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間藝術對雕塑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8-19 03:14:47

導語:傳統民間藝術對雕塑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民間藝術對雕塑教育的啟發

摘要:如今雖然我國一些高等綜合院校開設了雕塑相關課程,但在美術專業課程設置中,雕塑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時短,定位難,雕塑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該文主要探討傳統民間藝術在當代藝術教學中的缺失,剖析傳統民間藝術對高等綜合院校雕塑教學發展的積極意義,提出傳統民間藝術要與雕塑教學對接,并以蘇州傳統民間藝術為例,研究課程的具體設置,以期打造本土化的高等綜合院校雕塑藝術課堂。

關鍵詞:民間藝術;雕塑教育;蘇州;高等綜合院校

一、中國雕塑教育的發展和需求

1.發展與現狀。20世紀20年代,一批留法學者歸來,中國的雕塑教育由此開創,后由新中國派出學者留蘇發展學習,帶回現實主義寫實雕塑的教學體系。此后,中國的雕塑教育歷經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比較穩定的教學體制。目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雕塑專業教學體系多為四年制或五年制,相關教學大綱多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形式是寫實。這門課程的主修專業科目通常有基礎素描、泥塑頭像、泥塑人體像以及浮雕等。這些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多追求課堂寫生的原則和規律。如今我國一些高等綜合院校雖然開設有雕塑相關課程,但是沒有形成獨立的專業體系,課程設置的總課時只有幾十課時。雕塑教學本身涉及內容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雕塑課程教學出現了學時短、定位不清晰、劃界不合理等問題,部分教師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壓縮教學內容亦不能達到雕塑教育的目的,學生也難以進行系統的體驗、學習。雕塑知識難以轉化為課程內容引入教學,就難以在創新教育中發揮作用,應用價值較小。因此,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變革以往的雕塑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尤為重要。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一直是中國人的驕傲,教師應將優秀的文化資源應用到高等綜合院校雕塑教育中,適時地調整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建設一批適應性更強的課程。筆者從高等綜合院校雕塑教育的教學方法、培養目標、研究模式出發,提出一些建議。2.趨勢——立足文化本身,借鑒傳統民間藝術。傳統文化是藝術生長的土壤,文化的傾向性通過藝術表現出來,藝術也以一定的文化為創作背景。民間藝術是一種較為通俗的藝術,同時是一種流傳廣泛、簡單直接的藝術形式。民間藝術是一種活態文化。傳統民間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傳承了各個時代的藝術文化,充滿歷史特質與民族風格,散發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氣息和精神氣質,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是材料、功能與形式的結合。廣義上傳統民間藝術包括民間習俗、工藝、戲曲、舞蹈、音樂、民居建筑等各種藝術形式。狹義的民間藝術即指民間美術與工藝,也是文章所涉及的民間藝術概念。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受多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風俗的影響,表現出深刻、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特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風格。占中國人口最大比例的漢民族,有著多種形式的民間藝術,受不同的居住地域、氣候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如老北京藝術、巴渝藝術、徽州藝術、蘇州藝術等特色民間文化,呈現出獨特的地方風情。這些寶貴的民間藝術為當代藝術的呈現與教學提供豐富的原始藝術素材,也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藝術借鑒和啟示。

二、民間藝術對雕塑教育的啟示

1.打造本土化的雕塑藝術課堂。從中國傳統雕塑發展的歷史看,雕塑的核心是那份內斂中帶有的獨特張力。在西方雕塑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多是外在的人體魅力與寫實感,而中國傳統雕塑則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信仰和情感。教育者不僅要認識到現代教育理論的優勢,而且要保證傳統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如今國家大力提倡“本土文化”的回歸,毋庸置疑,這是對現代教育融入傳統民間藝術最好支持。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個性特色,這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對于高等綜合院校而言,雕塑教學與民間藝術的契合點是本土性。因此,高等綜合院校應積極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雕塑教學課堂,以此作為雕塑教學的主要課堂模式。結合地域特點,在雕塑教學中融入地方民間藝術,是高等綜合院校特色雕塑教育的一條重要路徑。初學藝術的學生對雕塑藝術有著較大的興趣。如能將傳統民間藝術科學地嵌入高等綜合院校雕塑課程模塊,不僅能使雕塑課程模塊更加多樣化,而且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求知需要,有利于解決部分高等綜合院校雕塑教學定位難的問題。2.形成和完善本土化雕塑教學模式——以蘇州地區為例。高等綜合院校應結合地域特點,以此作為雕塑教學的主要課堂模式。文章以地域性強、文化特質鮮明、具有廣泛影響的蘇州傳統民間藝術為例,探討蘇州科技大學傳媒學院美術專業如何設置雕塑課程,形成雕塑教學的濃郁區域特色。蘇州傳統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其中雕塑類包括木雕、玉雕、石雕、磚雕、核雕、泥塑等。筆者對蘇州傳統民間藝術中的部分精華進行專題研究,選取小型泥塑虎丘泥人和木雕小件作為載體設置課程,以期達到古今融合、革故鼎新的效果。(1)小型泥塑中國有著輝煌的泥塑藝術歷史,其藝術造型精美,在今天仍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蘇州小型泥塑虎丘泥人的特點是抽象性和概括性,像僅三五寸,須眉宛然,形態畢肖,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小型泥塑從前大多是兒童的玩具,造型質樸,色彩艷麗,同時不失美觀,夸張中充滿童趣。無論是夸張的藝術手法帶來的視覺感受,還是高度精練的藝術形式,小型泥塑都是值得借鑒的對象。小型泥塑相對于大中型泥塑而言,制作工藝簡單,取材方便,易于在各種層次教學系統中普及。一方面,對于綜合院校一些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來說,簡單易學的課程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另一方面,綜合院校單個班級人數相對藝術院校較多,教學場地有限,小型泥塑課程具備制作空間需求小的優點,能夠緩解綜合院校的教學壓力,有利于教學的開展,與綜合院校的教學資源相適應,凸顯高等綜合院校雕塑課程的自身特點。另外,小型泥塑的操作、翻制等都較為容易,可以更好地達到運用的目的。(2)紅木小件蘇州木雕是蘇州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木雕作品的最大特征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它表達的主題,既要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又要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最初的信仰載體到生產、生活、禮儀工具,木雕已成為歷代先民常常使用的工具。木雕有浮雕、圓雕、通雕等表現手法。木雕既可以表現多種題材,又具備木質本身的許多優點;既有硬度,又讓人感到親切。自古以來,人們對木材就有種天然的親近感。木材容易加工,加工后的木頭華貴美觀、堅硬光潔。木雕充分利用木質的柔和細膩與多變的肌理紋路,呈現奇特的效果。同時,木雕小件課程的開展有效解決了以往部分高等綜合院校雕塑課程難度偏大、制作過程復雜、學生興趣難培養等問題。首先,木材料易得,教師和學生從地方木材市場或網上可買到各種硬度、顏色、紋理、質感的木材。其次,木雕所需要的工具簡單,幾把規格不一的圓口刀和平口刀,一把木雕錘,一把小鋸子,幾張砂紙就可以完成制作工序。最后,木雕小件體積小,工藝較為簡單,學生上手也較為容易,成品不需要再加工。在課堂練習中,教師應讓學生親自體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刀具的技巧,通過與材料的直接對話,使作品制作和創作相融合,培養學生對制作木雕的興趣。

三、具體課程構想與設置

教學內容首先以專業技能教學為基礎,適當增加創作部分,使練習與創作相結合,實現專業技能和藝術創作相結合的教學目的。雕塑教學的具體課程設置可分為技法“塑”與“雕”兩部分,旨在利用較短的課時和有限的條件,全面訓練學生的造型能力、創作能力。1.技法——塑。綜合院??蓪⑿⌒湍嗨茏鳛檎n程的基礎造型訓練。在課程安排上,綜合院校不需要完全照搬藝術院校雕塑課程安排的真人等大頭像、全身像泥塑寫生,泥塑工藝盡量要求簡單,一般可不做內雕塑架,直接泥土成型。復雜一些的造型可用鐵絲作為內架,固定在木板上,類似于做較大型雕塑前制作的雕塑小稿。練習要求采取開放式,虎丘泥人藝術的審美講究的是飽滿圓渾,學生在練習時需要細心體會,順著這種簡約概括的藝術風格發揮。泥塑的大小控制在20厘米內,既能讓學生在練習中迅速把握造型、動態,又能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泥塑創作可著重進行感性訓練,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尋找靈感,確立各自的泥塑題材。如,教師可讓學生在自然事物中尋找抽象規律,在音樂中尋找靈感,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和整理感受,在運動中體驗和感受韻律與節奏,在偶然出現的事物中想象和尋找規律,等等,以培養學生對空間立體的感知訓練為重點,在力求形似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個性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樣的思維拓展訓練擺脫了刻板要求的限制,集中訓練了學生以手為中心,眼、腦、手、心的同步訓練。2.技法——雕。木雕小件課程是主要針對硬質材料的基礎訓練,以提高學生對雕塑材料——木或木材的技術認知能力,使學生掌握木雕技法及其使用的語言形式,由外向內進行減法雕刻,建立正確的空間造型意識和表現手法,進而雕琢、打磨,最終完成創作。與高等藝術院校木雕課程不同,綜合院校的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對基本材料運用技能的掌握,而非寫生能力的培養。適合木雕的木材有楠木、樟木、柏木、黃楊、龍眼木、紅木、梨木、椴木、楊木等,取材容易,制作普及。木雕的手工制作方法是利用木雕工具對材料進行直接雕刻,對天然木料因勢利導、隨勢就形。課程定位將載體較小的民間雕刻物質形式引進雕塑教學課堂,將民間應用的手串雕刻、手鐲雕刻、掛件和把玩件雕刻等體量較小的雕刻形式作為教學主體,同樣可以達到培養學生造型意識和造型能力的雕塑教育目的。泥塑不僅易于操作,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學空間成本和材料成本。具體操作時,學生可因材施藝,稍作加工,便成粗形,然后在細部進行雕刻、修光、著色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構想就近選取材料,也可因材施藝,找一塊理想的木料,重新構思設計,充分利用木材的大小、形狀、肌理進行創作,盡量做到設計和材料結合的巧妙統一。教師要提醒學生,雕刻中不要模仿泥塑、彩塑,要多注意木雕語言,從當代文化思想和當代審美入手,鼓勵學生從雕刻內容和雕刻形式上改造和再造民間傳統雕刻物件,以適應當代審美的需要,使傳統文化藝術載體煥發新的光彩。將民間雕刻物件的木雕工藝運用到生活中的這些小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木質生活品能給人安靜、質樸、清新的感受。木雕小件具有明確的實用性和玩賞性,同時也極具時尚性。學生應學以致用,激發創業意識,為今后的就業、創業提供可能。結語與學院派藝術相比,民間藝術是一種更貼近人們生活的藝術?;谀壳案叩仍盒T诘袼芙虒W中存在的問題,將傳統民間藝術引入雕塑教學的意義在于,學生不僅可以從短暫的課程教學中學到一些雕塑技巧,而且可以掌握創造性的綜合思維方法,積極發展創新精神。將民間藝術引入雕塑教學,不僅使高等院校雕塑課程的定位更加清晰,而且使學生在學習雕塑技法的同時,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提高對雕塑藝術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沈雯曄.傳統民間藝術對設計教育的啟示.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2]毛攀云.地方高校如何講述民間藝術——以梅山民間藝術為例.高教探索,2015(5).

[3]張澄國,胡韻蓀.蘇州民間手工藝術.古吳軒出版社,2006.

作者:吳線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