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對農村經濟增長及消費影響
時間:2022-04-07 09:49:00
導語:信貸對農村經濟增長及消費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信貸行為由傳統單一的存款行為為主向存款、貸款、養老理財、教育理財等多方面發展,這種信貸行為的轉變改變了其外部約束,使金融要素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各類生產要素及資源在農村市場的合理配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信貸需求主體考慮,農戶信貸主體行為取向及意愿的復雜性、模糊性及農業生產固有的不確定性與高風險等固有特征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中介系統資源配置和結構優化功能,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對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與縮小貧富差距的主要功能。農村信貸政策對農村金融結構有效運營具有指導作用,對農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也具有引導和促進作用?;诖?本文側重研究我國農戶信貸行為取向、農村信貸規模、信貸結構、信貸政策對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
二、研究現狀
針對農戶信貸的研究,現有的文獻多數集中在實證檢驗而且比較陳舊,并且針對農戶信貸對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定量研究相關文獻較少。目前針對農戶信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戶信貸行為需求動因研究;二是農戶信貸約束研究(本文不予贅述);三是農戶信貸與農村經濟的關系研究。
1•針對農戶信貸行為需求動因及影響因素研究。20世紀70年代國內外學術界就開始對農戶信貸需求動因進行了研究。Long(1968)和Iqbal(1983,1986)建立經濟理論模型研究農戶借貸的動因。Long(1968)通過建立微觀經濟模型分析農戶在確定和不確定兩種情況下的借貸決策,認為農戶的借貸決策是在給定生產機會條件下收益最大化的選擇,其借貸行為取決于農戶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項目收益率與利息率的對比;Iqbal(1983,1986)建立經濟模型的分析是以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理論為出發點,考慮了在預算約束下農戶的生產、消費和勞動選擇,認為農戶的借貸行為會影響農戶第一期的預算約束及消費與投資水平,進而影響農戶第二期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支付成本,影響農戶借貸的意愿。同時,Iqbal還發現貸款利率是受借貸地區、收入、借款規模以個人特質內生影響的,而且享受技術變化好處地區的農戶有更大的借貸傾向,其會面臨更低的貸款利率。Diagne(1997)和Morduch(1998)研究發現借貸需求和收入呈負相關關系,且農業欠收的年份,農戶借貸需求可能會增長。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發展,國內學者也紛紛關注對農村小額信貸的研究和調研。何廣文(1999)、張元紅(1999)、溫鐵軍(2001)、史清華和陳凱(2002)、朱守銀等(2003)研究表明消費性活動是影響農戶借貸的重要因素,而且生活性用途的借貸需求高于生產性用途。周小斌等(2004)、黎翠梅和陳巧玲(2007)、何軍等(2005)等研究認為農戶經營規模、農戶投資和支付傾向對農戶借貸需求具有正向影響,而農戶自有資金支付能力、家庭收入對農戶借貸需求有負向影響。韓俊等(2007)以考慮生產和消費兩方面活動的農戶經濟行為模型為基礎,采用Probit兩年面板數據的隨機效應和差分模型及Tobit模型考察農戶的借貸決策和行為需求特征,結果發現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是外生的,利率并不是農戶借貸的主要考慮因素,農戶家庭收入、生產經營特征和家庭特征是農戶借貸需求行為的決定因素。
2•針對農戶信貸對農村經濟影響研究。RonaldMckinnon(1973)和EdwardShaw(1973)分別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使人們認識到發展中國家農村要素市場的分割和金融的壓抑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林毅夫(2003)、鐘笑寒和湯荔(2005)從宏觀角度研究了農村信貸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在現有四大國有銀行、農村信用社及郵政儲蓄為主的金融渠道之外新增加其他的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制度安排。陸慧瓊等(2006)研究發現農村金融需求滿足程度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理論界對農戶信貸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特別是農戶信貸行為取向、農戶信貸結構、信貸規模及水平對農村經濟及擴大內需的作用機理及其定量研究甚少。農戶信貸作為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一種必要安排,如何作用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內需?這是理論界應該關注和深入研究的。
三、我國農戶信貸行為、結構與特征
(一)農戶信貸行為的基本特征
統計資料顯示,農戶信貸行為取向與需求隨農戶收入水平的變化呈現明顯的差異。低收入農戶信貸最主要的三個行為取向(也即用途)依次是子女教育、農業生產和蓋房或修繕,中等收入農戶借款最主要的三個行為取向依次是農業生產、做生意和蓋房或修繕,高收入農戶借款最主要的三個行為取向依次是做生意、農業生產和蓋房或修繕。因此,低收入農戶在教育和醫療等民生方面的信貸行為動機強烈,且非收入性信貸需求明顯,而中等收入農戶信貸行為偏好主要集中于致富型的農業擴大再生產上,其信貸行為已經由低收入農戶的非收入性信貸需求轉向收入性資金需求。對于高收入農戶信貸行為主要偏好于投資經營商業性生產活動,其收入性和商業性信貸需求動機較前兩者更強烈。事實也表明隨著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戶借款的生活性動機減弱,收入性生產和商業性動機增強。
(二)農戶信貸規模與結構特征
目前我國提供農戶小額信貸的機構主要有:國際發展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資助的小額信貸項目、政府主導的小額信貸扶貧項目(一般由農行、扶貧辦及扶貧社操作)和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貸業務。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郵政儲蓄、農業保險以及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但這些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信貸門檻設置較高,農戶從其獲得生活和生產需求資金較難、成本較高。目前,我國小額信貸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大銀行提供的下崗失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和扶貧貸款;二是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還有一部分農戶聯保貸款;三是目前存在的100多個非政府小額信貸組織。然而,這些小額信貸金融機構門檻的設置導致農戶信貸需求的滿足受到約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戶獲取信貸資金的條件苛刻,一般農戶無法滿足相應的條件;二是信貸資金獲得的成本較高;三是信貸資金獲取的水平較低,無法有效滿足農戶的需求。
四、農戶信貸對農村經濟增長和消費影響理論分析
為了研究農戶信貸及其行為取向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將農戶信貸對象區分為生產型和消費型的信貸農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代數形式,探討農戶信貸行為取向、信貸規模、信貸水平與結構對農村經濟發展和消費的影響方式和機制。模型中筆者將信貸農戶界定為與自己土地有密切聯系能自由地在自己土地上從事各種生產和消費活動等特定的群體。
(一)基本理論框架
本文假設農村信貸體系中存在兩類不同的需求對象———生產型信貸農戶和消費型信貸農戶*,那么農村信貸體系中具有信貸行為群體的總人口數量就等于生產型信貸農戶數量lp和消費型信貸農戶數量lc之和,這是衡量農村信貸規模的最直觀、最直接方式。設生產型信貸農戶的數量由從事傳統型農業生產信貸農戶和從事現代化、產業化農業生產信貸農戶構成。同時,假定非信貸農戶的生產技術水平與消費型農戶相同,而且現代化農業的技術進步系數大于傳統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系數,即技術水平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顯得更有效率。
1.生產型信貸農戶的生產。假定從事傳統型農業生產的信貸農戶和從事產業化農業生產的信貸農戶都生產相同的產品(農產品),其產出取決于基期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技術進步系數及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因此,生產型信貸農戶的生產函數可表示為Ypi=A0eγtlαphβphτpiCη。其中,Ypi表示單位生產型信貸農戶i的投入—產出水平,A0表示基期的農村生產力水平或技術水平,γ表示技術水平的進步系數,t表示信貸資本用于農業生產的時間長度,hp表示生產型信貸農戶群體中平均的人力資本水平,hpi表示農戶i的人力資本水平,C表示單位農戶可獲得的信貸資本的平均水平。α表示生產型信貸農戶數量的產出彈性,β表示生產型信貸農戶群體平均的人力資本水平的投入—產出彈性,τ表示單個農戶的人力資本投入—產出彈性,η表示信貸資本投入農業生產的產出彈性。
2.消費型信貸農戶的生產。假定消費型信貸農戶的生產函數為Yci=B0hεchρci。其中B0表示消費型信貸農戶群體平均的生產力水平或技術水平,hc表示消費型信貸農戶群體平均的人力資本水平,hci表示消費型信貸農戶群體中單個農戶i的人力資本水平。
3•信貸農戶的實際收入水平和農產品價格水平。均衡時,各類農戶的收入水平實際上由生產效率和產品價格決定。因此,生產型信貸農戶的實際收入水平為農產品價格與生產型信貸農戶的實際產出乘積減去信貸成本和勞動成本;消費型信貸農戶的實際收入水平為農產品價格與消費型信貸農戶的實際產出乘積減去信貸成本和勞動成本;非信貸農戶的實際收入水平為農產品價格與實際產出乘積減去勞動成本。這反映了農戶信貸規模、信貸水平和結構對各類農戶實際收入水平、農產品價格的直接或決定性影響。
(二)農戶信貸對農村經濟和消費的影響分析
1•對農戶收入和消費的影響。由于假定生產型信貸的生產效率具有規模效應,即生產型信貸農戶的數量增加,農產品的生產效率也隨之增加。所以,生產型信貸能夠發揮其規模效應,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上述分析可知,農戶信貸結構與行為取向會影響不同類型農戶的實際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由此可見,當生產型信貸農戶規模提高時,生產型信貸農戶的收入水平會得到顯著提高。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在商品或勞務價格不變情況下,消費者收入增加,其預算可行集擴大,消費者對奢侈品或工業品消費意愿增強。這意味著農戶收入水平的提高,又能夠提高農戶的消費水平,優化消費結構。因此,農戶信貸結構或信貸農戶的行為取向既能影響信貸農戶收入水平,又能通過影響信貸農戶收入水平而影響其消費行為。
2.對農業總產出和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分析農村信貸結構或信貸農戶行為取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首先要分析這種變化對農村總產出的影響。由上面可以得到農戶總產出為:Y=A0eγtlα+1phβ+τpCη+B0lchε+ρc+B0lhσ+ζ。上式給出了農村小額信貸的總產出定量模型及全要素關系模型。因此求導后可知,信貸資本在農村的生產性流向對農村總產出具有規模效應,消費性流向對農村總產出具有抑制效應。因此,當lp>[B0hε+ρc(α+1)A0eγthβ+τpCη]1α時,農戶總產出隨生產型信貸農戶的數量的增大而增大,隨消費型信貸農戶的數量的增大而減小。因此,農戶小額信貸的生產性取向,特別是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取向,有助于農村總產出、生產力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從經濟產出、技術水平及收入分配上推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從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來看,農戶信貸獲取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戶收入,這部分農戶的消費水平會明顯升級,從而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五、農戶信貸對消費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研究
前文的理論模型分析了農戶信貸行為等對農村經濟增長和消費的主要影響機制,為了更好地顯現農戶信貸行為、規模和水平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和作用機制,給出直觀結果,本文選取2000—2008年統計數據,采用C-D生產函數等作為經濟計量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1—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2000—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2001—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2000—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給出的相關指標和數據,按照統計年鑒給出的指標及其之間的關系可以計算或推算出2000—2008年各年農村經濟生產總值、農村機械化水平、農村信貸資本平均水平、農村最終消費支出水平、農村有效勞動力總數、農戶每人平均收入水平、生產性信貸規模、消費型信貸規模、農產品消費支出水平、工業平消費支出水平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水平等相關指標的數據。
(二)實證方法
本文主要考察農村主要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勞動力),特別是農戶信貸投入水平、農戶信貸行為取向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戶信貸類型及信貸水平對農戶收入水平的影響以及農戶收入水平對農村消費水平的影響,并通過農戶信貸對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的間接作用解釋農戶信貸與擴大內需的影響關系。實證利用Stata計量軟件檢驗多個因變量及潛在變量間的作用關系,其生產函數采用C-D函數形式,因此實證模型為:Y=AαLβKγε1(1)其中,K=a1k1+a2k2+ε2,C=b1c1+b2c2+b3c3+ε3,Y代表農村經濟生產總值,A代表農村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L代表農村從事生產活動的有效勞動力總數,K代表農戶信貸總規模,C代表農戶最終消費支出,k1代表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信貸規模,k2消費型農戶信貸規模,c1代表農戶生活中的農業品消費支出,c2代表農戶生活中的工業品消費支出,c3代表農戶生活中的娛樂與服務性消費支出,ε1、ε2、ε3代表隨機誤差項。假設在農產品價格水平為1的情況下,農戶的收入與農戶信貸及消費之間的關系模型為:Wi=diIij+λi(2)Cij=eiWi+δi(3)其中,Wi代表農戶i年平均收入水平,Iij代表農戶i年j類型信貸規模,Cij代表農戶i年j類型消費支出,λi、δi代表隨機誤差項。
(三)檢驗結果與分析
1•農戶信貸規模及水平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利用Stata計量分析軟件對梳理的數據進行計量檢驗分析,發現農戶信貸水平及農村有效勞動力數量對農村經濟生產總值具有正相關性,這說明農戶信貸能夠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內在助推作用。檢驗發現,農村經濟生產總值依然與農戶信貸水平呈正相關關系,但農戶信貸水平的農村經濟生產總值影響不顯著。農戶信貸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關系,其對農村經濟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這與一般理論與實踐認為“一個有效的農業信貸對農業產出與經濟增長的影響應該是正效應”相一致?,F有農村各種制度缺陷嚴重及農業生產自身特點的制約,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所需資金獲取較難且獲取成本較高,農戶獲取金融信貸資金水平總體處于低位,致使農業生產收入增加速度與社會其他行業與部門收入的平均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外流,致使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開始由過剩走向不足,農村天然優勢漸漸消弱,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受影響。
2•農戶信貸規模及水平對農戶收入、消費的影響。在農戶信貸對農村經濟作用機制中,農戶信貸通過影響農戶的生產性選擇、技術、自然條件和其他要素投入,最終影響農業產出,從而間接地對農戶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實施影響。研究發現,農戶信貸水平對農戶收入水平在1%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特別是農業生產性信貸行為對農戶的收入水平正向作用更加明顯,而消費型信貸對農戶收入水平在5%水平下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在1%水平下這種負相關關系變得不夠明顯;農戶信貸水平對農戶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特別是農業生產型信貸行為取向,而消費型信貸對農戶平均消費水平具有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說明雖然短期內消費型信貸能夠促進農戶消費,增加農戶當期的消費支出,但如果農戶的實際收入得不到提升這種影響會是短暫的且不可持續性,其代價會在下一期農戶消費支出上得到體現。但消費型信貸對農戶文教、娛樂與服務方面的消費支出水平在5%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農戶收入水平對農戶平均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在這種顯著關系中,農戶收入水平對其工業品的消費顯著程度較高。而對文教支出水平的顯著關系較弱,這也驗證了農戶文教、娛樂及服務消費支出的剛性。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檢驗過程及結果表明,我國農村信貸需求較強烈,但農戶的信貸需求卻無法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這也是近些年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農戶信貸水平及其行為取向對農戶收入水平和農戶消費水平均具有一定的正相關作用,農戶信貸投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率,從根本上增加了農戶收入。同時,農戶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又直接影響農戶消費水平和消費意愿。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戶信貸影響了其消費意愿和消費水平,對擴大內需產生一定的正向作用。其相互作用關系如圖1所示。
- 上一篇:土地收儲項目問題事宜通知
- 下一篇: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