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路徑研究

時間:2022-02-26 03:18:18

導語: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路徑研究

摘要:首先論述本科教學評估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本科教學評估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提出的要求。進而分別從激發高校對教學質量提高的內在需求、構建多方參與、彼此協作的運行機制,采取量化評估和質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并加強教學與學習的診斷和優化等方面,提出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的有效路徑,以期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等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本科教學評估;高等教育質量;成效;要求;保障路徑

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更加重視質量建設以及高校的內涵式發展,高等院校質量建設現已成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并被貫徹到院校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高等教育便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教育質量保障工作,對教育質量進行了五次全面評估,逐步建立了多方參與、院校自主,以及政府引導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雖然我國各大院校在外部力量的推動下建立了教育保障體系,但以教育質量提高、重視師生等主體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并未構建起來。因此,應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體系的內生建設,以此來實現其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從質量問責轉變為質量提升。

一、本科教學評估取得的成效

(一)明確了教育質量意識。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漸邁進大眾化階段,教育質量監管也正式提上日程。通過有關調查發現,高等教育質量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即用人企業對廣大畢業生的滿意度,這是社會質量;學生對院校教育質量的滿意度,這是內部質量;教育管理人員和實踐者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這是工作質量。詳細來說,社會質量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內部質量是高校教學質量中至關重要的構成部分,是學生對院校教學水平的評價;而工作質量則是社會質量與內部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是對院校教學管理和運行的評價。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整體水平評估主要由7個一級指標、40個主要觀察點和院校自身申報的獨特項目構成,在這7個一級指標內,首個指標是辦學引導思想,詳細包含院校定位以及辦學思路,其又含有師資團隊、教學設備、教育改革、教學管理以及校風、學風建設等,這些充分體現出了質量現已被提升到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中。(二)提高了軟硬件水平。首先是硬件水平的提升。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開啟,讓各大高校確立了自身的辦學方向和指標,極大程度地改善了過去教學工作中出現的經費緊缺、領導工作積極性不高、教師缺乏工作熱情等情況,為高校進一步提升教育及人才培養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依照《普通高等院校教學工作能力評估方案》中教學評價指標對教學條件的詳細要求,不管是辦學條件較為成熟的研究類型院校,還是新晉本科院校對于教學評價工作都極其重視。通過本科教學評估,各大院校硬件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辦學條件有了顯著的改善,不僅推動了院校投入,同時也在教學管理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其次是軟實力的增強。其一是師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各大院校在評估中和評估后,依據評估指標對師資團隊進行了重新規劃,并根據本科教學評估指標系統的詳細規定,師生比重更加合理,整體發展形勢良好。其二是確立了教學管理以及質量監管的要求。評估方案對院校教學管理工作人員的范疇、素養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在質量監管中,規章體制的構建與落實更加規范、更加明確。其三是在教學效果上,評估方案制定了理論、能力、畢業設計、道德素養、社會影響力等評估指標,進一步為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

二、本科教學評估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提出的要求

本科教學評估要求應確保教育質量的提升,就需要構建完善的由政府部門或社會機構組成的外界質量保障機制與院校內部教育質量保障機制[1]。院校內部的質量保障機制是基礎,外界保障和評價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擁有這樣自覺性的內部體系,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將不再是單調的外界需求,而是轉變成了院校自主的一種意識與行為。因此,教學評估將高等院校內部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和落實作為評估工作三個強化之一,即強化辦學方向、強化人才培養核心地位、強化院校自身質量保障體系構建[2]。教學評估注重的是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進度、落實情況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也就是說,不僅注重質量體系自身的建設情況,還重視保障體系運行的實效性以及保障作用。對此,就需要高等院校應強化人才培養目標、質量指標、自我評價、信息搜集、信息反饋以及質量把控等內涵建設,同時還要構建切實有效的體制和創新性的制度,這樣才能確保教育管理與監督、監管舉措和方法、不斷改革等落到實處。教學評估并不是直接評估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而是根據評估院校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來對教學質量實施間接性的評價。若是院校制定了健全的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便能讓校內教育質量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是教育質量保障的體制化、自覺化以及常態化的標志。教學評估強調院校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我國不設立統一的質量指標,人才培養指標由院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然后再根據有效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來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3]。這種評估形式在促進院校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與尊重院校辦學主觀意愿和權利的過程中,也強調了院校在構建人才培養質量指標、質量保障體系、教育質量不斷優化等多個方面所具有的主體責任。

三、“本科教學評估”背景下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路徑

(一)激發高校對教學質量提高的內在需求。如今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等教育市場越來越開放,高等教育質量發展意識逐步增強,促使各大高校對提高自身教育質量的需求也更為強烈。也就是說,不管是為了回復外界各方利益有關者的社會問責,還是為了提高院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高等院校質量發展的外部壓力通過教育資源分配、教育質量評價以及績效問責等渠道傳輸到校園內部,并轉換成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強化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體系的根本動力。但這種由政府主導的從上到下的教育質量構建模式,實際上將政府部門的辦學思想和質量要求利用將質量評價和資源分配相互銜接的方式強制性地賦予給高等院校,讓各大高校不得不為爭取最大化的辦學利益,而滿足政府辦學的要求,將外界質量指標強加給院校內部組織機構,并基于其質量指標來規定院校內部質量建設,比如學生選修課程所占比重、院校開設的課程門數等,雖然這些質量數據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教育質量水平,但因教育質量本身的多元性以及異質性特點,讓教育質量無法像質量數據所體現的那樣真實有效。換言之,高等院校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應充分激發院校自身對教學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努力協調好院校質量評價和教育資源分配間的關系,不僅要發揮出院校多元質量保障對辦學的促進與規范作用,同時還要確保院校自主發展的權限及整體空間,防止教學資源分配以及績效問責等方式影響院校正常辦學,損害院校自主建設的權利。此外,還要高度重視師生及用人企業等主體在多元教育質量保障實踐中的主體性作用,增強教育質量主體在多元質量保障中的責任意識及主觀能力,將多元質量保障中的主體責任和自我意識有效融入到教育質量保障的各個環節中,促進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目標從質量問責轉向質量提高,確定質量問責的作用以及質量提高的目標,將質量問責與提高緊密結合,從根本上實現多元質量保障目標和工具的高度統一。(二)構建多方參與、彼此協作的運行機制。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過程事實上是高等院校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全面貫徹落實政府辦學要求,利用質量評估、資源合理劃分、績效問責等方式來實現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的監管過程,這種通過外部把控的質量保障形式為實現效能、監督、秩序等目標,選擇將高等院校自身的科層管理制度作為基礎,制定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運行機制,重點依靠行政部門的引導作用,更加重視教育質量保障的識別、問責以及訓導等相關功能。實際上,這種以從上到下、加強把控為特點的教育質量保障模式,嚴重忽視了師生在高等教育質量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主動性作用,無法發揮出以評價促進教學改革的功能。對此,就需要充分激發廣大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在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中的創新性作用。應將師生與相關企業等各個主體納入到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實踐中,強調各方主體在質量保障中的建設性作用,努力構建多方參與、彼此協作的多元質量保障運行機制。詳細來說,健全高?;鶎咏逃M織,完善校內教育指導協會,促進教師發展核心建設,加強以教師為主體、以教育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專業隊伍和教育組織在質量保障中的建設性作用,建立以師生共同進步、教學相長為重點的運行機制,與此同時,還要切實發揮服務在教育多元質量保障中的支撐作用,為師生質量提升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完善的服務。此外,應完善校內治理制度,健全理事會、教育指導協會以及學術委員會等組織,積極發揮師生、著名企業家、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員、行業協會代表等多方參與的管理制度對多元質量保障的推動作用,促進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體系從以往的單向運行轉變成多方參與、彼此協作的雙向運行模式,最大化發揮頂層引導和基層實踐的上下協同作用。(三)采取量化評估和質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教育質量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下教育對主體自身發展要求的滿足度,而教學質量評價則是衡量教育對各個主體發展需求滿足度的有效方式。為了精準地預估教育質量,需要在教育質量多元保障過程中利用量化評估手段對學生作業質量、教師教學效果、畢業生就業率等展開評估,但這種評估更加側重于對教育質量實施技術性的量值分析,注重質量數據的精準性、客觀性、邏輯性以及標準性,重視教育質量數據的等效比較及教育評估結果的非動態分析。這種評估方式僅能體現出教育質量中的“量”,并不是質量的全部。因此,需要在評估過程中,將質性評價應用到質量評價與質量提高中,以此來彌補量化評估方式的不足。相對于量化評估來說,質性評價屬于一種自然主義的評估方式,其認為只有當質量評價融入到教育對象的各項實踐活動中,滲透到真實的教育情景中,才能切實感受到教育對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對教學質量進行真實有效的評價。詳細來說,為了更好地改善教與學,推動廣大師生的良性發展,可構建師生成長檔案,通過師生座談會、聽取課堂教學以及專家咨詢等多種形式將教育質量評估及提高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以評價促進教學改革的正向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量化評估并不是站在質性評估的對立面,兩者是相互補充、彼此統一的關系,要借助兩者的技術優勢,全方位、客觀真實地體現出高等教育質量信息,為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提供健全的信息支撐,從而提高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四)注重并加強教學與學習的診斷和優化。質量問責及提升是高等教育多元質量保障體系中最為基礎的功能,其中,質量問責主要是以外界利益有關主體的實際需求為指導,以監管和命令為教育質量保障的有效路徑,是一種面對以往、回溯性的保障形式。而質量提升則注重內在需求的激發,以交流、賦權、商榷為主要路徑,是一種面對將來、前瞻性的教育質量保障形式??僧斍埃覈叩仍盒R琅f以外界把控為主,過度依賴由上到下的科層體制運行的質量保障系統,重視對教學質量的監管和問責,強調對師生行為的規范,使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作用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質量保障并無法促使質量生成,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水平,只有將質量評估的有關信息融入到質量反饋及優化中,根據對高等教育質量信息的及時反饋與研究、質量問題的糾正和改進,才能促進院校調整和總結原有教育質量體制,確保其教育質量水平的不斷提升。因此,高校應努力健全教育質量多元保障體系,重點建設“自我檢測—自我判斷—自我反饋—自我調整”的教育質量提高制度,進一步體現質量反饋與調整在高等教育質量多元保障體系中的引導作用,全面整合多種質量評估與提高等服務,激發校內師生在自我鼓勵、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自我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加快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從把控、問責向談話、商榷等方向轉變,創造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教育文化,為廣大師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保障。結束語雖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在外界多方利益有關者問責力量的驅使下構建起來的,但建設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利用質量保障體系的穩定運行,來提高教育服務質量,滿足不同利益者對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因此,在本科教學評估背景下,應全面了解本科教學評估所取得的成效及其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提出的詳細要求,進而立足于高等院校教育質量效益的不斷提升,著重激發高等院校質量主體內在需求,構建多方參與、彼此協作的質量保障體系,促進量化與質性評價方法的綜合應用,從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熊光紅.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及保障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16):273—274.

[2]楊道平,簡巖,陳佳.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統計數據質量保障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9):11—12.

[3]姚宇華,陳想平,黃彬.從強制問責到自愿問責: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困境與突破[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8,32(6):82—88.

作者:郝謙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