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下校園文化建設探析

時間:2022-09-10 09:32:28

導語:大眾文化下校園文化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眾文化下校園文化建設探析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長期的教育實踐所創造的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主要在引導、規范、激勵、凝聚廣大師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眾文化的崛起改變著師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以資本化形式沖擊著校園文化的價值理性,以格式化方式削弱著校園文化獨特魅力,更以過度娛樂的價值追求弱化著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然而,大眾文化是把“雙刃劍”,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娛樂性、技術性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向現實生活世界回歸的創新建設路徑。

一、大眾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挑戰

大眾文化是憑借市場化的商業運作和現代大眾媒介的傳播出現的,旨在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各種文化消費需求的商業性文化。隨著大眾社會的形成、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和現代傳播媒介的發展,大眾文化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的崛起迅速地改變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生態,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挑戰。(一)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淡化校園文化的文化力。大眾文化的商業性使得文化可以以資本的形式贖取和轉化為經濟價值,其文化價值往往要通過市場交換后形成的經濟價值才能實現。文化的資本化決定大眾文化關注的是如何實現經濟價值,而將真正決定它作為文化產品不同于其他物質商品的文化價值放在從屬的地位?;艨撕D赋?“在文化商品中,所謂的使用價值已經為交換價值所替代;在人們欣賞藝術作品的地方,到處充滿著走馬觀花和確鑿可靠的知識:沽名釣譽者取代了鑒賞家?!魏慰腕w都不具有內在的價值;它只有通過交換才能獲得價值。”文化的資本化沖擊著基于價值理性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中作為手段的經濟價值和作為目的的文化價值二者之間的地位顛倒,淡化了校園文化的文化價值,削弱了校園文化對高校師生的引導、規范、激勵、凝聚作用。(二)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弱化校園文化的教育力。娛樂性決定了大眾文化是一種注重感性的文化,滿足的往往是人們比較基本的、低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不是深層精神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從心理學層面看,大眾文化是大眾社會進行自我撫慰的文化形態,是感性的和欲望化的文化。當人們沉浸其中時,實際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娛樂,而只是一種麻痹的狀態或是對現存生活的一種逃避,正如霍克海默與阿道爾諾所言:“欺騙不在于文化工業為人們提供了娛樂,而在于它徹底破壞了娛樂,因為這種意識形態般的陳詞濫調里,文化工業使商業將這種娛樂吞噬掉了?!保?]大眾文化以大眾傳播媒介及移動網絡技術為支持實現對校園文化的滲透,師生的口味越來越傾向于接受輕松、愉悅的文化形式,從而造成校園文化形態形象化、文化內容趣味化、文化宣傳取樂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戲的形式弱化了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三)大眾文化的技術性削弱校園文化的創造力。大眾文化的生產和消費以大工業和現代科技為基礎,具有生產的批量性和可重復消費性,而以經濟價值為主要追求又決定了它必須從重視生產的批量性轉向消費的批量性?;艨撕D赋?“文化工業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憑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藝術轉換成為消費領域以內的東西,并使其成為一項原則,文化工業拋棄了藝術原來那種粗魯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藝術提升為一種商品類型?!保?]大眾文化時代具有文化工業化特征,校園文化被高科技的信息、影像、仿真、虛擬等技術進行程序化、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并以現代大眾傳播媒介及互聯網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合一的精致度及全球同步的在場性實現了格式化顛覆,格式化了校園文化的文化形態、文化內容及文化精神。文化的模式化、批量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使校園文化丟失了與眾不同的個性和風格、喪失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進而削弱了推動校園文化不斷發展進步的創造力。

二、大眾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機遇

文化走向大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的發展將為校園文化發展提供向現實生活世界回歸的全新路徑。大眾文化雖然以其特有的商業性、娛樂性、技術性特點弱化了校園文化的文化力、教育力和創造力,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園文化的灌輸性、抽象性、控制性,使校園文化向大眾化、通俗化和民主化轉變,激發并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內化力、認同力和親合力,為校園文化在大眾文化時代的創新建設實踐提供了新的契機。(一)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提升校園文化的內化力。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決定了它的生產和接受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的。因此,大眾文化的文化傳播既不是通過政治途徑強制性地灌輸給大眾,更不是通過學術途徑由精英傳達給大眾,而是通過市場化的運作直接進入大眾的現實生活中。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決定了它能滿足大眾的利益需求,正如費斯克所說:“大眾文化又為大眾所有,而大眾的利益并不是產業的利益……一種商品要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須包含大眾的利益?!保?]大眾不再是產品的被動消費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化的生產和存在方式。大眾只有在了解文化產品的文化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上,在心理、精神的雙向交流和影響的過程中賦予大眾文化產品特殊內涵和使用價值,即內化文化產品的價值并形成自我的需要,才能主動消費文化商品。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滲透到校園文化中,不但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實現了校園文化結構從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等級化向民主化的轉變,而且以學生需要為導向的校園文化產品實現向自下而上的文化生產方式轉變。同時,放棄強制性灌輸的校園文化選擇了師生互為主體、平等對話的文化交流方式,提高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在文化的建設、傳播中以積極參與、主動選擇的方式內化了校園文化價值,并建構為自身價值體系,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內化力。(二)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提高校園文化的認同力。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在于它以溫馨、輕松、歡樂、回憶等形式,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喧囂躁動、緊張疲憊、壓力超荷的大眾舒緩自己的精神生活,彌補生活的單調性、片面性和孤獨性。同時,大眾文化還經常通過虛擬的方式表現現實,使大眾能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實現對文化價值的心理認同和價值認同。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在文化形態上以輕松、自然代替了嚴肅、生硬,使大學生對高尚深刻的校園文化理想信念達成視域融合;在文化內容上以平易、現實代替了高深、神秘,使大學生更易理解抽象思辨的校園文化內容;在文化形式上以風趣幽默的語言交流代替了嚴肅莊重的道德說教,使大學生在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中提升對校園文化核心價值的普遍認同感。(三)大眾文化的技術性激發校園文化的親和力。大眾文化的技術性在于其生產及傳播的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大眾文化依靠先進的傳播媒介、數字化高保真的聲像制作、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載體,使不同形態和不同模式的文化在網上自由流動,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壁壘,加速了傳統文化、大眾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大眾文化依靠現代科技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不但打破了校園文化高高在上的膜拜感,為大眾帶來了平等的體驗,還推進了校園文化的民主化,使校園文化從“精英”走向大眾,從理想文化走向現實文化。基于生活實踐的大眾文化向大學師生展示了一個鮮活的現實世界,提高了大學師生對校園文化的關注與認識,推動了校園文化中的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同意識的建構、價值信念的傳承。

三、大眾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啟迪

大眾文化以資本化形式沖擊著校園文化的價值理性,以格式化方式削弱著校園文化獨特魅力,更以過度娛樂追求弱化著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但大眾文化也有利于校園文化向大眾化、通俗化和民主化轉變,激發校園文化的內化力、認同力和親合力,為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實踐提供新的路徑。(一)創新文化理念,鞏固校園文化的價值主導性。高校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不僅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還是校園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校的辦學理念為主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校園文化的價值追求。一是以高校辦學理念為主導,體現校園文化的獨特性。辦學理念是從高校辦學歷史上積淀而成的具有自身特點的學校精神,它回答了各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關于大學為誰辦、誰來辦、怎么辦等問題。例如廣西師范大學以“尊師重道、敬業樂群”為校訓精神,以教師教育特色鮮明、國內知名、國際有影響的綜合性大學為建設目標。辦學理念不僅支配著廣西師范大學的辦學行為,而且對廣大師生都具有目標引導和行為激勵等功能。因此,校園文化要以各高校的辦學理念為精神主導,彰顯鮮明的個性。同時,高校必須提升校園文化的大眾性,文化形態上以輕松、自然代替嚴肅、生硬,使大學生對高尚深刻的校園文化理想信念達成視域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引導、規范、激勵、凝聚作用。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增強校園文化的先進性。增強文化先進性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核心的體現,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校園文化核心價值,才能保證校園文化的正確前進方向和科學的發展道路,引領高校師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保證校園文化的先進性。校園文化經過大眾文化傳媒的信息傳播和文化改造,保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加速了傳統文化、大眾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實現了校園文化的全方位入腦入心,最終轉化為廣大師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三是以大眾文化的構建方式,增強校園文化的時代性。文化走向大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的發展將為校園文化發展提供全新的路徑。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園文化的灌輸性、抽象性、控制性,增強了校園文化的時代性。文化形式上以風趣幽默的語言交流代替了嚴肅莊重的道德說教,使大學生在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中提高對校園文化核心價值的普遍認同感?;谏顚嵺`的大眾文化向大學師生展示了一個鮮活的現實世界,提高了大學師生對校園文化的關注與認識,推動了校園文化中的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同意識的建構、價值信念的傳承。(二)優化文化結構,增強校園文化的內容主流性。校園文化是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能集中反映高校師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包含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與制度文化等內容。大眾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商業消費化、娛樂膚淺化和技術格式化,容易造成校園文化的功利化、低俗化和虛擬化,不但降低校園文化的思想性和學術性,而且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觀與道德觀。優化校園文化結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占據著校園文化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即占據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與制度文化的主導地位。以宣傳教育(報告、講座、媒體等)、文化活動(辯論賽、朗誦賽、讀書會等)、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為校園主流文化載體,借鑒大眾文化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文化形態上以輕松、自然代替了嚴肅、生硬,使大學生對高尚深刻的校園文化理想信念達成視域融合;文化內容上以平易、現實代替了高深、神秘,使大學生對抽象思辨的校園文化內容更易理解;文化形式上以風趣幽默的語言交流代替了嚴肅莊重的道德說教,使大學生在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中達成對校園文化核心價值的普遍認同。(三)整合文化傳播,提升校園文化的宣傳實效性?;诳茖W精神的大眾文化深刻改變著校園文化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校園文化文字符號的穿越性、聲音符號的在場性和圖像符號的形象性等特點深刻影響著大學師生。將觸角伸向身體領域、消費領域和符號領域的校園文化以更貼近師生的生活理念和品位的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育著高校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境界。一是校園文化建設主體選擇師生互為主體,促進校園文化的價值內化。文化建設主體以平等對話的文化交流方式,提高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在文化的建設、傳播中以積極參與、主動選擇的方式實現校園文化價值內化并建構自身價值體系,提升校園文化的內化力。二是以師生需要為導向,轉變校園文化產品生產方式。通過大眾文化市場化的運作,使校園文化直接地進入師生的現實生活中,在心理、精神的雙向交流和影響的過程中賦予這種文化產品特殊內涵和使用價值,亦即內化文化產品的價值并形成自我的需要,進而主動消費文化商品。三是運用大眾文化傳播技術,促進其他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價值認同。大眾文化的技術性在于其生產及傳播的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大眾文化依靠先進的傳播媒介、數字化高保真的聲像制作、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載體,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差異與壁壘,增進了不同形態和不同模式的文化在網上自由流動,加速了傳統文化、大眾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促進其他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價值認同。通過文化主題設置、文化內容的定向傳播,采用虛擬表現現實的表達方式,能使廣大師生在輕松、快樂的享受中達到對文化價值的心理認同和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斷[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3.

[2]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8.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

作者:易菊英 蘇杰初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