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媒體的不利影響
時間:2022-09-02 04:55:59
導語: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媒體的不利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電視媒體的角度出發,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分析了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并基于此提出了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應對策略。本文通過研究分析發現,新媒體憑借其娛樂化、碎片化以及可移動性與較強的公眾參與性的特點,迅速吸引了大量傳統媒體受眾。而反觀電視媒體,其傳播渠道封閉且單一,接收終端較大而不靈活,信息采集來源狹窄,從而造成了電視受眾持續減少,廣告收入每況愈下和電視人才大量流失的局面?;诖耍疚恼J為電視媒體應積極做出應對,一方面,應繼續做優做深媒體內容,為公眾傳播優質的信息;另一方面,應積極拓展版權業務模塊,強化中華文化節目。同時,對于未來還要準確定位轉型方向,把握5G發展機遇。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電視媒體;5G轉型
根據2019年8月30日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發展網絡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到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598萬人,目前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61.2%。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之一便是新興媒體的產生。新興媒體概念與傳統媒體相對應,指的是在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一種新媒體。新媒體的產生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并且在中國最近幾年,新媒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電視這種傳播媒體。人類歷史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向前發展,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由此便可以看出在傳播媒體上的更迭發展。電視在未來會消失嗎?可以肯定的說,不會消失,但是電視媒體原本的傳播地位將不復從前。就像報紙一樣,雖然其信息的傳播作用已經大大下降,但卻仍然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電視媒體也會在歷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雖說電視媒體的地位已經如此,但在這場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較量當中,電視媒體仍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擁抱移動互聯網的到來,適時地進行自我革新,在未來5G的進程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本文將首先析與傳統電視媒體可比較的視頻類新媒體,剖析其優缺點。然后,分析新興媒體對于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后,針對前面的分析,為電視媒體提出應對策略。
一、新媒體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新媒體伴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迅速地占領了當下的媒體市場,網絡視頻、手機短視頻等已經成為當下最火的視頻形式。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9年8月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已達7.59億,占網民整體的88.8%,其中長視頻用戶規模為6.39億,短視頻用戶規模為6.48億。在網絡視頻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網絡視頻還朝著內容的針對性與專業性的方向發展,并且正逐漸形成以網絡視頻為主的娛樂生態,涉及小說、電影、游戲、商品、旅游等多個領域。網絡視頻的發展一邊將人們從客廳當中解放出來,一邊對電視等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2018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廣告收入持續保持增長,但廣播電視傳統廣告收入下降,網絡媒體廣告收入大幅增加。以上收入狀況的對比更是證實新媒體與電視媒體的差距正逐漸減小。下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分析視頻類新媒體的特點。1.新媒體移動性強。新事物的產生往往是依靠著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當中,既包括互聯網軟件的發展,又包括像手機、平板等硬件設備的升級。視頻播放終端已經由過去幾十寸的電視屏幕,縮小到十幾寸的電腦屏幕,目前已然發展到了只有幾寸的手機屏幕或平板電腦的大小。這種視頻播放終端屏幕的不斷縮小帶來了受眾移動觀看的可能性,使得人們不必再局限于客廳當中,觀看視頻可以出現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的任何地方,時間與內容也可以自由選擇,新媒體給受眾帶來了更強的自主操作性。另外,4G技術的發展,帶來的速度的提升使得視頻在線觀看,甚至是直播這種方式得到了支持,延遲、卡頓的消失極大的提升了用戶觀看的體驗感,也幫助了視頻類新媒體的發展。2.內容走向娛樂化。對電視媒體沖擊最大的無非是網絡視頻和手機短視頻兩類,這兩類視頻形式使得視頻的發展方向更具娛樂化和隨意性。首先,對于網絡視頻來說,一些網絡視頻平臺,比如愛奇藝、優酷等等,主打的是真人秀、電視劇這種偏向娛樂化的節目,因其播放時間隨意,播放設備的可移動性較電視靈活,由此吸引了大量受眾。其次,對于手機短視頻來說,更是迎來發展的春天。網絡直播、手機短視頻審核更為寬松,用戶可以自由自主制作視頻,增加了用戶的參與度。在這個節奏變化迅速而又焦慮的社會,娛樂性總會給受眾帶來一絲放松。因此,視頻的娛樂性更能夠帶來關注度。3.傳播方式碎片化。當信息傳播進入網絡時代以后,人們便進入了碎片化時代。這種碎片化既體現在傳播內容的碎片化,也體現在受眾時間的碎片化,碎片化的時代是由經濟和技術的共同發展所帶來,是社會進程的一部分。媒體傳播內容的碎片化恰恰迎合了受眾時間的碎片化,是受眾當下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工作之余,通勤用餐,處處可見。新媒體這種方式的誕生增強了信息供給與受眾需求的相互依賴程度,這也是新媒體能成為當下流行媒體的原因之一。4.公眾參與性強。在原來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多是從電視、報紙上接收信息。如今,4G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個人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1],這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每個人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的參與性更強。與以前網絡尚未發達相比較,由電視等媒體制造傳播信息,受眾被動接收信息,傳播過程大致就此結束?,F在在自媒體時代傳遞過程中,還可以對信息進行再加工。第二,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直播這種傳播形式促使了一大批新媒體主持人的產生,大大增加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數量。
二、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媒體因具有以上幾個符當下時代特點的優勢,迅速成為了目前最為流行的視頻傳播方式,吸引了大量受眾選擇新媒體,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巨大威脅。具體來說主要產生了以下幾個不利影響。1.傳播渠道封閉單一。網絡視頻的出現提升了人們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視頻播放當中的“彈幕功能”就是其中的代表。相比電視媒體,其傳播方式則顯得封閉且單一[2]。而且,觀察當下的新媒體傳播平臺,都不自覺的加入了“評論”功能,這些功能的設置都有助于人們釋放表達的欲望,希望能夠參與到事件新聞的發展過程當中。然而,這一點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是無法實現的。電視媒體的傳播形式是點對面單向式的,人們往往只能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存在。這種封閉的傳播渠道必然會被追求互動感的受眾所拋棄。2.接收終端笨重固定。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終端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智能手機的出現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另外,平板電腦、超薄筆記本電腦等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這些工具打破了人們接收信息地點的限制,這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又是一大沖擊。眾所周知,電視雖然因其具有較大屏幕能夠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但是,也同樣因其笨重的主機而只能將人們局限于客廳或臥室當中,使得人們在接收信息的靈活性上大大降低。3.信息采集范圍狹窄。媒體是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而要實現信息的傳遞只有載體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生產在整個信息的傳播過程當中承擔著首要任務。新媒體的出現極大的擴展了信息的來源,在互聯網不斷完善的今天,人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在這一點上電視媒體是遠不能及的。通常來說,電視媒體常常作為官方宣傳媒體而存在,承擔著引導正面社會輿論的職責。因此,其對于信息的來源監管格外嚴格,信息涉及到的領域更為嚴肅。這對于當下追求娛樂化的人們來說,必然有其不利的一面。4.電視受眾持續減少。新媒體憑借其獨特的傳播路徑使得電視媒體的原有受眾大量流失,尤其是以15—24歲的青少年和年青人為主。因為這一部分人較其他年齡段的人來說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進而容易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然后,受眾自這兩個年齡段向兩端逐漸減少,這一部分年齡段的人處于互聯網的學習階段,因此受影響較小。最后,高齡人階段擁有充足的時間觀看電視節目,是電視節目較為忠實的受眾,對于電視媒體的依賴性較強,這也使得電視媒體受眾呈現高齡化的態勢。5.廣告收入每況愈下。在廣播電視行業當中,廣告收入是其整個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廣電總局的《2018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廣告收入持續保持增長,但廣播電視傳統廣告收入下降,網絡媒體廣告收入大幅增加。其中,電視廣告收入958.86億元,比2017年(968.34億元)減少9.48億元,同比下降0.98%;網絡媒體廣告收入491.88億元,比2017年(306.71億元)增加185.17億元,同比增長60.37%,占廣告收入總額的比例從18.57%提高到26.38%,網絡等新媒體廣告成為新的收入增長點。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廣告商無非看重的是流量,只有將廣告投入到一定數量的受眾面前,才有可能產生更大的收益。大量電視媒體受眾流入新興媒體必然導致電視廣告收入的下降[3]。6.電視人才另謀高就。在電視媒體的觀眾與廣告收入減少的持續發酵下,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電視媒體人才的流失[4]。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央視、地方衛視中的主持人等新聞工作者紛紛進入視頻網站便說明了這種情況。一面是電視媒體的發展前景堪憂、管理理念落后,一面是新興媒體的欣欣向榮與豐厚的激勵機制,在這種懸殊環境的比較之下,帶來的必然是傳播人才從傳統媒體流向新媒體領域。
三、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
從以上新媒體的特點以及新媒體對于傳統電視媒體產生的不利影響來看,站在電視媒體的角度,一方面,要把握住自己電視媒體的立場;另一方面,要積極擁抱這個快速變化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積極轉型。下面將從幾個方面提出電視媒體的轉型建議。1.做優做深媒體內容。媒體縱有千百種形式,最為核心的東西仍舊還是內容[5]。做好內容,是每一種媒體形式都應考慮的重要部分。比較媒體行業中各種流行的視頻節目,只有那些具有獨特內容的節目才能夠長期存在。嘩眾取寵的東西,只能是曇花一現,瞬間消散。不得不承認,低俗、無營養的東西多如牛毛,這也反應了當下浮躁的時代特點。一方面,電視媒體應及時站出來,矯正當下略顯低俗化的文化傳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浮躁的時代終將會隨著人們素質的整體提高而變得沉穩,好的內容終會被選擇。2.傳播優質社會信息。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一類,遲早會像報紙、廣播一樣讓出媒體的主導地位,但是,其作為新聞傳播的方式不會消失。面對網絡媒體娛樂性的競爭問題上,電視媒體占據諸多不利。因其受眾的年齡段更為寬泛,審查要求也更為嚴格,內容的制作必然不能與新媒體的制作一樣“自由”。然而,網絡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使得人們對于其可信度的質疑也越來越大,開始追求信息的可信性與權威性。電視媒體可以依靠其信息獲取的權威性與專業性以正視聽,撥清媒體傳播中參差不齊的信息。因此,電視媒體大可放棄對于信息廣度的追求,轉而做優質的內容,依靠其獨有的權威性捕獲人民大眾的眼球。3.拓展版權業務模塊。目前,我國法制化進程已有了較大推進。在2010年完成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第二次修正,并且還在繼續完善過程當中,這大大促進了人們版權保護意識的提高,對于廣播電臺、電視播放、錄音錄像等形式的版權保護有所加強。在這種環境下,一方面,提高了視頻版權的保護,強化了審查力度,有利于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另一方面,電視媒體可以由此利用好其具有的版權,通過電視媒體播放稀有版權資源的節目,比如說國內國外重大新聞的轉播、國際重大賽事的轉播等等,依靠其獨有的版權資源,更好的吸引受眾群體,實現收入的增長。4.強化中華文化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視臺播出的“春晚”一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對于春節的一份獨特印象,看春晚也是不少中國人乃至華人過春節的一個專屬活動。另外,同樣也是由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成為了春節假期茶余飯后的話題。這些節目的播出既提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加深了家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在傳統文化節目方面的制作,電視媒體做的極為出眾。因此,電視媒體應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打造全方位的文化類節目,加強人們對于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視,提升文化自信,帶動人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5.定位未來轉型方向。在移動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每一個傳統媒體都應積極面對,而不應坐以待斃。將媒體自身的傳統優勢與互聯網相結合[6],打造出獨特的媒體平臺。在這一輪發展的浪潮之下,對于電視媒體的發展,本文提出可以改進的兩大方向:一是傳統電視節目應堅持播放,無論何時,電視節目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其權威性是老百姓可以獲取準確信息的保障,嚴格的節目審查制度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在此基礎上,推廣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相融合。二是,對于手機短視頻這種形式來說,從其拍攝的角度來分析,展示時間短、內容淺顯或空泛,其面向的對象只能通過手機或平板觀看,缺乏沉浸式體驗?,F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現場體驗,這一點從不斷增加的旅游人數和現場演出的參觀人數便可以看出。因此,電視媒體不妨打造現場節目,更多的去營造節目現場體驗效果,使得現場體驗成為其主打的亮點。6.把握5G發展機遇。當下最為時興的詞匯就是5G。目前5G尚未大規模商用,便早已提出了“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的口號,5G的到來勢必會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4G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新媒體已經給電視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不過,仔細想來,仿佛更多的是由4G網速的提升所帶來的新媒體的發展。而就目前5G的預期應用領域來看,相較于4G不僅僅是速度上的提升,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立體化的滲透,一種傳播場景的轉變。針對5G未來的特點,本文認為有這樣幾個特點:云操作性、物物互聯性、個人操作性,這三個特點既獨立,又相互聯系。5G憑借其強大的傳輸能力,使得原本的運算方式得以在“云端”處理,使得個人的操作性、參與度更強,并通過物物互聯,將視頻這種形式嫁接到任何一種移動端上。無論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未來的兩年時間里,各行各業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新的產業或將誕生,對于傳統產業勢必帶來一輪新的沖擊,電視媒體行業也將如此。現在,電視媒體應結合5G的三大特點,積極自我革新,創造出適合5G環境的業務,并結合受眾需求,搶占5G新興媒體市場,抓住5G技術的更替機會,融合發展電視媒體。
參考文獻:
[1]盧迪,邱子欣.5G新媒體三大應用場景的入口構建與特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7):7-12.
[2]蔣宏.新媒體環境下看傳統媒體的盲點及策略[J].新聞界,2006(04):8-9+7+1.
[3]孫宜君,王建磊.論融媒時代電視傳播生態的嬗變與建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3):34-40.
[4]杜友君,李淑美,李人杰.產品循環發展理論視閾下電視媒體的融合創新[J].新聞記者,2018(10):93-96.
[5]冷凇.從“融”到“合”:論電視藝術新媒體化的“四維驅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11):103-107.
[6]陳淼,王云峰.當前互聯網對電視媒體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09):12-15.
作者:孔子元 單位:上海證券報社
- 上一篇:芻議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措施
- 下一篇:提高高校財務報銷效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