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學研究》雜志旨在推動晉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廣泛傳播。晉學是以山西地方文化為研究客體的地域文化學科,致力于揭示三晉文化的特點和規律,彰顯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稌x學研究》常設多個專題,包括晉國史研究、三晉考古、三晉民族史研究、三晉思想文化研究、晉商研究、山西抗戰研究、三晉非遺、三晉學人以及地方學研究等,為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不僅為學術探索提供了園地,也為文化交流搭建了窗口。通過刊載通俗易懂的文章,雜志幫助普通民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山西豐富的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
雜志的每一期都匯聚了國內較新的研究成果,內容不僅包括理論探討,還涉及實證分析,鼓勵跨學科研究,推動晉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例如,在中華早期文明、晉國都城專題、三晉文獻專題、三晉宗教專題、山西史論和書評等欄目中,學者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晉文化的豐富內涵。雜志注重學術性與創新性,所刊載的文章均為原創作品,符合嚴格的學術規范。雜志的出版不僅為學者們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還通過組織學術會議、專題研討等活動,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合作。此外,雜志已加入中國知網,通過數字化手段,使全球學者可以方便地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晉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力。
1.論文應具有“科研性”和“創新性”,主題鮮明,論點明確,邏輯性強。尊重作者確定的署名方式,但作者須在原稿上注明真實姓名和聯系方式。
2.標題的層次:一般不超過3級,各層次的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層次的標題的詞組結構應盡可能相同;文內接排的序號可用“⑴”。
3.論文應有中英作者署名、工作單位、所在省、市名稱和郵編。如有多位作者,其間以逗號分開,其工作單位不同,應按阿拉伯數字順序標注在右上角,單位與單位之間用分號。
4.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標注于文后;標上以“參考文獻:”(左頂格)作為標識;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并用數字加方括號表示,如[1]、[2]、…,以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后均以“.”結束。
5.本刊注釋一律采用國標形式,腳注尾注分開。引用文獻依次注明:作者、文獻名、出版社、出版年、出版時間、頁碼等項,并請核對無誤。
6.來稿應附3~8個關鍵詞。附200字左右的結構式摘要(理論研究不要寫成結構式摘要),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7.引言(前言):簡單交代研究背景、目的、意義及選題設想,注意點明研究起始時間。引言部分不加標題及序號,不分段。
8.表格請在左上方給出編號和表題,插圖請在下方居中位置給出編號和圖題,如“表1”“圖3”。不易隨文排出的圖表,請附在文末,如“附表1”“附圖3”。
9.引言作為論文的開場白,應以簡短的篇幅介紹論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對相關領域內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進行簡要的概括。
10.投稿前請認真閱讀本刊的投稿須知,投稿即表明作者同意轉讓稿件版權(含各種介質、媒體的版權)給編輯部。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
郵編:100710
主編:侯慧明
我們不是晉學研究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郵編:100710。
晉學研究雜志是一本省級期刊,是由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省晉學研究中心主管,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省晉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一本文學類期刊。國內刊號:--,國際刊號:--。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郵編: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