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教學課程思政資源探討

時間:2022-05-07 03:26:42

導語:大學物理教學課程思政資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物理教學課程思政資源探討

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同時可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大學物理是高等工業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對學生系統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礎、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增強適應能力及建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起著重要的作用。上述目標要求大學物理教育應深入挖掘其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明確其價值取向。基于此,《物理學科教育學》一書,從當前大學物理學科的教學現狀出發,探究了物理教育學的重要性、教學目的以及主要的內容等系統知識,對于當代大學物理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資源挖掘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

作為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一項重要工程《學科教育學大系叢書》的其中一冊,《物理學科教育學》由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喬際平教授撰寫。喬際平教授長期致力于大學物理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教學研究,出版物理教學用書20余部,主編了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曾發表物理教育研究文章50余篇。他基于多年來的教研積累,在查閱、收集、匯總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由專業學術團隊討論整理而編著此書。該書博采眾長、去粗取精,理論內容全面且系統,觀點新穎、前沿,寫作風格嚴謹,是1本重要的教學指導用書。全書包括10個部分,導言與正文九章,第一章是素質教育概述,分析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以及措施。中間三章分析了物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包括目的與目標、內容與教材、過程與方法等,是物理學科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后五章,主要研究了物理教育的具體措施,分析了學生與教師、測量與評價,對物理教育的研究與發展進行探討。其中,中間三章為大學物理教學的課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后五章中關于物理教育的具體措施,則為大學物理教學中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提供了實踐上的方向與指導。本書基于物理學科教育學的系統理論,從多章節對大學物理教學中課程思政資源挖掘進行多角度思考。比如,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和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宇宙星體、小到原子、“基本粒子”,以及電場、磁場、引力場等場形物質都充分體現了客觀世界的物質性。辯證唯物論的物質與意識辯證統一原理指出,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是各種具體的物的抽象、不以人的感覺而存在同時又能被人的感覺所反映并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再比如,在物理教學中,從客觀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出發,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原則。一般說來,學生對于實物的物質性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而對于物質的另一種形態——場,則比較難以接受,此時,在教學中進行各種演示實驗或者視頻播放就十分必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們的認識源于實踐,又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同時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化和發展??茖W實驗作為一種重要的實踐方式,并不是純粹的意識活動,而是通過重現客觀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實際改變受教育者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行為。

大學物理的課程思政具有潤物細無聲、言傳身教、形式多樣、潛移默化、與時俱進等特征,所以必須要在現有教學資源中充足挖掘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這樣才能確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性。物理學知識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物理學家勵志求學、成才報國的故事等被可以用來教育、引導、激勵青年學生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同時,物理課中的實驗性環節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科學素養、觀察思考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提高其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的優良道德品質。在講解物理知識的過程中,信念以及理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提高其境界與情懷的目標效果。要言之,通過物理教學內容來培育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本書與以往的物理學科教育用書不同之處在于,其中秉持對內容的創新角度,避免傳授僵化、枯燥的物理教學知識,采用了圖文并茂的編排方式。在闡述物理學科教學理論的同時,在章節中對難懂的教學理念使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地描述理論的具體形成、特征以及主要內涵,進而加深讀者對其的理解以及記憶,使得該書集專業性、系統性、理論性、前沿性以及創新性于一體,是一本教學中實用的指導用書。

本書對物理學科教育學專業在校學生和廣大從事物理學科教育工作者都有指導作用,適用于物理學科的專業教學,也適用于物理學科教育從業人員的學習和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系北方工業大學2020年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成果,為工科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舉例教學與案例教學有機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研究成果。

作者:紀萍萍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