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產業化策略的調查研究
時間:2022-02-19 03:20:00
導語:發展農業產業化策略的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當前一系列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區別于傳統農業方式和組織形式的一種新機制。是調整農村收益分配,實現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形式。
如何發展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實現“一化促兩化”發展戰略,我們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成功經驗,存在問題,發展策略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
一、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一定發展,但與全國、全省,特別是東部發達的省市相比,我市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很低,基本上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認識不到位,對于農業產業化關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認識不足,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模糊,對新階段、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方向不明,對農民持續增收的路子不清。習慣于傳統的農業工作模式,跳不出就農業抓農業,就生產抓生產的圈子。對開發市場,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貯運等增值環節重視不夠;二是小、散、弱、低的問題突出。目前我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體發展水平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弱,輻射面小,帶動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經營水平低。我省現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9個,我市目前符合國家級標準的尚無1個,全省現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2個,而我市符合省級標準的只有1家。同時,在我市現有的49個龍頭企業中普遍存在著現代科技要素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上的技術含量不高,對農產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由于缺少在國內外市場上有影響的名、特、優產品,導致企業普遍存在著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帶動農戶能力不強。如在我市現有的9家以黃姜為中藥材為原料的加工企業中,以水解物為終始產品的6家,占67%,以皂素終始產品的3家,占33%,而以雙烯為終始產品的只有1家,僅占10%,而以黃體酮為終端產品的沒有1家。在蔬菜、食用菌、畜產品及干鮮果加工方面也十分落后,尚無一家規模加工企業;三是企業布局問題突出。我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由于缺乏對全市優勢資源及縣城特色產業的科學論證,缺乏對市場前景的調研分析,造成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由于每個企業沒有“亮點”,缺乏“賣點”,形成產品結構雷同,低水競爭比較突出,不僅限制了企業本身發展,也難以形成產業特色優勢和產品規模優勢。如在全市現有的49個龍頭企業中,以醫藥加工企業居多,尤其以黃姜加工企業更為突出,幾乎縣縣都有,有的縣甚至多達幾個。而加工蔬菜、畜產品、干鮮果、糧食等農產品的企業卻寥寥無幾;四是利益機制不健全。我市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旧咸幱诤唵蔚氖袌鲑I賣關系,雖然部分企業與農戶簽有訂單關系,但雙方履行約率不高,彼此缺少誠信,掣肘扯皮,經常出現糾紛裁決,難度很大。導致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和農戶之間難以形成比較穩定的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關系,難以形成抗御市場風險的整體合力;五是管理體制不順。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市場農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必須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農業的產、加、銷諸環節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不同程度存在著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甚至出現部門利益私人化的現象,導致部門之間難以協調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實處,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如在稅收減免、土地使用、融資貸款等方面表現突出;六是產業基礎不牢,受我市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使農業產業基地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和標準化水平低的突出問題。導致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實現由產品到商品的“驚險+跳”,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差,商品率低,生產效益低。同時,也造成企業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潤低的連鎖反應,影響了企業收購、加工農產品的積極性。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我市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思路與對策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農業“三增”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強化優勢產業開發,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途徑,積極實施“一化促兩化”的產業興市、強市戰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我們設想經過各方努力,到2005年,全市力爭建成10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50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年加工銷售收入10億元,帶動農戶20萬戶,戶均增收200元,初步實現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2010年,全市力爭再建設10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20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年加王銷售收入20億元;戶均增收400元,帶動農戶40萬戶,使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村經濟主體水平都達到新水平。為了實現上述思路和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突出抓好5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思想認識,切實提高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農業產業化是解決當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實現農業“三增”的有效途徑。用長遠性、方向性的發展戰略眼光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農經濟思想束縛,跳出傳統農業的思維制約,實現從單一生產過程管理向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的跨越;要克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由“條塊分割”“行業制約”變為按市場需要集合多種生產要素;要糾正各種“左”的思想影響打破行業所有制,融資界限,實現生產要素按現代化方式的優化重組;要按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重新構筑農村經濟模式和實現途徑;要清除不適應市場經濟陳舊觀念思維定勢,創新體制、機制,達到指導農業經濟實現新的突破。真正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業產業化,支持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傾力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排頭兵。首先,必須充分認識龍頭企業的作用和意義。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擔負著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與農戶經營的重任。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對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起著“四兩拔千斤”的作用。當前,必須傾力培養和扶持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強帶動、外向型的重點龍頭企業,切實克服我市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輻射面小的現狀。其次,要制定落實中、省、市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各地、各部門要充分領會其精神實質,念好、用好政策經,切實做到按政策辦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按龍頭企業發展的要求辦事,使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第三,要進一步推進龍頭企業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的創新。要積極深化企業改革,使企業真正做到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結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一些大型工商企業介入農業領域,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強帶動、高效益、強輻射、外向型的優勢。同時要把大戶經營引入農業產業化領域,利用大戶機制增加龍頭企業發展的活力,增加龍頭企業的數量,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提高龍頭企業的效益。對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戶,要從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經營上幫助,環境上放松;龍頭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經營方式,特別是學會在市場經濟中進行資本運營的本領;第四,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龍頭”企業家隊伍。一方面要善于引進人才,只要能壯大發展企業,發展經濟,就要以優厚的待遇大膽引進;另一方面要對我市現有的企業家培養提高。今后要把對企業家的培訓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只有培養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懂經營、會管理、重信用、作風正的企業家隊伍,我市的龍頭企業才能有望做大做強。
(三)強化優勢產業開發,創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平臺。提高農業產業的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水平,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壯大規?!钡脑瓌t,堅持“山林草,塬糧果,川經藥,城郊菜(畜)”的區域布局,走“小群體,大規模,強產業”的產業發展路子,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產業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和標準化水平低的突出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目標必須放在培育壯大特色產品產業上,構筑農業優勢產品、優勢產業,發展規模生產基地和優勢區域,達到產業布局調優,產業規模調大,產品質量調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調強。
首先,強化藥、果、畜三大產業開發。一是要積極實施中藥現代化科技行動。以十大藥源基地為重點,以現有科技先導型醫藥企業為龍頭,以國內外中醫藥大市場為依托,努力集合商洛中藥材產業的比較優勢,積極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制劑技術,加快新藥研制與開發,實現中藥材發展產業化,藥源基地建設規范化,醫藥企業集團化,中藥加工現代化,使藥業成為我市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二是積極發展以核桃、板栗為重點的干果產業。堅持規范化建園,標準化栽培,科學化管理,加快良種推廣步伐。同時要將工作重點轉向果品貯藏、加工、市場銷售上,著力打造商洛果業品牌;三是大力發展畜牧產業。以三元瘦肉型豬、肉羊、肉牛為重點,按照“南羊北牛,川道豬雞,城郊奶畜和特養”的布局,突出無公害特色畜產品基地建設,扶持養殖大戶,發展畜牧小區,擴大專業化養殖規模,做大做強畜牧產業。
其次,要大力開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優質化。要充分發揮我市無污染的資源優勢和地處大中城周邊的市場區位優勢,積極開發名特優農產品。一是加強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產品開發規模。要在抓好現有的32個無公害農產品和畜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圍繞蔬菜、茶葉、水雜果,小雜糧、畜、禽、蛋五大類特產品,實施規模開發,擴大基地面積。使優質農產品比重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在發展特色產業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從氣候、資源條件出發,按照“小群體,大規模,強產業”的路子,真正形成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促進縣域特色產業形成規模;三是推行標準化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積極推廣標準化技術,加大投入投入品管理,使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嚴格按照部、省頒布的生產標準和規程組織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第三,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要按照部、省標準逐步完善我市農產品質量的標準體系,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重點推廣國家、行業制訂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使農產品品種、生產、包裝、保鮮和貯運等環節都有基本配套的標準體系。要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的市場化水平?!笆濉蹦?,全市要初步形成以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大中小配套,種類齊全,功能互補,與國內市場緊密聯結,統一開發的市場網絡體系。要加快農村市場信息服務建設和信息網絡延伸步伐,盡快形成市、縣區、鄉、村四級信息服務平臺,形成覆蓋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特色鄉村的信息網絡,為農民安排生產,進入市場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四)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提高農業的市場化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首先,要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托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戶的經濟聯系,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其次,要通過整頓市場秩序,規范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經濟關系,提高誠信程度,屬于合同契約關系,要規范合同行為,提高合同履約率,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第三,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發揮其對農戶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職能,同時也要監督龍頭企業按合同辦事,維護農民的利益。行業協會要在市場準入、信息咨詢、價格協調、規范經營行為、調解利益糾紛、行業損失調查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切實維護和保障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五)加強領導,搞好協調,形成合力。
首先,要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實踐好“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當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農村工作,就是要堅定不夠地解放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把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聚集多種生產要素形成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典型去關心、支持和發展;就是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產業化方式發展農村經濟,以產業化經營方法領導農業和農村工作;就是要靠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的收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好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正確方向,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來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大局,做好新時期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要按照中、省、市關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政策和扶持措施,為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級都要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龍頭企業制度,要帶著對農業和農民的濃厚感情,走出機關、深入基層,深入農戶和龍頭企業,實實在在地為他們排擾解難,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其次,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群眾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的創造。因此,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和龍頭企業的意愿,尊重他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經營,都要由農戶和龍頭企業去自主決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接機制的選擇,也必須尊重農戶和龍頭企業的意愿。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是宣傳、引導、服務和支持,不能越俎代皰,更不能隨意干涉。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尤其要尊重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允許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農民的權益。必須按照“條件、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正確引導、加強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農戶和龍頭企業的積極性,才能使產業化經營穩步、健康地發展。
第三,要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合力,推動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各個方面,不只是農業部門的事,各有關部門都要從支持農業,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要形成政策的合力。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已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如稅收減免、土地使用、信貸資金等各部門都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決不能以部門利益影響其貫徹執行。二是要形成投資合力。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計劃、財政、金融、農業等部門形成合力,協調和安排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協調組織籌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資金。三是形成環境合力。要按照統一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涉農部門要大力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設施建設;工商、稅務、土地、交通等部門要積極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紀檢、政法等部門要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新聞媒體要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制造氛圍,為龍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精品范文
8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