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互動傳播研究

時間:2022-08-19 03:10:19

導語: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互動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互動傳播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信息化使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逐漸豐富,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又再次登上歷史的舞臺,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很多的傳統民間藝術仍逃脫不了消亡的命運。數字媒介和民間藝術的有效結合,能夠提升民間藝術的傳播效率和傳播效果,為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搭建起交流展示的平臺。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科學地借助新媒體力量是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傳承的重要途徑。本文從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現狀入手,深入分析如何基于數字媒介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進行有效傳播。

【關鍵詞】數字媒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互動傳播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造成審美風格的遽然更替,民藝中所包含的形式、種類變化萬千,也就因此形成了有別與西方文化體系的中國藝術史,而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民間藝術相比所謂的“宮廷藝術”“貴族藝術”等殿堂級別的造物工藝與藝術水準而言是一個“相形見絀”的存在,但這并不代表民間藝術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傳統民間藝術不單單指具有形制的物飾,更是指一種民族語言和民族精神。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的民間藝術,是指民間造型藝術,包括民間美術和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當今社會基于信息數字化發展,媒介多元的傳播方式和良好的互動性能夠有效帶動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將傳統民間藝術融入新的藝術文化市場中,并形成新的文化創意產業鏈。

一、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現狀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承載著華夏兒女過往的記憶和文化,但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民間藝術喪失了原本應有的活力,許多民間藝術文化面臨著無法擺脫的消亡的命運。如何在新時代下保護并傳承民間藝術文化成為現今迫在眉睫的問題。民間藝術文化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對其保護傳承也應該融入普羅大眾的生活圈中,僅僅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圈于一方天地中,隔絕和群眾的聯系,將其奉為曲高和寡的文化,這將極其不利于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長久發展。(一)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受眾對象的缺失。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來源于人類的歷史活動、精神文明等,寄托著人們美好的向往與祈愿。民間藝術起源于人,也因為受眾對象的缺失而急速衰落。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受眾對象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間藝術文化后繼無人。傳統的民藝人找不到合適的傳承者將傳統民藝延續下去;二是廣大的普通群眾對民藝的認知并不全面,以偏概全地認為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就是過時且落后的存在。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面臨著沒有觀眾、沒有消費群體的尷尬局面,沒有觀眾、沒有可以讓民間藝術文化魅力展現的對象,意味著沒有關注度,而缺少關注度的民間藝術也就缺少了愿意傳承的受眾對象,這樣的惡性循壞就會導致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逐漸衰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被時代所遺棄。(二)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響應著“引進來走出去”的文化戰略,但在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進行變革、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引進來”的一些帶有沖擊性的文化會侵擾本土的民間藝術文化,而“走出去”的文化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受到冷落,但近年來的文化熱潮把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推至頂峰,這樣大起大落的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民藝的曝光度、喚醒人民的傳統意識,從而大范圍地關注民間藝術,但這樣的關注是沒有靈魂的,也是不會長久的。全球化的進程在加快,多方面的娛樂文化在沖擊著岌岌可危的民間藝術文化,一旦民藝熱冷卻下來,將難以逃避消亡的命運。

二、基于數字媒介的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互動傳播

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巨大的精神文明價值,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隨著互聯網移動數據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也將進入全新的數字化傳播時代。在新技術的支撐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能增加大眾的參與度、保護民間藝術的原生態,讓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擴大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播面,推動民間藝術和文化廣闊的發展,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感,讓中華文化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基于數字媒介保護傳統民間藝術文化。1.建立數據資源庫。對于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最基本的就是要對其進行合理科學的保護。以紙質為載體的傳統民間藝術文本為例,紙質的文本不易保存,經過長時間的風雨洗禮,很多保存在紙本上的民間藝術文化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因而,利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文本進行數字化保護是歷史必然的選擇。民間藝術資料數字化流程主要包括了數據采集、文檔整理、文檔存儲、圖片文本化和文本校對。建立數字化的藝術信息庫,不僅可以將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文本整理成移動數據,還可以儲存影像資料作品,例如傳統民間藝術皮影的制作,可以采用影像的方式將其復雜精細的制作過程如實記錄下來,便于今后的保存查閱。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為民間藝術的保存、再現提供了平臺上的支持,也為學術研究和民藝產品產量化、商業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基于數字媒介,可以將偏遠落后鄉村原生態的已經消失了或是將要消失的民間藝術進行數據化儲存,通過數據庫的收集整合,使用移動終端將其再現至大眾眼前,讓民眾們能更全面地了解民間多姿多彩的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數字媒介不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間藝術的原生態,還解決了民間藝術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更為民間藝術產品的商業化提供技術、數據援助,為有效傳播民間藝術文化提供可能。2.基于數字媒介傳播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無論是傳統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數字媒介,還是新興的網絡數碼終端等新媒體數字媒介,都對民間藝術文化有著多方面的推動影響。數字媒介能拓展傳統民間藝術的空間,在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同時引發新的表現形式,還能在傳播的途中重塑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通過研究當代大眾文化與流行趨勢,可以將民間藝術文化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提取傳統民間文化中經典的藝術特征和符號并進行再設計,從而改變部分民間藝術文化的面貌和內在的特征,促使其能夠適應當代市場,創造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嶄新民間藝術文化。(1)建立數字化博物館新型的數字化藝術博物館借助音頻講解、虛擬體驗、交互技術等手段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展示,數字化博物館是在數字媒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智慧型博物館,能夠實現對傳統民間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產品的保護、對傳統民間手藝進行再現。虛擬化的數字博物館創建,可以將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置于更為廣泛開放的平臺,實現人和系統之間的交流,通過體驗讓參與者完全沉浸于虛擬的幻覺中,讓大眾親身參與到民間藝術創作中,打破時空限制,仿佛親眼觀看到民俗表演、親手制作民間工藝品等。這樣就為觀眾提供了與民間藝術互動的趣味化方式,滿足了觀眾對民間藝術深度了解的愿望,加強了民間藝術傳播的現代感。(2)借助影視作品傳播民間藝術文化新媒體雖然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將會被新媒體所取代,傳統的大眾傳媒同樣也可以成為推進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大助力。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影視劇《延禧攻略》就將非物質物化遺產南京絨花、緙絲等民間手工藝品帶入公眾的視野中。隨著該劇的大火,劇中的服飾、道具等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這樣大眾更加相信,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不是過時落伍的存在。3.基于數字媒介互動體驗傳統民間藝術文化?;跀底置浇閭鞑鹘y民間藝術文化具有單性向,而民間藝術文化要想經久不衰需要和受眾對象進行雙向互動,讓受眾對象在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傳承民間藝術文化,在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同時,將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建立“兩微一端”平臺: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形式主要為博物館機構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手機APP進行的融合傳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博物院建立“兩微一端”平臺后,粉絲數過百萬,活躍的微博平臺、微信平臺定時和粉絲們進行俏皮的互動,更新館內藏品介紹、故宮資訊等有關內容,手機APP、網頁端上還有主題互動游戲等功能?;跀底置浇榈幕邮浇涣髯屆耖g傳統的工藝、文化滲透到生活各個方面,利用大眾碎片化的時間,將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潛移默化地植根在人民的心中。

三、小結

基于數字媒介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進行互動傳播,首先要做到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進行保護,通過建立數據資源庫有效保存民間藝術文化,再利用數字媒體資源進行傳播,最后進行雙向的藝術文化互動,才能真正使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借助數字媒介獲得長足發展,將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活化。

參考文獻:

[1]周鳴勇.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的措施或方法[J].藝科論壇,2017.

[2]周明磊,潘雨青.民間藝術資料數字化系統研究與設計[J].前沿觀察,2017.

[3]張淑華,于鳳麗,馮東.民間藝術新型數字化傳播途徑探索[N].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4]呂行佳,宋世楨.民間手工藝文化傳播考察——兼論新媒體環境下民間手工藝的產業化實踐[J].文化藝術研究,2017.

作者:戴硯亮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