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農村信貸創新的調研
時間:2022-09-01 10:03:19
導語:地方農村信貸創新的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無錫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農村經濟多元化進程不斷深入。隨著城鄉一體化規劃和建設的穩步推進,無錫市農村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各縣、區、鄉鎮紛紛建立體現各地優勢的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化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支柱產業和特色工業,而傳統農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下降。2009年,無錫市實現農業增加值93.6億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為1.86%。同時,現代服務業也在不斷向農村滲透,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二)農村土地集約化及城市化步伐加快。隨著十大強農惠農工程的實施,農田水利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穩步推進。為了改善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無錫市大力實施農村造林綠化工程,并在重點水源保護區和環太湖周邊地區實施面源污染治理和退耕還林還湖。根據國土資源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的要求,2008年起實施了以土地整理改造為中心的“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還積極開展“兩置換一轉化”試點探索工程。
(三)發展現代農業成為戰略方向。改革開放以來,無錫市高效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一批新興農業主體應運而生,現代農業產業化呈現加速發展趨勢。目前全市現代高效農業面積108.5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達52%。同時,工商資本投資開發農業、建設高效農業園區的農業經濟“捆綁式”發展模式也逐漸興起,2003年以來工商資本累計投入農業超過120億元,華西集團、陽光集團、紅豆集團等企業集團都對建立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方興未艾。在規?;?、產業化發展趨勢的帶動下,能人帶動、農學聯手、龍頭帶動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農戶扎根農村、發展農業的自覺選擇。2010年6月末,無錫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582家,經營范圍包括糧油、蔬菜、花卉、苗木、畜禽、特種養殖等10多個門類100多個種養品種,在組織農民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無錫市信貸支持“三農”的基本情況
至2010年6月末,無錫市涉農貸款余額2335.38億元,同比增長22.93%,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38.51%,繼續保持逐年穩步增長態勢。其中,對純農業的信貸支持約占到整個涉農貸款的20%左右,占主導地位的方式是通過直接支持鎮、村工業企業,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從而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并通過“以工哺農”來扶持農業的發展。
(一)改進農村信貸管理機制
一是成立農村金融專業機構。如農業銀行無錫分行根據股份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成立了農村產業金融部、農戶金融部、三農信貸管理部,分別掛靠公司業務部、個人業務部、信貸管理部,另外在風險管理部內設三農風險管理中心,在財務會計部內設三農財務管理中心,實行專業人員配備、專項計劃資源、專門考核核算、專門風險報告路徑的“三農事業部”制經營模式。二是保持和提升基層網點的服務能力。如農業銀行對江陰、宜興支行充分、獨立的小企業授信權和個人助業貸款權限,盡可能縮短信貸決策流程,擴大縣域網點的信貸轉授權,提高縣域支行市場響應能力。宜興農合行在基層網點所在的鄉鎮撤并后,仍然保留了10多個分理處,發揮貼近村級農戶的服務優勢。三是加強涉農信貸服務的考核。如宜興農合行對基層網點出現貸款難投訴的,內部實施對基層網點的追究制,從機制上確保涉農金融服務的有效開展。
(二)突出農村信貸支持重點
一是加快農村個人信貸業務的發展。轄內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做好做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農業擔保基金貸款等傳統業務。同時,又推出了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青年創業貸款、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助學貸款以及個人經營貸款等,多層次多渠道滿足農戶貸款需求。上半年全市農戶貸款余額86.27億元,同比增長38.62%。二是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包括農業發展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積極介入支持。如農業發展銀行在做好做足糧油儲備貸款的同時,積極拓展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上半年投放了良田整治、水環境治理、蔬菜基地等5個項目,金額8.77億元。農業銀行對惠山區農村“雙置換”項目牽頭組建了10億元銀團貸款,其中該行貸款8億元;還對重點鄉鎮的市鎮改造、供水建設等項目投放6億元項目貸款。三是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重點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產品和龍頭企業。如錫州農商行對唯瓊生態、鴻山生態等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支持,貸款余額5540萬元。農業銀行積極支持農資生產及流通企業,先后對中農新肥、太平洋化肥等近10家化肥生產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近10億元,有效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是豐富農村信貸授信方式。農業銀行根據農戶信貸需求,量身定制了惠農卡產品,面對農村種養殖戶、個體經營者或交通運輸戶發卡,授信起點5000元,最高5萬元,可循環使用授信額度,目前發卡3萬張,授信6213萬元,市場反映良好。江陰農商行開辦了暨陽卡銀貸通業務,可在授信額度內循環使用,共發放銀貸通982張,授信額度達7.39億元,有效支持了農村小企業主和商戶的經營。二是創新涉農信貸產品方式。各金融機構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探索了多種抵押擔保方式,推出了適合農戶、涉農企業的信貸產品。如農業銀行推出了縣域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縣域集體用地抵押貸款等新品種,較好地適應了縣域的信貸市場。江陰農商行推出了以工保農的現代農業貸款,即由工業企業為農業貸款提供抵押或者擔保、由農商行向農業企業發放農業貸款的新產品。例如由陽光集團提供擔保,江陰農商行向江蘇陽光生態農林開發公司發放農業貸款,用于支持其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宜興華豐農村小貸公司推出了“合作社+社員”“、公司+農戶”等多種信貸產品。三是探索涉農信貸審貸新模式。錫州農商行、宜興農合行已啟動了“陽光信貸”業務流程,成立貸款評議小組,深入農村開展農戶及中小企業有效貸款調查,確保貸款調查、手續、定價等陽光操作。宜興華豐農村小貸公司聘請了農業技術顧問,對種植、畜牧、水產等審貸項目進行專業指導,對項目的可行性提出專業的審貸意見。
三、當前農村信貸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不夠規范
一是運作不夠規范,大部分合作經濟組織比較松散,沒有按照規范的公司治理進行運作,沒有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二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其經營范圍多為農副產品的種植、養殖和流轉,經營單一,市場價格波動對經營風險的影響較大。
(二)涉農信貸的貸款期限不盡合理
據調查,我市金融機構對涉農企業的貸款期限大部分都在一年以內,農業產業化企業普遍存在著短貸長用的問題。這就造成部分行業的涉農貸款期限與其實際需求不匹配,造成企業財務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抵押物缺失影響涉農貸款投入
涉農企業大多租賃集體土地進行生產,在集體土地的流轉還沒有切實可行操作辦法的情況下,我市金融機構對涉農企業利用集體土地抵押貸款存在較大的操作難度。而農村宅基地、集體林權、農業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府服務及社會中介配套服務,而難以轉化為有效的抵押價值,涉農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加大。
(四)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尚不健全
涉農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額有效的抵押、擔保。無錫市在涉農貸款擔保方面有一些嘗試,如宜興2006年由財政出資300萬元,作為市農業貸款首期保證金,為涉農貸款提供擔保,并制訂了操作辦法,最高擔保額可達1200萬元;江陰由財政出資,吸引其他社會資本參與成立的富民擔保公司,服務于“三農”。但是上述的種種措施與大量的涉農信貸擔保需求相比,顯得杯水車薪;為“三農”服務的擔保機構太少;另外還存在審批時間長、收費高等問題。
四、加快農村信貸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
1.引導商業銀行向基層網點傾斜。要實行扁平化管理,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經營效率,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短、平、快”的特點。同時,要因地制宜適當擴大基層商業銀行貸款審批權限,根據基層行當地的經濟發展規模和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合理賦予基層行一定的貸款自主權,適當下放農村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簽發、貼現等業務的權限,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提高審批效率。
2.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建設。完善貸款風險定價機制,使利率水平與貸款風險掛鉤;針對農民貸款和涉農等小企業貸款金額小、筆數多的特點,優化信貸管理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適當降低管理重心,提高效率;要進一步健全考核機制,使激勵、約束機制適應“三農”特點。加強涉農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提升“三農”服務專業性和服務能力。
(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1.加快針對農村地區特點的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對農村地區規模較大的農業產業集群,可嘗試組織金融機構聯合發放支農銀團貸款,支持“公司+農戶+市場”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銷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構建大規模的產業帶,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經營效益好、產品有市場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掌握倉庫貨物進出控制權的前提下,對倉庫貨物進行評估和保險,按照倉庫庫存的一定比例,發放存貨抵押貸款,滿足加工企業大額流動資金需求。對經營效益良好,產品適銷對路,信用紀錄良好,但資金周轉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用企業的應收賬款作抵押發放貸款。進一步開發符合涉農等小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資產特點的農用生產設備、集體林權、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
2.為農村經濟發展引入多樣化的融資方式。探索推廣城市中已成功運用的多種新的融資方式,如在農村中小企業技術改造中,可積極為其提供融資租賃和買方信貸等業務。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可與公用事業部門建立合作關系,以收費權作抵押發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積極利用國際通行的BOT和BT等融資方式滿足農村道路、環保設施建設等資金需求。在支持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也可嘗試創立專業化的農業風險投資公司,提供股權融資服務。
(三)完善農村金融保障體系,為農村地區長期穩定的金融供給提供必要的保障
1.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和涉農保險。進一步拓展農業保險險種。要根據農業、農民、農村的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地開發多樣化產品,特別是要開發針對高新農業、產業化農業、外出務工農民、失地農民的涉農保險產品,將產品覆蓋面從傳統的種養兩業拓展到涉及農業和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涉農信貸+涉農保險”運作機制,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2.積極探索引入農產品期貨市場機制。通過期貨市場特有的價格發現和回避風險功能,使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分解轉移,從而起到緩解農價波動,穩定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作用。交易所在制定各種規則時,要考慮到農民的現狀,在交易資格、交易組織等方面制定出有利于農民入市的條款。同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分散的商品集中起來進入期貨交易。
3.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鼓勵發展針對農村特點的擔保方式,如在農戶聯保的基礎上,推行農村中小企業聯保,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設立“會員制、封閉型、小額度、非盈利”的擔?;鸾M織,通過各類基金擔保組織的有效控制,發揮乘數效應,對基金組織成員給予信貸支持,從而實現農村信貸良性循環。引導各類資本成立為三農服務的專業擔保公司,為農村各類經濟主體獲得貸款提供支持。
(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對農村金融發展的較為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
1.促進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一是完善政策,引導金融服務投向農村。政府要通過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對農村金融服務實行定向的稅收減免、資金供應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以信貸為主的金融服務投向農村。二是擴大貼息范圍。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財力,制定“三農”貸款貼息辦法,擴大貼息范圍,降低借款人的財務成本,提高貸款人的風險轉移能力。
2.優化農村信貸服務環境。一是要重點突破農村抵押擔保難問題,在集體土地、農村宅基地、經濟林權、農業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價值評估、產權登記、抵押融資、權屬流轉上早日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辦法和配套措施,使得產權清晰的各類涉農資產能用于抵押擔保。二是要適度降低涉農資產評估及擔保、抵押的收費標準,降低融資交易成本,疏通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
3.加強農村地區信用環境建設。穩步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開展信用鄉鎮、信用企業、信用農戶創建活動,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制裁力度,改善農村司法環境和信用環境。進一步推進村級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村資產合作社。規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完善其公司治理、內部管理,壯大資金實力,提高其參與市場經濟運作的能力。
- 上一篇:購買應收款對信貸革新的啟發
- 下一篇:信貸需求下的信貸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