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結構視角下銀行業利率市場化研究
時間:2022-09-14 02:57:45
導語:信貸結構視角下銀行業利率市場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亟需進一步推進
一是銀行業經營轉型刻不容緩。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金融脫媒”日趨明顯的背景下,銀行業收入結構、業務結構、盈利模式亟待調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速推進,一方面將進一步增強銀行業自主定價能力,推動經營模式由同質化發展轉向差異化競爭,增強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將進一步打破對傳統存貸利差的依賴,督促形成多元化的業務增長格局,優化金融服務、提高服務質效。二是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逐步積聚。我國經濟結構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產能過剩、部分領域債務水平過高、影子銀行等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積聚,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任務非常艱巨。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解除利率管制,可從根本上消除銀信合作等金融套利通道業務發展動機,理順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價格聯動機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交叉性金融風險。三是金融國際化趨勢加快。一方面,中國金融正快速融入全球化進程中,面臨中資銀行業“走出去”和外資銀行業“走進來”的雙向要求。要實現內外金融機構的公平、有序競爭,需要高度市場化的利率定價環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對人民幣走出去的要求日益增強,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可有效降低市場套利機會和預期,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健推動。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大進展有效釋放了改革紅利
繼貸款利率全面放開后,存款利率上限又進一步擴大至基準利率的1.5倍,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次取得實質性進展,釋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信號,意義重大。一是凸顯政府堅定推進改革的決心。存款利率上限進一步放開是在經濟運行面臨下行風險的情況下推出的,充分體現了新一屆政府強化市場基礎性功能的決心,傳達了堅定不移推動金融改革、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信號,凸顯了政府異乎尋常的改革魄力和勇氣。二是推出的時機恰逢其時。當前,從微觀主體看,隨著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的穩步推進,金融機構財務硬約束進一步強化、自主定價能力不斷提高,企業和居民對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環境也逐步適應。存款利率上限的進一步放開,有利于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更加顯著。在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后,存款利率定價上限的擴大,使金融機構與客戶自主協商定價的空間進一步擴大,有利于促進金融機構采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是盤活金融資源存量的有效舉措。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階段在于存款利率管制全面取消
從國際經驗來看,放開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最為關鍵、風險最大的階段,對銀行業經營產生的影響最深最直接。根據穩妥推進的要求,利用先進的經濟模型和工具,對存款利率上浮空間擴大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和分析,充分評估可能產生的結果和影響非常必要。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較早使用壓力測試工具,對山東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利率承受力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存款利率進一步放開后,銀行業金融機構將直面三大挑戰。一是盈利空間快速擠壓的挑戰。在假定貸款市場份額和貸款利率定價不變的前提下,存款利率區間擴大幅度和凈利息收入下降幅度成正比關系,如存款利率擴大到1.5倍和2倍時,山東樣本銀行業金融機構凈利息收入平均降幅分別為24.3%、52.2%。這同國外利率市場化經驗是一致的,利率市場化初期,存款利率水平整體上升,存貸利差縮小,銀行利潤縮減。但是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中后期,隨著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的提升,凈息差或將出現恢復性增長。二是流動性管理壓力徒增的挑戰。隨著存款定價差別化和自主化程度不斷上升,存款在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增強,負債來源的穩定性減弱,流動性風險和管理壓力必然增大。在存款市場競爭日漸加劇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必然更加依賴銀行間市場作為流動性管理的主要補充渠道,但銀行間市場資金具有價格高波動性和規模不可控性,對商業銀行準確預測流動性需求、管理自身流動性的能力要求將會更高。三是經營模式轉型緊迫的挑戰。目前,銀行業盈利依然對利差收入存在“高依賴性”,中間業務等非利息收入發展明顯不足。2014年,山東金融機構中間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5%左右,與發達國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巨大。盈利對利差的“高依賴性”使銀行面對利率波動呈“高敏感性”,縮減了業務調整空間,增大了風險防控壓力。同時,隨著《巴塞爾協議Ⅲ》等國際銀行業監管規定的落地實施,國內銀行業要參與國際競爭,必須盡快轉變“高資本消耗”的放貸模式,加快以多元化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構建為中心的發展轉型。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負債領域的競爭性、波動性和不可控性必然加大,銀行業盈利能力的自主權將更多取決于資產業務,特別是貸款總量和信貸結構配置。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貸款總量的增長主要取決于其資本、資產狀況和穩健性參數等方面,單靠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難以為繼,而信貸結構優化作用凸顯。優化信貸結構是決定經營優勢的關鍵因素,也是提高利率承受力的重要途徑。一是優化信貸結構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是銀行業適應各項改革的根本支撐。銀行業只有扎根實體經濟,實現與優勢產業、主導行業、國計民生等領域微觀主體的高效融合,才能源源不斷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實現自身良性發展,從根本上提高適應各種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能力。實現經濟金融高效融合、良性互動的關鍵點正是優化信貸結構。國家宏觀調控和穩健貨幣政策要求中,優化信貸結構的方向,如“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新興產業等,都是成長前景好、信貸資源相對稀缺的領域,也是下一步貸款業務競爭的焦點。哪家金融機構早謀劃、早進入,就會早受益、早發展,在未來的競爭中占領先機,為適應各項改革未雨綢繆。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有助于提高銀行業精細管理水平,增強差別化的自主定價能力。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勢必將倒逼銀行業盡快調整過度依靠大客戶的同質化經營模式,大力開發小微企業、個體經營等客戶,這正與信貸結構優化的方向一致。這些領域的客戶信息不對稱狀況較為突出,個體差異大,逆向選擇風險高,因此建立差異化的風險定價體系尤為重要。金融機構須進一步強化風險預警和風險組合管理技術方面的建設和研究,準確實現風險收益匹配,這無疑將快速推動定價能力的提升。三是優化信貸結構是銀行業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加快轉型。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具備更高的資產負債組合管理水平,優化資產組合與主動負債管理可以更好地實現資金資源的有效配置。從管理的主動性來看,資產的優勢要大于負債。存款客戶、存款規模、期限、流動性等指標,具備波動性大和可控性差的特點,而且越來越受到成本的強約束。但資產業務則能實現主動管理、可控發展。特別是在信貸投向方面,金融機構完全可以通過行業、授信、定價等差別化政策,將信貸資金配置到發展前景好、投入產出高效率的領域和項目,優化資產組合,提高資本回報,更好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
五、利率市場化承受力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信貸結構方面
從經濟學理論上講,微觀金融主體的“趨利避害”往往導致其信貸投向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實體經濟需求和結構調整的方向,集中表現在貸款“壘大戶”和對“三農”、小微企業等弱勢領域的“市場失靈”,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增加了信貸風險。山東情況較具代表性,“兩高”和調控類大企業較多,資金買方市場特征突出。面對大企業、大客戶,銀行議價能力差,信貸資金的邊際投入產出效率低。如果不及時調整客戶結構,不僅可能因融資替代而面對“無貸可放”的困境,更錯失了市場商機,陷入經營被動。實踐和實證研究表明,銀行業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服務的深化和產品創新,宏觀上順應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微觀上加速了自身轉型,開拓了新的盈利增長點,增強了對利率市場化的承受能力。從服務“三農”經濟方面看:山東作為農業大省,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9004家,農業合作社8.3萬家,專業大戶20萬戶,家庭農場1.3萬家,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金融機構拓展信貸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幾年,人民銀行濟南分行以“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金融支持現代農業工作,要求每個地市有1個農村金融創新示范縣、每個縣至少推出和引進1種創新產品,把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創新作為銀行支持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增強示范效應。截至2014年底,山東省推廣的農村金融創新產品有3大類16個,貸款余額781.2億元,同比增長16.2%,累計受益農戶和企業分別達201.6萬戶和8390戶,訂單融資等創新信貸模式在全國推廣。支農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以山東某支農大行為例,其利率市場化承受力在同業居于較為領先的位次,主要受益于“三農”業務板塊:“三農”貸款余額占比為同業最高,“三農”貸款收息率高于全部貸款平均水平,“三農”貸款利差高于全部貸款平均水平。從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看:經濟結構升級的重點行業,如高新技術、文化產業、消費、生產性服務業等,小微企業居多。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入,一方面可以分享這些行業較高的邊際產出效益,助推經濟實現包容性增長;另一方面可減弱自身經營中的順周期特征,增強跨經濟周期經營的穩健性,提高利率市場化的承受力。國外實踐中已有成功案例,如美國富國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后通過“精耕”小微企業客戶,盈利能力不降反增,成為美國最大的小微企業銀行。從山東情況看,2004年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先后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措施157項,建立和完善了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制度。截止2014年底,全省小微企業客戶達到7萬戶,創新信貸產品92項,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增速3個百分點。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大,對提升金融機構利率承受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山東某大行的利率市場化承受力在同業中最強,主要原因就是近幾年大力推行“小企業專營行”制度和“兩小工程”,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貸款余額及增速均居同業之首。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利率定價能力在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體系中的地位將日益提高,直接影響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從目前的情況看,部分金融機構在利率定價機制建設方面仍存在內部管理和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自主定價意愿和能力不強等問題,難以適應進一步市場化的競爭環境。這個問題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機構對利率市場化適應能力的培養是個逐步的過程,但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很多金融機構對當前如何有效提高利率定價能力和利率市場化的適應能力缺乏有效的辦法。優化信貸結構所依據的差別化理論從本質上與市場化定價的內在要求高度一致,同時,優化信貸結構過程中所采取“差別對待、有扶有控”的措施也正是市場化定價能力實踐的最好途徑和環境。
作者:孫欣華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 上一篇:學習貫徹論述摘編工作匯報
- 下一篇: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面臨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