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時間:2022-08-09 09:24:40

導語:政治教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教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成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對于二十一世紀的初中生而言,具備創新意識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本文針對初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展開話題的談論,首先分析當前我國初中政治教學發展的現狀,然后著重探討初中政治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以供社會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政治;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一、前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而創新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有效動力,因此初中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政治教育當前的主要任務。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中還是比較艱難的,因為現代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學校在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上可能不夠重視,教師在授課之余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引導,導致學生沒有創新意識的培養意識,接下來就來簡單的闡述當前我國初中政治教學發展的現狀。

二、現階段初中政治教學發展的現狀

進入新時代的以來,隨著我國社會水平以及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為了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社會對于教育事業的教育目標也做出了改變,從育人變為了育材加大了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促進新時代學生們能夠得到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發展,社會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這對于初中政治教師們來說也是給他們帶來了一項全新的挑戰,當前在社會思想不斷沖擊之下,對于初中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顯得更加迫切,必須將對于初中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放到最為重要的位置??墒窃诂F階段的初中學生的政治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初中政治教師們的教學道路上就如同“攔路虎”一般讓教師們的教學工作很難進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教師教學計劃的展開,其主要表現在了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教師的忽視對初中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們在對初中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無法準確的認識到對于初中生們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進而無法做到“對癥下藥”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無法找到準確的目標,總是以為完成書包知識的傳授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能準確的認識到教學任務的重要之處,初中階段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期,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正確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1]。第二個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紕漏,授課的方式過于單調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如一直沿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而現代的學生是比較個性化,因此不但無法提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相反還很容易讓學生們產生厭學心理,在以往老式的教育方式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提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總是處于被動無法主動的加入到學習過程中,而是一直處于被動接受教師們傳授的知識,因此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及時的做出相關的教學反饋,進而能夠及時的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做好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工作。

三、初中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營造適當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的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并且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對學生們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同理,不好的學習環境也就是只能對學生們的學習起到反作用,不但無法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是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很是重要,這也就需要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給學生們營造出不一樣的學習氛圍,比如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進行培養的時候,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授課時,就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定出一些特定的情景,如上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學會拒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誘惑,另外的同學來扮演如何對身邊的不良誘惑說“不”的角色,以情景劇的方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中也是建立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應該善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初中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時代的任務,更是人民教師的責任。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實現創新化

在教育事業中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領導者,并且教師也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執行者,因此教師們在對學生們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他們的授課方式非常關鍵,教師們的授課方式能夠直接對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造成影響,這決定著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在當前時代背景之下的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在現階段的初中政治教學中,僅僅是扮演中學生學習路上的指路人和引導人,不再是全部知識都是由教師對進行學生進行滿堂灌的教學,因為對于初中生們來說以他們現在的年齡也能夠對一些事理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了,雖然還不能說能夠做出最為準確的選擇,但他們對一些東西也是能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對其也能夠擁有一定的認知了。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化主要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思想的創新化,改變以往老式的教學思想,在以往老式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做出創新和改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造出以迎合新時代學生們的教學方式,并且教師的教學思想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比如教師在上到人教版七年級政治第五課《自我新期待》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拓展關于對未來的看法,可以對自身的,也可以對社會的,讓學生們對于未來有一定的憧憬滿懷信心對生活充滿熱愛,并且這樣也可以讓學生們有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將來想要什么,讓他們的未來都能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能夠從學生的看法中總結學生這個階段的思想,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對于未來的暢想,結合其對未來的想法,引導其未來的發展的方向。其次是教學設備的創新,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科學產品,如電子多媒體技術與電腦在教學過程中都得到了普遍的運用,給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在過去教學設備比較緊缺的時代下,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單純的板書和口頭轉授,都是按照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們進行口述和灌輸式教育,這樣不但教師們的教學壓力很大,對于學生們來說他們的學習效率也很低并且對于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因為對于學生們來說一個班集體那么多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怎么可能都一樣呢,再說“世界上還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呢,在此基礎的積累下只會使得學習能力差的學生越來越差,不但以往在學習上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還會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問題學生的出現對于學習上的問題以及思想上的問題都會越來越嚴。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多媒體廣泛的進入到了中學的課堂上,大大方便了教師們授課的同時對于學生們來說也能夠有效的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已多媒體的授課方式是可視化和簡潔化,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師授課的內容從而也降低了學生們的學習難度,吸收能力也會變強,對于教師們來說也能夠減小教師們的教學難度降低教學壓力,因為對于教師們來說教育本就是一個“壓力山大”的職業,如果能夠有效的減小教師們的壓力對于他們的教學過程也會變的更加輕松,只有讓學生們學習到更多在原來課堂中所學不到的知識,才更有利于啟發學生創新意識讓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2]。

(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能夠準確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拋棄以往老式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在新課程的要求之下,教師在創新意識的培養過程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并讓學生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們轉變學習思維,要讓他們能夠主動的進行學習活動,而不是一味的被動的接受教師們的教學,再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們從被動學習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教學中要尋找出一些能夠提起學生們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能夠主動的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而且初中階段是一個過渡時期,對于初中生的年齡水平以及認知能力來說,他們在處理一些身邊的突發情況時,初中生還是具備這樣的應變能力,比如教師要給學生進行人教版七年級第二單元《把握學習新節奏》這一課時,教師們首先就要明白現在學生是剛剛進入新的班級,因此對身邊的環境還有人幾乎是陌生的,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的了解,并且在讓學生們相互認識了解的過程中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進而培養出學生們的班集體意識以及培養出學生們的團結能力,其實對于學生們來說了解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們明白只有在吸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之后,才能對自身做更好的改善,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在同一個班集體里他們不僅僅只是自己其實他們還代表著班集體,只有讓他們在彼此的交流中才能夠更好的提升自己,要讓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中與同學們互幫互助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此基礎上能夠拉進有效的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對于減少校園暴力的情況也是會有明顯幫助的。對于學生們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要讓學生們自己先意識到創新意識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們明白了其對自身發展的作用,才會引起他們自身對于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政治教師現階段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能夠準確的認識到對于當前初中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且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們能夠認識到掌握創新意識對于自身學習的重要作用,讓他們明白將來在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創新意識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和能夠讓他們有所受益,因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已經是新時代下教育的要求,為了能夠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因此要不斷加強對初中創新意識的培養,積極探究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途徑,同時也要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鄭永波.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8(60).

[2]袁雄飛.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7(4).

作者: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