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究

時間:2022-11-19 05:34:28

導語: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ISEC項目教學是一種開放、互動、明辨性的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要以開放、互動、明辨性的理念為指導,圍繞本課程的大綱、教學設計、授課內容、授課方法及評價模式等進行整合與改進。本文對ISEC項目教學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旨在為培養通才取向的醫學人才探索新的教學范式。

關鍵詞:ISEC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

1引言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urriculum(Undergraduate),簡稱ISEC。ISEC項目是由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外知名教育專家發起的,其指導思想是,借助國內部分本科院校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教育國際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幅度提升教育質量。學習時間為4年,模式為“2+2X”,即國內兩年的在校教育加境外合作院校的兩年的在校教育[1]。學生在國內外所有課程考核都達標之后,畢業可以取得國外合作院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以及國內院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2]。如果國內院校的考核沒有達到標準,境外合作院校不接收后兩年的繼續深造,可留在原學校繼續學習,達到學業水平后也可以畢業,畢業時僅僅取得國內就讀院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這種學分互認、學位互授的合作教育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可以在就讀期間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取適合本人的培養模式[3]。ISEC項目辦在培訓師資教育理念、提供教育技術支持的同時,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進行了補充,即由原來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支持者”[4]。教師的教學理念關乎教學行為,只有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才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ISEC項目定期培訓ISEC教師,提高教師的知識層次,完善并提升國際教育、學法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訓后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反思,通過反思理清思路,積極地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計劃。而對學習者來說,由于受教師教學理念的影響,受教師教學方法的驅動,學習方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自主獲得、樂于學習,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更加突出。由于更加注重學習過程性考核,重點考核學生所學知識的水平,以及應用知識交流的能力,打破了教育主體永遠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

2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人體解剖學課程在授課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2.1授課方式比較傳統。應試教育的灌輸是目前課堂授課主要模式。灌輸式教育是一種被動教育,在這種授課方式下,師生之間互動不暢,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很難發現,更很難及時的糾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出現的“魚?!眴栴}。同時,由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討論和團隊協作,以致交流不充分,難以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外,醫學生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很少有機會在眾人面前“發言”,缺乏在講臺上鍛煉的機會,導致有些學生上講臺后非常緊張,給聆聽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對以后學生的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2.2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思考意識。因為無法督促學生預習的情況,上課時直接講解知識點,導致課堂上缺少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并唯教師講解為準,缺乏質疑意識,即:老師教的都是對的,教科書上寫的都是對的。這樣就難以培養學生的CriticalThinking能力,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5]。這就如同把一個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生變成了被動的知識的儲存罐,使他們掌握的知識不全面,也難成系統。這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不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他們未來成長之路造成不良影響。2.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普遍不高。經調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普遍認為學習《人體解剖學》較難。“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生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程,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主要由于人體結構名詞繁冗、記憶困難等原因造成的??扇梭w結構名稱恰恰是醫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不予以重視。另外,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抽出時間講解生活中有趣的現象,借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這就使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學習狀態。在實驗課環節,有的學生難以接受福爾馬林的氣味,實驗課不積極辨認標本結構,有偷懶現象,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驗知識脫節,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使他們的知識鏈斷裂,失去學習興趣。2.4考察方式單一。現有的考核構成:平時成績占20%、期中、期末各占40%比例??己藢W生的學習成果時過于重視卷面考試的成績,沒有重視學習過程,沒有好好重視學生平時能力的提高,結果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平時學習很認真的學生,考試時卻發現,會的都沒考,考的都不會;沒有認真學習甚至曠課的學生,到考試之前的兩三周才開始突擊學習,卻得到很高分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都與教師的上課方式有關,因為人體解剖學這門課是要一點點地把知識積累起來的,不可能用一個通宵就可以把人體結構都掌握,這種突擊學習也是臨床實踐不可接受的,而加強過程考核是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精力的。

3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措施

隨著ISEC項目不斷被納入高等院校的教學程序,赤峰學院也于2013年加入該項目。2014年醫學院的護理專業獲批加入該項目,同年,人體解剖學在ISEC護理專業開課。根據ISEC項目教學理論,結合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筆者從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對該項目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以期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果。3.1關于教學大綱的改革。ISEC項目的教學是注重學習成果的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課程本身及授課對象、授課內容,以及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要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授課。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同時也是檢測在校學生學業成績的準繩,是衡量與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成績的依據。結合項目辦要求,人體解剖學教學大綱共計涵蓋以下要素:課程描述、學習成果、教學形式、課堂活動、教學內容計劃、教學要求、考核方式、參考資料。其中學習成果(LerningOutcome,LO)屬于頂層設計,是課程的靈魂所在。但目前ISEC項目的教學大綱卻有許多不適宜之處,需要適當進行調整。比如,人體解剖學課程屬于大一新生第一門醫學基礎課,LO不宜設置過多,故本門課程提煉出3個LO,即LO1:辨熟記并解釋人體器官的位置和形態;LO2:辨認并討論人體組織器官之間相互聯系;LO3:應用解剖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教學形式以課堂活動為支撐,由單一轉變為多樣,教學主體由教師轉變為“教師-學生”。根據成果檢測學習效果,成果檢測所對應的就是考核形式(Assessmentevent,AE)、考核標準(Assesmentcriteria,AC)、評價細則rubric。大綱卻是連貫的、固定的,牽一發而動全身,而AE、AC、rubric是隨著LO變化而變化的,整個設計打破了傳統教學思維、教材體系、知識系統。因此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橫向整合,基于LO進行模塊化教學;知識體系要緊密連接,不能出現孤立的知識點。比如LO2的學習過程,以往是按照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腹膜這樣的順序進行學習的,整合后為一個學習成果,完成這一成果,主要教學方法是案例教學,例如:闌尾炎、肺炎、膽囊炎、胰腺炎等典型臨床案例,指導學生分小組研討、學習,匯報,形式不限,這就需要打破系統界限,使知識系統之間發生關聯。3.2教學設計改革。根據人體解剖學的課程教學大綱、學習目標,結合護理專業培養方案七大模塊要求,在對教師的教學形式和學生的學習資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對人體解剖學的課程進行如下優化:提煉學習人體解剖學課程所有的重點和難點,有一部分內容要規劃到線上教學,線上教與學順應了現代教學理念,這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教學設計,都是為了服務教學,是為了營造恰當合適的教學情境。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兼顧分組任務,按教學流程分解學習任務,任務的分配要符合學生的承受能力,以學習者為主,教師觀測或監測學習進展,及時進行補充說明或指導。人體解剖學的課改,其知識點提取要圍繞LO進行。教學形式要多樣化,要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習空間要靈活,讓學生能夠實現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課堂上老師主要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及時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習“關節學”內容為例,總體設計如下:課前將人體關節歸納為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并拋出問題:關節炎患者為何能預測天氣?不穿秋褲到底會不會得關節炎?這是一些常見又受到關注的問題。提前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以抽簽形式決定每組課下學習內容(帶著問題)。通過學習的“討論區”保證組與組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聯系,以便隨時交換學習意見,隨時交流學習心得體驗。通過線上指導,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課上展示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如在課堂上讓各小組展示豐富多彩的學習成果:PPT匯報、情景劇、案例分析、文獻拓展、影視作品嵌入等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樣的形式學習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還達到了同伴學習、知識共享的良好目的。課上教師主要是巡回指導,通過鼓勵、參與、評價等方式支持并保證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課堂延展(課下)主要是以學習通的形式進行,可以討論針對課上某一組提出的問題,抑或是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應用等;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參與討論的可以積分,累計折合為平時成績。布置家庭作業,要求每位學生給家里長輩打電話,詢問抑或聊聊有關關節炎及其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問題;利用本課所學關節的知識,檢驗能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利用所學知識,與家人、朋友溝通,以示關懷,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在這種線上智慧環境下學習,不僅提升教學效果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3.3授課方式改革。良好的授課方式,需要達到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安排幾個要素的一致及平衡。人體解剖學共21章,只有通過多樣的授課方式,才能完成LO。(1)教學方式的選擇和設計是由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決定的。例如: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理論基礎是情景式教學,這個教學方式適合章節內容簡單,通過自學能夠掌握。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師生共同營造一個真實情景,實境模擬學習,這樣的授課方式,實踐并踐行ISEC教學理念。(2)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的重要方式,它在影響著教學模式的程序操作的同時,也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的組合方式,它還是評價教學的尺度和標準。甚至教學方式構建和設計也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可以說任何教學方式都是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例如,解剖學案例教學方式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明辨的意識、發散的思維、溝通的能力和創造的才能。(3)如果從教學意義的生成方式上,ISEC理念下的解剖學授課方式屬于“指導性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習者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同時又發揮著指導作用。這種模式使教師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揚長避短,又使兩者的優點得以彰顯。除以上列舉的以外,教學中還嵌入了思維導圖、撰寫小論文、階段測試等。讓各種授課方式服務于不同的LO,使它們之間在結構上既彼此聯系又有區別;在內涵上相互蘊含,相互依存;在實現LO上,取長補短,構成一個完整有效的教學模式鏈。3.4考核構成的改革??己藰嫵捎尚纬尚钥己撕徒K結性考核組成,形成性考核占70%,貫穿整個教學全程,包括平時出勤、課前預習、線上討論、階段測試、小組活動等。要完善考核結構,就要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每一項考核都有相應的評價量表,而且要將這個量表提前發給學生,使學生知曉從哪些方面努力能夠更好完成此項學習目標,進而從不同環節、多個角度對學生學習課程情況做客觀的考查,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具備良好的素質能力,確保學生將基礎知識能夠應用于實踐。同時,教師可以參考考核成績,找出每位學生的優劣勢[6],推動學校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綜合型人才的目標順利實現。終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30%,分三次考核,每次均為閉卷理論考試,出題的方式和出題的內容參照歷年執業資格考試,貼近臨床,體現崗位需要,更好地為專業服務。

4反饋與改進

4.1反饋與改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使是同一部分知識,無論是用什么方式傳授給學生,由于學習者個體差異,授課者個體差異,學習結束后,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對這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并予以有效改進,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反饋有多種渠道,首先是同行反饋,從ISEC的內審環節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整改措施。比如,解剖學的教學,承擔ISEC護理專業同頭課(解剖學課程)或相近課程的教師3-4人/學期,同一學期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師5-8人,所以教師之間的聽評課、座談、交流討論等方式把反饋的不客觀和不準確的誤差降到最低。其次是ISEC學生的反饋,也能客觀反映教學存在的問題。所以,嚴謹的調查、科學的分析、及時的改進、做好學生的重復反饋,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4.2反饋與改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ISEC明確提出,教育者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要及時檢查教與學中的問題和不足,反饋后,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以改進。例如,學生作業,需要做到必反饋、及時反饋,不能對留過的作業或問題熟視無睹、不聞不問。通過反饋,從學生的作業、練習情況來映射教學情況,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教師教學的不足,查找原因,在修正自己的同時反饋給學生,避免存在的問題反復出現??傊虒W全程應呈現出反饋-發現問題-改正-再反饋程序,形成閉環式反饋意識和習慣,真正意義上借助ISEC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幫助我們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

5結論

基于ISEC理念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發現,相比于普通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TLA(Teachinglearningactivities)中。不拘泥于一種形式的考核方式使得考試合格變得容易,學習者有一種“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成就感,而想取得好成績就需要學生“更努力地跳”。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重視每個階段的考核,從開課就要緊跟學習節奏,按照評分標準完成各種任務,這就培養了他們學習習慣———做任何事情都找依據、抓重點,注重效率。一些小作業,限時完成的,能夠鍛煉他們的單位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的能力;課后布置的任務,能夠訓練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及獨立思考意識。在基礎課程中,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知識技能的多面手,會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在教學實踐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持續改進。一是ISEC教學理念下,目前,實驗課還是以傳統教學為主,如何在實驗課上融入ISEC教育理念[7],怎樣加大學生在解剖學實驗課明辨思維和意識,還有待研究;二是并沒有發現原版的、難度適中的英文教材,現在使用的是國內雙語教材;三是護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需多設計讓學生走近臨床實踐教學環節,不但符合ISEC考核多樣性的特點,也讓學生從一個單一的學習者轉變為知識的傳播者,這也與我國培養醫學人才的“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理念相契合,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使命感與專業自豪感。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一學生,如何能讓大一學生接受并認可這種教育理念,盡快地適應ISEC的教學方法,養成明辨性思維習慣,習得自我學習的能力,還需要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強化,使學生不僅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更緊密,還滲透著學科間的交叉貫通,也體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具有推廣應用價值,也可為其他學科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濤,陳雨青.淺析ISEC教育理念與教學思想方法[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04):74-76.

〔2〕洪敏.ISEC教學特點簡介[J].福建質量管理,2016,37(05):186.

〔3〕劉文芳,谷青媛.ISEC教學理念對應用化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10):97-101.

〔4〕王小瓊.創新型人才培養呼喚創造性教學源頭活水[J].江淮論壇,2013,56(01):189-192.

〔5〕康穎安,卿上樂,夏平.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理論力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1,21(01):102-104.

〔6〕紀丕友,梁少華,等.小組討論式學習在護理學專業解剖學實驗改革中的運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7,25(04):54-56.

〔7〕包麗坤.基于ISEC教學理念對食品毒理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交際,2017,31(01):168+167.

作者:丁新玲 單位:赤峰學院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