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思維下大學語文教學探究
時間:2022-12-18 02:41:33
導語:陌生化思維下大學語文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其開設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全面的人才,以適應當代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在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學校為教學提供環境條件。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學生、學校都應該在陌生化思維的指導下,用新奇的思維擺脫以往教學的慣常化,從新的視角探索新的教與學的方式,激發教師創新和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大學語文;陌生化;教師;學生;學校
一.陌生化定義及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1.陌生化的定義。陌生化理論的構建是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于1916年開始的,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一書中提出“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間,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它就理應延長?!盵1]什克洛夫斯基關于陌生化的看法是文學性的,認為藝術要達到創作的目的需要采用反常化的手法,對原本熟悉的事物進行改造,設置欣賞的障礙,增加讀者感受的時間,讓讀者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創新對世界的看法,擺脫固式思維的束縛,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1936年,德國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發展了這一理論,并將陌生化定義為:“對一個事件或者一個人物進行陌生化,首先很簡單,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東西剝去,使人對之產生驚訝和好奇心。”[2]可見,陌生化不是為了讓理解和感受陌生而陌生,而是采用一個可以產生欣賞障礙的手段,從表面上制造隔閡,使原本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從更高層次上突破思維的局限,獲得新奇的感受和體驗。2.大學語文教學現狀??v觀當前大學語文教育,其在整個高校課程體系中處于劣勢,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和教學研究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大學語文所涉及的內容豐富,但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往往不是安排的最有資歷和學識淵博的老師,有的甚至是跨專業的老師。由于在教學設計上沒有精心安排,課后沒有及時組織教師進行研究,導致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第二,學生對該課程不夠重視,課前預習欠缺,課上參與度不高,課后復習延伸較少。進入大學學習之后,學生多注重專業課程和實用性比較強的課程的學習,如計算機或英語考級會成為學生畢業和找工作的限制,大學語文對于學生沒有硬性要求,因而學生對待大學語文僅以通過期末考試作為標準,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體性未得到充分發揮。第三,學校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導致學習氛圍不好。學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與學的環境,學校對課程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目前高校沒有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安排的課時較少,沒有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夠重視,課程目標難以實現。
二.陌生化對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1.陌生化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教師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陌生化思維,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能有意識地用陌生化思維來設計課堂,突破傳統的刺激—反應式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定向思維著手,對熟悉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對于學生來說陌生的問題,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從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那么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教師運用陌生化的思維,也是提升自我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陌生化思維,首先需要教師不斷突破自身的思維定勢,教師面對熟悉的教學內容要設計陌生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收集資料并進行消化。其次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與學生互動,在鼓勵學生陌生化思考的基礎上還要跟上學生思維的節奏,這些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我,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多方面的課堂問題處理能力。2.陌生化是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創造性學習的關鍵。學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又一主體,應該在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學生在大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陌生化思維能突破思維定勢,是創造性學習的關鍵。一方面,語文學習一直伴隨著學生,學生很熟悉以教師為主的被動學習方式。大學語文不是高中語文的延伸,面對熟悉的語文課程,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與之前諸多陌生的地方。學生運用陌生化思維來進行課前預習時,將原本熟悉的語文學習方法陌生化,主動突破思維定勢,多發現學習內容中的疑惑并做好課上交流討論的準備,這就有利于學生改變常規思維,進行發現性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學生在大學語文課前預習、課上參與和課后復習中都培養陌生化思維,能夠在熟悉的課程學習中,發現陌生的問題,并從陌生處入手,設置障礙并積極跨越學習中的障礙,主動參與課堂,這有利于實現創造性學習,能夠更好地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全面人才。3.陌生化是學校更新觀念,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基礎。學校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教學環境保障,學校用陌生化思維審視大學語文課程,是學校更新觀念,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基礎。“學生的認識活動是在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并在專業人員—教師的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的,學校為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盵3]一方面,如果學校用陌生化思維來定義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擺脫熟悉的對語文的認知,從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重新定義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就有利于及時更新和完善觀念,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大學語文。另一方面,大學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將定型的階段,學生在大學期間形成面對社會競爭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各種能力。學校用陌生化思維審視大學語文,多提供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各種活動和競賽,為大學語文課程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也更有利于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陌生化思維指導下的大學語文教學路徑
1.教師主動在陌生化指導下創新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在陌生化思維指導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首先,課前運用陌生化思維做好各類教學設計,多設計問題吸引學生注意。教師要擺脫以往教學設計的定勢思維,面對熟悉的教學內容,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設計一些學生熟悉但又有理解障礙的教學環節,多設想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應對方案。其次,課中運用陌生化思維思維創新教學方法,師生協作形成開放式課堂。教師在課上要突破以往的“一言堂”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將學生設計到教師的教學方法中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師生協作形成開放式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下收獲知識并提升自我。最后,課后運用陌生化思維主動反思教學,積極交流成為研究型教師。大學語文教師不應僅僅只是完成課時,而應在陌生化思維的指導下在課后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打破熟悉的教學反思方式,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反思中來,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改進。同時,教師應加強對教學實踐和理論的研究,積極交流成為研究型教師。2.學生自覺在陌生化指導下積極參與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主體作用?!皩W習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刺激,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盵4]因此,學生應該在陌生化思維指導下積極參與課堂,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并提高自身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課前運用陌生化思維自主學習并帶著問題進課堂。面對熟悉的語文學習,學生要改變熟悉的對文章字詞句和主題解讀的基本預習內容,多搜集資料并設置疑問,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帶著問題進課堂。其次,課上運用陌生化思維打破老師權威并生發學習內容。學生要擺脫熟悉的以教師為權威的灌輸式學習,面對老師的講解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并在交流討論時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不要一味循著老師的線索去獲取知識,而要在學習過程中增加獲取知識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運用陌生化的思維來生發學習內容,努力實現創造性學習。最后,課后運用陌生化思維完成課程測評并積極反思總結。學生要改變熟悉的以考試為主的課程測評方式,自覺運用陌生化思維在課后進行課程的自我測評和反思總結,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3.學校配合師生在陌生化指導下提供教學環境保障。學校應該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有利的環境保障,促成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在陌生化思維的指導下,學??梢詮囊韵路矫媾Γ菏紫?,學校運用陌生化思維定義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引起全校師生的重視。學校要從整體上對大學語文課程定位重新定義,在陌生化思維指導下改變既定的邊緣化課程定位,大學語文對社會和時展、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及集體主義精神的宣傳和弘揚都至關重要。其次,學校應在陌生化思維的指導下及時更新觀念,將大學語文課程與時代和社會相結合,及時更新觀念。應在全校范圍內多開展相關的活動、競賽和知識講座,讓師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教學。最后,學校運用陌生化思維為師生發展提供環境保障,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學校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對于教學的要求,如:將大學語文教學和學生未來的工作相結合,與一些企業合作,促進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提升。為師生提供數字化教學的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課堂延伸的需要,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互動。
四.結語
教師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環境條件。當前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教師、學生和學校在陌生化思維的指導下共同努力。教師主動在陌生化指導下創新教學方法,學生自覺在陌生化指導下積極參與課堂,學校配合師生在陌生化指導下提供更有利的教學環境保障。三者共同努力以一個全新的環境和嶄新的思維來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更好地培養為社會所需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三聯書店,1989:6.
[2]布萊希特著.丁揚忠譯.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62.
[3]龐守興,廣少奎.教育學新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08:164.
[4]邵子華.大學語文教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195.
作者:王密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 上一篇:理工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設置探究
- 下一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