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認同素養在高中政治課的應用
時間:2022-08-09 09:27:25
導語:政治認同素養在高中政治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政治認同素養在高中政治課中是一種政治情感的歸屬、政治意識的自覺和政治行為的踐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鏈入生活邏輯,化冰冷的符號為直觀形象的政治認知;通過課堂素材的藝術加工、熱點議題的課堂探討,實現情與理的深度融合與升華;通過踐行政治行為落地政治認同素養,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政治認同;素養
高中生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培育和加強其政治認同對于凝聚社會力量,維系社會信仰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核心素養中,政治認同被認為是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的核心要素,對于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具有獨特價值,同時它關乎高中生的成長方向,更是青年學生創造未來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價值追求。隨著現代傳媒的迅速普及和發展,高中生政治參與在網絡傳媒上的參與度日益突出?,F代高中生作為獨立的未成年個體,同時亦是網絡傳媒上擁有平等言論權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看法但片面甚至偏激,面對多種信息渠道和海量的信息缺乏一定的知識體系和正確價值觀念的支撐,從而缺乏對信息的正確判斷和解讀,往往會陷入價值選擇的無力感和精神追求虛無感。同時,在政治課教育課堂中,政治教材知識內容理論性專業性強,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用比較生硬的方式讓學生“記住就行”背過就可以的方式,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往往是停留在機械記憶層面上的單一認同。事實上,政治認同更是一種在政治情感的歸屬、政治意識的自覺和政治行為的踐行。因此,高中政治課堂落地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是政治課教學的應有之義,更是高中政治教師一份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一、生活邏輯的并聯構建,直觀政治認知
政治認同是建立在政治認知的基礎上的。在知識層面,不知即無所謂真正的政治認同。書本的政治知識體系是有高度的,概括凝練并處于一定的體系之中的。有其內在的邏輯體系但往往是冷冰冰的符號。而生活是豐富多彩有溫度且生動的,但它往往卻是以零散雜亂多變的樣子呈現在我們面前,生活中蘊含的知識構成,需要我們教師的慧眼去審視、挖掘,以服務于政治課堂教學。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熟悉書本政治理論的內在邏輯體系,并有意識地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邏輯通入書本內容,以強化和深化學生政治理論,而不是簡單的劃線、背誦、默寫的機械記憶。在高中生的政治認同包括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政治理論的認同、政治制度的認同,優秀文化的認同。這四個維度的政治認同在書本教材上有清晰的知識結構,傳授這些知識層面的認知是落地高中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基礎工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聯系歷史事實,關注現實熱點,融入生活視角,貼近學生實際來拓展深化書本政治知識理論的教學,通過這種生活邏輯的并聯式構建,實現生活邏輯之上的政治理論傳播,達成學生生活經驗和理論的自然對接,進而推進課堂教學政治認同相關知識的直觀自覺生成。在《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這一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接生活中人大代表及其相關議案進行課堂設計。例如,教師可以呈現話題議案,如今年的紛紛登上熱搜的“建議設立環衛工人節”“建議春節假期延長至10天”“建議將牡丹花為國花”等,梳理代表提出這些議案是體現人大代表的哪些職權和義務。
二、課堂引導的藝術加工,升華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認知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各種政治對象的好惡感、愛憎感、美丑感、親疏感等心理反應。它往往伴隨著或積極或消極,或肯定或否定的具有波動性的情緒體驗,也可以是復雜而又穩定的心理體驗:如對領袖和英雄的敬仰之情,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之情。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積極厚植濃厚而又穩定持續的政治情感,對于培育學生的政治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具有重要影響。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單向的知識信息傳遞過程,更應該是學生與教師的雙向情感交流。同樣,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不應只是單一的理論宣傳和思想灌輸,毫無互動交流的情感植入,更應是充滿溫度和厚度的情感共振。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藝術化教學語言的渲染,聲情并茂的視頻引入,觸動人心的故事分享,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在一個個歷史事實的回望中,在現實生活的感知中,激發政治情感體驗,產生政治情感共鳴。在“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入歌曲視頻《春天的故事》描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那個時代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感受一個劃時代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歌曲情感細膩而又有史詩般氣勢,聽來讓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教師也可以與學生分享那個我們經歷過的往昔,感觸今朝變遷,真情實感地與學生情感交流,分享我們那個時代個體體驗到的喜怒哀樂,用樸實而又動情的言語打動學生。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可以直接進入狀態,從而激發進一步思考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生活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國家扶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一個個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等,進而積極思考發生巨變的原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實現政治情感的升華。
三、課堂議題的悉心選設,堅定政治意志
高中學生隨著心理的成熟,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主動關注時事,關心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通過網絡接觸了解社會的頻率不斷增加。政治認同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認知、體驗、情感活動,往往會隨著學生接受的信息,接觸的復雜的社會環境,親身感受到的社會現實的制約。當學生脫離課堂,接觸到社會中的形形色色的現象,觸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時,面對一些文化價值的交鋒和沖突的時候,如果僅限于政治知識的認知層面,平時缺乏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訓練,學生可能會對接受的政治教育產生疑惑、質疑、誤判甚至反感,從而產生政治認同障礙。同樣也有可能由于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缺乏對事實的剖析能力而對已經接受的政治認同教育陷入另一種盲目極端的狂熱和偏激。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學會篩選信息,分析事實,堅守理性,從而堅定正確的政治意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訴求。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一線政治教師在承認學生現有的可能的認知障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構成和生活經驗引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通過設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或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議題,直面現實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步步深入,通過對議題的探討、交流、碰撞中觸發學生深層思考,從而學會理性對待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學會辨明是非,知事明理,學會合理準確的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感,從而堅定自己的政治意志,才可以說是落地的政治認同素養教育。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框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最新“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的中國態度,相關素材,結合中美關系的歷史演變的時間線,然后引入中心議題“中國國家利益至上&美國利益第一”分設各子議題:中美兩國的國家利益有何異同?美國利益第一與中國國家利益至上有何區別?中美兩國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嗎(正反雙方辯論)?中國應該如何應對中美關系陷入新低谷的挑戰?這一系列議題的選設突破知識本位的僵化束縛,學生在思考,探索,沖突,爭辯中澄清知識,辨明思維,在對比爭論中堅定我國國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強化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自覺堅定對我國國家道路、國家制度、國家文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的相關制度政策的認同。在此過程中,通過環環相扣的議題設置,學生學會如何來解構事實,分析事實,學會運用所學政治認知來明辨復雜多變的政治生活環境的能力,進而堅定政治意志,形成優良的政治品質。
四、課程活動的拓展設計,踐行政治行為
對于高中學生來講,結構化體系化的政治認知、穩定而又持續的政治情感、堅定的政治意志的落腳點就是形成政治行為的自覺,這才意味著政治認同素養的最終達成。新課標指出,“學科內容的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提倡教學要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爸饕羌訌妼W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外在體驗把主流價值觀內化為學生基本價值取向?!闭卧从谏睿质强梢曰貧w生活的。高中生的基本政治素養不是僅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中培育,更是在各種多樣化的課程活動的設計中,實踐活動的體驗開展中得以鞏固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才可能真正落地。教師利用學生的假期,可以通過布置一些課后體驗活動,要求學生進行政治行為的實踐探索。例如,就“我身邊的勞動者”“我愛我的家鄉”等為主題進行主題攝影展示活動或優秀短視頻評比;參與“無錫志愿者在行動”等活動,讓學生能夠貼近社會,感受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價值感;就“這兩年無錫地鐵高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寫一份調查研究報告,就“打造最美無錫小城鎮建設”給本鎮或本區政府寫一封建議書等。
參考文獻:
[1]賀志峰,文錦峰.青少年媒體使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調查研究[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3).
[2]劉威.情境教學在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作者:韋曄綺 單位:江蘇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
- 上一篇:政治教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 下一篇:作業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