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育意義

時間:2022-09-22 10:10:16

導語: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育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育意義

【摘要】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羅少茜指出:閱讀使我們的終身學習成為可能;英語閱讀使我們的學習又多了更多的可能。我們一起努力,可能就是現實。開展閱讀教育成為必然的選擇。本文將結合英語繪本教學,探討如何將閱讀教育貫穿其中,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加有效,學生的收獲更多。

【關鍵詞】終身學習;英語繪本;閱讀教育

一、閱讀教育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每天人們都在面對著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紛繁龐雜的更替,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人類80%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途徑。美國前總統布什在“教育改革藍圖”中曾說:我們太多的孩子不會閱讀,閱讀是建筑的基石,它必須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基礎。同樣,在中國,當下英語教學過于偏向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教育性嚴重不足,要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生存保障,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教師需要更加關注、甚至強調閱讀教育。所謂閱讀教育,就是通過閱讀提高兒童整體素質的一種教育。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英語課程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閱讀教育的初衷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不謀而合,使得開展英語閱讀教育成為一種必然。

二、閱讀教育的痛點

《中國教育報》整理了中國閱讀教育的痛點:痛點1:閱讀教育環境越來越好,但是閱讀輔導力量遠遠不夠。痛點2:閱讀教學能力要求高,過半數教師坦承自身能力存在不足。痛點3:家長對孩子閱讀的認識很高,但是行動很差。面對閱讀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既是危機也是機遇。在兒童閱讀教育中,教師作為“有能力的成年閱讀者”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幫助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跨越閱讀障礙,提高閱讀興趣。

三、閱讀教育的起點——繪本

1.繪本的特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繪本,picturebook,顧名思義,圖畫書,是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的書。然而繪本與帶插圖的文字書、連環畫及動漫書是不同的,它依靠一連串的圖畫和為數不多的文字結合,即圖文合奏來共同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著名作家彭懿曾說:閱讀圖畫書,可以推開一扇窗,幫助孩子了解我們的世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學習力,發展情商和智商;還可以提升孩子的美感經驗,學會觀察和思考圖畫的能力,邁入藝術的門檻。《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也提出: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豐富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繪本作為豐富課程資源的一種類型,它有著獨特的教學優勢,畫面精致優美,語言簡練生動,結構重復循環,對于處于英語學習初級階段的中國小學生來說,英文繪本是非常適合的閱讀材料。2.繪本教學的意義。(1)繪本教學有助于提高閱讀興趣。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繪本里蘊藏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閱讀繪本,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光是那些圖片就足以調動孩子的興趣點,看看每一頁的版面設計,揣摩一下每幅圖的細節,猜測一下文字下隱含的深義,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猜測、感悟、驗證……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無窮樂趣。即使是那些過去被認為不適合孩子看的主題:戰爭、死亡、單親家庭等等,那些看似不那么美好的主題都能通過繪本讓孩子們感受。因為無論美好與不美好都來源于真實的社會,它們構成了真實社會的全部。孩子們讀的是繪本,但體悟到的遠遠是繪本外的生活本身。(2)繪本教學有助于發展語言能力。大部分繪本在語言結構方面呈現重復性和累積性的特點。文本中會出現反復性的語句或是替換性的表達方式。累積性體現在通常以一個簡單句子開頭,在下一個句子中以這個簡單句為基礎,再增加新的語言。這種由易到難漸進性的語言呈現方式讓孩子更容易學習和模仿。繪本的主題都是接近孩子生活的,給孩子的語言發揮提供了可行的基礎,其可預測性的并且貼近生活的內容和重復性的語句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形成語感、發展語言能力都有積極的幫助。(3)繪本教學有助于提升思維品質。繪本中的插畫會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優秀的繪本本身就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完美結合,孩子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展開無盡的聯想,對故事進行擴展、延伸。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孩子會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會和伙伴、老師交流,在交流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積累新的經驗。繪本中生動地塑造了多個形象,在面對同樣一件事物或一個人物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多個立場去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學會更加全面且客觀地看待事物和人,養成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4)繪本教學有助于建構文化品格。英文繪本大多數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其中的文化差異顯而易見。孩子通過自主閱讀繪本,輔之以老師的繪本教學,就能感知并接納這些文化差異。教師深入研讀繪本,還可以進一步挖掘里面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閱讀體驗,并激發他們內在的閱讀動力,使“悅讀”深一步,成為“悅納”,成為一名既有“中國情懷”,又有國際視野并且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

四、繪本閱讀教育的策略

1.教學對象的分析。魯子問老師曾說過:繪本是人類對兒童等繪本讀者進行文化傳承的讀物。繪本不僅是有圖畫的書,更是用圖講故事的書。兒童階段是懂道理的關鍵時期,繪本的直觀、感性更容易促進兒童理性的認知。對于中低年級形象思維占主導的孩子來說,繪本中直觀的圖像更容易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對繪本的圖片進行剖析和深入解讀。而對于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過渡的孩子而言,需要讓他們整體理解和體會故事,關注故事中的重要環節和細節,從而挖掘出繪本故事的價值與意義。2.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繪本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是貫穿在整個閱讀活動過程里的。通過繪本閱讀教學,孩子能夠在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策略上得到長足發展。在擁有快樂積極的閱讀體驗基礎上,能夠豐富生活經驗、開闊眼界,能夠陶冶性情,能夠提升綜合素質。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先認真研讀繪本,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關注梗概、觀察細節,甚至要了解背景。雖然并不是每個故事都有背景,但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有背景意識。背景分為:故事背景和作者背景。每位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創作風格都是迥異的,用心地去搜集和了解他們的經歷、風格、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明晰繪本作品的創作意義和傳遞出來的價值觀。教師要盡量多而深地解讀文本,科學而又全面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3.教學過程的設計。繪本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讀前、讀中、讀后。讀前的設計是為了引入主題,預測故事,激發閱讀興趣。讀中的設計是幫助孩子梳理文章脈絡,培養孩子關注細節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既可以通過提問設計,培養孩子的低階和高階思維,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繪本特點設計,比如:低年級的關注點在圖上,可以進行大量的picturereading,高年級發展了邏輯思維和想象力,這時可以進行一定量的jigsawreading。讀后,可以采用簡單的復習鞏固方式:閱讀、配音等等,也可采用拓展鞏固方式:表演、續演等等,還可以落實到筆頭,進行續寫、改寫、仿寫的練習,甚至可以就文中出現的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討和推斷,發展孩子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4.教學活動的注意。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教學活動可以開展得井井有條。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解決完生詞句后,一定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和內化。在繪本中,圖畫不再是點綴和陪襯,而是全書的命脈,它呈現了敘事背景,展現角色情感,豐富和延伸故事情節與意義。教師應盡量多的設置一些讀圖活動,讓孩子有意識地去讀圖,提高觀察能力,訓練思維,有效提升閱讀水平。閱讀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即使在繪本課上,老師也不能吝嗇給孩子閱讀的時間,孩子少了自己消化內化的閱讀時間,就會難以真正理解文章內涵,也難以擁有積極愉悅的閱讀體驗。5.教學評價的制定。基于教學對象、目標、過程、活動,教學評價也需客觀、全面、科學。同樣地,在制定評價單時,不僅要制定語言評價活動,更需要制定相關學習策略、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的評價單。可以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靈活地制定評價活動,用發展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智慧地處理每一堂課的生成。

五、閱讀教育的繪本案例

下面,將以繪本教學TheGiant'sGarden為例,說明閱讀教育應用于繪本教學的可能性和教學策略。1.語言能力。這個繪本故事來自英國著名詩人奧斯卡·王爾德的童話《巨人花園》的改編版,整篇語言時態為一般現在時,符合學生的語言能力。文中的buildatallwall,allaround,putupasign,comeinto...through,breakdown,foreverandever等詞組雖略高于孩子的現有語言水平,但孩子可以通過圖片、文章情節等來推斷和感知其意,屬于“夠一夠,就能摘到桃子”的范疇。在學完整篇繪本后,教師可以設計retell環節,借助生成的板書,為孩子搭建語言支架來復述故事,提高語用能力。2.學習能力。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個人思考、同桌討論、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孩子積極與他人合作,善于利用圖片、經驗、聯想等方法來理解新知。培養孩子在課堂中認真傾聽,積極主動交流與思考的能力。在本節課上,教師可以把故事分成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扶著學生走”,第二板塊“由扶到放”,第三板塊就可以“完全放開”??梢圆贾脠D句匹配、互助學生詞、表演等生生合作任務,達到生生互助學習,讓不同層次孩子的學習能力都得到提升。3.思維品質。本篇繪本主要是以敘述的角度描述故事,人物對話極少,教師可以將本篇繪本設計成一幕幕的戲劇。這樣,故事的敘述成了現成的旁白。而缺少的人物對話和心理獨白自然而然地成了課堂探討的必需,順應自然地需要更能激發孩子思維的火花,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討論Ifyouwerethegiant,whatwillyousay?Whatmaychildrensay?Whatmaythegiantsay?...等問題,孩子則會通過觀察圖片、閱讀和想象,補充人物對白,豐富語言表達,提升思維水平。教師還可以不斷發問:Whathappensnext?引導孩子利用一切資源,比如圖片、語句間的邏輯來猜測接下來的故事,啟發孩子對故事情節進行預設,激活他們的思維。4.文化品格。本節課可以補充原文作者奧斯卡·王爾德的背景知識,讓孩子了解他的寫作風格,以及他作品的主導思想,進一步幫助他們去感受本文所想傳遞的人文精神。孩子通過本課的學習,見證了直觀上的巨人花園的變化,以及體悟了抽象的巨人心理的變化。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這種抽象變化,以此為文章的脈絡,從而啟發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并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分享生活體驗。還可以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Thehappinessforallthepeopleisbetterthatforyourself.(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孟子》)出發,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契合點,從而感受世界文化大同的美妙感。閱讀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閱讀教育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且行且思考,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收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彭懿.圖畫書應該這樣讀[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3]王薔,敖娜仁圖雅,羅少茜,陳則航,馬欣.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作者:張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