業價值,構建文創生產體系。3.培育當地經營主體,規劃適度經濟規模,構建新型文創旅游經營體系。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將民間故事作為創意旅游路線勾勒的線索。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公共事業投入、加大保護的資金投入是社會不斷發展之后的一種理性的呼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弱勢的文化形態,政府扶持尤顯重要。[12]政府通過整合資源,利用已有的民間文學資料,如村落相關的吳天半的民間故事、傳說,吳狀元的歷史故事,苗族生活習俗故事,當地參與自衛還擊戰的人物口述故事等,編輯成冊,發揮其故事性及傳承性,將其融入文化創意旅游路線設計中,形成既有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也有愛國精神和情懷的創意旅游線路。同時加強宣傳,使更多的當地民眾了解村落的文化和故事,積極引導民眾參與到故事傳播中。培育經營主體,通過政府引導規劃與當地經營主體的配合,構建新型文創旅游經營體系。4.選擇文化創新路徑,關聯非遺保護效應,形成社會經濟文化乘數效應。提煉文化資源的象征價值并融合新時代價值要素,形成文化創意新思路,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文化資源的利用、空間再造、旅游的引入,需要從當地的歷史文化中提取其象征價值,不是簡單的重復其他地方的旅游產品或旅游風貌,而應當有地域特色,形成獨特的IP。在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下,利用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單靠地方特色的象征價值仍顯單薄,需要加入現階段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要素和價值取向到文創產品中。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價值的文創新思路,構建旅游產業??傊ㄟ^非遺和文創旅游的融合,將帶來乘數效應:促進社會資源有效扭轉,完善資源配置模式,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活化當地非遺資源,通過創意產業保育傳統文化,建立非遺保護支持體系;通過投入績效,促進產業化經營,構建鄉村支持體系;結合政府扶持,利用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五、結語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13]”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非遺保護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發展相結合是傳統文化知識和手工技藝等得以保留的有效方法,文創旅游是幫助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模式路徑。一方面,非遺的傳承發展為游客展現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創意為鄉村的文化添加了新鮮的活力。應注意的是:文創旅游開發過程中需保持非遺的存續力,兼顧經濟效益,并保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良性發展;也需增強地方社區民眾的主人翁意識,并融入中華民族時代精神,以文化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陸林等.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2]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2-64.
[3]宋俊華.文化生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J].文化遺產,2012,(01):1-5+157.
[4]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6(02):75-84.
[5]李娟文等.中部崛起中的六省旅游聯動發展[J].經濟地理,2007,27(2):323-326.
[6]王鵬飛等.行動者網絡理論與濃醇空間商品化[J].地理學報,2017,72(8):1408-1418.
[7]章牧等.區域旅游業發展的空間格局與戰略選擇[J].經濟地理,2014,34(1):188-192.
[8]陸林等.基于社會學事業的黃山市場口鎮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機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6):19-24.
[9]于麗娜,鐘蕾.IP時代下的文創旅游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18):306-312.
[10]陳一.城市文創旅游與地域旅游視覺形象設計構建[J].社會科學家,2020,(10):71-76+96.
[11]王東.“文旅+傳統工藝”文創品牌孵化模式——以甘南傳統工藝為例[J].藝海,2020,(12):103-105.
[12]陳華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幾個問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05):87-91.
[1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作者:侯喆 單位: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 上一篇:新型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創新思路
- 下一篇:服務業GVC參與對制造業出口韌性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非遺文化匠心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