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中醫病名研究
時間:2022-05-22 11:36:16
導語:慢性前列腺炎中醫病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慢性前列腺炎在癥狀上與古醫籍中的“精濁”“白淫”“勞淋”相似。現代醫家在治療本病時,多從古籍中汲取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對于疾病的原始概念、病名出現時間等問題卻失于考查。筆者在閱讀相關文獻時發現兩處疑問,因這些問題對于醫學史、疾病史的研究較為重要,故撰文提出以下商榷。
1“白淫”的早期認識
《素問•痿論》云:“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1]。”根據這段描述,一些學者稱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機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這種說法似有不妥。其一,痿論篇主論“五臟使人痿”,分論“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種證候,從“思想無窮”至“宗筋弛縱”當屬筋痿(陽痿)病因,不是“白淫”的病因。其二,檢閱《黃帝內經》,“白淫”僅于《素問•痿論》中出現過1次。王冰注曰:“白淫,謂白物流衍,如精之狀,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陰器中綿綿而下也[1]?!眲t“白淫”不專指男性疾病。其三,有的文章稱中醫將慢性前列腺炎歸屬于“白濁”“精濁”“勞淋”等范疇[2],未將“白淫”囊括在內,卻以《素問•痿論》“白淫”一句作為慢性前列腺炎的源頭,這在概念上是含混的,在邏輯上也是說不通的。此外,《針灸甲乙經》在“熱在五臟發痿第四”和“婦人雜病第十”兩次提到“白淫”,前篇與《素問•痿論》內容一致,后篇則云:“女子疝,小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蠡溝主之[3]。”女子疝下赤白淫的說法也見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婦人病》。明代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談到,白濁、白淫有別,在于發病的新與久:“初出莖中痛而濃濁如膏,謂之白濁。久之不已,精微弱而薄,痛亦漸減,至后聞淫聲、見女色,而精下流,清稀而不痛,則謂之白淫也[4]?!薄杜凭?#8226;帶下門諸論》則謂:“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狀,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陰中綿綿下也……男子遺精白濁,女子赤下白淫,皆因喜怒憂思,產育房勞傷其榮衛[5]”。古人對“白淫”的認識尚且不統一,以《素問•痿論》中“發為筋痿,及為白淫”一句作為慢性前列腺炎最早記載的觀點有待商榷。
2“精濁”病名的出現時間
精濁,為尿道口常有白色黏液溢出而尿色不見渾濁的一類病證,與西醫學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相似?,F代中醫學者探討慢性前列腺炎,常以“精濁”相關的古代文獻作為理論基礎?!墩摼茵鲎枋锹郧傲邢傺椎闹饕C》言:“慢性前列腺炎屬于中醫精濁的范疇。”這種對應太過籠統,不再贅言,又言本病首見于《證治匯補•下竅門•便濁•附精濁》[6]?!蹲C治匯補》一書撰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作者李用粹匯合古人之精義,而補古人之未備,故名“匯補”。書中明確區分了“精濁”與“便濁”,認為心腎二經之火是“敗精”誘因,并按敗精顏色分“精濁”為“白濁”與“赤濁”,如其言:“精濁者,因敗精流于溺竅,滯而難出,故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淋漓不斷,與便溺絕不相混,此心腎二經火起精溢,故敗精流出而為白濁。虛滑者,血不及變,而為赤濁[7]”。本段醫論誠然精當,但“精濁”病名并非首見于《證治匯補》。明代王紹隆所著《醫燈續焰》(公元1652年)中已有“精濁脈證”一節,詳細論述了“精濁”概念、病因、脈象、“精濁”與“便濁”的鑒別診斷以及“精濁”治法,如其言:“精濁,腎之液也。所以精濁者,心為之也,一動其心,而天君搖搖,則精濁走失矣……遺精白濁,微澀而弱?;鹗㈥幪?,芤濡洪數……精濁與便濁不同,便濁是便溺渾濁,即前之膏淋也,乃是胃中濕熱,滲入膀胱,與腎經絕無相干。精濁則牽絲黏膩。雖不便溺,亦是有之。此是腎水不足,淫火易動,精離其位,故令漸漬而出耳。治此者,宜滋腎清心,健脾固脫[8]。”《景岳全書•雜證謨•淋濁》對“精濁”病因與治法亦有論述,如其言:“濁在精分者,必因相火妄動,或逆精而然……命門虛寒,陽氣不固,則精濁時見,而久不能愈者,但當培補命門[9]。”而《景岳全書》比《醫燈續焰》的年代要更早一點(公元1640年以前)?!熬珴帷笔滓娪凇蹲C治匯補》的論斷從何而出?因作者未列參考文獻而不得而知。筆者考查發現,《中醫內科學》有“精濁名見《證治匯補》”的說法[10],和“首見”有所不同。又《中醫內科疾病名稱規范研究》一書中,《景岳全書》與《證治匯補》的相關論述均列于“精濁•正名”之下,將《證治匯補》作為第一條引文,《景岳全書》作為第三條,并沒有按照時代順序排列[11]。編者這樣處理,或是由于“精濁”之名沒有體現在《景岳全書》的章節標題中,且《證治匯補》的論述更詳盡、更接近現代認識。相較于“精濁”首見于何書這一問題,另一則材料或許更值得注意?!蹲C治準繩•赤白濁》(公元1602年)云:“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淋病在溺道……濁病在精道?!备鶕嵛镉醒c無血,分為赤濁與白濁,又言“今患濁者,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淋漓不斷,與便溺不相混[12]”。實際上,“精濁”為尿道口有濁物而小便自清的特點,王肯堂早就說清楚了,李用粹“瘡膿、目眵”的形容并非原創。在內涵上,《證治準繩》中的“赤白濁”與后來張景岳、李用粹的“精濁”并沒有本質區別,作為病名的“精濁”二字已是呼之欲出。
3商榷
筆者認為,《素問•痿論》有關“白淫”論述并不能作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機源頭。在早期醫書中,“白淫”的含義比較復雜,認識也不統一。宋元以來,醫家們對疾病的認識大為進步,逐漸構建出明確、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明清醫書注重對病名概念的考訂,往往在病名后面緊跟一個簡短的定義,使疾病的概念更為明確[13]。《證治匯補》對“精濁”的定義即是如此,敘述方式也與現代醫學比較相近。但“精濁”的出現實要早于《證治匯補》一書,《醫燈續焰》與《景岳全書》已明確提出“精濁”一詞,《證治準繩》也有相關的論述。在疾病命名的問題上,古代醫家并不受前代認識的局限。他們并非忽視經典,而是在經典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逐漸接近事物本質。古今疾病名的演變過程十分復雜,這為疾病史研究造成了不小的困難。對文字、語義和年代的考證是梳理疾病史的基礎性工作,看似無關宏旨,實則是很有必要的。
4結語
有學者認為,慢性前列腺炎在癥狀上與古醫籍中的“精濁”“白淫”“勞淋”相似,病機可追溯到《素問•痿論》,“精濁”之名首見于《證治匯補》。通過前文論述,筆者提出如下意見:第一,《素問•痿論》所論為“筋痿”病因,而非“白淫”,加之早期醫籍對“白淫”的認識并不統一,以《素問•痿論》作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機源頭有待商榷。第二,明代《醫燈續焰》《景岳全書》二書已論及“精濁”,均早于《證治匯補》。現代學者引用古代文獻探討慢性前列腺炎時,可能存在斷章取義、不合邏輯、失于考證等現象,這在浩繁的古今病名研究工作中是在所難免的,本文指出的這兩個問題,望對此略為矯正。
作者:黃天驕 鄭入文 單位:1.北京中醫藥大學 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 上一篇:艾滋病中西醫協同治療研究
- 下一篇:中西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進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