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融資結構與商業銀行應對策略

時間:2022-02-27 09:30:52

導語:社會融資結構與商業銀行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融資結構與商業銀行應對策略

摘要:近年來,青海省社會融資總量不斷擴張,社會融資結構日趨多元化,本文通過分析青海省融資結構的現狀與趨勢,提出對商業銀行業務的挑戰,通過對比國際融資模式發展經驗,探索商業銀行如何面對社會融資結構的不斷深化,提出應對轉型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直接融資;間接融資

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結構不斷發生深刻變化,一些金融市場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而金融市場結構變化直接導致了社會融資結構的深刻變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原則的條件下金融系統的作用逐漸凸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金融體系和部門的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充分發揮著集聚、融通和分配社會資金的作用,從而促進全社會的資金流通,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的功能發揮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最先出現的間接融資方式,這種方式以商業銀行作為資金借貸的中介,商業銀行通過資產和負債業務實現全社會的資金融通。另一種則是直接融資方式,這種方式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作為資金供求雙方交易的平臺而直接進行交易。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因此間接融資方式成為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此后,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有組織的資本和貨幣市場的建立,直接融資方式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通過發行股票或者債券的方式進行直接融資成為企業融資的另一條重要渠道,直接融資比重在全社會融資總量比例也逐漸上升。這一融資結構的深刻變革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孕育了促進未來進一步創新改革的機遇。近年來,青海省社會融資總量不斷擴張,社會融資結構日趨多元化。2014年,青海省非金融機構部門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比列為1.6∶1,全省商業銀行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的經營應順勢而為,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青海省社會融資結構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間接融資在全省融資結構中仍占據主導地位

根據青海省金融運行報告的統計數據分析,從2001-2014年,全省社會融資總量穩步增長,從規模上看,截至2014年末,全省社會融資總量達1412.3億元,較2001年增長了25倍,其中,間接融資高于直接融資占比24.4%;從結構上看,人民幣貸款占比近年來整體呈下降趨勢,從2001年的96.7%下降至2014年這一歷史最低水平62.2%,而近十四年來,直接融資快速發展,平均年增長率為38%,這表明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融資結構持續深化,但銀行貸款依舊是全省非金融類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的融資格局尚未改變(如圖1)。

(二)直接融資在全省社會融資結構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雖然青海省的社會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但直接融資穩步增長的趨勢也逐漸顯現,直接融資占比在2014年到2001年間提升了34.5%。結構上,從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兩者情況看,2001年起,全省股票市場開始起步,到2007年非金融企業境內債券和股票融資出現顯著增長,股票增長尤為突出,累計額是企業債券融資余額2.23倍,但僅三年時間,企業類債券發展更為迅速,從2010年,企業類債券融資余額大幅超過股票累計籌資額,在規模和結構方面的提升幅度顯著。可見,直接融資迅速發展,從規模和結構上,在全省社會融資中的比重日益提升。

二、青海省社會融資結構深化對商業銀行業務的挑戰

隨著青海省社會融資結構的不斷深化,金融脫媒愈見加深,商業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載體,其業務經營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一)對負債業務的挑戰

隨著全省社會融資結構不斷的深化,直接融資市場上提供的金融產品越來越趨于多樣化,豐富的金融產品更能滿足不同企業和居民個性化的投資需求,并提供優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這促使企業和居民把資產更多地配置到非存款性金融工具上,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注意到社會融資結構深化對其資金來源造成的不穩定沖擊。

(二)對資產業務的挑戰

青海省社會融資結構深化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最直接的挑戰來自銀行的貸款被直接融資產品所擠占,一些企業尤其是優質的大型企業,將更頻繁地進入資本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籌集資金,特別是伴隨著近年來公司信用類債券的迅速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銀行獲得較高收益的貸款資產形成替代。商業銀行對此將流失大量優質客戶資源,貸款收益將逐漸收窄,這對目前全省商業銀行主要以公司貸款為收入來源的格局形成較大挑戰。

(三)對中間業務的挑戰

中間業務一般包括支付結算類、類、基金托管類、擔保類、承諾類、交易類、咨詢顧問類、銀行卡、其他類九大類。全省社會融資結構深化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挑戰目前表現尚不明顯,但未來隨著直接融資的擴大,非銀行金融機構競爭力的增強,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重合(或相似)的某幾類銀行中間業務,比如類中間業務和咨詢顧問類中間業務將會受到挑戰。

三、國際融資模式發展經驗與啟示

(一)德國銀行主導間接融資模式

德國由于分別實行全能銀行、主銀行制度導致間接融資比重相對較高。德國的銀行實行混業經營,即銀行是全能的銀行,不僅辦理商業銀行的業務,也辦理投資銀行和保險業相關方面的業務。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是以銀行間接融資方式配置金融資源為基礎的金融體系。銀行體系發達,企業外部資金來源主要通過間接融資,銀行在動員儲蓄、配置資金、監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資決策以及在提供風險管理手段上發揮主要作用,危機來臨時,如果能保住大銀行則基本上能控制住危機[1]。

(二)美國市場主導直接融資模式

美國銀行實行的分業經營制度,即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業獨立經營。市場主導型金融結構在信息處理、風險管理、流動方面的優勢,為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機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為代表機構投資者為資本市場帶來了穩定的資金來源,由于自己的持續穩定流入,使得美國股票市場發達,同時,美國的公司債券是信用評級較高的大中型公司籌資資金的重要手段,均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2]。

(三)它國經驗的啟示

第一,雖然德國資本市場不發達,但德國全能性銀行能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有超強的應變能力,為企業提供短期、長期貸款,證券承銷、財務咨詢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第二,美國資本市場發達,以市場為主導型金融體系,更有利于創新,能不斷滿足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的多層次融資需求。第三,青海省資本市場發展相對落后,雖銀行的經營范圍受監管政策的嚴格要求,但面對社會融資結構變化的新趨勢及其對商業銀行經營和發展的巨大影響,商業銀行必須轉變原有的經營理念、盈利模式、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轉型,適應新的發展要求。

四、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加快推動傳統經營模式向大資產、大負債模式轉變

傳統的負債、資產形式將受到沖擊,商業銀行要加快推動傳統經營模式向大資產、大負債模式轉變?!按筚Y產、大負債”是涵蓋表內外、本外幣、境內外、利差和非利差的全領域綜合發展的經營管理方式,大資產業務的發展要從資金提供者向資金組織者轉變,大負債業務的發展要從傳統單一存款向客戶全量資金統籌轉變。要通過對內強調全方位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對外強調根據不同客戶特點,配置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組合,為核心客戶提供“大資管”服務。

(二)加快推動傳統金融模式向綜合化服務模式轉變

要變零敲碎打的分散營銷為集中統一的綜合營銷,通過整合客戶、產品部門營銷資源,配合業務流程優化調整,利用好線上、線下渠道,開展集約化、立體化營銷,提升綜合營銷服務能力,通過實施全量資金考核,健全跨條線、跨部門、跨層級的客戶需求綜合響應和產品服務整體聯動營銷機制,形成競爭合力。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業務,打通各類資金供求通道,通過貸款、理財融資、短融、基金、租賃、信托等多項產品,實現高、中、低風險收益相匹配的資產組合,多渠道滿足客戶金融需求。

(三)加快推動傳統渠道經營模式向線上線下融合渠道經營模式轉變

商業銀行在客戶服務上有特別全面和完善的線下金融服務能力,要進一步推進前后臺深度分離,統籌利用物理網點、自助銀行、電子銀行等多種渠道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實現渠道服務的合力推動和優勢互補。積極構建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線上金融超市,加快智慧銀行網點建設和推廣,實施“移動優先”策略,把手機銀行、電視銀行等移動銀行作為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擴大移動金融業務領先優勢。

(四)加快推動傳統信息系統管理模式向大數據管理模式轉變

銀行需要進行整合內部數據,搭建完善網絡平臺的數據可自動歸集、便于批量處理,將單純電子化存儲的數據向實時更新和共享的大數據庫發展,根據大數據庫的信息形成對客戶精準定位和客戶需求挖掘。將微信、微博、QQ群等新型網絡交互平臺與網絡金融業務結合起來,建立起銀行與客戶間聯系紐帶,并在這些交互平臺開展業務咨詢、業務宣傳等相關的金融服務,及時了解客戶需求。

參考文獻:

[1]楊陽、吳碧媛:《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德國模式與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4.13。

[2]宋鵬:《美國金融結構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J],現代商業,2014.12。

作者:宋長燕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