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析
時間:2022-02-28 09:29:56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通高?!?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yuwenlunwen/dxywlw/201802/663770.html" target="_blank">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課程重新定位、提高思想認識、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管理等方面探討了《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路徑。
【關鍵詞】普通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路徑
《大學語文》課程的歷史已有90多年了。雖然曾一度被長期中斷,但是后來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倡導和建議下,1978年之后又開始在部分高校開設。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隨著整個社會和高等院校對素質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大學語文》課程從恢復到發展,開課院校從個別到全面覆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績,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文學藝術素質的提升,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盡管作用和意義重大,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學語文》課程仍然處于相當尷尬的境地:部分學校、部分專業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課時不斷縮減;學科定位不清、教師授課積極性低,學生學習主動性差。這種情況非常令人擔憂。因此,作為《大學語文》課程教師,我不得不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一、課程的重新定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盵1]這一表述既強調其作為語言文字能力養成的工具屬性,又強調其人文素質教育的人文屬性,這一定位不可謂不高。對課程目標而言,《大學語文》一方面使學生在高中語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母語的閱讀理解、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依托于上述能力的提升而同步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乃至綜合素質。如此一來,矛盾就顯現出來,如此重大和繁多的任務,卻又給予相對較少的課時(大部分院校開課周期為一學期,36學時),結果如何,可想而知。另外,我們一般在對本課程進行考核時,往往只是針對它的工具性價值,而忽視其人文價值的實現,所以造成了部分教師只看重其工具價值而忽視其人文素質價值。這就致使《大學語文》課程被學生看成了高中語文的簡單重復,無法提起興趣,不能完全實現課程目標。上述種種問題的產生,主要歸咎于當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強調工具屬性而忽視甚至是背離其人文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傳遞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中國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屬性決定了它應該也必須擔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因此,對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促進其文化自信,《大學語文》課程負有重大責任和義務。唯有從這個責任和義務出發,對課程定位進行全新思考,才能避免教學內外各環節中出現的種種弊端和問題,才能充分體現和發揮本課程的全面價值和作用。
二、課程的改革路徑
當前,《大學語文》課程盡管已經被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但的確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著諸如課時少、學生不重視、部分專業不開設、教師對課程教學工作投入不足等問題。只有正視并積極解決上述問題,該課程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重大作用。首先,從國家各級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到各所高校,均應充分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給予其課程乃至學科發展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傾斜,充分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方是本課程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本所在。長期以來,《大學語文》雖然被定位為公共基礎課,但顯然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與《大學語文》相同,均為公共基礎課,但很顯然二者在大多數高校中的地位有著云泥之別。《大學英語》課時多,學校與學生重視程度高,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甚至一度成為衡量大學生學業的重要標準之一。而反觀《大學語文》,近年來則面臨著十分尷尬的處境:缺乏國家統一標準的大學生漢語水平考試;課時不斷被壓縮,甚至被取消。有鑒于此,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和各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對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基礎作用,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其次,改革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手段。長期以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普遍采用傳統的課堂面授方式,又加之往往不受重視,因而多采取合班大課的方式,故教學效果往往不佳,學生學習興趣缺乏。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引入PBL教學、翻轉課堂等先進教學模式,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徹底改變傳統單向度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此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讓學生展開朗誦、表演、實地參觀等多元化教學活動,以此拓展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和影視作品欣賞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能夠將影音化的學習資料直觀地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學生借此可以迅速獲得鮮明、形象、生動的學習內容。入選各類《大學語文》課本中的優秀文學作品很多都被改編成為影視作品。學生對這些影視作品片段的欣賞,能夠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補充和輔助,加深其對相關作品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些手段從根本上講只是輔助性教學手段,對其使用要適度,切不可喧賓奪主。最后,要不斷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主要實施者,身擔教學活動成敗的重責。長期以來,由于前敘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致使《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師資力量日益薄弱,這對于課程教學的展開和人才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大學語文》課程歸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所以,在大多數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都是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教師來兼任。這些老師都有自己的專職學科。這樣,教學質量是難以保證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學科設置上入手,才能建設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提升《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持續推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否則一切便建筑在空中樓閣之上,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以上陳述的幾點《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意見密切相關,無法割裂。例如,教學手段的革新就勢必導致課時的增加,而課時的增加就要依仗高等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本課程的重視。我們相信,只要能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遵循這樣的改革路徑,《大學語文》課程一定會走出窘境,迎來春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張黎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藝術課程教研室
- 上一篇: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分析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