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09-16 05:06:12

導語: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作用

摘要:闡釋了公共藝術和文化空間的含義,分析了城市文化空間的結構與類型,結合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問題,探討了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必要意義,提出了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理論引導原則,以期可以顯著提升城市文化空間建設品位。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文化空間,建設,引導

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下,我國的城建與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城市化水平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各個城市在建設與規劃過程中,不斷追求“現代氣息”,出現同質化現象,變得千城一面,城市建設則嚴重喪失了原有的地域特色。我國的城市建設怎樣從規模化發展走向高質量發展,將公共藝術納入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中,是一個重要措施。

1相關理論的闡釋

1.1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針對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所發展的一門綜合學科。隨著社會的發展,為迎合人們對生活空間的美好需求,在各類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等相關領域進行改造設計,使之更加符合人們心理和行為需求的綜合學科。公共藝術旨在公民的參與,其內涵涵蓋“公共”和“藝術”兩個層面,公共即共有的,從這一層面而言,公共藝術是讓全民欣賞、參與。而從狹義來看,公共藝術是城市公共空間中各類藝術的綜合表現。公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城市,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公共藝術應當承載著更多的文化、政治屬性,因此,在公共藝術設計上,需要考慮到人民對于社會功能的需求。每個城市,其產生背景千差萬別,都有屬于自己的魅力,導致城市不同的原因在于文化上的差異,如今,文化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工作的主導,不僅體現在一個區域的經濟繁榮上,也能夠充分彰顯出城市的歷史背景。城市文化涵蓋經濟情況、社會形態、生活活動、技術科學、時代背景、宗教信仰等等,通過公共藝術的設計呈現,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以豐富,再次提高人們的歸宿感。1.2文化空間。關于“文化空間”一詞,最早由H.Lefebvre在《空間的生產》中提出,屬于空間種類的一種,在文化空間一詞的廣泛使用下,其定義也發生了變化。關于“文化空間”的概念,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文化空間是屬于人類學概念的范疇,而同時,文化空間則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基于特殊時間、特定空間區域中的非物質文化要素。文化空間具有幾個特征:空間性:從自然屬性來看,文化空間需要基于物質空間作為基礎,任何活動都無法脫離物質空間單獨存在,文化空間中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也需要物質空間的支持,如城市中的公園、戲臺、廟宇等。時間性:文化空間不僅涉及物理概念,也包括時間維度,并非單一的地點,而是基于各個空間場所的歷史信息,是文化脈絡的表現。文化性:文化空間有著豐富的人文內容、歷史信息,涵蓋歷史事件、美術音樂、傳統技藝等組成,均為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在歷史脈絡的發展中不斷流傳。

2城市文化空間的結構與類型

城市文化空間是在一個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下長期積累而來,其主要類型包括“空間文化環線”“點狀文化空間結構”“線性帶狀文化空間結構”“啞鈴式文化空間結構”“星座式文化空間結構”等??臻g文化環線即在沿線上設置具有影響力的空間文化單元,構建主題群的一種設置方式。點狀文化空間結構是以文化空間的構建發展作為核心,向外傳播輻射其影響力的一種空間結構。線性帶狀文化空間結構是由各類文化空間單位構成的文化軸線,范圍大、種類多、路線長,有直軸、環線、曲軸等幾種類型,將文化空間單元設計整合,構建文化主題。啞鈴式文化空間結構是利用城市文化單元、板塊之間建立而成,并創作一系列的文化單元,進一步強化軸線設計。星座式文化空間結構是基于文化空間單元作為核心,在周圍設置文化空間單位,各個單位之間形成輻射狀結構。

3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問題

3.1喪失了城市記憶。一個城市的記憶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也是一代代人們對城市的美好回憶,是物質遺存、風俗習俗、歷史事件的融合,將這些要素有效整合,共同建構了城市特殊的歷史記憶。在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經常出現為了滿足經濟要求、建筑規范忽視居民需求的情況,導致當地風俗習慣、民風民俗遭到破壞,且現階段的城市空間改造過于重視商業化,新建的城市文化空間改變了城市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退出歷史,導致城市空間失去了文化與內涵。3.2文化空間缺乏。文化空間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精神載體,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下,文化生活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大量城市廣場、街巷拆除重建,特色文化空間消失。盡管各地也制定了關于文化空間的保護制度,但是現有的制度內容僅僅局限在城市文化空間本身,隨著外部空間的擴展,致使文化空間不斷縮小,而內外空間聯系的缺失也導致城市寶貴的歷史資源遭到極大影響,對城市空間文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十分不利。

4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必要意義

城市文化空間不僅是有形的物質文化形態,也是無形的精神文化制度和觀念,物質文化形態可以通過空間構建來彰顯,而精神文化則是記憶、思想、感受等方面的內容,需要利用特定物質載體來進行傳承,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融入公共藝術元素的表現,具有重要意義。4.1傳承本土文化。城市是人與文化的產物,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下,城市的文化、藝術觀念也在變更,在每一個特殊階段,人們都以一定的藝術形式記錄當時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歷史,表達城市的形象氣質與群體智慧。將公共藝術融入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中,能夠彰顯地域特色,凸顯城市歷史,避免城市景觀陷入千篇一律的印象中,以成都的建設為例,近年來,成都一直定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建造,將公共藝術根植于城市文化空間建設,向中國與世界傳播特有的本土文化。4.2塑造品牌形象。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下,城市發展程度的判別,不僅體現為經濟的物質發展,也包括城市的文化精神層面。公共藝術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資產,進行深度開發,并使之品牌效應化,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此方式在發達國家的實踐應用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些優秀的公共藝術品,如廣州五羊雕塑、上海雙年展等等,將城市文化空間與公共藝術緊密的聯合在一起,為其所在城市注入了特有的人文氣質。以揚州為例,這幾年來,揚州致力于建設創意文化公園,包括三灣公園剪影橋、瓜州公園音樂節活動等等,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于城市品牌的認知,構建出其獨有的文化內涵。4.3提升文化品質。良好的城市居住環境,不僅需要物質生存環境,也離不開理想的文化藝術氛圍。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發展中,以優質的物質生存環境為基礎,良好的文化藝術氣息為核心,利用公共藝術傳承本土元素,為人們營造出人性化、藝術化的生活空間,充分彰顯出城市建設的價值取向。例如,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就引入了高品質的公共藝術設施,大幅提升了城市在居民心中的美譽度,并定期舉行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學術交流、藝術競賽、展覽賽等,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理論引導

5.1建設原則。1)文化性與時代性。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應用,在遵循文化性和時代性原則的前提下,突出體現當代時代精神要領,具有明顯的城市符號,空間上,要能夠與周圍環境互動起來。公共藝術要根植于城市的發展中,不僅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渠道,也是溝通未來的橋梁,在具體設置上,需要將文化內涵、現代技術融合起來,與城市的品格、傳統精神一致,并用發展的眼光來經營公共藝術,突出其公共性原則,使城市公共藝術更加倡導文化價值觀。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應用,是對文化生態、自然生態的雙重考慮,也是對生存環境的新期許,無論如何,在設計和實施上,都不能脫離時代,而是要適應時代的變遷和發展。2)地域性和整體性原則。地域性是一個城市在內外因素上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個體特征。城市魅力就是來自于此,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獨有的特色,其地域性不同、歷史條件不同、自然環境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歷史城市文化,如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中國的長城,不僅體現藝術魅力,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對于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發展與應用,需要遵循地域性和整體性的原則,基于城市的發展特征來著手,凸顯出城市獨一無二的一面。3)核心性與統一性原則。公共藝術的文化定位,與其他文化特征具有密切聯系,而其生存的核心便是城市的文化、歷史、經濟和地域。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應用,不能以單一的結構形式存在,要融入環境中綜合發展,充分考慮到不同人群的接受需求,結合當地固有的環境定位和歷史規劃來進行發揮,使之能夠與城市相得益彰,與城市的歷史文脈相吻合,凸顯出地方文化特色。5.2建設方式。1)多元化建設。公共藝術是一個典型的媒介,代表時代的精神與理想,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滲透,需要就特殊的場地空間、歷史文脈、功能要求以及使用者活動,并以此來確定空間尺度、方案呈現方式與材料使用。為此,作為從業者,不僅要了解各類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還要深諳建筑、設備等,并能夠靈活處理。除了“公共設施”“壁畫”“雕塑”等呈現方式,公共藝術還有多種呈現方式。例如,在城市大型噴泉的建造上,不僅要滿足噴泉的實際功能,還要將其建設為精美的公共藝術品,進行藝術化的設計、改造及應用,從而演繹出全新的藝術形態,總之,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應用是一種集齊材質、場地、情感在內的綜合化展現藝術,演繹出非凡價值。在材料的應用上,也要遵循這一原則,材料不僅僅是單一的材料,其背后代表著觀念的演變和科技的進步,無論是傳統材料,還是現代化材料,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都會產生不同的魅力。2)提高點線面設計質量。從“點”方面而言,以城市廣場的設計作為切入點,廣場則是城市空間中的“點”要素,有著獨特的人文價值,在設計上,需要融入休閑、娛樂、交流元素,并基于公共藝術來設置雕塑、裝飾品等,提升其文化識別性,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從“線”方面而言,要從街道、濱水空間著手,基于城市歷史背景增設公共藝術內容,提升“線”的建設內涵,提升綠地空間的藝術性,將其與城市自然景觀充分融合,創設出集觀賞與藝術一體的綠地文化空間。從“面”的角度而言,“面”是城市公共空間載體,良好的城市環境,既涵蓋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也有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在“面”的建設上,需要合理構建城市空間,將優秀公共藝術作品融入城市脈絡,改善人居環境,如建設社區園區、森林公園、城市休閑公園、主題公園等,以提升城市“面”的品位。3)凸顯人文精神。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以美化環境、優化空間,凸顯城市獨特文化素養為宗旨,充分彰顯城市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城市文化空間中營造公共藝術氛圍,要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來迎合公眾,提升其欣賞水平、審美意識,提高公共藝術的認可度,讓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大眾化平臺。如,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在設計時借助幾何方式,利用現代化的玻璃材料來凸顯巴黎魅力的景色,其造型優美,與周圍環境相輔相成,還具有采光功能,既具有現代藝術的風格,也有古典金字塔的造型之美,將古典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在提高城市空間美感的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與辨識度,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結語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得以顯著提升,但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受諸多社會因素影響,不少城市逐漸喪失原有的空間特色與文化元素,地方城市文化內涵逐步消失于大眾生活視野,退出城市文化空間歷史舞臺。怎樣在城市化進程發展中凸顯城市空間文化特色,是當下城市發展急需關注并給予回應的重要問題。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的應用將特有的公共藝術融入其中,可以顯著提升城市文化空間建設品位,值得進行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周薇,馬月,楊阿環.公共空間鑲嵌藝術的多元化形式探索[J].新校園(閱讀),2016(15):67-68.

[2]歐陽華.城市公共藝術在塑造城市文化和個性中的作用[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23-125.

[3]蔡洪雲.淺析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7):3-4.

[4]張帆.城市文化與公共視覺藝術的語言形式研究———以延邊州主要城市為例[D].延吉:延邊大學,2016.

[5]孫瑤,李險峰.公共藝術介入城市邊緣社區的應用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8(53):89-92.

作者:產嬋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