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聲樂藝術教育機制
時間:2022-08-21 03:04:39
導語:構建中國聲樂藝術教育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聲樂教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教育之一,她沒有國外現成的教育方法可惜鑒,她完全是靠著一大批潛心于民族聲樂藝術的音樂工作者,幾十年來在實踐、研究、探索、開拓中創新發展起來的。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逐步繁榮和現在所取得的成就,與中國民族聲樂工作者孜孜不倦的理論研究和追求也是分不開的。那么本文就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綜合的論述。
一、課程設置
為了更好地建設和完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各音樂院校都在摸索著豐富專業課程,讓學生不僅僅只學會唱歌,還要培養他們綜合的音樂和文化素質。沈陽音樂學院在這一方面就做出了積極的表率。在專業課的教學上,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采取“專業個別課”、“小組課”和“藝術指導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小組課”上,主教教師把從低到高年級所有的學生集中在一起,以歌曲匯報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互評、討論,增強學生間的專業交流和相互了解,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利用這個課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著名的歌劇劇目和相關的教學光碟,然后和同學們一起談論觀后感等等。這一課程形式得到其他院校的好評和借鑒。
相關的專業課程還有形體、表演、視唱練耳、民歌和戲曲等。其中民歌和戲曲課是一個特色。民族聲樂的起源就是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戲曲等綜合藝術,所以要唱好民族聲樂作品,就要學習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歌,還要了解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風格,這對于專業教師來說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于是學校請來了常年在民間深入生活、學習、采集、研究民間音樂和民歌素材的民歌教師,教授學生演唱地道的各地民歌,學生們對學習各腔各式的曲調頗有興趣。這門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樂感和對歌曲風格的把握有很大幫助,并且打破了西洋古典音樂長期占據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的局面。在專業輔助課程的設置上學校也是本著全面教育的方針,分設了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藝術概論、音樂美學、和聲、作品分析等相關課程,拓展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在高等教育的文化課程上設有大學英語、詩詞曲賦、政治思想、法律常識、馬克思理論、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必修課。
二、教材建設
藝術需要風格,只有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藝術品種才會引人注目,被大眾接受和喜愛。對于高等音樂院校來說,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方針是非常有必要的。筆者對民族聲樂發展的“多元化”概念有兩種認識,一種是演唱風格的多元化,也可以說培養演唱者歌唱能力的“多元化”,即在建立科學的發聲方法的基礎上,可以用兩種或多種聲樂形式相結合,如民通、民美等多種現代唱法,當然,這是與作品的音域、風格和作曲家的意向緊密結合的。第二種是曲目風格的多元化。要建立一種既是民族的,又不是某一個民族的,能兼顧各民族音樂風格和各種藝術流派的中國民族聲樂體系,除了要保持科學的發聲方法外,必須加強對各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各派曲藝的發聲方法的學習。這時,專業教材的建設就是一項基礎并起著關鍵作用的工程。1995年9月,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的教師們編撰了全國第一套民族聲樂教材———《民族聲樂教學曲選》,它標志著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正式進入了系統化、規范化、國際化的新教育時代。
這套《曲選》收錄了420余首曲目,從低至高年級分為男、女生必唱曲目和自選曲目兩大部分?!肚x》在選材時充分體現了多元化的思想,既照顧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各具獨特風格的作品,還注入了與各民族傳統演唱藝術有著血緣關系的說唱和戲曲。如反映戰爭時期的歌曲:《盼東方出紅日》、《愿親人早日養好傷》、等,歌頌家鄉大好河山的《誰不說俺家鄉好》、《人說山西好風光》等;還有各地區流傳的經典民歌,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陜西民歌《蘭花花》等等;還有很多原始時期的作品:如選自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一剪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等;《曲選》中還收錄了近代民族歌劇的幾乎所有劇目中的精典唱段,如《白毛女》中的喜兒的唱段《北風吹》、《扎紅頭繩》、《哭爹》、《恨似高山仇似?!返?,《曲選》中還包含了京劇、豫劇、河北梆子、東北二人轉等曲種的幾十首經典曲目,如京劇《杜鵑山》選段《家住安源》,豫劇《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等等。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各個曲種的行腔、韻味、方言和風格,再結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功底,就會駕馭更多風格的作品,比如京歌《故鄉是北京》、戲歌《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這些歌曲都做到了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有了這些教學歌曲,加上形體、表演老師在肢體語言、神態、情緒的配合上加以指點,學生演唱的整體水平就會一步步提高了。
三、理論研究
據筆者查閱統計,建國以來關于民族聲樂理論研究的文獻有600余篇,涉及了發聲技術、歌唱表演、教學方法、學科建設等多種類別的討論與研究。近年來,全國各專業音樂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日漸頻繁,尤其是在由國內諸多民族聲樂藝術界的權威、學者聯合倡議自發組織的“全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的倡導下,每年舉辦的“民族聲樂論壇”,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的開放式教育和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能經常性地進行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增強其識,這對于進一步提高、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是必定有益的。筆者認為,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民族聲樂理論研究成果,賦予了當今民族聲樂藝術強大的理論后盾,昭示著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美好未來。
- 上一篇:市長在建設行業檢查會講話
- 下一篇:市長在工程造價工作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