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資產證券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2 09:11:00

導語:設施資產證券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施資產證券化研究論文

[摘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方式,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方式的不足。本文首先分析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需求和效應,然后論述“準市政債券”的發展,接著分析基礎設施證券化的適合項目和運作,最后對基礎設施證券化存在的諸多風險進行分析,并從市場化機制和監管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準市政債券;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風險

一、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需求和效應分析

(一)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需求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龐大,工程的投資額往往超出了一個城市的年度財政收入,而且建設周期較長,是一般稅收無法支撐的,因此需要多種融資方式加以保證。目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依靠政府財政、銀行貸款、企業自籌,債券融資占基礎設施投資額不足3%。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額中,基礎設施債券融資占1/3左右。例如1989年美國州和地方的資本支出中只有20%依靠當年稅收,大部分(55%)資金來自借貸(Cranford,1992)。如果禁止債務融資,此類工程就很難開工,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數額就會低于社會最優水平(Peletier,DurandSwank,1997)。所以這類工程可以主要依靠包括證券化在內的金融運作。我國基礎設施資產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企業大都是國家骨干企業,投資收益的可預測性強且相對穩定,并能夠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所以基礎設施支持證券的違約風險比較低。因此從投資者角度看,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需求也是樂觀的。

(二)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效應分析

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實際上等于把不能分割的基礎設施資產變成可分割的資產,把不可移動的基礎設施轉化為可流通轉讓的有價證券。這一方面為一般投資者提供了共享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收益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把社會短期貨幣資金轉化為長期穩定的資本金,也擴大了社會的投資渠道。作為一種融資工具,其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首先,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可以集中社會閑散資本,彌補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短缺,縮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回收期,回籠資金用于新的市政建設,從而實現市政建設的良性循環和滾動融資。其次,由于資產證券化實現了破產隔離,將項目現金流的風險與建設企業的風險分離開來,與發行普通的企業債券相比,提高了債券的信用等級,降低了融資成本,而且審批手續沒有那么繁雜。最后,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還有利于擴大投資渠道,緩解社會資金投資難的難題。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有政府信譽作擔保,投資風險較小,收益又比國債略高,是社會資金穩健的、理想的投資渠道。

二、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嘗試——“準市政債券”

我國1995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28條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币蚨鵁o法通過發行市政債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在地方政府所籌集到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難以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積極尋求替代性的融資方式,在現行法律體系下,如何通過金融創新解決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金難題?近年,一些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證券化方面進行嘗試并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在這些嘗試中,“準市政債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準市政債券”是指那些由和地方政府有密切關系的企業發行,所募資金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債券。名義上雖是企業債券,但發行單位是政府直屬企業(實際上相當于政府部門),政府也提供了事實上的隱性擔保,具有相當程度的市政收益債券性質,屬于“準市政債券”。這一融資方式在一些城市已經得到了運用(婁濤,2004)。

從這些城市的實踐可以看出,“準市政債券”呈現出如下主要特征。

1.完全按照企業債券的流程操作。盡管準市政債券募集資金的投向是那些投資額大、回報期長、帶有公益性特征的市政項目,與一般的企業債券差異很大,但從債券的設計、審批到發行、流通與清償,其模式和企業債券是一樣的。

2.具有明顯的政府行為特征。地方政府一方面在債券發行計劃上給予發債企業極大傾斜,另一方面為發債主體提供諸如隱性擔保、開發許可和稅收優惠等各種政策。一旦出現兌付問題,地方政府有強烈的責任代為清償。因此,準市政債券的發行并不是純粹的企業行為,它帶有很強的政府行為。

3.信用級別高,籌資成本較低。以地方政府信用作為最終保障的準市政債券在信用級別方面具有相當優勢,再加上大型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提供的直接融資擔保,所以信用級別比較高,使得準市政債券的融資成本低于一般的企業債券。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國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而另一方面市政債券的發行存在法律保障。因此可以預計,隨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市政債券借助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出現,滿足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將成為近期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三、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運作

基礎設施證券化主要以基礎設施的未來收費所得而產生的現金流收入為支持發行證券進行融資,又稱為基礎設施收費證券化,為保證現金流的充足和穩定,應該選擇城市基礎設施中有穩定、長期收益的經營性公共品著手來進行,下表給出了理論上可以通過證券化融資的公共品范疇,之前列舉的“準市政債券”多屬于這些類型。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收費權質押已在各類貸款業務中得到廣泛運用。1999年《國務院關于收費公路項目貸款擔保問題的批復》規定,公路建設項目法人可以通過收費公路的收費權質押方式向國內銀行申請抵押貸款,以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收費文件作為公路收費權的權力證書,地市級以上交通主管部門作為公路收費權質押的登記部門。該批復同時規定,質權人可以依法律和行政法規許可的方式取得公路收費權,并實現質押權。所以基礎設施收費權的證券化在中國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項目。其基本運作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由上圖可知,基礎設施收費證券化的基本運作過程是:(1)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方(一般是當地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這類原始權益人)將與融資規模相當的一定期限的收費權轉讓給以資產證券化為唯一目的的特設機構(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目前該角色一般由信托投資公司或券商來充當;(2)SPV聘請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資產支持證券(ABs)發行之前的內部信用評級;(3)SPV根據內部信用評級的結果和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方的融資要求,采用相應的信用增級手段,提高ABS的信用級別;(4)SPV向投資者發行ABS(如信托受益證書),以發行收入支付收費權的購買價款;(5)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方或其委托的服務人向基礎設施的消費者收取費用,并將款項存入指定的收款賬戶,由托管人負責管理;(6)托管人按期對投資者還本付息。

四、基礎設施證券化的風險及防范

(一)違約風險

基礎設施收費通常是比較穩定的,但與貸款、應收款等資產支持證券不同的是它的現金流只是未來收入,而不像貸款等作為債權有合同規定,有法律保障,因此未來現金流的不足或不穩定有可能影響其本息的支付,導致違約風險。對于違約風險,可采用對策有:調高收費水平或以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設資金進行彌補等。不過后者可能引發地方財政風險。

(二)公共風險

1.影響宏觀調控?,F階段的市場參數還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宏觀調控還離不開行政手段。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放開將使地方的投資權進一步擴大,這使得行政性的宏觀調控將大打折扣,因為地方政府完全可以繞過銀行來籌集所需的建設資金。

2.影響宏觀經濟。通過資金供求形成的利率水平也可影響貨幣供應量。在大量發行基礎設施資產支持證券的條件下,往往會抬升利率,利率水平的提高會擠壓其他領域的資金供應,可能迫使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應量。

3.影響區域發展。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發行基礎設施證券化的限制條件就越多,諸如可發債規模、信用評級、中介服務、債務管理等方面都有明顯差距,這很容易導致“馬太效應”,進一步拉大區域發展差距。

(三)財政風險雖然,一方面因為證券化的發債主體與地方政府有著密切聯系從而降低了證券化產品的違約風險,但另一方面如果由于宏觀經濟波動、政策改革、項目管理不善等不確定因素而導致債券違約(Fisher,1996),那么地方政府難以置身事外。因為通過證券化融資來建設的基礎設施都是地方政府決策的結果。所以,一旦發債公司不能按期還本付息,基礎設施支持證券作為地方政府的或有負債可能大部分轉化為地方政府的直接負債。地方政府對資產支持證券的這種“或有連帶責任”,便構成了地方財政風險。

(四)工程建設、經營風險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往往涉及大量的征地拆遷工作、大量的地下管線處理等,因此在工程建設費用及建設質量方面會存在工程建設風險?;A設施投入使用后,包括收費和成本控制在內的運營與維護管理工作都是相當復雜的,所以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導致項目效益低下的經營風險也是值得關注的。

(五)風險防范和發展建議

1.應適時進行市政收益債券發行試點,同時將發行市政債券與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制度相結合,避免擴大地區之間的差距。

2.最大限度引入市場化機制來防范和控制風險。國際經驗表明,完善的信用評級和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場化機制是有效防范資產證券化風險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進一步完善信用評級制度,培育信用評級機構,增強評級機構的公信力,保證評級結果客觀公正;加強發起主體的財務信息披露,保證發行人準確、及時地披露一切對償債能力和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使參與者能夠及時、準確地識別風險。還要建立、健全資產支持證券的財產抵押機制、債券保險制度等事后清償機制,以保證債務的償還。

3.實施有效、科學的監管。為防止地方政府濫用舉債權盲目擴大債務融資,促進基礎設施證券化市場的良性發展,有必要加強監管,主要包括:發行主體資格審核和項目審批。不過在發達國家,一般并不對發行主體進行嚴格限制,因為市場化機制會把風險過高的發行主體自然排除在市場之外。鑒于此,隨著市場化機制的完善,我國也應逐步取消對發行主體的嚴格審批制度,把能否發行和發行多少的決定權交給市場。

五、結論

1.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缺口巨大,單一的融資方式無法滿足需求??紤]到目前收費權質押在各類貸款業務中的廣泛運用,所以基礎設施收費權的證券化在中國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融資方式,而且憑借諸多優勢,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隨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準市政債券”借助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出現,滿足市政建設融資需求,將成為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3.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適合從有穩定、長期收益的經營性公共品著手進行。不過這仍不能避免風險的存在,其中既有一般債券的市場風險、違約風險,也有獨特的公共風險、財政風險以及工程建設、經營風險。對此,我們應該從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著手進行防范,包括:適時進行市政收益債券發行試點,最大限度引入信用評級、信息披露、債務清償等市場化機制以及實施有效、科學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