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問題研究
時間:2022-09-27 11:09:00
導語: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眾參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國家和社會實現公共管理的關鍵。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公民的素質深刻影響著公共的管理問題。為此,本文在闡述公民參與內涵和內容的基礎上,并結合當前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基層公共管理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優化對策;管理措施
公共管理是一種新型發展模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從內涵上來看,公共管理是在政府部門發展支持下的一種公共性社會組織,對社會的發展會提供基本的服務和物品支持。公共管理的發展目標是通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用。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政治、法律、經濟、管理等知識內容。公共管理的本質是服務性和公共性。而在公共管理中公民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體力量,公民的行為深刻影響公共管理成效,本文就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進行探究,旨在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共管理發展。
1公民參與概述
1.1內涵。公民參與也被稱作是公共參與,公眾參與主要是指具有參與愿望的公民,通過一定途徑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活動形式。公民參與在本質上是官民合作,通過公開透明的信息來進行意見的暢通表達,是不同利益主體的公平博弈。1.2內容。公共管理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的時候不僅要行使自身的權利,而且還需要履行一定的義務。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時候還需要融入到社會公共管理活動領域,配合政府部門的工作,為政府工作推進提供重要意見參考支持。在公共管理中,公民還可以通過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決策,通過參與村委會和居委會方式,從而有效地調動廣大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鶎庸补芾碇械墓駞⑴c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舉。在參與公共管理中,公民直接參與到公共管理代表和領導人的選擇中,自己的意見深刻影響公共管理領導者的選擇;二是公民接觸。政府通過小型會議或者電視訪談的方式來讓公民更好地了解當前社會公共管理實際情況,征求和了解公民對公共管理事件的想法;三是公開聽證。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時候邀請各領域的社會公民代表來進行公開的論證,廣泛聽取社會公眾和社會群體的意見。四是民意調查。民意調查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大范圍的調查和訪談向公民了解他們對政策的看法;五是公民投訴。公民針對某一項政策和服務對自身利益帶來損害的申訴。
2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發展現狀
近幾年,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公民參與意識不斷增強,但是從發展實際情況來,公民在參與公共管理的時候仍然存在一些細節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面臨的問題。第一,公眾參與公共政策的意識淡薄。從當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但是大多數參與者并不是出于自身責任感來參與公共管理的,而是因為某一特定領域可能對自身利益造成影響的公共事務,主動參與進來的,公民在參與公共管理的時候大多是為了維護個人私利,參與理性和客觀性不強。第二,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能力有限。從當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公民參與公共決策是由政府部門來選擇,而沒有從社會層面上來選擇,參與決策的公民涵蓋面十分有限,在具體的工作中公民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第三,公民參與渠道不完善。雖然我國社會公民擁有多種政治參與渠道,但是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主要渠道分為兩種:一是通過代表選舉的方式由公民自行選擇人民代表來參與政策制定。這種參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民政策制定參與機會;二是由國家和政府開設人民來訪活動,促使公民參與到政治的制定。這種方式是對第一種公民參與渠道的完善,能夠強化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聯,并實現對民眾參與信息的廣泛收集。2.2地方公共服務中的公民參與面臨的問題。第一,公民參與面臨諸多體制上的障礙,具體表現在:一是公民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缺乏有效體制和程序的保障,在缺乏保障的情況下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等能力和范圍十分有限,參與意義不大;二是自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嚴重制約公民參與。第二,政府信息公開配套制度不完善。公民對重大信息的公開缺乏知情權,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缺乏基礎和動力機制。第三,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聽證制度不完善。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聽證制度不完善著重表現在聽證程序不規范、聽證過程透明度不夠。
3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優化對策
3.1強化公民的參與意識。一是培養公眾的人民主權意識。在公眾參與權利受到國家機關侵犯而不能有效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時候,公民需要能夠自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以主體的姿態參與到國家政治管理中去,實現對國家權力的有效監督,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政策參與;二是培養公民的主動參與意識。公民要自主參與到公共管理中,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民主政治文明發展進步;三是樹立公眾民主價值觀念。培養公眾樹立正確的民主價值目標和規則價值觀念,在處理各項事務和參與公共管理的時候要嚴格遵循民主集中制、民主權利平等民主原則;四是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意識的培育依賴一定的政治文化。為此,在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時候需要為其營造良好的氛圍,包含平等的觀念、廣泛的自主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度的法制原則、推進完善公眾和公民的參與制度。3.2完善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制度。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公民參與基層公共管理意識的淡薄和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制度不完善有關,所以我國應該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我國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制度。第一,打造完善的政務公開制度。政府信息的公開要加強對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在先進科技的支持下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提供更多機會:一是推進政務公開配套制度立法工作,實現公共管理的法治化發展;二是打造主動公開和依法公開制度,對于應該讓社會公眾知曉的事項要及時向社會公開;三是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和公開辦事制度,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將政府的“陽光工程”在各省市廣泛推廣,這樣既可以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眾加強對政府工作的監督,也有利于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化解社會矛盾,更能夠完善基層公共管理公民參與制度。3.3創新公民參與渠道。制度建設對公民參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是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重要保障。為此,為了能提升公民在公共管理的參與有效性需要完善公民參與制度的建設。第一,打造完善的聽證制度。人民是國家發展的主人,國家發展需要圍繞人民利益進行。政府部門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要努力為人民服務?!稇椃ā返倪@一規定要求為聽證程序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憲法基礎:一是強化民主參與科學論證。通過聽證制度完善來更好地聆聽決策者的聲音,解決群眾和公共管理的利益沖突問題;二是規范聽證工作的基本流程。聽證單位需要根據聽證會的情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定來為公共管理提供材料和聽證記錄;三是公開聽證結果,打造反饋機制?;鶎勇犠C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違規的現象,為此,需要基層組織的聽證結束后要公開結果,打造相應的反饋機制。第二,打造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一是擴大信息公開主體。通過擴大參與主體的范圍來提升決策正確性;二是拓寬信息公開渠道。在公共管理中公民信息來源單一,需要政府部門發揮職能作用來進行信息的傳遞。針對這個問題需要通過完善的公開制度來拓展信息的來源范圍,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三是打造信息公開權責追究機制。政府在信息公開之后要明確相關工作單位的責任,對弄虛作假現象要予以嚴格的查處。第三,打造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一是打造公民參與程序法。在充分認識程序法重要性的基礎上打造完善的公民參與程序法;二是強化法律文化的建設。在實踐操作中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宣傳教育,確保公民參與觀念深入人心。3.4采取措施提升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能力。第一,懂法學法守法,增強政策的科學性。作為新時代公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懂法、知法,而且還需要能夠正確行使自己的政治生活權利,在具體工作中公民一般具備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來明細公共危機政策制定的過程和內容,為政府危機決策提供重要支持。第二,通過網絡等途徑來擴展公民參與空間。公民參與公共管理需要對現有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改革,結合時展需要將現代媒體和微博充分應用到公共管理中,借助微博和微信平臺現代交流媒介來促進公民和政府部門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溝通交流。第三,完善政府部門回應機制。通過完善政府部門回應機制能夠幫助相關部門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公民需求,認真聽取廣大公民的建議并及時作出回應,從而提升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第四,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和科技,通過對公民的培訓來提升公民的總體文化素質和政治素養。在公民參與政治管理的時候需要向其傳授必要的法律知識,讓公民懂得怎樣按照法律的規定正確參與到公共管理中,不斷提升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要求是強化公共管理,而提升公共管理成效的一個重要關鍵是強化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在法律制度的支持下不斷擴大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權利,確保廣大公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在保證公民基本權益的同時引導廣大公民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依法履行的個人義務,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參考文獻:
[1]陳龍.淺析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J].納稅,2017(20):79.
[2]范昱東.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有序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1):210-211.
[3]徐慧.論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公民參與[J].智富時代,2017(6X):211-212.
[4]史國輝,周濤.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問題:價值、困境與路徑選擇[J].嘉興學院學報,2017,29(2):119-123.
[5]劉嘉.我國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
[6]蔡璇.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9):199.
作者:鄧珊 單位:中共常寧市委黨校
- 上一篇:網絡化治理公共管理現代化新趨勢
- 下一篇:公共管理創新思維發展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