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衛生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1:35: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醫療衛生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醫療衛生事業下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一、忻州市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現狀

忻州市地處山西省北中部,下轄14個縣(市區),其中11個屬國家級貧困縣。全市191個鄉鎮(辦事處),總人口310萬,其中農業人口215萬。201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20.9億元,財政總收入144.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6元。

(一)忻州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情況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和??漆t院共5所,編制床位1430張,人員編制2050名;縣級綜合醫院和??漆t院46所,編制床位4193張,人員編制5657名;鄉鎮衛生院185所,編制床位3182張,人員編制3089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編制床位72張,人員編制202名。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19個,工作人員172名;設立村衛生室4325個,工作人員6604名。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2177張(全口徑),每千人口3.93張,其中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等共有床位8877張,每千人口2.864張。

(二)鄉鎮衛生院收支狀況

全市185所鄉鎮衛生院,“一鄉一院”。2012年全市財政用于鄉鎮衛生院的補助資金為16623.8萬元,占其總收入的54.09%,平均每個衛生院補助89.86萬元。2012年全市鄉鎮衛生院總診療人次數為201.45萬人次,平均每個衛生院1.05萬人次。2012年全市鄉鎮衛生院的總收入為30731.4萬元(包括基建投資3069萬),平均每個衛生院為166.12萬元;總支出為28753.8萬元,平均每個衛生院155.43萬元。

查看全文

體制改革下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1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問題

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就是要打破城鄉衛生二元體制,統籌城鄉衛生事業均衡發展,不斷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差距,有效緩解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形成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化的新格局。這是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切不可等閑視之。為此,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最重要和最關鍵的是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的改革,只有敢啃“硬骨頭”,直面那些繞不過的“老大難”問題,以更大的智慧、更堅決的勇氣、更堅強的信心、更加不懈的探索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1],才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一是要進一步規范與整合城市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區域醫療聯合體等形式,把城鄉醫療衛生機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達到一體化;二是把農村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統一規劃,納入統一管理,形成一體化;三是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救助體系,構成一體化;四是本著“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城鄉并舉、重在農村”的基本思路,建立與完善覆蓋城鄉的應急指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并重點關注農村,完善一體化??傊青l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的均衡發展是改善農民居民的健康狀況、提高健康水平和環境衛生意識的基礎,也是促進和保障城鄉一體和統籌推進的關鍵。

2政府主導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

在醫改過程中,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的問題一直是在進行不斷探索的一個主要問題。多年的醫改實踐也證明,政府主導和依靠市場都是衛生資源配置的手段,市場化的改革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進程。面對醫療衛生服務與其市場的特殊性,特別是醫療服務市場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場與服務市場的問題,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成為了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應當引起思考的是,政府主導的范圍和能力到底有多大,而市場的作用又有多大,尤其是當出現需求的過度市場化與供給的市場化滯后的問題的時候,打開通向解決問題之門的“鑰匙”在哪里?誰拿著這把“鑰匙”呢。因此,要區分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與分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發揮好政府與市場的作用。(1)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市場化運作,用市場的力量來推進農村醫改;(2)強化政府在農村公共衛生領域的主要責任,采取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體制解決好醫療領域中的籌資、藥品、價格、質量標準及準入等問題;(3)農村醫療救助、社會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分別由政府承擔、國家集體個人分擔、個人承擔與市場運作;(4)通過制定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監管機制,強化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平等地位。總之,要堅持政府與市場的理性結合,通過政府主導和良性競爭來優化配置衛生資源和提高效率。

3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問題

多年來,雖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村醫療衛生工作,也進行了大力扶持和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由于絕大多數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居民衛生支付能力不足以及衛生政策與投入、醫療費用與居民需求、農衛生資源配置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衛生資源結構失衡、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不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低下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加之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也使得城鄉資源供給不均、衛生資源共享不夠,衛生資源分配不公平特別是優質資源和城鄉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仍然突出。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最終落腳點和最本質的特征應該是與城市共享衛生資源,以實現均等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在我國大陸,城鄉衛生資源配置失衡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由此造成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上的差異也日漸為人民所關注[2]。因此,要加強中央政府對農村公共衛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衛生投入總量,調整與優化衛生資源結構。各級政府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提供和配置支撐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衛生資源,提高衛生資源質量。公共財政投入的核心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對具有典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性質的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3],是各級政府、醫療衛生機構、患者個人要共同承擔優化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責任。完善籌資與投入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提高衛生資源質量。總之,農村衛生資源的配置關系到居民的健康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解決好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問題,可以使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的衛生需要與需求。

查看全文

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籌資水平,增加財政補助

2011年起,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確有困難的個別地區,地方財政負擔的補助增加部分可分兩年到位。原則上農民個人繳費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困難地區可以分兩年到位。將農村重度殘疾人的個人參合費用納入農村醫療救助資助范圍。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確保財政補助和農民個人繳費提高后,參合率繼續保持在90%以上。有條件的地區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加大籌資力度,讓群眾更多受益。

(二)優化統籌補償方案,提高保障水平

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將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0%左右,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全國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萬元。擴大門診統籌實施范圍,普遍開展新農合門診統籌。人均門診統籌基金不低于35元,力爭達到40元以上。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經常服藥費用納入門診統籌或門診特殊病種費用支付范圍。

(三)加快推進支付制度改革,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查看全文

績效困境下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一中國農村醫療衛生制度績效的現實困境

(一)醫療衛生資源城鄉二元差距正逐步拉大

中國城鄉間醫療衛生資源差距顯著且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醫療衛生資源過度向城市傾斜,農村醫療衛生資源極其匱乏。從人均衛生費用來看,2002-2011年城市由987.07元增長到2695.1元,增加了1708.03元,農村由258.33元增長到871.6元,僅增加了613.27元,城市是農村的2.8倍。從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來看,2007-2011年城市由4.9個增加到6.24個,增加了1.34個;農村由2個增加到2.80,僅增加0.8個。從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來看,2003年城市為4.88人,農村為2.26人,城市是農村的2.2倍;2011年城市為7.97人,農村為3.18人,差距擴大到2.5倍。其中2011年城市每千人口執業醫生數為2.8人,農村僅為0.95人,城市是農村的2.9倍;城市每千人口的注冊護士數為3.32人,農村僅為0.98人,城市是農村的3.4倍。[1]

(二)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可及性較低

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的可及性是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現狀及對農民醫療衛生需求的滿足程度,具體包括物質可及性、地理可及性和經濟可及性三個方面。當前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可及性較低主要體現在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低,農民的患病率未降反升,未就診率居高不下等方面。2011年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僅為1.16個,人員數僅為1.32人。2011年全國設衛生室的行政村占93.4%,平均每村衛生室人員2.29人,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數僅為1.53人。2011年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構成中,研究生學歷的人員為0,大學學歷人員僅為5.6%,中專、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比例達60.5%。村級衛生組織中中專、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比例高達90%,其中1/3村醫沒有學歷。2011年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構成中,初級職稱及未聘的人員比例達84.7%,高級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比例僅占0.8%。鄉鎮衛生院2011年診療人次為8.66億次,比2009年下降0.11億次;入院人數為3449萬人,比2009年減少359萬人。[2]據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農村家庭離最近醫療單位距離1公里以上的比例為42%,其中邊遠地區的農村家庭離最近醫療單位距離5公里以上的比例高達22.9%;農村家庭1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醫療點的比例為34.4%,邊遠地區的農村家庭20分鐘以上才能到達醫療點的比例高達36.9%。農村居民的患病率由2003年的139.5‰上升到2008年的176.7‰。2008年農村居民兩周新發病未就診率仍達35.6%。[3]

(三)農民醫療衛生費用負擔過重

查看全文

基層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1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現狀

1.1農村基層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概況

河北省目前有鄉鎮衛生院1960個,鄉鎮衛生院床位數58777張,平均每千農業人口1.18張(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6張),鄉鎮衛生院住院人數為155.4萬人,病床使用率為5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會48969個,村衛生室65375個,設衛生室的村占總村數100%。河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年診療人次為24484.6萬人次,其中鄉鎮衛生院為3756.2萬人次,占15.34%,村衛生室16494.3萬人次,占67.37%。在農村基層就診患者中,高脂血癥、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腸炎的患病率較高。

1.2農村基層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醫療技術人員概況

河北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總數為85639人(其中鄉村醫生82527人,衛生員3112人),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為2.13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為2.09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占25.2%(每院平均5.2人),執業助理醫師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冊護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占5.1%(每院平均1.1人),見習醫師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學歷人員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專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專占50.2%(每院平均10.5人),無學歷人員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級職稱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級職稱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歲以下人員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歲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歲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歲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歲以上的人員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從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現狀可以看出,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及職稱偏低,衛生技術人員機構不合理,缺乏實用和高層次人才。

2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對策

查看全文

隱性知識視角下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1評價指標體系和問卷設計

知識管理理論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創新能力的本質是隱性知識,是組織或者個體所擁有的與創新活動相關的技能、經驗、認知、信仰和情感的綜合體。知識管理理論認為,隱性知識存在于個體和集體二個層面,結合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影響其創新能力的隱性知識也可以從醫務人員個體和醫療機構集體二個方面去探討。Lewin所提出的著名的行為公式:B=f(PE)也表明,行為(Behaviour)是人(People)與環境(Environment)的復合函數,所以創新行為的產生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基于以上認識,本課題首先探討設計了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以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調查問卷從個體和集體二個層面去設計,結合隱性知識理論,將調查問卷的內容設計為5個維度,共36個題目。

2問卷調查、統計與分析

為了解河北省的整體情況,課題組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選擇了唐山、保定和邢臺3個市,每個市再根據經濟發發展水平選擇3個縣,每個縣隨機抽取3個鄉鎮衛生院作為樣本醫院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05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回收率為95%。對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2.1個人創新人格維度

2.1.1自我保護性方面

查看全文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現狀試析論文

摘要:目前,重慶農村衛生資源嚴重不足,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衛生投入不足,醫療費用高,農民負擔重,特別是衛生資源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重慶農村衛生服務供需發展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關鍵詞: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衛生資源;供需能力;發展環境

Abstract:Presently,Chongqing''''sruralmedicalandhealthresourcesisseriousshort,healthservicesystemisnotcomplete,ruralhealthinvestmentisnotenough,peasantshavehighburden,and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supplyanddemandofhealthresourcesisserious.Ontheotherhand,inrecentyears,thedevelopmentenvironmentofsupplyanddemandofChongqing''''sruralmedicalandhealthserviceisgraduallyimprovedundertheeffortsofeachgovernment.

Keywords:ruralmedicalandhealthservice;healthresources;supplyanddemandability;developmentenvironment

一.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供需現狀

1.農村醫療服務機構。近5年來,重慶各類衛生服務機構的總數表現出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9375個減少為2005年的6380個,減少了31.95%(見表1)。其原因主要是2002年的衛生統計制度變更,醫療機構數統計口徑改為注冊機構數。在各類衛生服務機構中,縣及縣以上醫院增加了80個,增加1.28倍;鄉鎮衛生院減少863個,減少44.48%;診所、衛生保健室減少1710個,減少26.71%。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與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政府對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給予高度重視,農村村級衛生室的建設步伐加快。據統計,2005年,重慶農村地區建有村級衛生室11506個,村級衛生室的覆蓋面達到100%。

查看全文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一、宋灣移民新村的基本狀況簡介

宋灣移民新村全村有228戶,總人口1150人,其中男性591人,女性559人,男女比例大約為1.06。

(一)宋灣村醫療機構數量及輻射區域

(1)村級衛生室。該村有一個衛生室,接待能力在五人以內,同時也對外開放。主要輻射區域除本村外還有鄰近村莊,一般在2~3公里的范圍。(2)私人衛生所。主要是持有醫師資格證的人開辦的私人衛生所,這種性質的衛生所雖然對外開放,但是由于區域的局限性,主要輻射區域為本村范圍內,該村之前有一家私人衛生所但目前已經關閉,所以宋灣村沒有私人衛生所。鄰村有一家私人衛生所,平時也會有少量宋灣村人去看病就醫。該村衛生室有一名村醫,他是從部隊退伍多年的衛生員,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雖然了解范圍較廣,但大多方面不夠專業,主要治療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如:感冒、發燒、腹脹及簡單的傷口處理等。護士一職基本由村醫兼職或者由其家庭成員不定時兼任,他們并不具備基本的護理能力,因此,宋灣村衛生室的護理人員為0人。

(二)衛生室及硬件配備狀況

醫療室包括藥房、觀察室、診斷室、治療室、值班室總面積50平方米,內部主要放置桌子、椅子、放藥支架、病床以及電視機、空調等電氣設備。衛生室沒有任何大型醫療設備。中小型醫療設備種類十分有限。主要包括:血糖監測儀、體重身高測量器、血壓計。日常小型醫療工具如溫度計、聽診器等較為齊全。

查看全文

鄉村醫療衛生網絡障礙及策略

我國經濟改革30多年以來,市場調節主導的發展取向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造成不可忽視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是表現明顯的領域之一。長期以來為農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構成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系統(簡稱農村三級網絡系統),其形式與內容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與經濟的巨大進步相比,農民醫療服務問題仍然沒有很好解決。在醫改方案實施近一年后的2010年“兩會”上,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仍與房價上漲、教育改革,并列為反應最集中、最強烈的三大“突出問題”[1]。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比例的農民不能獲得合理有效的醫療衛生服務,缺乏高效的醫療衛生保障,這成為關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重大問題。本文在文獻研究與實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優化農村三級網絡系統效率的對策。

1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文獻問題總結與分析

1.1問題總結借助中國知網(CNKI)期刊及碩博論文庫,對1992-2010年在《中國醫院管理雜志》、《中華醫院管理》、《中國衛生事業管理》、《衛生經濟研究》等相關專業期刊發表的文章及公開發表的碩博論文,課題組選取了涉及到我國農村三級網絡系統問題的文章及論文共80篇,進行了分析、歸納整理。農村三級網絡系統作為為農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有機系統,共同承擔著預防保健、緊急救治、健康教育等一系列重要任務,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整體關系不協調(文獻提及率50%),衛生資源配備不合理(文獻提及率41.3%),新農合制度不完善(文獻提及率25%),功能定位不清楚(文獻提及率20%)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三級網絡整體功能的發揮。

1.2問題分析三級網絡缺乏有效的縱向聯系,是整體關系不協調的重要表現。三級網絡系統運行中,縣級醫院忽視對鄉鎮衛生院的指導監督,鄉鎮衛生院又缺乏對村衛生室的指導??h級醫療機構、鄉衛生院、村衛生室三者之間協調關系己名存實亡,存在無序競爭。當前農村醫療衛生結構、布局不合理,衛生資源缺乏與局部浪費并存。現有的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極不合理,是文獻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醫院的營利傾向導致醫院為爭奪病源而“同室操戈”,各級醫療機構之間相互搶奪病源而成為競爭關系,使衛生行政部門當初設計的不同等級醫院分管不同的病人以及雙向轉診制度形同虛設[2]。

2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系統實證調查問題總結及分析

2.1問題總結為進一步了解三級醫療網絡系統存在的問題,2010年4-8月,選擇山東省4個地市8個縣市進行走訪,并開展了針對衛生局(100份)、縣級醫療機構(125份)、鄉鎮衛生院(120份)、村衛生室(130份)三級醫療機構及村民(500份)的問卷調查。有關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系統整體問題的調查主要有以下結果(表1):關于網絡系統整體協調性,33.3%的衛生局受調查人員認為三級網絡存在問題,高達94.7%的縣級醫療機構受調查人員認為存在問題,94.5%的鄉鎮衛生院受訪者認為存在問題,90%的村衛生室人員認為存在問題;對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隸屬關系沒有理順問題的調查,衛生局同意率16.7%,縣級醫院同意率29.7%,而43.4%的鄉鎮衛生院受訪者認為以上問題十分嚴重。另外,衛生局(同意率41.7%)和縣級醫院(同意率63.2%)的多數受訪者認為三者在理論上存在協調關系但現實中協調效果不佳,甚至有68.4%的鄉鎮衛生院的受訪者認為這一問題影響嚴重。且三者之間關系的公眾認知度低。具體而言,在對村民的調查中發現,46.3%的村民不知道村衛生室與鄉鎮衛生院是何關系,60.3%不知道村衛生室與縣級醫院是何關系,54%不知道鄉鎮衛生院與縣級醫院是何關系。

查看全文

政府主導建立中國農村特色醫療保障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研究綜述;構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必要性;構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設想;政府主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歷史變遷、其醫療衛生服務與醫療需求是極不適應的、基本衛生保健——農村醫療保障的基礎、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各種形式的保險、建立醫療貧困救助制度,加強衛生扶貧工作、醫療互助、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城鄉一體化衛生服務體系、廣大農民負擔減輕,收入有所增加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醫療保障經歷了從五六十年代建立合作醫療到今天又大力試點推廣新型合作醫療這樣的變遷歷程。然而,從大的區域范圍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導致地區之間存在醫療保障的形式和水平的差異。本文在分析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歷史變遷基礎上,將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和建議綜合起來,并對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設想,進而對政府主導建立此體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論文關鍵詞: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新型合作醫療政府

一、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研究綜述

與城市相比,在我國廣大農村,疾病和養老無疑是農民面臨的最大風險,而由于農民有土地可以依賴,同時還可以靠子女來養老,因此,疾病與養老相比,風險更大;另一方面,疾病與貧困總是聯系在一起,因病致貧在廣大農村還很頻繁。從而,醫療保障才是農民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第一需求。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對農村醫療問題研究的較多,特別是近年來對新型合作醫療的研究特別多,當然也有部分對醫療保障體系進行了探討。

(一)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歷史變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