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外債管理方案論文

時間:2022-04-16 02:38:00

導語:外資銀行外債管理方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銀行外債管理方案論文

簡介:隨著外資銀行在華展業限制的放寬,現有外債管理政策的適應性調整勢在必行。本文擬通過對“二線”和“一線”兩個外債管理方案及其實現條件、管理效果的分析,提出對外資銀行外債管理實行“一線”管理的中期政策調整方案,其對外負債實行總量控制,對內放款按照國內外匯貸款管理的基本思路。

隨著外債統計口徑的調整及加入WT0后銀行業全面貫徹“國民待遇原則”,現行我國外債管理方式的改進勢在必行。本文擬通過對“二線”和“一線”兩個外債管理方案及其實現條件、管理效果的分析,就近中期外債管理改革提出政策建議。

一、“二線”管理方案

(一)總體原則

根據現行的“二線”管理原則,即外資銀行向境內機構發放的外匯貸款作為外債管理,而其跨境資金調度不受外匯管理規定的任何限制。但應在監管內容和方式上有所突破,簡化外債登記和償還操作程序,管理重點由現行以直接管理企業為主逐步過渡到間接管理銀行為主。統一中、外資銀行的管理標準和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消除在外匯貸款管理上的差別待遇,但由于兩者組織機構、經營模式等“先天”差異,管理政策不可能機械一致,操作上應有所區別。

(二)政策要點

1.管理內容。取消中資機構向外資銀行借人外匯資金的行政審批和指標限制,由外匯局將貸款指標直接下達給外資銀行,作為外資銀行向中資企業外匯貸款的上限,由銀行自行調整,滾動使用,以提高指標的使用效率。同時量化外資銀行外匯貸款的期限結構的管理規定,將短期貸款存量比例限制在合理范圍內,即短期貸款余額適宜控制在外匯貸款總余額的30%以內。

2.日常監測。一是針對貿易融資、外匯貸款等不同類型的債務實施區別監管。貿易融資屬國際結算的一個環節,因其活動頻繁、使用迅速,風險相對較小,可對其采取寬松的管理政策,不必加以限制。采用“債權人備案登記制度”,即由銀行按月報送每一筆貿易融資的變動和余額情況。外匯貸款管理重點在于審核貸款資金交易、匯兌的真實性、合規性??蓢L試將登記及部分審核權限下放給銀行,并將由債務人登記制轉變為債權人登記制,逐筆登記轉變為定期登記。具體環節簡化為:A、簽約登記:境內機構向外資銀行借用外匯貸款,外資銀行須于正式簽訂借款合同的當月月末5日內到外匯局統一辦理債務登記手續,外匯局以借款單位名稱為分類標準核發外債登記證。明確債務登記的審核原則作為銀行發放貸款的審批要素,如外資企業的繳資情況和中資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等。B、開立貸款專戶:外資銀行可自行為債務人開立貸款專戶,將有關信息通過MIS系統向外匯局反饋。C、提款登記:采用外資銀行事后報備的方式進行監督,即銀行逐月向外匯局出示外債入賬憑證。D、結匯:考慮到外資銀行尚未全面開辦人民幣業務,其外匯貸款暫可結匯,但須事先經外匯局核準。E、還本付息:若企業支付利息及以自有外匯還款,可授權銀行自行核準辦理售付匯手續。若企業須購匯還款,銀行仍須憑外匯局核準件方可辦理相關的售付匯手續。二是將異地外資銀行外匯貸款的登記管理權與統計監測權劃一,均歸屬于外資銀行所在地的外匯局。即改變原債務人屬地管理原則,債務登記管理在債權人所在地辦理,事后報債務人所在地外匯局備案。貸款償還將涉及境內外匯劃轉管理和操作上便利的問題,償還核準手續仍在債務人外匯局辦理。三是加強外債監管手段。建議利用人行信貸資產監測網絡的現有資源,并適當增加外債業務的需求功能(如債務編號、專戶賬號),以實現外匯局在外債統計、管理信息從采集到傳輸、加工、分析處理各個環節的系統化、高效化和實時化。同時,在“資本項目統計監測系列報表”中單獨列出“外資銀行外匯貸款”欄目,及時反饋該部分債務變動信息。外匯局通過比例指標、登記備案、信息反饋等—系列外債統計監測管理手段,實施有效的監管。

二、“一線”管理方案

(一)總體原則

與“二線”方案相比,“一線”方案將外資銀行外債監管的立足點由資金使用環節轉向資金流出入環節,在管理口徑上采用與現行統計政策趨同的標準,在管理對象上將外資銀行視同居民,在管理思路上遵循國民待遇原則,對中、外資銀行施行統一的外債管理政策。

(二)政策要點

1.外債流入環節。一是控制外債規模在目前仍有必要施用行政手段進行外債規??刂?尤其是對中資銀行舉債有指標限制)的情況下,對外資銀行借用外債進行限制也是一種必要。這種限制不僅體現在總體規模上,也體現在期限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在手段上,也不應僅停留在強制的行政指標,還可以使用利率、匯率、“托賓稅”等指導性措施,以提高管理的靈活性。二是關于借入主體。隨著外資銀行業務拓展的加深,其駐華分支機構也會不斷增加。為集中管理資源,尤其是方便指標的核定及發放,有必要參照國內銀行監管的“主報告行”制度,指定各家外資銀行設立境內資金中心作為對外借款的主體,而其它分行使用外債資金則計作國內聯行的資金拆放進行管理。事實上,許多外資銀行已經在國內采取了這種模式,施行起來并無太大難度。

2.資金使用環節“一線”方案將監管重點放在資金跨境流動,而淡化使用環節的限制。具體內容包括,一是將外資銀行在境內放貸視同國內外匯貸款管理,將放貸、提款、還本付息等手續下放銀行自行辦理,事后備案。二是取消對外資銀行對境內機構短期外債的指標限制,這既是“一線”方案的根本要求,也是在服務對象上放棄對外資銀行歧視政策,貫徹國民待遇的體現。三是在結匯政策上統一中、外資銀行的待遇。在外資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前提下,建議無論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外匯貸款應落實“借外匯、用外匯、還外匯”的原則,除出口押匯外的外匯貸款不允許結匯,從而杜絕套利等投機行為及其對貨幣政策執行的負面影響。但隨著國內市場本外幣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利率市場化的實現,嚴格限制外債資金結匯的政策也可能逐漸放寬,而其中所要把握的仍是實行中外資銀行的平等待遇。

3.本息償還環節。實行備案管理制度。即外資銀行應于外債資金歸還當月的最后五個千作日內向外匯局辦理事后備案手續。外匯局通過外資銀行逐月報送的有關外債資金償還情況進行借還數據核對,并以償還總額作為確定外債規模的參考依據。

三、方案選擇及其實施條件

“二線”方案基本維持了現有的管理政策,但在具體程序上進行了簡化和完善,而“一線”則在此基礎上轉變管理重點,在思路上作出較大調整。從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的角度看,“二線”政策應作為近期方案,而“一線”政策則是中期方案。在近期方案向中期方案的過渡中,政策取向應是“淡化二線、強化一線”。而完成這一過渡至少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放寬外資銀行展業限制。外債政策的目標是維護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安全,但也不能不考慮外資銀行經營的利益與需要。因此,“一線”方案對外資銀行借用外債及其運用的限制必須與金融業市場準入開放程序相適應。比如,外資銀行傳統上較多地依賴境外的資金來源,若存在著服務對象的限制,在無法以合理的成本獲得境內資金來源的情況下,對外債規模的限制將極大地制約其日常經營和資產規模又如,若外資銀行尚未獲得經營本幣業務的資格,禁止外債結匯的政策無疑將使其外匯貸款業務難以為繼??紤]到我國對金融業開放的承諾期,“一線”方案至少在3年后才有實施的可能。

2.改進監管方式,建立電子網絡監管系統。首先,應建立全面有效的外債資金流動和結售匯的監測與管理體系,實現對外資銀行外債資金運行在“借、用、還”全流程的動態持續監控。其次,完善資本項目預警系統及快速反應機制,重點加強對資本流動異常情況、風險情況和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提高對資本流動隱含風險的測算和預警能力。第二,要研究建立風險快速反應機制,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蔓延,以此增強我國的風險防范、抵御外部沖擊的預警機制和措施。

3.不失時機創造條件促進“二線”管理向“一線”管理過渡。事實上,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的負債70%以上來源于境外,因此管住“一線”實際上也管住了“二線”。另外,在華外資銀行絕大多數是非獨立法人的外國銀行分行,由于其母行實力以及當地監管當局的監管約束,因此我國外資銀行產生金融風險及由此帶來的沖擊是有限的。今后隨著外資銀行在華負債比例的大幅增長,外資銀行資金跨境流出應該成為監管的重點。當前境外投機性游資通過外資銀行流入流出境內是我們必須嚴密監控的核心。因此,必須在完善監測措施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和轉變管理方式,對“二線”管理中能夠取消行政審批的堅決取消;對于能夠通過授權方式由外匯指定銀行解決的應該交給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傊?,應盡快實現由“二線”管理向“一線”管理轉變,以提高監管效率,節約監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