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學教學現狀與改革分析

時間:2022-11-19 05:39:47

導語:功能解剖學教學現狀與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功能解剖學教學現狀與改革分析

摘要:功能解剖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學科,是結合多門學科的一門交融學科,因此相關學校在完成功能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的研究及應用,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文從對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開展功能解剖學的教學現狀出發,探索高校在開展功能解剖學時如何對教學進行改革以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功能解剖學;教學改革;選修課功能

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學科,它主要介紹人體器官結構和功能、人體結構配布規律(包括表面標志的摸認、結構器官投影的度量、層次結構的特點、各部肌力的力學分析、臟器毗鄰的觀察、血管神經的配布等)及其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是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課程內容復雜,涉及描述性知識點較多,對學生空間理解以及知識的整合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引發學生興趣的現象。另外,隨著教學的不斷發展,新興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涌入更是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加入新思考、新舉措。本研究通過分析功能解剖學的特點以及現狀,以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期更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1現狀

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態結構是功能的物質基礎,功能的變化影響器官的形態結構改變,形態結構的變化也必將導致功能的改變,功能解剖學屬于一門綜合性課程,除學習此門課程外,學生還需要結合生物力學、生理學以及康復治療學的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從人體結構到功能應用的轉換。目前,功能解剖學課程教學現狀主要表現為:首先,課程效果較差。本課程內容較復雜,涉及到描述性知識點較多且晦澀難懂。功能解剖學知識量大,且專有名詞較多,醫學名詞有1/3以上源于解剖學,且與解剖學名詞相關或由其派生出的術語幾乎占醫學專業詞匯的七成[1]。對于剛剛開始接觸專業課的康復治療學學生來說,功能解剖學需要學生能夠對重點部分比如運動功能系統、神經系統、上肢下肢以及脊柱區有較好的掌握,但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課程效果并不理想,授課內容抽象化,教學方法單一,考查學生動手能力的環節安排較少,因此課堂較枯燥乏味,學生需要教師的推動才能多學習,毫無主動性可言。其次,功能解剖學不屬于必修課,更不屬于考研科目,因此學生對此門課程不重視,多數學生都持有“觀望”的態度去看待課程。選修課普遍不受到大學生的重視,一方面,考試形式多為考查,學生不需要通過考試的形式獲得課程學分,另一方面,該課程與考研不掛鉤,對于那些以考研為目標導向的學生來說,課程選擇較隨意,上課認真度也將大打折扣。最后,實驗室模型較少,且無活體標本。不同于基礎醫學院的學生,康復治療學的學生在實訓課上并沒有活體標本可以用于學習,而功能解剖學的學習過程恰恰需要這一類別的實踐,課程中的神經以及肌肉部分的學習都是理論性的知識點,對于神經、肌肉的走行,在人體中位置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功能,光靠理論知識講述是完全不夠的,這種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的模式,換來的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若能結合更多不同部位的模型及標本進行教學,增加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可以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更重要的是,這種實踐式教學改變了以往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三維立體方位感,這對于功能解剖學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在充分理解晦澀難懂的結構之后,才能更好地將知識延伸運用到功能的學習之中。

2現有改進措施

2.1加入社會背景、人文背景以及發展史介紹。學生未來是要走出學校,走入社會的,如果不把課程的學習置于社會大背景下,難免會出現脫節的情況,因此社會背景的介紹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國際糖尿病聯盟剛剛的最新一版《全球糖尿病概覽》中指出,截止到2019年,在20~79歲的人群中,共有約4.63億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國糖尿病患者數排名第一,總人數約為1.164億人,每年在中國因糖尿病而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83.4萬。在內分泌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此為背景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一方面學生積極性提升,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模式的建立。人文背景同樣重要,目前醫學人文教育狀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在于“重專業,輕人文”現象,尤其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廣大學生人文知識缺乏的問題不容小覷[2],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內容適當融入到專業知識中,引發學生思考,加強學生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認識,提高其道德修養,增強責任感,從而才能善待患者,擁有生命至上的倫理觀,為其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中,這一部分占比不多,但通過實踐發現,學生對于社會背景以及發展史這一部分的內容非常感興趣,通過背景以及相關新興技術的介紹,一方面學生可以了解知識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給予學生興趣點,也幫助教師更好地從興趣點出發切入課程重點知識。2.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多舉實例,例如,在講“原動肌、拮抗肌以及協同肌”時,因概念不易區分,可以通過肘關節屈曲這一動作實例,分別列舉出完成此項動作時每塊肌肉的作用以及肌肉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使其思維活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真正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有效地將知識性、實踐性、娛樂性有機結合起來,有趣的課堂便應運而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目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聯系實際也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最終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創新性不夠[3]。因此,不親身操作,只聽只看是完全不夠的,在實際教學中,我融入了自身標志辨認法,畫圖法,小組成員角色轉換法等方法,尤其在學習骨骼時,調動每一位學生去觸摸自身以及小組成員的體表標志,通過他們的實際操作,將語言表述與手部操作相結合,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記憶,提高學習效率。2.3充分利用三維重建技術。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數字化時代已經來臨,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教育中得以廣泛應用[4-5],目前臨床中已經開始有很多醫生采用三維重建技術來進行術前討論與交代,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師以“互聯網+”作為課程體系支撐,開展教學,此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學生可以對解剖結構的觀察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入。我在實際教學中,即運用3Dbody軟件,將肩帶部分的骨骼及肌肉做成動畫,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觀察骨骼形態、肌肉起止點以及肌肉與骨骼的相對位置關系,使學生在學習解剖知識時,不僅僅在紙張平面內形成初步感受,更可以在三維空間形成畫面,以便在復習及應用時隨時調取畫面。另外,經過教學觀摩,我發現如今很多教師都采取線上線下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雖有些教學環境不允許,但利用簡單的微信軟件比如對分易,可以通過手機查看教師課件以及進行課后答題,這種看似簡單的方式便于學生預習以及復習,并從另一個側面喚醒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2.4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想學”,任何教學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因此學生主觀能動性對于教學效果評定來說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求教師借助多種手段轉變創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使學生真正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認識很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以外,多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充分掌握學生的情況,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自我,確立目標,并以目標為導向,逐步提高主觀能動性。3總結在未來教學過程中,建立數據庫,這是資源整合以及高效利用信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其次,利用微信平臺實現碎片化式學習,相較于傳統的教學學習模式,微信平臺可以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終端來進行自主探究。

總之,傳統的功能解剖學教學中存在很多缺陷與不足,使教學質量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現狀進行積極改革創新,不斷探索出更好、更強的教學模式,以推動功能解剖學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巍,宋健,戴冀斌,等.母語在局部解剖學雙語教學中的地位[J].解剖學雜志,2005,28(4):486-488.

[2]解繼勝,黃海玲,劉潔,等.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的思考[J].解剖學雜志,2013,36(1):126-127.

[3]張誠.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0(20):105.

[4]顏南,王正東,臧晉,等.功能解剖學教學中微課的運用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9):65-66.

[5]李忠玉,唐雙陽,周洲,等.虛擬仿真實驗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2):135-136.

作者:紀天一 隋月皎 劉玉麗 卞 鏑 王 鷹 馬鐵明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