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思考
時間:2022-08-09 04:04:43
導語: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物理作為高校一門基礎性學科,由于其自身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發展過程,蘊涵著極為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本文從引入科學家的成長經歷,激發學生勇于追求真理,熱愛和平,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效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思考
2016年以來,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全國教育大會等會議上,多次強調要加強新時代的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教育實踐。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3]
一、大學物理“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上海率先開啟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之路。目前全市高校“課程思政”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尤其是上海復旦大學,目前,已經有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范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課來實現顯然是不夠的,目前,課程思政越來越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使“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很多高校都在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積極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諸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高等數學“課程思政”,醫學專業“課程思政”,而大學物理,作為一門古老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源遠流長,將思政元素引入大學物理課堂中,將知識的傳授與價值引導有機的結合統一,實現人文精神教育,是每一位大學物理教師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大學物理“課程思政”的建議
大學物理是高等理工科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具有授課范圍廣、聽課學生人數多的特點。通過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將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使當代大學生懂得,科技永遠是人文的科技,科技是用來為人文服務的,科技要以人文為統領;通過物理學家成長的故事,讓大學生能從中領悟沒有人文精神,是不可能掌握好科技的,沒有人文的科技猶如盲人瞎馬,不僅不知科技為誰所用,還會走上歧途;通過科學家愛國奉獻的例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以科學家們的成長故事做為切入點,給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啟示??茖W家牛頓,他生活在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就對科學實驗和機械發明有著濃厚的興趣,一件平常的小事,熟透的蘋果打在他的頭上,引起了他的思考,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物理課上通過講述這一故事,教育當代大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有一顆好奇心,凡是多問為什么,勇于追求真理??茖W家愛因斯坦,從小就熱愛科學,喜歡思考,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理論。然而在正值世界大戰的背景下,他沒有只顧著科學研究,毅然決然地投身到反對戰爭的工作中,盡管被列入殺害“黑名單”,仍堅持在革命的最前線,反對戰爭、核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傷害,用自己的影響力教育更多的人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物理課上通過引入這一故事,教育當代大學生熱愛和平,為人類造福。“宇宙之王”斯蒂芬霍金,在讀研究生時候就患上了神經元疾病,甚至被醫生宣判死刑,但霍金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奮發圖強,身殘志堅,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40年之久,而他的思想卻遨游在廣袤的時空當中,解開了宇宙之謎。通過講述他的故事,教育當代大學生敢于向命運挑戰,克服一切困難爭做生活中的強者。(二)以愛國奉獻精神作為切入點,給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啟示。例如,在物理課程中,講述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的故事。雖然他在美國已經做出了卓越的科研成果,甚至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有著光明的前途,但當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義無反顧的決定回國參與到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建設之中。即使在回國的過程中遭到了美國千方百計的阻撓,甚至將他扣留五年,但錢學森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歸國夢,最終回到祖國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這種精神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勵大學生把握現在,追逐未來,樹立為祖國富強而努力奮斗的雄心壯志。實現大學物理教學中人文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采用最優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把思政元素巧妙的融進去,讓學生愿意聽而且聽的懂,在“潤物細無聲”中達到了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是大學物理“課程思政”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立德樹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展示[J].河南教育,2018.
[2]林云.“互聯網+”背景下“形勢與政策”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8.
[3]焦葦,陳之騰,李立基.上海高校積極試點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J].上海教育,2017.12.
作者:趙璐璐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 上一篇:網絡和多媒體在大學物理的應用
- 下一篇:物理生活化教學與學生有效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