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企業安全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
時間:2022-08-05 08:28:54
導語:礦山企業安全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礦企的生產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要從多方面加強綜合管理,尤其2018年末至2019年年初我國發生多次較大礦山安全事故,暴露出礦山企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眾多問題,本文結合事故案例分析近期礦山企業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強礦企安全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事故案列;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安全教育
在2018年年末至2019年年初,全國礦企發生多起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2018年10月20日山東能源集團龍鄆礦發生沖擊地壓事故,造成21人死亡;12月15日,重慶能投集團渝新能源有限公司逢春礦副斜井發生運輸事故,造成7人死亡;12月24日,陜西延安市華龍礦業有限公司貫屯礦發生較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2月28日,福建龍巖市鯉坑礦發生窒息事故,造成6人死亡;2019年1月6日,云南曲靖市師宗縣大普安礦發生頂板事故,造成4人死亡;2019年1月12日,陜西榆林神木市百吉礦業公司李家溝礦發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21人死亡。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接連發生6起較大以上礦山生產事故,造成64人死亡,事故集中,給礦山企業安全生產帶來極大影響。
1事故管理層面的原因分析
1.1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固,紅線意識不強。在國家去產能基礎上,能源開采經濟得到復蘇,礦產資源價格穩中向好,一些企業片面追求生產效益而忽視安全生產。甚至一些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猖獗,拒不執行監管監察指令。作為國家監管監察部門失之于寬、失之于軟,不敢較真碰硬,對重大事故隱患督促整改不到位。安全管理混亂,該礦載明的法定代表人、礦長、副礦長與實際情況不一致,以包代管,拒不執行停產指令,永定區有關部門先后3次下達停產指令,但該礦拒不執行,繼續違法違規組織生產。同時在發生事故后蓄意瞞報事故。事故發生后,該礦未按規定報告事故,自行組織施救,并轉移遇難人員遺體。暴露出企業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固,法律紅線意識不強。1.2災害防治主動性不強,認識程度不夠。特別是對沖擊地壓災害,我國雖然研究起步較早,但仍對發生的機理和防治缺乏有效的防治經驗。沖擊地壓防治的過程中存在漏洞和盲區。如10月20日山東能源集團龍鄆礦業沖擊地壓事故,造成21人死亡,給企業和職工家庭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和沉痛。12月24日,陜西延安市華龍礦業有限公司貫屯礦發生爆炸事故;12月28日,福建龍巖市鯉坑礦發生較大窒息事故,2起是均是斯爆炸事故,1起是窒息事故,而且都是屬于低濃度易燃氣體礦井,這再次印證,易燃氣體仍是礦山安全的“第一殺手”。1.3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形同虛設。事故礦有禁不止、有章不循,制度措施照搬照抄、不切合實際,只是掛在墻上看、應付檢查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根本沒有落實到現場、沒有落實到人頭。如12月15日,重慶能投集團渝新能源有限公司逢春礦副斜井發生較大運輸事故,傾斜井巷使用提升機或者絞車提升時嚴禁蹬鉤、行人的規定,而作為企業在日常管理中仍無視風險,無視規程,在副斜井箕斗提升期間違規組織人員在下段區域作業。1.4勞動用工管理和安全培訓不到位。2019年1月6日,云南曲靖市師宗縣大普安礦發生較大頂板事故,部分特種作業人員未持證上崗,部分從業人員未經培訓下井作業。2019年1月12日,榆林神木市百吉礦業公司李家溝礦重大爆炸事故中,下井工人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識,存在攜帶煙火入井、抽煙的現象,均暴露出安全培訓仍然形同虛設。
2行業安全生產面臨的問題
通過上述礦山安全事故現狀分析,反映出當前我國礦山企業在安全生產上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一些地方領導不能擺正安全生產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存在重生產、輕安全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放松對安全生產的監管,致使一些企業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下組織生產,使事故頻發。(2)一些礦山企業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缺乏主動性,對災害認知,認識程度不夠,安全投入不夠,措施采取不利,導致事故發生。(3)一些企業安全培訓工作不到位,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實,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現象嚴重。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生產作業現場管理混亂,忽視安全生產問題突出,事故突發。(4)一些礦山企業在能源市場形勢好轉的情況下,盲目追求產量,超能力生產,忽視安全,導致事故發生。(5)一些地方安全生產監管機構不順,力量不足,工作不到位,在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上還有差距,造成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出現空檔。
3安全管理對策
3.1提升礦井裝備水平,促進礦井集約化生產。多年來的安全管理證明,單憑“高壓”與“嚴管”換不來安全,尤其作為深部礦井,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復雜、井下斷層多,地質災害嚴重,要保障礦山安全生產,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淘汰落后技術、工藝、裝備,采用更為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高礦井裝備水平,走機械化發展道路,才是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的有效途徑。提高礦井裝備水平的具體做法:(1)推進機械化礦井建設。按照“裝備一流、技術先進、系統可靠、隊伍過硬、管理精細、安全高效”的要求來建設礦井,實現礦井生產以綜采、綜掘為主的綜合機械化、規?;_采,有效提高生產現場的安全可控程度,降低事故發生的機率,把職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容易出現危險因素的環境中解脫出來。(2)以機械化帶動礦井集約化生產。著力打造安全高效型礦井,對采掘設計布局進行不斷優化,適時調整生產布局,合理集中生產,推行先進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對老生產系統和生產區域實施“減肥消腫”,收縮戰線,減少系統,減少采掘工作面數目,簡化生產系統,提高安全系數。從提高礦井單產單進為目標,培育重點隊伍,徹底轉變單純依靠多頭、多面、多人求規模效益的模式,以集約化生產推進礦井安全高效建設。3.2加快礦井信息化建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礦井信息化的具體做法:(1)深化礦井信息化建設。在井下各工作面、重點頭面、生產系統,安裝易燃氣體監測系統、設備監測系統、故障診斷系統、語音廣播系統,大型機電設備遠距離遙控等系統,把礦井各種保護設施和煙塵、水、沖擊地壓、通防設施的狀態形成可視可控的全方位監控,建立集生產監控、信息管理和網絡運用等多系統為一體的綜合監測監控系統,達到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實現礦井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安全監測自動化、信息管理集約化。(2)以信息化建設提升管理水平。通過綜合信息計算機管理系統的運用,使生產管理部門在一個平臺上,對各生產各環節、系統、機械設備、人員實施遠距離“遙控、監測”,對采礦機的運行工況及參數進行采集、處理、顯示、存儲和傳輸,對設備進行故障自動診斷,提供操作指導或控制采礦機做出相應的處理,形成對井下可靠的安全預警機制和管理決策的信息通道。管理人員在地面調度指揮中心,通過室視頻監控和數字監控系統,就可遠程對井下安全生產情況實時監控,對各部位機械設備運行情況、干部帶班情況、人員作業情況,通過監控系統都一目了然;同時可實施對設備進行遠距離遙控,對人員進行遠距離指揮,更為及時、準確的調度指揮生產,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的對策和防范措施,來彌補安全工作的缺陷和盲點,增強對事故隱患的控制力度,提高礦井防災抗害的綜合能力。3.3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增強安全管理意識。礦山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要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嚴格制定和執行安全生產有關政策法規,如果沒有統一的規范性的管理制度,礦企就不可能正常運行。(1)要以完善各種安全管理制度為保障。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必須從完善、細化規章制度和工作標準入手,建立一套專業的工作標準和管理體系,員工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守。(2)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在安全生產工作中,執行力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與生產任務的完成與否,要推進“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思想,保證層層有壓力,工作有動力,把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井下現場作業的每個環節,明確到每個人身上,從礦長到一線工人,全部實行安全承諾,管理人員層層簽訂安全責任狀,使每個崗位都有責任,實現區隊、班組、個人權責清晰、責任明確。同時建立起分層次安全責任目標體系,將干部職工工資與安全狀況掛鉤考核。要本著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領導干部第一責任人制,對不能嚴格履行職責、未按時完成任務的,要根據規定,進行責任追究,做到對號入座,一視同仁,才能確保層層有壓力,工作有動力,事事有落實。3.4突出重點環節管理,把牢安全生產主動權?,F場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關鍵和最終歸宿。各項制度體系建設的目的是要落實到現場管理中,最終要在現場管理中得到體現。(1)要做好現場各項安全檢查工作。首先要做好開工前安全隱患排查,班中動態排查和班后安全復查工作,狠抓現場動態安全管理,特別是要抓好采掘初采、初放、貫通、開切眼、設備安裝撤出、過地質變化帶等特殊時段的現場安全管理。同時認真落實好干部下井帶班、跟班制度,把“一崗雙責”兌現在現場,實行好礦級干部帶班,隊級管理人員跟班等制度,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靠前指揮。并加強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監管巡查力度和現場技術管理,確?,F場安全管理處于可防可控狀態。(2)要加強工程質量標準化工作。工程和效益工程,要充分認識加強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的深刻意義和重要作用,保證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到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高標準、嚴要求,嚴把質量關,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為安全生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職工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3.5注重安全細節管理,做到安全工作無小事。在安全生產中,職工們對大隱患大漏洞,都能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時治理或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結果很少出事故??蓪τ谝恍┬‰[患小細節卻疏于管理和防范,麻痹大意,最終“習慣成自然”,釀成大禍,所以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始終關注細節,從小事做起、從不起眼的環節抓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做到把防微杜漸。(1)要改變“安全工作只抓大事不抓小事的思想。在生產過程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小的隱患,實質上潛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而關注這些細節,重視這些小隱患,正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證,要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大事和小事,有一些職工認為不戴安全帽、帽斗繩不系、自救器為小事,不值一提,其實這正是安全規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工作中很多大事的發生就是因為這些小的環節沒有把握住,才造成大事故,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具體環節,一步一個腳印抓安全。(2)要善于在工作中發現細節。對在安全生產管理中,我們要帶著“顯微鏡”深入一線檢查隱患,運用“放大鏡”及時整改隱患。要從大局著眼,細微處入手,想在心里、掛在嘴上、看在眼里、跑在腿上,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細節一種習慣,是一種積累,關系著我們安全生產的方方面面,要善于發現這些細節,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漏洞,不留下任何一個死角。在安全生產中,一個小隱患、一次小違章、一處小漏洞,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理和糾正,麻痹大意,最終“習慣成自然”,就對安全生產會留下一個潛伏的隱患,就可能引發事故,威脅職工的生命安全,就可能給企業、職工帶來極大損失和傷害。反之如果對每一個細節都不疏忽、都不放過,就能杜絕不安全事故發生,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筑牢安全防線。3.6加強職工安全教育培訓,提升職工安全技能。提高職工安全素質是創建本質安全型礦井的重要前提。人是生產實踐的主體,人的行為對安全生產具有先決性,就礦山安全生產而言,人的行為不確定性是安全生產中的一個極大變數,安全技術教育培訓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關鍵。(1)提高職工安全工作認識的重要性。只有職工認識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安全生產。只有職工真正認識到安全事故對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帶來的傷害,才能提高安全思想意識,增強對事故的防范能動性。同時在安全培訓過程中要讓職工牢固樹立“事故是可防可控”的觀念,讓職工明白只要按規章制度制度操作,事故就可以避免。每天工作之前,首先要想想安全,想到通過什么辦法,采取什么措施,運用什么手段,才能保證安全生產,使職工做到時時想安全、會安全,能安全。(2)加強培訓教育的針對性。培訓部門要加大對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力度,按照“先培訓、后上崗,用啥學啥、缺啥補啥”的原則,認真抓好職工安全技術和業務技能的培訓,不斷規范員工的操作行為,按照崗位操作流程,進行工序分解,制定每個工種詳細的安全操作標準,采取科學規范的訓練。對每個工種、每道工序的操作方法、要領和安全事項進行直觀的演示,強化職工記憶,推進職工規范操作行為的養成,使之逐步落實到崗位操作中,形成慣性思維,做到上標準崗、干標準活、做標準人。3.7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提升企業軟實力。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生產的靈魂,安全文化的建設對于預防事故,推進企業安全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是引領企業安全發展的重要舉措。(1)倡導“本質安全、珍愛生命”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設就是要造就具有現代安全意識、科學安全思維、正確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的勞動者,通過繼承、優化、融合、發展而形成具有時代特征、企業特色的先進文化,大力唱響關愛生命主旋律,實現安全文化與安全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每一個職工都把“安全第一”的理念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認識到“安全就是自己和企業最大的效益”。通過安全文化宣傳科學的安全生產知識,將安全文化滲透到安全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潛移默化地轉變觀念,引領職工改變行為習慣,提升安全理念,提高安全防范能力。(2)積極創建以人為本的企業安全文化。企業安全文化應為生產及以人為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把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納入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范疇,走人性化與法制化相結合的管理之路,追求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成為企業安全文化的核心。在安全生產以人為本的管理中,應著力培育職工熱愛企業,忠于企業,關心集體,奮發向上的良好品質,喚起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從而形成任務共保、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與濃厚的安全氛圍,為企業安全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4結論
礦山安全生產要圍繞建立監督管理長效機制,著力提升自動化裝備水平,深化信息化系統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的管理,提升員工安全素質,傾力打造強安全文化,營造本質的安全環境,從而實現人、機、環境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梁太岳.煤礦通風安全管理分析及通風事故防治對策[J].技術與市場,2017,24(4):220-220.
[2]展華南.煤礦通風安全管理及通風事故的防范措施分析[J].民營科技,2017(5):90-90.
[3]徐鵬.礦井通風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8(6):88-88.
作者:白宗榮 白曉平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化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綜述
- 下一篇:電力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