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教學多元化分析

時間:2022-06-05 04:16:58

導語: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教學多元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教學多元化分析

1實驗教學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目前,各大高校的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教學普遍面臨著課時少、內容多,儀器少、學生多的教學資源供需矛盾,以及實驗難度大而學生基礎弱的困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實驗課程的設置往往偏重于技能訓練,而弱化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學內容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為主,而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所占比例很小。在現有條件下,如何確保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綜合實踐能力,一直是困擾法醫毒物分析教育工作者的難題。近年來,也進行了諸多嘗試,例如整合法醫毒物分析和法醫毒理學的實驗教學,將毒物性狀、中毒癥狀、病理改變、檢材采集以及毒物檢測等知識點串聯、貫通,加深學生對毒物的系統認識,利于法醫實踐中知識點的再提?。?-4]。再如,提高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的比例,《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指導》(第二版)較上一版引入了一定數量的綜合性實驗和自主實驗[5]。然而,據實習指導老師反饋,學生綜合實踐能力依然欠缺。實驗教學另一個不足在于教學內容脫離案件。法醫毒物分析的應用屬性要求教學應充分融入法醫實踐工作,然而,即便是綜合性、甚至精心設計性的實驗,也會因幻燈片上篇幅有限的案情信息、無法查看細節的案情照片,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選擇或設計有代表性的案件背景,如何更原始、充分地展現案件現場,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身臨案件現場”的感覺,讓他們主動發現疑點,排除干擾,通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等一系列過程還原中毒案件的真相。除了上述教學資源的供需矛盾以及教學內容脫離案件實際外,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教學還存在一個問題:缺乏實驗教具。毒物分析研究對象包含了大量毒藥物,很多毒物具有特征的顏色及形態,尤其是天然毒藥物。例如草烏是黑褐色塊根,百草枯是墨綠色的液體,3,4-亞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通常是印有字母或圖案的圓形藥片。有時同一類的兩種毒物也可通過外觀的細微差異進行辨別。這些學習和記憶更多建立在近距離的觀察之上,僅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往往容易遺忘。然而,毒物的毒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毒物標本在課堂上的傳閱、觀察,而因被法律管制更不能讓學生直接接觸。因此,限制了毒物教具的運用。

2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資源供需矛盾的困境顯然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既然在教學資源“量”上的滿足有困難,何不在“質”上突破。因此,筆者嘗試通過打造高質量的設計性實驗來彌補教學資源在量上的不足,培養學生毒物分析綜合實踐能力。從設計性實驗案件篩選、創新的案件呈現方式以及開放性實驗的設置三個方面進行高質量的設計性實驗的打造。在中毒案件的篩選和設計中,可請公安法醫協助設計案情,完善現場勘查資料、偵查走訪信息、尸體解剖圖像等資料。所設計的案件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迷惑性,激發學生辨別偽裝中毒死亡現場的意識。例如,筆者曾選用一起一氧化碳他殺案件作為案件背景,學生容易得出一氧化碳意外死亡的結論。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剖析,學生在意識到分析有誤后,對中毒案件的復雜性、不確定性等特點認識更加深刻,提高自身的案情分析能力。案件現場的勘查具有不可重復性,那么如何將現場可以最大限度還原、呈現在實驗教學中呢?筆者借助三維動畫軟件(如Maya)對上述一氧化碳他殺案件的中心現場,進行3D重現。學生可在電腦上,通過鼠標操作,全方位、多角度自由觀察,發現可疑點,并提出大膽、合理的假設。事實上,虛擬仿真技術在實驗教學的運用已有一段時間。在2013年,教育部就了《關于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號),在法醫實驗教學中已逐步開展。筆者在下一步實驗教學改革中,還將引入虛擬現實技術。除了虛擬仿真的現場呈現外,筆者還在課堂上進行了角色扮演傳遞案件信息的嘗試。學生以法醫的身份,向扮演受害者家屬、案件偵查人員等指導老師提出問題,扮演者根據案情資料給予客觀的解答。教學結果顯示,這種形式的案情呈現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觀察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同時也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開放性實驗的設置,進行學生設想的驗證。開放性實驗開放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實驗內容開放:學生分組對中毒案件進行剖析,提出實驗設想及所需檢材,并通過查閱標準、文獻設計實驗方案,由指導教師修改并完善,并在實驗過程中隨時調整實驗方案;②實驗資源開放:實驗室所有的專業儀器設備均對學生開放,學生可自行選擇實驗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驗證。開放性實驗靈活、彈性的設置不僅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而且增加學生接觸專業儀器設備的機會,同時讓學生的猜想得以充分的驗證。開放性實驗分散學生使用有限教學資源的時間,使得教學資源供需矛盾的情況得以減少。

3引入多感官的實驗教具

如前所述,教學工具在毒物分析教學中極為缺乏。而實驗教學中使用立體的、可傳閱的毒物標本/模型學習效果顯然優于平面的圖片,可加深學生對毒藥物的形態學認識,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見毒物,如斑蝥、烏頭、馬錢子等有毒動植物。如何讓具有毒性的標本可以在實驗教學的課堂上傳閱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經過多種嘗試,將毒物或仿真封存于樹脂中制成標本,學生可通過透明的樹脂進行觀察,避免與毒物直接接觸。不僅如此,筆者還為毒物標本錄制了配套的語音講解,講解內容包含了毒物性狀、中毒癥狀及法醫毒物分析工作者多年的工作心得。以除草劑百草枯為例,語音講解內容如下:“根據國家標準,水劑百草枯為藍綠色,但市面上仍有偽劣的紅色百草枯銷售。2016年7月1日起,我國全面禁止水劑百草枯的銷售和使用。但仍有不良商販將‘百草枯’包裝成‘敵草快’在市場上售賣……”學生在觀看毒物的同時,可以通過手機掃描標本上的二維碼獲得毒物的相關講解。語音講解降低了教師重復講解的工作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復重聽、記憶,加深印象。視覺、聽覺的多感官刺激可加深學生對毒物的印象。隨著我國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不同學科均在嘗試實驗教學多元化模式改革,期望改革后的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科建設與發展、有利于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有利于提高實驗環境的資源共享和效益、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建設[6]。法醫毒物分析專業性、實踐性強,筆者期望通過仿真的案件現場、開放的實驗平臺和豐富的實驗教具,營造一個立體化法醫毒物分析實驗課程,以培養獨立、自主、創新的復合型法醫人才。但教學改革并非朝夕,還待法醫教育工作者一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立娟,何艷,高玉振.法醫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36-38.

[2]商輝.淺談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03,21(10):95-97.

[3]鄧新生,胡炳蔚,鄭海波.法醫毒理學與毒物分析合并教學實踐的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1996,(1):60-61.

[4]趙敏.創新法醫毒理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探索[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8):178,180.

[5]沈敏,金鳴,周海梅.法醫毒物分析實驗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84-104.

[6]程永揚,王為,李小昱,等.構建立體化的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與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7):102-104.

作者:葉懿 陳帆 楊林 廖林川 單位:1.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法醫毒物分析教研室 2.杭州醫學院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法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