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分析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8:31: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時政分析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期刊編輯撰寫編輯學論文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勢不可擋,科技期刊編輯的角色也正在發生改變。編輯不再僅僅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編輯加工者,而是要成為緊跟時代潮流的復合型人才。科技期刊編輯不僅要做好日常的編輯工作,更要通過不斷學習,總結經驗,開展編輯學研究,撰寫和發表編輯學論文,提升自信,提高素質,成長為編輯人才。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編輯部以“發揮行業示范作用、辦國際一流期刊、培養一流編輯隊伍,立足西部、影響全國、走向世界”為奮斗目標。自2018年至今,在編輯部主任的鼓勵和帶領下,編輯團隊撰寫并發表了20余篇編輯學論文,其中多篇獲各級期刊編輯學會優秀論文獎。本文結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編輯部撰寫發表編輯學論文的典型案例,分析科技期刊編輯撰寫編輯學論文的作用并總結歸納編輯學論文的選題途徑,以期與科技期刊編輯同人交流探討。
1撰寫編輯學論文的作用
1.1有助于編輯自身的成長
目前,許多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并非編輯學專業出身,剛進入編輯行業時往往面臨缺乏自信、對編輯行業認可度低、無職業規劃等問題[1]。成功發表編輯學論文能夠提升自信、提高對編輯行業的認可度。編輯在不斷撰寫編輯學論文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學習了解編輯學,規劃自身在編輯行業的發展目標和實施途徑??萍计诳庉嬜珜懻撐囊跃庉媽W研究為基礎,這一過程需要科技期刊編輯理清研究思路,選擇科學研究方法,合理規劃研究技術路線[2]。這一方面可以培養編輯的科學思維,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能促使科技期刊編輯定期對編輯工作進行回顧、總結,并針對問題查閱文獻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編輯業務水平。撰寫發表編輯學論文也是科技期刊編輯職稱評審時的重要支撐。寫作能夠讓青年編輯快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編輯,也是國內職稱評審制度對青年編輯發展成才的基本要求[3-4]。只要將壓力化為動力,將外部動機化作自身的內部動機[5-6],平時多看多讀多思考,科技期刊編輯就能從文獻中、從工作中找到撰寫編輯學論文的思路。科技期刊編輯一旦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從心理上和行為上克服了寫作障礙,邁過初始寫作關,撰寫論文就會成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7]。
1.2有助于編輯團隊的建設
高素質的編輯團隊是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13人組成的華西口腔醫學院編輯團隊,團結協作、充滿活力、學術氛圍活躍,這也得益于編輯學論文的撰寫?!皞?、幫、帶”不僅體現在經驗豐富的老編輯會帶領新編輯學習科技期刊編輯方面的知識,練好編輯基本功;也體現在老編輯會幫助新編輯選題和修改文章。老編輯一直堅持寫論文,為青年編輯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摆s、幫、超”的學習氛圍和撰寫編輯學論文的傳統無形中提高了團隊撰寫文章的積極性。為不斷緊跟編輯學前沿熱點,找到撰寫編輯學論文的選題,編輯團隊經常參加國際國內編輯行業高水平專業會議和編輯系列培訓。編輯部定期開展集體業務學習,不斷總結歸納編輯學知識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這不僅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形成全員積極學習向上的氛圍,還能從中找到合適的選題進行編輯學論文的寫作。通過不斷撰寫編輯學論文,編輯團隊不僅提升了貫穿于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宣傳營銷等出版全過程的人文素養,還培養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素養[8]。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和組織中青年編輯有效地進行編輯學研究,完善研究成果,撰寫發表編輯學論文,既能增強編輯工作的成就感,又能提升編輯團隊整體的編輯素養[9]。
政府財政監督分析論文
一、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經濟信息量急劇增大,這迫切需要財政監督機構改變傳統手工作業的監督方式,實現監督手段信息化,使監督工作人員從繁瑣的數字運算、法規查證中解放出來,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數據庫、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被監督單位在管理手段、信息存儲等方面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些對財政監督的對象、范圍、線索以及監督程序造成很大影響,傳統的以審查紙質賬目為基本手段的監督工作方法己經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因此,財政政監督手段必須順應發展趨勢,加快信息化建設,改變監督方式、手段和技術。
二、信息化建設的作用和實施條件
2.1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目前,財政監督系統存在著信息不暢通、信息鏈脫節、監督手段落后和監督資源浪費等問題,而實現監督手段信息化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安全工程英語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
[摘要]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保障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于安全工程專業特點、生源特點系統分析了目前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結合專業英語課程特點提出了鼓勵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同時,本研究以成績考核、創新成果獎勵作為手段,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實踐結果表明:該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其他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保障措施
河南城建學院安全工程專業是一個培養學生掌握安全基礎理論,并將之靈活運用于安全實踐的工科專業。其涉及的行業不僅包括電器安全、機械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礦業安全,還包括環境安全、飲水安全等。為了使學生了解國際前沿安全研究進展、新技術,便于學生取長補短,與國際接軌,學院特開設了安全工程專業英語課程。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是本科生在修完安全學原理、安全工程學、系統可靠性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這門課程的開設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掌握安全工程專業的專業英文詞匯,拓展學生對國際前沿安全知識的認識,能夠通過英文網站進行資料的查詢等;二是能夠掌握安全工程專業英文科技論文閱讀與寫作方法,能夠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學習,也為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該課程不僅作為一個工具,向學生介紹安全工程專業的相關理論、技術,同時也為學生進一步提高專業知識和了解國際前沿進展提供平臺。河南城建學院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由安全專業教師進行授課,該課程開設較晚,尚未形成系統、成熟的教學方法。由于該課程內容煩瑣,導致學生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同時,課程難度較大,容易造成學生信心不足,甚至是失去學習興趣。一些老牌院校開設了安全工程專業英語,形成了系統的教學方法,新開設院??梢赃M行一定的借鑒。但是,不同學校安全工程專業的側重點、就業方向、生源情況又不完全相同,照搬照抄其他學校的教學方法,可能不適應本校的實際情況。為此,安全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必須結合專業特點、培養目標、生源情況等,探索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目前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
由于河南城建學院安全工程專業開設時間短,教學經驗不足,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還不到位。同時,從事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少,在教學方法交流與探討方面做得不夠。因此,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方法運用還不夠成熟,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教學理念落后。良好的教學理念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安全工程專業英語作為一門應用型課程,要注重應用方法的掌握、工具的利用,而不僅僅是英文詞匯的記憶。通過課堂學習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掌握重要知識點,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的便利條件,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同時,應讓學生掌握了解學科前沿的方法,了解如何能夠快速了解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而在其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實現技術、理論新的突破,避免不了解研究前沿的條件下進行重復性的研究。但是,由于教材內容、教學學時、教學計劃的限制,教師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拓展性的教學,只能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而專業英語作為一門對英語基礎要求很高的課程,對于大多數工科學生來說存在很大的學習難度,如果課程進度過快,會導致學生失去思考時間,對內容理解不夠深入,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二)教學方法單一。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普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式接受。在整個講解過程中,由于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導致學生逐漸失去興趣,甚至是昏昏欲睡。同時,專業英語教學主要以PPT教學為主,每節課的課程量非常大。而且,專業英語詞匯相對生僻、難懂,當大量生僻詞匯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學生會由于難度較大,而失去信心,最終失去學習興趣。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需要對生僻單詞從拼寫、發音、詞義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從而使課程內容的講解被迫中斷,嚴重影響了教學的連續性。對于這種被動式的知識接受,學生理解往往不夠深刻,在教師講解過程中或許能夠理解所學內容,而在下課鈴響的一瞬間,又將所學內容大部分交給了教師,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對課程內容的記憶所剩無幾。同時,這種傳統教學方法也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可以心不在焉地聽課,甚至是玩手機,難以使其集中注意力,導致課堂效果大打折扣。(三)教學內容脫節。教學內容的脫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課本知識過于陳舊,缺乏新意。由于教材編制時間、出版周期等的影響,教材內容相對滯后2~3年,甚至更長,不能與時政緊密結合。比如,我們所采用的教材為2011年出版的,則其知識可能停留在2010年,甚至是更早。同時,由于教材內容的煩瑣,上課教師少,需要教師進行全部課件的制作,導致備課時間遠遠大于上課時間,很多教師不愿意進行教材的更新,以避免重新進行備課。這進一步加深了課程內容更新的難度。另一方面學生所學知識缺乏運用,導致學生理解不夠深入。目前本科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機會較少,對國際前沿知識學習的渴望不夠強烈,很少有學生主動進行外文文獻的閱讀。同時,與國際學者或留學生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對其所學英語知識應用較少,尤其是不考研學生,可能在畢業之前很少用到。作為一門應用型、工具型課程,就是要為學生進行國際交流、外文文獻的學習、寫作等提供方法。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學無用武之地,進而導致學生對專業英語理解不夠深入,缺乏活學活用的能力,沒有很好地起到預期效果。(四)教學檢查制度的限制??己酥贫鹊南拗浦饕w現在對考核內容的限制。教師在開學之前就根據教材內容進行了課程的規劃,對于每周課程內容都進行了設計。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的安全理論、方法或者標準、政策的更新等,也可能出現一些關注度比較高的安全事故等,這些新內容的詳細講解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導致課程計劃內容不能按時完成。而作為安全專業教師,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講解,會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在以后的安全工作中不能及時、有效地采取合理措施。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檢查方法以適應新的變化。(五)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包含課程學時過少和每次課間隔時間過長。目前,安全工程專業英語課程設計為13學時/學期,兩周一次課,每次課2學時。教材采用樊運曉主編的《安全工程專業英語》第二版,共16章內容。根據教學安排,13學時要完成8章內容的講解。根據教學實際,每次課(2學時)只能完成1章內容的講解,并且中間不能加入任何教材以外的內容。這最終導致學生難以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對內容理解不夠深入,難以活學活用,教學效果嚴重打折。同時,還存在每次課間隔時間過長的不足。根據教研室安排,每次課要抽出一定時間進行科技論文閱讀與寫作方法講解。而由于兩次課間隔時間過長,在學生上課時,對上次講解的論文寫作與閱讀內容的記憶已所剩無幾,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上次內容重新進行回顧,最終導致課堂時間被浪費的同時,教學效果也不夠理想。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公務員考試備考八要決定
*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北京分校憑借多年的培訓經驗,根據去年國家報考形勢,預測性地為考生總結了一些應試經驗,備考信息,以求在今年夏季的公務員復習中,為考生帶來一些福音。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考試態度要端正。
現今社會是競爭社會,有競爭就有成敗。端正態度,是成功的前提。在注重物質的社會,考生切不可抱有考著好玩的姿態。如果只是為了玩兒,何必浪費精神!不考則已,一考就要驚人!所以,要正確對待自己,敢于面對考試,善于反思,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辯證地看待自己的長短得失,還要有自信,有機會就不要放棄,真正把考試當回事。
二、復習計劃要周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考生復習要有周密的計劃,好好利用4個月的時間。要根據去年頒發的考試大綱,提前制定一個周密復習計劃,整體把握備考全過程,對時間分配、課程分配、復習進度等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盡量做到周密、實用、高效。注意要一心投入復習計劃中,千萬不要“欠賬”,絕對不要拖到“明天”。
三、“題海戰術”不可少。復習之前,要讀懂大綱,熟悉題型,掌握題目難度和出題技巧,增強快速反映能力和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在平時復習中,爭取每兩天做一道題,練習做題的準確度和速度。相對而言,大學生是國內應試文化相對較高的人群,所以在考試練習上相對其他群體而言應更充足,所以一定意義上的“題海戰術”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行政能力考試大有裨益。
四、“仿真”不能太當真。雖說“題海戰術”不可少,但對于各種“仿真”也不能太不當“真”。從國家歷年考試的情況來看,雖然很多考生也從諸多仿真題、考試指南、考前輔導資料中得到不少鍛煉,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建議認真選幾本精致權威的資料以及往年的真題,進行練習積累。書不在多,有用則行。但要知道這些資料的作用,不是讓你“邂逅”真題,而是讓你熟悉題型,把握規律,獲得解題的敏銳性和臨考的經驗。
中文期刊編目工作內容
期刊編目工作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目數據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讀者的使用體驗,是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關鍵指標。期刊每年新編數據不多,編目工作主要集中在舊數據維護上。本文重提數據維護這項傳統業務,是因為隨著編目規則和國家標準不斷更新,數據維護工作的精細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編目員所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復雜。筆者結合自身編目經驗,以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書目數據為例,談談如何發現和處理期刊數據維護工作中的錯誤,以期對提高數據質量有所幫助。截至2016年6月,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書目數據共有52868條,其中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以前)出版的期刊數據為15596條,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后)出版的期刊數據為37272條。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期刊數據中,過刊數據為26611條,現刊數據為10661條,上述龐大的期刊數據都是編目員日常維護的對象,也是本文的數據采樣來源。
1錯誤發現機制
發現錯誤是解決錯誤的前提,傳統的中文期刊數據錯誤發現方法是每年進行“地毯式”排查,也就是全面維護。國家圖書館采取的方式是編目員進庫提取最新一期的期刊,查看各項出版信息是否發生變化,依據文獻的最新數據源來據實更新,最后全面復查數據格式。全面維護時,編目員主要關注編輯部地址、主編、期刊標識號等信息是否發生變化,卷期標識是否發生變化,期刊價格是否發生變化,數據在格式上是否存在錯誤等內容。“地毯式”排查的優點是準確率高,能全面發現問題。但目前面臨的實際情況是期刊出版數量激增,而圖書館編目人員的數量卻不可能無限擴張。國家圖書館期刊編目員每月常規維護量為100條,人均管轄期刊1200~2000種,完成一次全面數據維護需要一年的時間。在這個出版物“爆炸式”增長的時代,地毯式排查維護周期過長、數據更新緩慢的弊端日益凸顯,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出版形勢。程序校驗,顧名思義就是“用程序進行校對和驗收”。結合文獻編目工作的實踐,可以理解為:根據不同文獻載體,結合不同文獻的出版特點,根據CNMARC各字段的定義,由文獻編目員提出需求,讓編程人員做出相應的校對程序,用機器取代人工進行校對。在2013年之前,國家圖書館一直沒有通過程序對已有的中文期刊數據進行系統的校驗,編目員只能是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2013年為配合“國家書目”的出版,首次采用了程序校驗。校驗程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校驗各字段是否按照《新版中國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正確著錄,二是校驗多個字段間的著錄是否匹配。中文期刊涉及的主要匹配參數如下:(1)當210$d子字段字節>=9位,100字段第8位非“b”,報錯。(2)100字段第9~12位與210$d“-”前出版年不一致,報錯。(3)100字段第13~16位與210$d“-”后出版年不一致,報錯,但當100字段第8位非“b”且100字段第13~16位為“9999”時,不校驗。(4)100字段第8位為“b”,100字段第13~16位為9999,報錯。程序校驗的優點是能迅速發現錯誤,篩查出大部分的“硬傷”(格式錯誤),但由于提出的需求不是針對具體一個對象,而是“一對多”的情況,所以通過程序校驗生成的“問題數據”并不是每條都有錯誤,需要人工逐條查看。此外,程序校驗的局限還在于無法發現“軟傷”———由于編目員知識更新不及時、編目規則不清楚所造成的錯誤。
2常見錯誤解析
國家圖書館通過常規地毯式排查,共發現各類期刊數據錯誤351條;通過程序校驗系統核查,共發現硬傷856處,其中出版地與出版國別代碼問題數據742條,期刊格式問題數據114條,現將幾類主要錯誤加以分析。GB/T3792.3—2009《文獻著錄第3部分:連續性資源》規定:“當連續出版物發生主要變化時,視發生主要變化的資源為新資源,需要另行著錄”。因此,是否為“主要變化”,是編目員新編數據正確與否的依據。如果同一正題名下期刊分多個版本出版,一段時間后其中某一版本更換了副題名,按照新標準應新編書目數據。但有些編目員未新編數據,只是在附注字段進行描述。以《湖北教育》為例:該刊1966年創刊,創刊半年之后休刊,于1973年復刊。2002年,該刊按“教育教學”和“政務宣傳”兩個內容出版,其中“教育教學”一直正常出版,“政務宣傳”于2007年更名為“時政新聞”,“時政新聞”又于2009年更名為“綜合資訊”。在實際操作中,編目人員將上述樣例中的第3、4、5三條數據省略為一條數據,只在3XX字段做附注說明,其錯誤做法如下:2001#$a湖北教育$i綜合資訊304##$a2007年前小標題曾為:政務宣傳304##$a2009年no.12前小標題曾為:時政新聞這個錯誤使得期刊的發展演變關系無法通過數據展示出來,“政務宣傳”和“時政新聞”從文獻出版鏈條中消失。按照文獻編目規則和新的國家標準,正確維護后的該期刊應該有5條書目數據,關鍵字段如下:(1)2001#$a湖北教育446#1$12001#$a湖北教育$i教育教學446#1$12001#$a湖北教育$i政務宣傳(2)2001#$a湖北教育$i教育教學431#1$12001#$a湖北教育(3)2001#$a湖北教育$i政務宣傳431#1$12001#$a湖北教育440#1$12001#$a湖北教育$i時政新聞(4)2001#$a湖北教育$i時政新聞430#1$12001#$a湖北教育$i政務宣傳440#1$12001#$a湖北教育$i綜合資訊(5)2001#$a湖北教育$i綜合資訊430#1$12001#$a湖北教育$i時政新聞再以《青年文學》為例:該刊于1982年創刊,于2003年按分成“A版”“B版”出版,編目人員分別以“A版”和“B版”新編兩條數據,并同《青年文學》進行了鏈接。其中“B版”于2006年???,“A版”繼續出版一年后于2008年改為無“A版”字樣出版,也就是變成了新的“青年文學”(理解為改回原“青年文學”亦可)。按照編目規則,需新著錄一條編目數據,但編目員沒有進行新編而是更改了2001#$a,其做法如下:2001#$a青年文學207#0$a2003,no.1(2003,1)-=總241-304##$a小標題曾為A版431#1$12001#$a青年文學這種做法使得平行出版的兩條數據“青年文學•A版”和“青年文學•B版”無法同時被檢索到,檢索后只能獲得“B版”的數據及館藏信息,“A版”的相關內容被掩蓋了,由“青年文學•A版”再到“青年文學”這一繼承關系也未被體現。但由于新國家標準中也提及“若無法確定資源的題名或版本的改變是主要變化還是次要變化,按次要變化處理”,所以后續編目員未對此條數據進行修改。在做頻率維護時,常出現的錯誤是326字段描述性語言與110字段第2個字符不匹配。例如:一個期刊由半月刊改為月刊,編目員只維護了326##$a月刊,但忘記將110的第2個字符由e(半月刊)改為f(月刊)。這個錯誤只是編目員由于一時疏忽導致的“小硬傷”,但另一類錯誤更需要值得重視,這類錯誤多發生在出版混亂的多版本期刊上。這類期刊的出版大致都處于以下狀態:刊社一部分版本公開發行,另外一部分版本只針對行業內部發行;刊社自己出現經營困難,在出版自己期刊的同時將刊號交給其他團隊運作,而這些團隊發行的刊物是非法出版物,不對外公開;國內大多數單位職稱評定“論文”是首要硬件,刊社以“”為商機,專門出一個論文集版本,該版本只針對論文作者做定向發行,不對外公開。對于上述期刊,如果編目員對書目數據維護不及時,某一個版本(如下半月或某一旬)會完全缺失。但有時編目員已經明確了期刊的頻率,卻仍然無法全部入藏所有的版本,面對這種情況,有些編目員在著錄頻率字段時采取了錯誤的做法———把本該著錄的實際頻率著錄成了本館的實際入藏頻率,并在3XX字段進行描述。錯誤樣例如下:326##$a[月刊]315##$a下半月非法出版,未入藏正確的做法是依據實際情況客觀著錄:326##$a半月刊300##$a下半月非法出版編目員不應將入藏情況與編目數據據實著錄相混淆。3XX字段雖然可以自由行文,但只是對CNMARC0~7字段的各個著錄項目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而不是針對自己所在圖書館的收藏進行描述。2.3出版發行地與地區代碼問題人為因素造成的數據“硬傷”在出版發行地與地區代碼錯誤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國內統一刊號著錄在091字段,是非常重要的中文期刊標識號。在期刊編目過程中,102字段$b出版地區代碼(6位數字,后四位為0000)與091字段$a的地區號(2位數字)在一般情況下應該著錄一致,如不一致,即為錯誤。如《光學精密機械》是吉林長春出版的內部資料,吉林省地區代碼為220000,編目員在著錄102字段時鍵入了102##$aCN$b210000(210000為遼寧省的代碼);有些則是將期刊的郵發代號前兩位著錄成了地區代碼,如《今古傳奇》郵發代號為38-83,在著錄102字段時編目員鍵入了102##$aCN$b380000,而行政地區代碼并沒有38這個號段;還有的錯誤是將地區代碼后4位“0”直接著錄在前面,如《廈門特區黨校學報》著錄成了102##$aCN$b000035。這些錯誤均是手誤,通過認真檢查和仔細校對就可以避免。但有些情況下,102字段$b與091字段$a兩者一致卻是錯誤的。早期軍隊出版的期刊,統一刊號的地區代碼均為CN81-XXXX,出版地則分散在全國各地,著錄時應按照實際出版地著錄地區代碼。例如《軍隊政工理論研究》在上海出版發行,原刊號為CN81-5010,但在著錄102字段時,編目人員直接著錄102##$aCN$b810000,而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給出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代碼,810000代表的是香港地區,正確著錄應為102##$aCN$b310000。此外,由于期刊出版發行比較復雜,一些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號源緊張,用異地刊號出版的刊物越來越多,特別是北京地區已啟用了CN10-XXXX刊號,依照格式的相關要求,在著錄時CN地區號(10)與出版地的代碼(11)也應不一致。期刊出版起止年在期刊編目數據中共涉及3個字段,即:通用處理數據100字段中第9~12位字符出版起始年和13~16位字符出版終止年,卷期年月或其他標識項207字段,以及出版發行項210字段的子字段$d?;ビ^三者,就可以判斷著錄是否正確。當一個刊物還在出版發行時,這3個字段的相關著錄不易出錯,但當一個刊物需要做停刊數據維護時,編目員往往忘記修改100字段的出版年2,即第13~16字符還顯示為出版狀態(9999),或者是207字段已做???,而210字段還顯示正在出版。例如下條數據:210##$d1993-207#0$a1993,no.2(1993,6)-2007,no.6(2007,12)=總39-113$av.25,no.1(2008,2)-v.31,no.6(2014,12)=總114-157上述著錄207字段已做封口處理,表明該刊已經停刊,但210子字段的著錄又表明該刊還在出版發行,這就出現了前后矛盾,產生了數據錯誤。
隨著中文期刊非核心業務(拆包分揀、記到加工)逐漸外包,采編人員不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期刊,有些出版信息的變化需要記到人員的反饋或者在進庫房查刊才能更新。如果前期能夠加強記到員的培訓,使采編人員和記到人員能夠及時溝通,就可以把編目員從繁重的全面維護中解放出來。對于“硬傷”性質的錯誤,各圖書館可以引入程序校驗方式進行批量檢查,如上述2.4類型的錯誤就完全無需人工逐條核查,通過程序篩查可以大大提高數據維護的效率。錯誤在所難免,但錯誤產生的原因需要反思。有些錯誤靠認真檢查就可以避免,但有些錯誤則是源于認知問題,是編目知識更新的不夠及時造成的。一個合格的編目員需要數年才能養成,但很多編目員沒有系統學習過《中國文獻編目規則》及《新版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等專業書籍,前人著錄,后人模仿,形成了約定成俗的著錄方式。時代在發展,編目規則和國家標準也在不斷地更新,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編目員養成方式已不能適應現在的編目工作。正如前文所說,期刊每年新增數據不多,大部分工作都是對舊數據進行日常維護。新編數據有審校人員進行把關,但數據維護沒有人進行復查。編目員要樹立正確的期刊維護意識,變被動為主動,要意識到維護不是簡單地見到某一個信息變化就更改某一處,而是應該像編新刊一樣各字段逐一核對,對數據進行全面的梳理。只有這樣,期刊數據維護才是主動的維護、積極的維護,是對原數據進行一次新的“校對”。
茶德思維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自由和諧的人文社會是我國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更為注重的發展方向。作為具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我國對于德育的培養至關重要。各高校秉承黨的指導思想,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和滲透。茶文化便是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傳統文化之一?;诖耍疚闹饕接懥巳宋纳鐣虏璧滤季S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人文社會;茶德;傳統文化;教育
1茶文化人文社會
1.1茶道人本主義
茶道的人本主義是促進人文社會發展的潛在驅動力。在茶道“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下,無論是宏觀下的社會和諧發展,還是微觀角度的人際交往,人本主義都是促進整體社會運作的橋梁。在茶道人本主義下,我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經濟和資本世界影響,堅持自身的人文主義社會理念和社會主義社會道路。在高校學生的教育中,也時刻以人(學生)為主,促進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一方面,高校注重教學設備、基礎硬件等設施的普及,旨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師培養上也以師德為先,旨在培養關心學生全面發展的優秀教師,而非以成績衡量學生的教師。在茶道人本主義的影響下,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走向良性循環的道路,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后,也積極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促進了整體人文社會的發展。
1.2茶德仁愛理論
東漢儒學對文學影響
儒學和文學,同屬于意識形態領域。一個時代的思想和文學,會受到其時期經濟基礎的影響。文學風貌與時代政治、社會經濟和創作主體的關系較為明顯,而與思想和學術的關系則相對隱晦。雖然如此,思想和學術依然是影響文學發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本文以東漢儒學發展變化為線索,論述儒家思想和學術對文學的影響。
自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統治兩漢社會的主流思潮,是兩漢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但儒學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一直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使兩漢儒學思想呈現出復雜的面貌。西漢末年,伴隨著漢王朝地位的岌岌可危,以讖緯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神學思潮,繼承了董仲舒的災瑞之說,以神學理論附會儒家經典,開始侵入到儒學內部。進入東漢初期,儒學面貌就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特征。整個東漢王朝,從初期的儒學面貌發生變化開始,到中期儒學的統治地位產生動搖,到漢末儒學徹底衰頹下去,儒學經過了一個由盛轉衰的發展變化過程,這是一條貫穿東漢社會思潮的主要線索。而由儒學派生的讖緯神學“、自由學派”①以及“漢末子學”,它們或附會儒學,或補充儒學,或修正儒學,這些內容共同形成了東漢儒學的整體風貌。東漢初期,由于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提倡,神學思潮占據社會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必然會與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發生沖突。而東漢初期的今文經學,以追逐利祿為其強大的發展動力,大量的繁瑣解經、饾饤成文之風又導致了今文經學本身陷入僵化,必須尋找生存和發展的突破口。追逐利祿的本性使得今文經學很快向神學靠攏,經學必須依靠神學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神學也需要借助經學,才能將其荒謬的思想和學說正統化、經典化,今文經學因此很快走向神學化的道路。神學化的今文經學是儒學的變異,它產生的是一種學術的怪胎。它通過神化孔子和六經,把孔子塑造成知后世有漢的預言家;通過肢解六經原文,把六經弄成讖緯之書。于是大量關于孔子的預言和六經的緯書充斥于東漢初期的儒學之中,成為東漢初期儒學思想的最主要理論形態。這種變異后的儒學,是儒學的表象,神學的本質。它是兩漢儒學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波折,如果沒有儒學內部的今古文之爭和外部“自由學派”的強烈反對,儒學將在神學思潮的侵襲下面目全非。今文經學的僵化的學風,以及和神學聯姻之后的荒誕思想,必然導致它走向一條沒有出路的死胡洞。在最高統治者的強勢推動之下,它得以占據學術思潮的統治地位,成為東漢初期最主要的學術形態。到了東漢中期,隨著王朝的政權開始走向衰亡,今文經學也就走向了自己的末路。這期間各種各樣的學術思潮,在反對今文經學的過程中應運而生,逐漸占據學術領域的重要地位。
東漢中期,儒學整體上處于內部的自我調整之勢,今文經學趨于衰落,古文經學代之興起,這是儒學自我調整的重要表征。今古文經學在其誕生初期,就由于治學的風格不同存在爭端,只是由于今文經學得到統治者的支持,一直壓倒古文經學,但古文經學因其靈活務實的學風而廣為流傳,也幾度立于學官。尤其是今文經學與神學聯姻之后,古文經學雖也不能完全避免神學思潮,但總體上與神學比較疏離,保持自己學術上的獨立性。到了東漢中期,今文經學退出學術的主要陣地,古文經學代之興起,成為儒學在東漢中期的代表,占據重要的思想地位,并產生廣泛的影響。古文學者與今文學者相比,更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知識,古文經學不拘于今文經學的“家法”、“師法”,轉益多師,具有靈活的傳承關系和廣采博納的學風。古文經學追求對經書本義的正確理解,完全不同于今文經學為迎合統治者和神學思潮而曲解經文、謬申經義。古文經學多從文字訓詁、名物典制入手,力圖達到對經文思想內容的準確把握,這種樸實求真的學風,比較質實可靠,對后世學風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從學術內容上,今文經學以《春秋公羊》為主,以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為主要特色,古文經學以《周禮》為主,拒絕或者疏離神學,由今文經學言災異的特點,而向樸實禮學轉化。從學術風氣上,古文經學由今文經學那種虛妄的作風,轉向求真務實。古文經學就是以這種學術姿態,占據東漢中期學術領域的重要陣地,對東漢社會以及文學創作產生影響。東漢末期,儒學徹底衰落,由此而形成了“戶異議,人殊論”的局面。但思想不能是真空的世界,也不能永遠處于混亂之中,漢末“子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興盛起來。子學的興盛,并沒有完全脫離儒學發展的軌道,但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現出對東漢儒學的反拔。漢末“子學”的典型特征是對時政的批判,它們在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與批判中,構建自己的思想理論。以王符、崔寔、仲長統為代表的漢末子學家,都有代表他們思想成果的專著:《潛夫論》、《政論》、《昌言》。王符掀起了東漢批判思潮,崔寔繼承了王符的思想并有所發展,仲長統則代表了漢末批判思潮的終結。它們都注重理性的分析和哲理的升華,它們的思想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點。漢末“子學”主要繼承中期“自由學派”的學風,哲學上反對神學思潮,體現出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現實上對漢末腐朽的社會進行分析和批判。漢末“子學”雖然尚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們并非簡單的就事論事,而是進行深刻理性的分析,嚴肅的哲學思考,體現出和漢末政論文不同的學術的特征,并對漢末的時代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個社會的思想主潮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尤其是在東漢儒學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文學創作也不同程度的受其影響,出現一些新變的特征。東漢初期,文學以賦體為主,延續著西漢以來的歌頌傳統。隨著上層學術思想發生較大的變化,神學思潮侵襲著整個社會,文學創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東漢初期的詩賦創作,都包含有明顯的神學思想內容,作品引用讖緯祥瑞所占的比重,遠高于西漢時期。這種神學內容在詩賦創作之中,主要用來歌頌大漢盛世以及帝王的“天命神授”,這是神學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的主要表現。今文經學雖然與神學融合,但儒學的根本屬性并沒有完全喪失,依然以其強大的慣性力量影響到文學創作,主要表現在文學作品在歌頌帝王的時候,特別注重發揚他們在禮樂文化方面的功業,將帝王塑造成文化的創造者和儒家圣賢的形象。這些禮樂文化,無外乎儒家的仁政、德治、教化等內容,實行仁政德治的帝王,具有儒學和神學的雙重特征。東漢初期的詩賦,集中描繪帝王的祥瑞征兆和禮樂教化,正是東漢初期的儒學神學化影響文學的表現。
東漢中期,隨著今古文經學此消彼長,文學面貌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具體來說,今文經學的衰落,使受儒家神學化桎梏的漢代文學,獲得了一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主要表現是詩賦向抒情化的文學本質回歸。由東漢初期的“理勝于情”的述志賦,向純粹吟詠人生況味的抒情小賦轉化,這是漢末文學變革的前奏。古文經學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增加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蘊,也使文學作品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廣大的知識容量。東漢末期,儒學整體走向衰落,對文學創作產生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漢代文學幾百年的發展,一直籠罩在儒學的光環之下。失去儒學制約的文學創作,并非文學作品的內容中儒家思想的消亡,而是文學創作沒有了儒家教條的束縛,以各種方式加快了向文學本位回歸的步伐。具體來說,儒學衰微首先影響到儒者本人,儒者完成了向文士轉化的過程,并逐漸向才情和藝術的方向發展,這為漢末儒學的變革準備了主觀上的條件。漢末各體文學的繁盛,是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它們與儒學衰微也有一定的關系,它們大體遵循“儒學陵替,文風趨華”的整體趨勢,但不同的文體發展變化也顯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有的文體甚至出現反向逆動的情況,這種現象應該與文體內部的發展規律有關。儒學衰微所引起的漢末文學的變化,在詩賦體裁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它是儒學變化所引起的文學變化的主要體現。儒學衰微導致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減弱,詩賦的創作也從這種束縛中跳出來,以各種方式回歸文學的道路。對于詩歌來說,最大的變化是抒情的增強。詩歌創作逐漸脫離儒教的影響,表達內心喜怒哀樂的真實感受?!豆旁娛攀住纷鳛闈h末抒情詩最高成就的代表,就是詩歌抒情增強的集中體現。脫離了儒家教化之后的“詩言志”,真正回到了詩歌抒情的本質特征。由此也帶來詩歌表現形式和詩風相應的變化,使詩歌最終取代賦體而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它帶給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中國文學由此走上了以詩歌創作為主體的道路,抒情也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征。對于漢賦來說,占領文壇主流兩百年的漢大賦基本衰落,賦體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新變,在東漢中期題材擴大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了遠離儒教影響的幾種題材,并表現出不同以往的藝術特征。辭賦可以批判社會,可以寫艷情,寫新婚,寫美女,寫游戲,情感抒發出自內心而非大賦的因文造情,為后世種類繁多的抒情賦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漢末文學的這種變化,都是在儒學衰落之后,由于文學自身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在漢末儒學衰落的大背景下,“子學”的興盛是伴隨著儒學的衰落?!白訉W”的發展作為一種學術的系統還不夠成熟,它對文學的影響只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明顯的體現。由于“子學”和漢末政論的內容都是基于對漢末社會的批判,所以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同受漢末社會現實的影響,漢末“子學”的政治思想以批判和改良為主,對現實政治和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改良方法。如重視國君的地位和作用,認為這是社會變革的關鍵所在;希望國君能夠任用賢臣,疏遠小人,以達到國家中興。漢末政論文的批判現實雖然激烈,但也是出于維護政權而不是改變的目的,其矛頭也是首先指向國君,既譴責了國君忠奸不分、揚惡罰善的昏聵行為,也依然對國君寄托了希望,向國君推薦賢臣,希望國君重用他們,以挽救危難中的國家和社會。這是二者基本相似的地方;漢末政論文的批判方式,較多以災異發端,具有明顯的荒誕性,所以才會出現政論家以其政論文中多災異而免罪的怪事。漢末子學家則在冷靜觀察歷史和現實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批判理論,從而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這是二者完全不同的地方,其因在于漢末“子學”繼承和發展了東漢“自由學派”的思想,反對天命神學論,而漢末政論文還延續漢初政論以災異推演政治的風氣。同樣是針對漢末社會,“子學”和政論文的批判方式卻完全不同?!白訉W”和政論文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關系,漢末子學會影響到政論文的思想和內容,而政論文也會促進漢末子學在政治理論上的構建;漢末子學和政論文在漢末政治社會的背景之下,既獨立平行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補充,共同促進。
儒學對于文學影響的強弱,往往取決于儒學是否成為“官學”。儒學一旦成為官方文化的代表,對文學影響比較明顯;一旦失去官方文化的地位,對文學影響便隱微。東漢一代的儒學和文學之間的關系,也呈現出這樣的態勢。東漢初期,神學思潮具有強大的官方支持,不但侵入到儒學內部,改變了此期儒學的面貌,而且對此期的文學創作帶來極為明顯的影響。讖緯神學本是荒誕的學說,但王莽、劉秀都依靠它們走向政治舞臺,于是他們在掌握皇權之后,以國家的意志將讖緯神學頒行天下,以為天下法則。正是因為有最高統治者的強勢推動,神學思潮得以充斥整個漢初的社會。儒學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得不迎合統治階級的意志,向神學靠攏,乃至和神學融為一體。讖緯神學就這樣在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推動之下,占據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地位。當然,儒學根本的屬性還沒有完全異化,也還能以其長期的慣性力量,影響到文學的創作,這個時期的文學就帶有儒學和神學的雙重特征,儒學和文學的關系就很密切。到了東漢中期,隨著國家政權開始衰落,儒學也失去了強大的支持力量,一些在民間流傳的思潮就開始占據學術的陣地,為了這一社會思潮的變化,儒學就進入內部的自我調整時期。以揚雄、桓譚、王充為代表的“自由學派”,他們的思想本身就反對代表官方意志的神學和經學,屬于“民間學術”,根本不可能得到官方的支持,還可能受到官方的壓制,桓譚為此幾乎送掉了性命,但它們在反對今文經學、推動今文經學走向衰落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學的這種變化,使之失去了對文學的直接干預力量,因此儒學對文學的影響就沒有東漢初期那樣顯著。到了東漢末年,國家政權頻臨滅亡,儒學完全失去了對國家社會和士人的影響力,也就無可救藥的衰頹下去,受到儒學思想長期控制的文學創作,因為這種控制力量的完全衰落,爆發出文學自身的力量,而煥發出全新的光彩。完全失去官方支持力量的儒家思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對文學創作的控制影響的能力,漢末文學以各種方式向文學本位回歸。漢末“子學”以批判時政為主要思想內涵,完全是一種“民間學術”了,更不可能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撐,而此時漢室政權已經走向了滅亡的邊緣,任何思想和意識形態都無法挽救其覆滅的命運,只能等待新的政權和思想取而代之。
東漢儒學變化對文學影響
儒學和文學,同屬于意識形態領域。一個時代的思想和文學,會受到其時期經濟基礎的影響。文學風貌與時代政治、社會經濟和創作主體的關系較為明顯,而與思想和學術的關系則相對隱晦。雖然如此,思想和學術依然是影響文學發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本文以東漢儒學發展變化為線索,論述儒家思想和學術對文學的影響。
自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統治兩漢社會的主流思潮,是兩漢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但儒學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一直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使兩漢儒學思想呈現出復雜的面貌。西漢末年,伴隨著漢王朝地位的岌岌可危,以讖緯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神學思潮,繼承了董仲舒的災瑞之說,以神學理論附會儒家經典,開始侵入到儒學內部。進入東漢初期,儒學面貌就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特征。整個東漢王朝,從初期的儒學面貌發生變化開始,到中期儒學的統治地位產生動搖,到漢末儒學徹底衰頹下去,儒學經過了一個由盛轉衰的發展變化過程,這是一條貫穿東漢社會思潮的主要線索。而由儒學派生的讖緯神學“、自由學派”①以及“漢末子學”,它們或附會儒學,或補充儒學,或修正儒學,這些內容共同形成了東漢儒學的整體風貌。東漢初期,由于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提倡,神學思潮占據社會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必然會與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發生沖突。而東漢初期的今文經學,以追逐利祿為其強大的發展動力,大量的繁瑣解經、饾饤成文之風又導致了今文經學本身陷入僵化,必須尋找生存和發展的突破口。追逐利祿的本性使得今文經學很快向神學靠攏,經學必須依靠神學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神學也需要借助經學,才能將其荒謬的思想和學說正統化、經典化,今文經學因此很快走向神學化的道路。神學化的今文經學是儒學的變異,它產生的是一種學術的怪胎。它通過神化孔子和六經,把孔子塑造成知后世有漢的預言家;通過肢解六經原文,把六經弄成讖緯之書。于是大量關于孔子的預言和六經的緯書充斥于東漢初期的儒學之中,成為東漢初期儒學思想的最主要理論形態。這種變異后的儒學,是儒學的表象,神學的本質。它是兩漢儒學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波折,如果沒有儒學內部的今古文之爭和外部“自由學派”的強烈反對,儒學將在神學思潮的侵襲下面目全非。今文經學的僵化的學風,以及和神學聯姻之后的荒誕思想,必然導致它走向一條沒有出路的死胡洞。在最高統治者的強勢推動之下,它得以占據學術思潮的統治地位,成為東漢初期最主要的學術形態。到了東漢中期,隨著王朝的政權開始走向衰亡,今文經學也就走向了自己的末路。這期間各種各樣的學術思潮,在反對今文經學的過程中應運而生,逐漸占據學術領域的重要地位。東漢中期,儒學整體上處于內部的自我調整之勢,今文經學趨于衰落,古文經學代之興起,這是儒學自我調整的重要表征。今古文經學在其誕生初期,就由于治學的風格不同存在爭端,只是由于今文經學得到統治者的支持,一直壓倒古文經學,但古文經學因其靈活務實的學風而廣為流傳,也幾度立于學官。尤其是今文經學與神學聯姻之后,古文經學雖也不能完全避免神學思潮,但總體上與神學比較疏離,保持自己學術上的獨立性。到了東漢中期,今文經學退出學術的主要陣地,古文經學代之興起,成為儒學在東漢中期的代表,占據重要的思想地位,并產生廣泛的影響。古文學者與今文學者相比,更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知識,古文經學不拘于今文經學的“家法”、“師法”,轉益多師,具有靈活的傳承關系和廣采博納的學風。古文經學追求對經書本義的正確理解,完全不同于今文經學為迎合統治者和神學思潮而曲解經文、謬申經義。古文經學多從文字訓詁、名物典制入手,力圖達到對經文思想內容的準確把握,這種樸實求真的學風,比較質實可靠,對后世學風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從學術內容上,今文經學以《春秋公羊》為主,以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為主要特色,古文經學以《周禮》為主,拒絕或者疏離神學,由今文經學言災異的特點,而向樸實禮學轉化。從學術風氣上,古文經學由今文經學那種虛妄的作風,轉向求真務實。古文經學就是以這種學術姿態,占據東漢中期學術領域的重要陣地,對東漢社會以及文學創作產生影響。東漢末期,儒學徹底衰落,由此而形成了“戶異議,人殊論”的局面。但思想不能是真空的世界,也不能永遠處于混亂之中,漢末“子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興盛起來。子學的興盛,并沒有完全脫離儒學發展的軌道,但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現出對東漢儒學的反拔。漢末“子學”的典型特征是對時政的批判,它們在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與批判中,構建自己的思想理論。以王符、崔寔、仲長統為代表的漢末子學家,都有代表他們思想成果的專著:《潛夫論》、《政論》、《昌言》。王符掀起了東漢批判思潮,崔寔繼承了王符的思想并有所發展,仲長統則代表了漢末批判思潮的終結。它們都注重理性的分析和哲理的升華,它們的思想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點。漢末“子學”主要繼承中期“自由學派”的學風,哲學上反對神學思潮,體現出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現實上對漢末腐朽的社會進行分析和批判。漢末“子學”雖然尚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們并非簡單的就事論事,而是進行深刻理性的分析,嚴肅的哲學思考,體現出和漢末政論文不同的學術的特征,并對漢末的時代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個社會的思想主潮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尤其是在東漢儒學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文學創作也不同程度的受其影響,出現一些新變的特征。東漢初期,文學以賦體為主,延續著西漢以來的歌頌傳統。隨著上層學術思想發生較大的變化,神學思潮侵襲著整個社會,文學創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東漢初期的詩賦創作,都包含有明顯的神學思想內容,作品引用讖緯祥瑞所占的比重,遠高于西漢時期。這種神學內容在詩賦創作之中,主要用來歌頌大漢盛世以及帝王的“天命神授”,這是神學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的主要表現。今文經學雖然與神學融合,但儒學的根本屬性并沒有完全喪失,依然以其強大的慣性力量影響到文學創作,主要表現在文學作品在歌頌帝王的時候,特別注重發揚他們在禮樂文化方面的功業,將帝王塑造成文化的創造者和儒家圣賢的形象。這些禮樂文化,無外乎儒家的仁政、德治、教化等內容,實行仁政德治的帝王,具有儒學和神學的雙重特征。東漢初期的詩賦,集中描繪帝王的祥瑞征兆和禮樂教化,正是東漢初期的儒學神學化影響文學的表現。東漢中期,隨著今古文經學此消彼長,文學面貌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具體來說,今文經學的衰落,使受儒家神學化桎梏的漢代文學,獲得了一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主要表現是詩賦向抒情化的文學本質回歸。由東漢初期的“理勝于情”的述志賦,向純粹吟詠人生況味的抒情小賦轉化,這是漢末文學變革的前奏。古文經學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增加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蘊,也使文學作品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廣大的知識容量。東漢末期,儒學整體走向衰落,對文學創作產生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漢代文學幾百年的發展,一直籠罩在儒學的光環之下。失去儒學制約的文學創作,并非文學作品的內容中儒家思想的消亡,而是文學創作沒有了儒家教條的束縛,以各種方式加快了向文學本位回歸的步伐。具體來說,儒學衰微首先影響到儒者本人,儒者完成了向文士轉化的過程,并逐漸向才情和藝術的方向發展,這為漢末儒學的變革準備了主觀上的條件。漢末各體文學的繁盛,是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它們與儒學衰微也有一定的關系,它們大體遵循“儒學陵替,文風趨華”的整體趨勢,但不同的文體發展變化也顯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有的文體甚至出現反向逆動的情況,這種現象應該與文體內部的發展規律有關。儒學衰微所引起的漢末文學的變化,在詩賦體裁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它是儒學變化所引起的文學變化的主要體現。儒學衰微導致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減弱,詩賦的創作也從這種束縛中跳出來,以各種方式回歸文學的道路。對于詩歌來說,最大的變化是抒情的增強。詩歌創作逐漸脫離儒教的影響,表達內心喜怒哀樂的真實感受?!豆旁娛攀住纷鳛闈h末抒情詩最高成就的代表,就是詩歌抒情增強的集中體現。脫離了儒家教化之后的“詩言志”,真正回到了詩歌抒情的本質特征。由此也帶來詩歌表現形式和詩風相應的變化,使詩歌最終取代賦體而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它帶給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中國文學由此走上了以詩歌創作為主體的道路,抒情也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征。對于漢賦來說,占領文壇主流兩百年的漢大賦基本衰落,賦體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新變,在東漢中期題材擴大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了遠離儒教影響的幾種題材,并表現出不同以往的藝術特征。辭賦可以批判社會,可以寫艷情,寫新婚,寫美女,寫游戲,情感抒發出自內心而非大賦的因文造情,為后世種類繁多的抒情賦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漢末文學的這種變化,都是在儒學衰落之后,由于文學自身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在漢末儒學衰落的大背景下,“子學”的興盛是伴隨著儒學的衰落?!白訉W”的發展作為一種學術的系統還不夠成熟,它對文學的影響只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明顯的體現。由于“子學”和漢末政論的內容都是基于對漢末社會的批判,所以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同受漢末社會現實的影響,漢末“子學”的政治思想以批判和改良為主,對現實政治和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改良方法。如重視國君的地位和作用,認為這是社會變革的關鍵所在;希望國君能夠任用賢臣,疏遠小人,以達到國家中興。漢末政論文的批判現實雖然激烈,但也是出于維護政權而不是改變的目的,其矛頭也是首先指向國君,既譴責了國君忠奸不分、揚惡罰善的昏聵行為,也依然對國君寄托了希望,向國君推薦賢臣,希望國君重用他們,以挽救危難中的國家和社會。這是二者基本相似的地方;漢末政論文的批判方式,較多以災異發端,具有明顯的荒誕性,所以才會出現政論家以其政論文中多災異而免罪的怪事。漢末子學家則在冷靜觀察歷史和現實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批判理論,從而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這是二者完全不同的地方,其因在于漢末“子學”繼承和發展了東漢“自由學派”的思想,反對天命神學論,而漢末政論文還延續漢初政論以災異推演政治的風氣。同樣是針對漢末社會,“子學”和政論文的批判方式卻完全不同。“子學”和政論文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關系,漢末子學會影響到政論文的思想和內容,而政論文也會促進漢末子學在政治理論上的構建;漢末子學和政論文在漢末政治社會的背景之下,既獨立平行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補充,共同促進。
儒學對于文學影響的強弱,往往取決于儒學是否成為“官學”。儒學一旦成為官方文化的代表,對文學影響比較明顯;一旦失去官方文化的地位,對文學影響便隱微。東漢一代的儒學和文學之間的關系,也呈現出這樣的態勢。東漢初期,神學思潮具有強大的官方支持,不但侵入到儒學內部,改變了此期儒學的面貌,而且對此期的文學創作帶來極為明顯的影響。讖緯神學本是荒誕的學說,但王莽、劉秀都依靠它們走向政治舞臺,于是他們在掌握皇權之后,以國家的意志將讖緯神學頒行天下,以為天下法則。正是因為有最高統治者的強勢推動,神學思潮得以充斥整個漢初的社會。儒學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得不迎合統治階級的意志,向神學靠攏,乃至和神學融為一體。讖緯神學就這樣在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推動之下,占據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地位。當然,儒學根本的屬性還沒有完全異化,也還能以其長期的慣性力量,影響到文學的創作,這個時期的文學就帶有儒學和神學的雙重特征,儒學和文學的關系就很密切。到了東漢中期,隨著國家政權開始衰落,儒學也失去了強大的支持力量,一些在民間流傳的思潮就開始占據學術的陣地,為了這一社會思潮的變化,儒學就進入內部的自我調整時期。以揚雄、桓譚、王充為代表的“自由學派”,他們的思想本身就反對代表官方意志的神學和經學,屬于“民間學術”,根本不可能得到官方的支持,還可能受到官方的壓制,桓譚為此幾乎送掉了性命,但它們在反對今文經學、推動今文經學走向衰落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學的這種變化,使之失去了對文學的直接干預力量,因此儒學對文學的影響就沒有東漢初期那樣顯著。到了東漢末年,國家政權頻臨滅亡,儒學完全失去了對國家社會和士人的影響力,也就無可救藥的衰頹下去,受到儒學思想長期控制的文學創作,因為這種控制力量的完全衰落,爆發出文學自身的力量,而煥發出全新的光彩。完全失去官方支持力量的儒家思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對文學創作的控制影響的能力,漢末文學以各種方式向文學本位回歸。漢末“子學”以批判時政為主要思想內涵,完全是一種“民間學術”了,更不可能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撐,而此時漢室政權已經走向了滅亡的邊緣,任何思想和意識形態都無法挽救其覆滅的命運,只能等待新的政權和思想取而代之。
儒學和文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透過這種現象,能夠看到一代思想主潮的發展演變與文學發展演變的內在聯系,揭示文學發展變化的社會動因。而儒學對文學的影響結果,很難以好或壞來評判。東漢文學逐漸脫離了儒學的影響,至漢末呈現出全新的文學風貌,似乎是儒學制約了文學的發展。但儒學深厚的思想內涵,能夠直接影響到文學作品的精神,這是作品的“文學描寫”難以完成的。袁行霈先生云:“文學適合儒家思想,出現過許多優秀的作家,如杜甫、韓愈、白居易、陸游等。文學部分離開儒家思想,也出現過許多優秀作家,如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雹诰_地揭示了儒學和文學之間的關系。文學部分離開儒家思想的時候,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也不可能是真空的世界,它必然又有另外類型的思想來填充,如陶淵明、李白、蘇軾,他們的作品都呈現出超然物外、通達人生的道家色彩,曹雪芹《紅樓夢》則表現出佛教“萬事皆空”的思想理念。文學無論是“文以載道”,還是“獨抒性靈”,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礎之上,一種時代思想主潮必然對文學產生或隱或顯的影響。
高中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摘要]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突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彌補國家課程不足的問題上具有巨大意義和價值。文章將在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著力探索和研究基于政治認同素養的高中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關鍵詞]政治認同;高中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當前,我們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時刻考驗著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開發高中政治校本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提高政治教學的靈活性、開放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素質提升。
一、政治認同與校本課程的界定
11.政治認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里把政治認同列在了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首位。新課標還明確指出,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2.校本課程新課標在“對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中提出:學校要發揮教師課程資源建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教師根據當地實際,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有效實施創造有利條件。筆者認為,有效、合理地開發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必要的補充,是新課標理念的重要體現。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是指由實施課程的學校自己決策、自己設計的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國家制定統一標準開設的課程)、地方課程(結合地方特色開設的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彌補國家課程不足的問題上具有巨大意義和價值。
二、政治認同素養培養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內刊參考文獻格式常見著錄錯誤分析
摘要:文后所列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主要內容之一,國家標準規定了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高職院校內刊學術論文參考文獻著錄存在5種常見錯誤,包括:文獻類型標識代號、期刊論文格式、專著格式、學位論文保存地點、會議論文格式等著錄錯誤。分析了這5種常見錯誤,給出正確示例。最后,指出高職內刊避免參考文獻著錄錯誤的應對措施和策略。
關鍵詞:內部學術期刊;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常見錯誤
一、前言
多數高職院校都辦有學術期刊,且大部分為內刊。內刊為本校教職工提供了學術交流平臺,通常還免費贈送兄弟院?;虿糠謭D書館,因此其交流、傳播范圍也較大。主管部門對內刊質量有嚴格規定,所刊學術論文,既要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標準要求,又要保證具有一定學術水平。調查研究發現,多數內刊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不夠規范,甚至存在明顯錯誤,不符合GB/T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以下簡稱“GB/T7714”)的規定。為此,本文根據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1-6],并結合高職院校內刊編輯實踐,對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常見錯誤進行解析,并給出部分示例,供廣大作者撰寫論文著錄文獻時參考。
二、參考文獻著錄常見錯誤解析
(一)文獻類型標識代號錯誤.GB/T7714規定的常見文獻類型標識代號為:專著(或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部分作者?;煜龝h論文、論文匯編、學位論文、報告或標準,錯誤著錄或未著錄文獻類型標識代號。會議論文C包括各類學術研討會、交流會等會議論文集中析出的單篇論文,匯編G通常指非會議論文集(可以是多位作者,也可以是個人作者)中析出的單篇論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關于高職教育教學類、時政研究類學術論文也常引用政策、法律、法規等文件,其文獻類型標識代號也為S。(二)期刊論文著錄格式錯誤.GB/T7714規定期刊論文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篇名[J].期刊名稱:其他信息,年,卷(期):起訖頁碼.高職內刊參考文獻中,期刊論文著錄格式的常見錯誤如下。1.“作者”著錄格式錯誤3位以下(含3位)作者,需要著錄所有作者;3位以上作者,只著錄前3位作者,后面加“等”(中文)或“etal”(英文)。對外文作者,按規定,姓在前名在后且姓大寫,名可用縮略形式。2.“期刊其他信息”著錄格式錯誤很多大學學報分為“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工學版”或“醫學版”等,其著錄格式為:“XX大學學報:XX版”,而不是“XX學報(XX版)”?!吨袊茖W》也分很多輯,包括“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化學”等輯,其著錄格式為:“中國科學:數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等。Nature和Science有很多子刊,但子刊名稱前不用加冒號。3.“年卷期”著錄格式錯誤某些期刊(比如國內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未設置卷數,這種情況不著錄卷。多數期刊按年分卷,但對于并非月刊的期刊,其出版月份與期數不一致,常有作者錯誤地將出版月份作為期。某些國外期刊每年出版多卷,如每卷不設期,這種情況不著錄期;如每卷不是單獨設期,而是連續編期(比如著名期刊Science只有總期數),這種情況就著錄總期數。4.不著錄起訖頁碼常有作者引用二手文獻或網絡文獻,因其信息不全,往往未著錄起訖頁碼。作者應當查閱原始紙質文獻,或者借助期刊自身網站和知網、萬方、維普、百度學術等網絡資源,檢索文獻準確信息。以下列舉兩個正確示例:[1]張盾.馬克思與生態文明的政治哲學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18(12):4-25.[2]宣益民,李強,張平.高溫條件下的固-固界面接觸熱阻測試方法與系統[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9,49(5):491-500.(三)專著或教材著錄格式錯誤.GB/T7714規定專著(或普通圖書,包括教材)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書名[M].其他責任者(任選).版本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起訖頁碼.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第1版著作,無需著錄版本信息;對于譯著,“其他責任者”是指譯者(與“作者”信息處理方式一致。若為3位以上作者,只列3位,后面加“等”)。部分作者常在專著的作者后加“著”,在教材的作者后加“主編”,也有作者將譯著的作者、譯者放在一起,還有作者不著錄出版地,這些均屬格式錯誤。另外,國外某些大型出版商(比如Springer)可能在多地設有分支機構,因此引用這些機構出版的著作,也要認真查閱原著的出版地并正確著錄。以下列舉兩個正確示例:[1]馮琦.線性代數導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5.[2]田海.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M].劉平,王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3.(四)學位論文著錄格式錯誤.GB/T7714規定學位論文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授位年份:引用起訖頁碼.因部分授位單位(大學或研究機構)多地培養研究生,國外某些大學有多所分校,常有作者不著錄學位論文保存地點(指城市)或著錄地點錯誤;也有作者畫蛇添足在保存單位后邊加上“學位論文”字樣。正確示例如下:[1]DAIJS.ScrewImageSpaceandItsApplicationtoRoboticGrasping[D].Manchester:UniversityofSalford,1993:1-8.(五)會議論文著錄格式錯誤.GB/T7714規定會議論文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篇名[C]//論文集編者.會議論文集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訖頁碼.會議論文著錄格式較復雜,是內刊論文參考文獻著錄中格式出錯最多的文獻類型。常有作者引用來自網絡或其他文獻(即二手轉引)的國內外會議論文,僅知會議名稱,不知論文集編者、出版地或出版者等信息。這種情況下,作者應盡可能查找相關會議信息,如無責任者或確實無法查找責任者,此項可以省略;如無法查找出版地,可著錄[出版地不詳](中文)或[S.l.](英文);如無法查找出版者,可著錄[出版者不詳](中文)或[s.n.](英文)。正確示例如下:[1]ZSOMBOR-MURRARYP,GFRERRERA.3Rwristpositioning:Aclassicalproblemanditsgeometricbackground[C]//KECSKEMÉTHYA,MÜLLERA.ComputationalKinematics:Proceedingsofthe5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ComputationalKinematics.Berlin:Springer,2009,17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