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時間:2022-08-04 09:31:55
導語:酒店管理人才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構建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然后以常州工學院往屆畢業生為例,利用訪談問題法對畢業生進行訪談,并分析了洽談結果,最后提出了國際化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構建的策略。
關鍵詞:國際化;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往屆畢業生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化背景下,旅游行業發展迅猛,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長。許多大學都開設了旅游專業,然而旅游業特別是酒店業依然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符合未來國際旅游業競爭的高層次酒店管理人才格外匱乏。為解決這一問題,承擔著為產業輸送人才重大責任的高校,不僅應當在數量上,更需要在質量上滿足酒店用人需要,因此研究酒店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尤其重要。
一、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構建現有研究綜述
從人才培養過程的視角,蔡亞男[1],劉勇、羅鳳[2]等學者認為我國酒店業集團化、國際化的進程決定了高星級酒店對國際化酒店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急劇飆升,而酒店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質量有待提高。從畢業生就業角度來說,米麗娟[3]針對酒店專業學生的就業呈現職業認同感低、離職率高、“雙證書”制度就業遇冷;實習引發學生對酒店就業產生逆反心理等問題,建議采用榜樣教育的方法去解決。于世宏[4],崔劍生[5]等針對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進行了研究。就現有研究來看,關于解決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矛盾的探討主要還是偏重從酒店經營管理及學校層面提出指導性建議,但對于學生在就業時的各種思想和關注點,以及酒店的實際人才需求標準的研究相對缺乏。目前酒店人力資源構成中,高職高專人才相對較多,本科人才雖然在酒店工作卻無法長期安心本職,究其原因,酒店對他們的認可度不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并不能和酒店一些低學歷人員有效區分,沒有職業晉升希望,導致他們頻繁跳槽或轉行。而本項目組認為通過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全面分析產業和人才的適配因素對于解決酒店業人才供需問題至關重要,因此本文以往屆畢業生為研究切入點,探索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由哪些要素構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文采用深度訪談法,選取了28名常州工學院旅游(酒店)專業畢業生,他們畢業于2011年至2016年,在校時就讀酒店管理專業。目前已是多家星級酒店管理人員,主要來自昆山瑞士酒店、WEI天目湖酒店、常州新城希爾頓酒店、常州萬豪酒店、蘇州尼盛萬麗酒店、蘇州洲際酒店等多家星級酒店,擔任著餐飲部總監、人事總監、行政酒廊經理等職務。(二)主要訪談問題。本次訪談旨在了解往屆畢業生就業后在各自崗位工作的主要體會、情況。工作狀況等,以及酒店方面的用人期望。訪談提綱如下。①您認為從事酒店行業,學歷和經驗哪一個更重要?②您覺得從事酒店業最重要的素質有哪些?③您覺得自己從事酒店業有什么優勢和不足?④您覺得大學學習對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嗎?如果有幫助,主要是哪些方面?⑤您對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有什么建議和看法?理論課程安排和實踐課程安排都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嗎?(三)訪談過程和資料整理。本次研究圍繞訪談提綱,采用面談、微信通話等兩種方式,對受訪者進行采訪,并征得他們同意進行錄音,每位受訪者的采訪時間為40~80分鐘不等。全部訪談結束后,筆者先對錄音文件進行了轉錄,對文字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并通讀?;谠碚摰娜壘幋a程序對文字資料進行編碼。
三、基于畢業生訪談的研究發現與分析
(一)高校酒店人才培養有閉門造車傾向。關于經驗與學歷比較的問題,受訪者的回答全部是經驗更重要。“現在是快節奏的時代,你能為這家酒店帶來多少利益,是用人單位首先會考慮的問題。培訓需要費用、時間,培養一個高質量的人才所需的費用遠大于聘請一個高質量的人才。其實酒店缺少的永遠不是員工,而是操作熟練、能夠獨當一面有著豐富對客經驗的‘熟手’”(訪談代碼20180312-J-04)。關于在學校的學習是否對現在的工作有較大幫助,受訪者普遍認為大學生活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酒店專業培養方案沒有和產業實際發展達到完美對接,“我覺得大學那些課程真的還有很多改進空間。一是理論課程太多,上學時覺得枯燥,工作后沒覺得那些內容對自己有多少實際幫助。二是校內實驗實踐設施都很不完善,一些高職高專學生都能在校內進行很多技能學習,而我們本科院校反而很少,剛到酒店工作時,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會,真的有2019年7月點小自卑?!保ǘ﹪H化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必備素質。關于從事酒店工作最重要的素質,28位受訪者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英語口語和會話能力。如今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酒店客人中外籍客人比重越來越大,英語交流能力必然是酒店招聘時的一項重要選擇標準。第二,有責任心,團隊合作能力和服務意識。這應該是所有服務行業共同的用人標準,是作為一名酒店的員工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第三,能吃苦耐勞,有長遠發展的打算。酒店的人員流動率非常高,由于薪資報酬低,勞動強度大,導致新員工或實習生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另謀出路。但是見異思遷的習性在任何行業都很難走得長遠,因此有職業認同感的員工在酒店發展會更有優勢。在問及“您覺得自己從事酒店業有什么優勢和不足?”時,受訪者多數認為自己的優勢是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還是比較強的。5位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較高,其他受訪者則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滿意,有的認為如果英語好,自己的晉升速度還會快很多。
四、國際化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構建
(一)國際化酒店人才核心競爭力架構。根據對所有訪談資料的分析整理,筆者對原始資料逐句分析,共得到217條與酒店專業人才素質相關的表述。經過概念對比和提煉,最終確定76個概念和9個范疇。經過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后,最終構建出酒店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的框架,如圖1所示。(二)酒店管理人才核心競爭力構建措施。1.全方位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首先,高校應該加強校內實踐課程的過程管理,保證學生真正學會,隨后可以模擬開展酒店各崗位技能比賽,督促學生自覺錘煉職業技能;其次,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各類文體活動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表達和應變能力[6];再次,鼓勵學生創辦酒店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組織,提高學生公共服務意識,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此外,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增加必要的挫折教育相關內容,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實景模擬等提高學生心理承受力,加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增進職業情感[7]。2.提高學生服務場景下的交際水平。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外語口語聽說能力對于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重要意義,首先,高校應該增加酒店英語教學課,這樣課堂上才能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機會,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其次,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加以擴展,通常教材上的內容都是標準化的服務場景,語言內容很有限,但是實際服務中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現,這時的外語應對能力格外重要。可以讓學生想象設計一些延伸場景的服務對話。最后,聽力訓練中,不能僅滿足于讓學生只聽速度較慢的課程配套材料,還應該讓學生接觸外國人在酒店服務中自然語速的聽力材料,使學生能夠適應實際工作時外賓的語速。高校應該將聽力水平測試作為本門課程的重要考核內容,教師在酒店英語課程教學中,還應該加強對服務語境中的文化因素的關注,讓學生多了解西方風俗習慣和社交喜忌。3.精心選擇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學習能力。所有受訪者都認為,國際化背景下的酒店工作對人才的知識結構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思想才能保持自身的競爭力。高校酒店管理專業都有頂崗實習環節,學生可以通過到酒店實習學到新技能,感知酒店文化,學會獨立發現和思考管理問題。高校應該重視實習酒店的品質,篩選硬件達標、管理文化成熟、管理細則執行到位的酒店企業,實習開始前就應該詳細考察、摸底,對實習酒店信息掌握充分,然后才能和合適的實習酒店商討合作事宜,擬定詳細實習方案,實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學生在技能、知識等方面的進步,尤其要教會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新知的方式方法,實習結束后應該及時召開實結會議,多聽學生意見,并將結果反饋給相關酒店,在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在實踐中同步增強學習能力。
總之,根據以上調研,高校酒店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應當不斷調整更新課程結構,尤其在實踐體系上要增加投入成本[8];另一方面;也要改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實地走訪酒店,讓他們了解一線部門運作的機會,學校也可以請業內人士授課、演講,提高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參考文獻:
[1]蔡亞男.高星級酒店對國際化人才需求情況的現狀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12):89.
[2]劉勇,羅鳳.談新形勢下我國酒店人才需求與培養[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4):98.
[3]米麗娟.探析酒店專業學生就業中的榜樣教育[J].亞太教育,2016(12)168-169.
[4]于世宏.應用型人才職業素質培育的實踐性研究: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繼續教育,2016(12):63-65.
[5]崔劍生.國際化視域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要素與驅動因子分析[J].中國市場,2014(24):147-148.
[6]郭娟.對旅游職業教育國際化問題的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2013(1):57-58.
[7]李力,沈雅雯.我國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解析[J].旅游論壇,2011,4(1):120-126.
[8]張亞萍.淺談21世紀酒店業的發展趨勢與經營對策[C]//中國人才研究會教育人才專業委員會、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發現雜志社.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北京:中國人才研究會教育人才專業委員會、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發現雜志社,2007:3.
作者:馬靜卿 吳曉雨 王雅蘭 單位: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物資采購質量管理論文
- 下一篇:化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