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監管理念與圖書館監管的聯系
時間:2022-12-28 10:20:00
導語:新公共監管理念與圖書館監管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解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所面臨的傳統公共行政的弊端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最早發端于英國,并迅速擴展到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方各國,成為目前各國行政革新的主導思潮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公共管理開始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
199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奧斯本和蓋布勒(DavidOsborneandTedGaebler)的《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REInventingGovernment:HowtheEntrepreneurialSpiritIsTransformingthePublicSector)一書把新公共管理的標志性理論引入中國。[1]這一新興的管理理論對正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我國公共部門的管理革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圖書館作為一個公益性的社會文化機構和公共知識管理部門,借鑒新公共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對促進自身的管理創新,無疑也具有重要意義。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
新公共管理一詞最早出現于1990年,由胡德(ChristopherHood)提出。自其使用以來,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2007年,陳天祥將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提倡政府政策職能與管理職能的分離,政府著重制定公共政策,在此基礎上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公共物品供給的多元化,并借鑒私人企業的一些管理方法,從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2008年,王定云、王世雄在總結諸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將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張概括為:將政府治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把私人企業的各種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門,依靠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通過組織與管理的重新調整來增強政府的活力,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實現政府治理的效率與效能。
從以上的觀點可以看出,新公共管理在理論上雖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知,但就其核心思想而言,主要體現在:
1.1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對政府職能進行再定位
在信息經濟時代和全球化的影響下,新公共管理反對大政府角色,提倡精簡而有效的服務型政府。政府從干預市場的角色中退出,讓渡政府管理權限,調整其職能活動范圍,提倡政府政策職能和管理職能的分離,將“掌舵(政策的制定)”和“劃槳(服務的提供)”分開。政府應將“掌舵”作為其中心職能,通過建立準自治或半自治的執行機構來承擔“劃槳”的職能。
1.2主張適度的分權與授權,實現管理權威與管理職能的有效結合
傳統科層制組織機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集權式的體制,這種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得一線的管理機構和人員缺乏自主活動的權利,難以很好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和顧客需求的改變,造成管理權威和管理職能的嚴重脫節。新公共管理倡導適度的分權與授權,賦予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權威,同時又將管理者從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在財政、人事、采購和審計等方面解除不必要的規制和控制,以便更好的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與效能。
1.3以市場為導向引入競爭機制,強調經濟價值的優先性
新公共管理以經濟學為其重要的理論基礎,在政府工作中引入經濟價值的理念,強調經濟、效率和效能。要求政府改變傳統服務模式,置身于市場環境下,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公共物品供給的多元化。同時,通過競爭來提升效率,實現精簡機構和裁減人員的目的,節約政府開支,降低服務成本。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下的政府改革更多地面向市場,以競爭來發現政府機構和人員的冗余,改革政府,在機構和人員配置上實現最優的性價比。
1.4借鑒私營企業管理方法,大規模應用企業管理的哲學與技術
新公共管理者認為私營部門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優于公共部門,并可用于公共部門,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沒有本質的差別,向公共部門移植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績效評估、戰略管理等,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降低服務成本,進而提升政府工作績效。同時,新公共管理強調要應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構建電子化政府,實施電子政務,完善行政管理的信息系統,縮短信息傳遞渠道,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進而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1.5強調顧客和結果導向,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與效能
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往往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公眾。公眾沒有選擇政府服務的權利,政府工作人員也不需要對其行為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負責,從而使公務人員缺乏對顧客負責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對待公民要像企業對待顧客一樣,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重要的價值取向,通過顧客驅動來實現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并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新公共管理者認為,政府部門的不良績效不是因為公共管理者缺乏管理能力和不履行工作職責,而是因為傳統公共行政易導致公共機構的僵化和低效。他們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則、實行嚴格的績效評估,以目標對管理施以控制,確定組織和個人的具體目標,其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強調的是業績而非程序,強調的是產出、成本和效果而不是單純的投入,從而帶來更高的雇員士氣,更好的靈活性和更高的創新精神,實現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的業績。
2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圖書館管理
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知識管理部門,其管理活動必然受到各種管理理論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存在于社會活動的各個部門,圖書館不再因其公益性、服務性而超脫于市場競爭之外,它必須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才能更好的實現其社會價值。
2.1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圖書館管理改革的契合度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圖書館管理改革的需要,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論具有了被引入圖書館管理的可能。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政府職能的定位,啟示圖書館應該調整管理理念,重新設定自身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把握自身的社會角色,實現其職能的革新;新公共管理主張適當的分權與授權,要求圖書館構建扁平化與分散化的組織結構模式,調和管理權威與管理職能之間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倡導市場導向和經濟價值的優先性,要求圖書館融入社會競爭中,更好地實現圖書館營銷,提升圖書館管理價值;新公共管理大規模應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方法和技術,要求圖書館管理加強現代化建設,更好地構建圖書館資源體系,建立更為完善的圖書館系統;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和結果導向,要求圖書館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以用戶的需求為最終目標,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圖書館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2.2新公共管理理論引入圖書館管理的意義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趨多元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出許多信息服務機構和組織,它們正以快捷、優質、全面的服務吸引著原本屬于圖書館的用戶群。用戶在很多情況下通過網絡就可以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而無需依賴圖書館。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作為非盈利性機構也不得不參與到激烈的信息市場競爭中來。在這種社會現實下,圖書館必須轉變以往的管理理念,重新規劃其管理職能,調整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能。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對促進圖書館管理的革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它使圖書館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競爭形勢,提升圖書館的社會地位,實現其社會價值。
3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管理創新理論,對圖書館管理在轉變圖書館管理理念、定位圖書館管理職能、調整圖書館管理方法、提升圖書館管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1定位圖書館的社會角色,提升圖書館公共影響力
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社會機構,其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計算機與網絡的普及所帶來的信息環境的變化,知識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興起帶來的社會需求環境的變化,促使圖書館管理的理念、模式、方式、手段都在發生著變化。
新公共管理理論要求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積極探求政府在社會發展變化下的角色轉變,這種思想觀念運用到當前圖書館所面臨的社會現實下,要求圖書館轉變管理理念,清楚的認知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重新定位圖書館的社會角色。圖書館必須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務機構,而只是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對信息市場的激烈競爭,圖書館如何鞏固并擴大自己的“地盤”,保持并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是必須面對的社會現實。就國內情況而言,當前社會大眾對圖書館的認可程度并不高。據筆者2009年對武漢大學圖書館用戶使用情況的調查發現: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成為用戶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渠道,高達90%的用戶在產生信息需求以后,首先通過搜索引擎而不是圖書館來滿足自身的資源需求。圖書館在信息系統的競爭中已處于一定的劣勢。在這種社會現實下,圖書館必須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調整社會定位,進一步提升公眾影響力和社會競爭力。
3.2協調分權與控制,優化圖書館組織與結構
現代圖書館管理活動的復雜多樣,對不同管理問題的決策需要由專門的結構來進行。新公共管理提倡適當的分權與授權,更多的強調下層管理機構和人員的權限,要求確保下層管理機構和人員能夠根據現實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服務策略,保障管理的靈活性與變通性。圖書館傳統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更多的強調集權,缺乏靈活性,組織內信息溝通也不順暢。上層通過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控制下層的職能作用,管理權威的過分凸顯使得管理職能很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隨著圖書館管理活動的變化,適當的分權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新公共管理在強調分權的同時并沒有完全否定集權。在圖書館管理工作中,集權是為了保障對決策的調整,使決策專門化并對決策承擔明確的責任,從而保證圖書館決策的合理化。上層管理者也必須保證控制,維護管理權威,督促管理職能的發揮。
目前,圖書館尋求變革傳統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更多的發展扁平化和矩陣式的組織結構,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分權與控制,保障管理權威,發揮管理職能,進一步探索以用戶需求、流程為導向,進行圖書館組織再造,優化圖書館組織結構。
3.3加強圖書館營銷,提升圖書館社會競爭力
受新公共管理理論市場導向的影響,圖書館管理不能僅僅局限于對組織內部進行管理,而必須將眼界拓寬至社會大背景下,積極地進行圖書館營銷,推送圖書館服務,提升圖書館社會競爭力。
圖書館作為國家興辦的全額財政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在計劃經濟下并沒有感受到市場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一般都缺乏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從而導致圖書館缺乏積極的進取性。而在市場經濟時代,圖書館雖然仍然是公益性社會機構,但同時也是信息市場的主體之一,如果不能在信息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有被邊緣化或被取代的危險。因此,圖書館不能自我封閉,而必須在管理上進行戰略調整,實施圖書館營銷戰略,提升圖書館的公眾影響力,樹立圖書館良好社會形象,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3.4加強目標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完善圖書館績效評估標準
新公共管理理論將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移植到公共部門之中,采用諸如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效率優先性的價值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以凸顯,圖書館作為社會部門,也必然受到這種價值觀的影響,管理工作必須注重強調效率在部門工作中的重要性。
隨著圖書館工作的不斷細化,管理工作在總體把握的同時還要考慮各個部門、各個階段的不同目標設定。圖書館適當的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崗位責任制,通過競爭上崗、內部獎懲等措施,保障圖書館工作的有效開展。要以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制定相對完善的績效評估標準,更好的考核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提升圖書館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3.5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構建圖書館管理文化
人力資源是當前社會競爭的重要條件,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政府管理中加強下層管理機構與人員的管理權限,從一定側面反映了對人才的要求。圖書館作為一個公益性服務機構,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多序列、多層次、多要素的動態人才結構,以更好地組織圖書館資源,服務圖書館用戶。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的顧客和結果導向觀念的指導下,立足于用戶需求,優化圖書館產品,更好地實現圖書館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的服務目標。
新公共管理在不同國家施行的模式存在差異,其實施必須與具體的國情相結合。因此,圖書館應用新公共管理理論也要考慮各館之間的差異,適當地摒棄其中不適合自身的發展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圖書館管理文化。
4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局限性及在圖書館管理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新公共管理雖然對西方國家的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在實際工作中凸顯出來,特別是其對經濟學和管理學思想的過分強調、依賴甚至搬用,受到了較多的質疑。圖書館管理在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思想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其局限性所在,不盲目推崇。
4.1理論基礎的局限性
著名公共管理學專家,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歐文?E.休斯認為,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經濟學理論和管理學理論。這兩大理論并非完善,也有其內在的、明顯的局限性,在圖書館管理中運用這一理論,必須看到其局限性并加以調整,不可盲目施行。
4.1.1經濟學理論局限
經濟學理論運用到公共部門中具有內在的缺陷。休斯認為學者們對新公共管理經濟學基礎的批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種批評認為經濟學是一種有缺陷的社會科學,而它在政府中的運用也是有缺陷的。第二種批評認為,作為經濟體系和私營部門的基礎,經濟學是具有一些效用的,但是它在政府中的運用則完全是一種拙劣的構想。”特別是在人性認識上的偏頗,新公共管理全面接受經濟學關于人是自利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忽視文化因素對人性的規制和人性的復雜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多樣性,過分強調經濟價值的優先性,過分強調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公平、正義的價值。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公益性機構組織,其傳統的價值標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這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局限性之一。
4.1.2管理學理論局限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主要假設在于:公共部門管理和私人部門管理之間不存在實質性的差異,而存在一種跨越公私情景的一般管理。事實上,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管理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二者畢竟歸屬于不同的組織類型,存在事實上的差異。如公共部門在管理目標上難以清晰界定、對工作結果難以進行有效的評估和測量、決策往往具有強制性等。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假設否定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差異,為其局限性埋下了伏筆。圖書館作為公共組織管理部門,不能忽視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假設前提,在借鑒過程中必須注意度的把握和量的規制。
4.2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管理中應用需注意的問題
新公共管理理論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在運用其相關思想進行管理革新時,要注意度的把握。
4.2.1組織結構上的協調與控制問題
新公共管理形成的是一種扁平化與分散化的組織結構形式,在各國政府的改革實踐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機制裂化或碎片化的困境,而機制裂化的一個最直接的產物就是“政府空心化”(或“職能懸浮”與“權力碎片化”),即由于新公共管理的過度分權和市場化改革導致執行機構和橫向部門的大量涌現而產生的溝通不暢、協調不力的狀況。[19]圖書館在改革以往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時,采用了新公共管理的分權理念,強調下層管理機構和人員能動性的發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圖書館管理中,必須合理處理分權與控制之間的關系,優化組織結構、保障圖書館控制、協調部門間的溝通,避免產生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政府改革中出現的機制裂化問題。
4.2.2人性認識的偏頗和倫理道德的偏差
新公共管理以經濟學為其理論基礎之一,過分強調經濟價值觀,忽視了公平與正義。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過分追求,使公共行政無力反省其根本價值和目的,將其變為執行與管理的工具不但無力擔負捍衛民主政治價值的責任,也無法實現提升公民道德水準的使命。[20]同時,由于新公共管理弱化了傳統行政的道德約束,產生了一定的倫理道德問題。圖書館作為一個公益性組織機構,首先強調的是社會公益價值。圖書館管理中如果過分推崇新公共管理的經濟價值觀,必然與圖書館服務目的相悖,難以更好地實現圖書館工作目標。
5結語
新公共管理理論以其新的理念和方法為圖書館管理活動的變革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圖書館應該積極參考、吸收新的管理理念,來完善自身的管理活動,進而更好地促進圖書館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和效率,更好地實現圖書館的服務目標。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絕對完善和毫無缺陷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其合理性的基礎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圖書館管理對其的借鑒和參考,必須考慮到自身的具體情況,不可盲目照搬。
- 上一篇:共青團區委工作鑒定
- 下一篇:電信營業廳實踐個人總結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