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思考

時間:2022-09-11 02:58:21

導語:對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思考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現狀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不僅需要學校和社會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條件,更主要的,還需要大學生自身具有接受政治教育的主觀認識,并且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每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程度都與其自身的主觀因素密不可分??傮w來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定型,心理狀態不穩定,這常常使他們在政治價值觀和政治行為上產生主觀隨意性。1.政治認知模糊。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政府行為時常滯后,官僚主義嚴重,腐敗現象嚴重普遍存在,這些現實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使得部分學生對現實政治失望,對政治教育持懷疑態度,動搖了他們原有的政治信念,使其政治認知不斷模糊。當他們一旦大學生發現現實社會與理想完全不符時,很多人就會陷入理想與現實脫節的鴻溝中,產生憤世嫉俗心理。這使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他們在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同時,又常傾向個人主義,他們表面傾向務實,深層陷入困惑,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呈現關心與冷漠相融,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的心態。[4]而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發生了刻變化,他們對政治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缺乏主動性,對教育部制定高等教育政治理論課產生厭倦心理和抵觸情緒。2.政治內化能力低,政治鑒別能力差。社會政治教化和主體內化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兩個基本方面。所謂主體內化是指大學生經過一定階段的政治學習、影響和政治教化,將主導的政治文化逐步為自己相對穩定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態度等。大學生在校園里進行理論學習,往往缺乏政治實踐,政治整合能力差,加之主觀不協調,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等因素,對其政治內化能力產生影響。所以大學生雖然對國內外一些重大事件或問題表示關注,但是往往缺乏理性思維人云亦云,缺乏理性的政治評價和分析。3.政治認知偏激,政治信仰危機。大學生在認識社會時,由于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加之社會的東西不能面面都看得到,所以容易產生認識上的片面化和簡單化,對社會現實的政治產生偏激的認識。[5]例如大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會經常耳聞目睹一些社會不正之風和黨內腐敗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一些大學生產生思想認識上的困惑,使原有的不很牢固的思想信念發生動搖,政治追求上表現出無所適從。出現“理想、信仰是需要,但并不重要”的想法,甚至造成信仰危機。當然更多的大學生還是積極向中國共產黨靠攏的,但也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政治投機,他們加入黨動機不純,其中抱著“把入黨作為今后就業的敲門磚和個人升遷的政治資本”的態度入黨,仍舊不乏其人。4.政治價值取向錯誤,功利化色彩濃重。進入新世紀以后,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傳播,喚醒了大學生思想中的“主體意識”,他們在人生價值的選擇與評判上,開始重視個人利益,甚至開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義”,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表現出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大學生價值觀的這種變化使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上,撇開了內在的、傳統的價值觀念,而轉向較為功力型價值觀念,在生活志向上趨于功利,信奉“利己不損人”,“既向前看,也向錢看”,有的甚至造成人格扭曲,有的大學生求學僅是為“得到一個學歷,找一份好工作”,缺乏遠大理想,而把“貢獻社會服務人民”的遠大政治目標割舍其后。

二、優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途徑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發生矛盾問題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大學生思想行為中出現一些偏頗也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克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此,針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的原因,提出優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

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大學生既是客體又是主體。作為客體,他們是通過各種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對個人的“教化”;而作為主體,他們是個人自我“施化”。由此可見,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因,因此,要克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存在的問題,提高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水平必須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覺悟。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應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大學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角色,并采取各種措施加快角色轉換,要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自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社會主義主導政治文化,使自身的政治認識、政治信念、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建立在對政治事物的科學認識和理性選擇上。同時積極主動地參與政治生活,明確自己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及所產生的可能后果,避免盲目參加,應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規范。第三,對個體政治心理進行積極的調解。政治行為的中介環節是政治心理,它極大地影響著人們政治行為的內容、方向和方式。[6]大學生只有把自己的政治心理調整到與社會群體心理相一致的程度,才能夠產生正確的政治認識,高尚的政治情感,積極的政治態度和持續穩定的政治意志。

(二)發揮校園高等教育作用

1.加強校園政治文化建設。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在學生自身、學校、社會、大眾傳媒等多重影響下進行的。學校作為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專門機構,是影響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重要的因素。學校的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規范、政治理論體系等。學校只有通過傳播社會主導政治文化,才能促進大學生完成政治社會化。這就需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給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提供良好的空間。高校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對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出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德育教師和政工干部隊伍為主要骨干力量,以學生黨員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為主要對象,堅持不懈地加強馬列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保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順利進行。2.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改變個體的政治態度,引導個體參加有關的政治社會社會實踐是重要途徑。良好的政治技能的養成最好能通過切身的政治實踐來進行。因此,要建立與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把社會實踐納入學??傮w規劃和教學大綱,同時,學校職能部門要為實施實踐環節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學生成立和建設好各種政治團體,在場所、經費上提供物質保障。社會實踐是青年大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的橋梁,一定要通過社會實踐,以大學生所見所聞賦予政治教育生動的內容,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吸取和接受社會政治規范。對此,我們要大力提倡并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社會調查、社會綜合實踐、幫助孤寡老人、走近特殊教育兒童等青年志愿者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中,學會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和政治問題,積累社會經驗,逐步實現政治社會化。

(三)優化社會環境

環境對人的成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優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除了校園環境,還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1.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重塑政府形象,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影響政治社會化的最大障礙是黨內腐敗,其直接后果是導致政治認同的淡化和政治參與的非制度化與冷漠化。因此要將反腐敗斗爭常抓不懈,加強民主、法治建設,進行政務公開,倡導公平、公正、公開的政治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迎來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屬性好轉,從而凈化社會風氣,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所以要加強黨和政府自身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樹立高效務實,公正廉潔的自身形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十分重要。2.發揮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的作用。目前,要充分重視和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當然網絡媒體具有雙面影響,我們要趨利避害,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以促進大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完成政治社會化。第一,強化網絡中的政治教育的影響作用。網絡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體現,為大學生張揚個性化提供了其他載體無可替代的空間。因此,政治社會化的實施需要根據大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建立相關的網站,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積極尋求網絡中灌輸的方法,通過語言、行為、情境等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第二,加強網絡的法制管理,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創造有序的網絡環境。網絡是個虛擬社會,同樣需要法律的制約,否則網絡就可能出現混亂狀態,造成反革命思想和反華言論泛濫。因此,國家應制定相關法律,對網絡進行管理和監督,加強互聯網方面的執法,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總之,我們要重視大學生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更要重視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消除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諸多不利因素,積極調整對策,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自身積極配合,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政治社會化環境。不斷豐富大學生的政治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促使大學生自覺接受社會政治文化教化,完善政治人格,最終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政治人”,從而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本文作者:崔建偉王春紅工作單位:齊齊哈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