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調和“經典”與“時代”矛盾

時間:2022-05-02 10:36:48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調和“經典”與“時代”矛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調和“經典”與“時代”矛盾

【摘要】中學語文課堂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但由于時代相隔久遠,學生閱讀經典作品的熱情不高。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把經典作品與現實思想、現實環境相對照,與現代藝術交融,來調和經典與時代的矛盾。

【關鍵詞】經典作品;現實;矛盾;調和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和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文化思想等內容,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塑造青少年高尚人格、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當前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大多是名家名篇,相當篇目是流芳千古的文章,它們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意蘊豐富,博大精深,是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最為理想的載體。

一、調和“經典”與“時代”矛盾的必要性

當前中學傳統經典文學的教育狀況并不令人樂觀,中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熱情令人堪憂,不感興趣、畏難心理特別嚴重。即便不得不學,大部分學生也只是把它們當作學習應試技能的材料而已,難以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心靈上的熏陶、審美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固然有語言障礙、應試壓力、教師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原因應是時代的隔膜。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年代的距離感,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章大多離學生生活時代太遠,學生的個人閱歷、文化素養與文本作者的經驗難以比照,因而難以引起心靈的共鳴。二是網絡對經典文化的沖擊。由于大眾文化伴隨著城市消費文化和電子傳媒技術的發展而迅速崛起,那些充斥著流行和時尚元素、崇尚輕松化、功利性與感官刺激的暢銷書,網絡文學正猛烈地消費著當代中學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三是過于浮躁、功利的現實環境對中學生審美觀價值觀的沖擊。當古人“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詩文”(清代張潮在《幽夢三影》),變成今人普遍的“因花想開業,因酒想公關,因山水想開發區批文”(韓少功《陽臺上的遺憾》)的功利思想時,陽春白雪的經典作品也就成了中學生無法消受的奢侈品。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努力調和“經典”與“時代”的矛盾,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傳承,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用更容易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才可能實現經典作品在中學教育中的積極意義。

二、調和“經典”與“時代”矛盾的策略

調和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與“時代”的矛盾,就是要找準切入點,挖掘經典作品的當代意義,把經典作品的核心意義與當代現實類似元素相比照、與當代類似作品相比較,或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演繹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內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傳統文化與時代思想對照,凸顯文本核心價值的現實意義

經典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其自身所具備的內在的時空超越性,它能歷經時代的的洗禮,穿越千年時空,給一代一代人思想的啟迪、靈魂的震撼。不管人類思想的腳步跨越了多少時光,經典作品總有一些東西如影隨形,給人以啟發、給人警示、給人參照。比如孔孟思想的仁愛,屈原、杜甫詩的愛國憂民情懷,韓愈、李密文表的孝德親情,王勃“不墜青云之志”的自強精神,并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反而在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如果能夠盡量做到聯系現實生活,把傳統文化與時代思想相對照,用當代的理念去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調和經典”與“時代”的矛盾馮碧紅解讀經典作品的智慧,不僅可以消除時代的距離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而且還常常會讓學生有“發現新大陸”的驚喜和震撼,從而激發閱讀、探索、思考的興趣。以中學語文中的經典篇目《寡人之于國也》為例,文中,孟子在借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問題時引伸闡述的“為王之道”中,指出“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斧斤以時”為“王道之始”;“五畝之宅,樹之于?!薄半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實”“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為“王道之成”。這些文字所體現的大力發展農、林、漁業等經濟的富民理念和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以及“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與當今“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的思想和“以人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治國理念是一致的,與我們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吻合的,甚至跟眼下的“精準扶貧”也有相通之處的。在教學中,可將兩種治國理政思想相對照、對比,引導學生解讀文本,讓他們感受到古代的“入世”思想與現代的主動作為之間的呼應重合。這樣給學生搭建與先賢對話的平臺,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也會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二)用經典文本映照當今社會問題,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永遠新的舊故事”是對“經典”的一種形象的定義。經典從本質上講,關注的是人類和社會在存在與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價值和主題。我們今天遇到的許多社會問題或精神上的困惑,其實已“源遠流長”。方仲永的悲劇還不時在當代“舞臺”上演,“小悅悅”事件也讓我們重見魯迅筆下的那幫“看客”……著名的課程與教學論專家鐘啟泉教授曾說過:“語文教學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文化遺產,幫助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他所處的世界和文化環境?!敝v讀類似道家等思想流派作品時,學生理解難度大,可將經典文本與時下環境相結合,盡量找到二者的重合點,充分發揮其現世價值,搭建對話平臺,有效地解決學生閱讀之惑,甚至是心靈之惑。在中學教材中,莊子的《逍遙游》是令很多學生望而生畏的文章,他們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現在學習這篇文章還有什么意義?是不是在宣揚“無為”的消極思想?教師授課時,可從“健康”話題切入,聯系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抑郁、焦慮、憤怒等不良心理情緒的侵襲,有些甚至引發一系列心理疾病,出現一些過激行為等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領悟《逍遙游》中的“無為”思想,所倡導的追求自然、順應本心、遵循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正是上述心理疾病的一劑良藥。因為它闡述的是追求自由、平和、寧靜的心態,讓精神得到解放。而文中的“魚—鯤—鵬”的變化實際上是一種掙脫周邊阻力去追求自由和更廣闊的空間的一種精神解放,也是反對“人為物役”,實現自我超越的人生境界。如此將經典文本與時下環境結合分析解讀,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進而讓學生在經典中“見其大得其深”,這樣不僅讓學生解決了對文本的畏懼和困惑,而且還可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讓經典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作為精神食糧用于培育學生的積極心態,健全學生的人格的教學目的。

(三)教學形式與現代藝術交融,消除文體、語言等造成的閱讀障礙

由于教材中多數優秀傳統文化篇目是文言文,加上古代詩、詞、賦等特殊的文體特征,閱讀上語言和表達方式上的障礙,確實是當代學生對經典作品不感興趣的另一大原因。消除這個障礙就得從課堂形式的新穎上下功夫。教師可以嘗試在教授古典詩文時融入現代的藝術形式、現代技術手段來演繹作品的深刻寓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①用話劇的表演形式來演繹課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闭垖W生主動參與到經典文本的理解和再創作的過程中,比傳統教學更易于讓學生接受。首先,話劇演出本身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一項教學活動,其次,這種課型學生在改編劇本、導演、演出的過程中,就經歷了一個“閱讀—研究—再創作—詮釋”的過程,對原作的理解自然會比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更深刻。再次,在話劇表演的過程中,作為演員的學生,是一個合作性群體,他們既要理解自身的角色,又要根據他人的角色和觀點不斷調整自身的表演,從而達到雙方合作演出的一致性目的,這對學生也是一個實踐性的交流鍛煉過程。而觀看演出的其他學生既是觀眾又是評委,欣賞、評價過程就是一個更高的學習層次。以經典樂府詩《孔雀東南飛》為例,該篇目作為古代經典的愛情悲劇,其情節性強,能吸引讀者和觀眾。因此,該文可采用話劇演出的教學形式,即在教師粗略介紹基本情節和必要的渲染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行再創作話劇并表演。筆者多次嘗試,效果相當不錯。②用現在流行歌曲與古詩詞進行比較閱讀。許多中學生對古詩詞的抵觸,并非因其厚重含蓄,跟個體所具備的鑒賞水平相距太遠而畏難,而是一種對陌生文學形式的原始淡漠。針對這種情況,有時根據授課的具體內容,可以選擇一些中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進行比較鑒賞。因為許多中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也很有古詩的意境和風格,用它們跟古典詩文進行比較鑒賞,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講《氓》時,可以跟與它主題接近的流行歌曲《愛情買賣》比較鑒賞;講《采薇》時,可以跟內容接近的許嵩的《半城煙沙》比較;其他比如意境接近的李清照的《聲聲慢》跟周杰倫的《發如雪》、辛棄疾的《龍水吟•登健康賞心亭》跟許嵩的《斷橋殘雪》比較;風格接近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和周杰倫《蘭亭序》都可以進行比較鑒賞。③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領會詩歌意境是一大難點,要讓學生在領會詩歌意境時,能夠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教學的關鍵??墒峭把杂斜M而意無窮”,“再現意境”僅靠單純的語言描繪有時會很難達意。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比如通過音樂或者影像來“再現意境”,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以“聲”會“意”或以“象”會“意”,以達到“淺入深出”的效果。以《春江花月夜》為例,詩歌那空靈靜謐、清幽飄渺的意境,那搖曳的情思、迥絕的宇宙意識,學生是很難領悟的,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反復聆聽著名朗誦家的配樂朗誦錄音,或者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春江花月夜》舞蹈視頻比照欣賞,這樣以多種形式去再現詩歌意境,效果非同一般:一以視聽的感官愉悅引發興趣,調動積極情趣,二通過比較欣賞,學生就能更深刻地領悟詩歌美妙的意境。這其實就是情境教學法,用情境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求知的欲望,用情境給學生搭座橋梁,幫助學生實現形象與抽象、情感與哲理、閱讀與審美的溝通和轉化,從而使學習和理解變得容易而有趣。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為經典文本注入時代精神,將其與時下環境和現代藝術形式及豐富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便能有效調和“經典”與“時代”的矛盾,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欣賞優秀傳統文化,而且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也能給予傳統文化的傳承一臂之力。

作者:馮碧紅 單位:百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