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損失評估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7:37: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漁業損失評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方案
第一條為了及時有效地開展我縣水上漁業生產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漁業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適用于我縣水上漁業養殖生產、捕撈生產中出現的險情、事故救助工作,以及重、特大漁業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
第三條縣政府成立連城縣漁業生產事故應急救援處置領導小組,組長由縣政府分管漁業的副縣長擔任,副組長由縣畜牧獸醫水產局局長擔任,成員由縣畜牧獸醫水產局、安監局、交通局、旅游事業局、環保局、財政局、衛生局、公安局、民政局等單位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畜牧獸醫水產局,主任由畜牧獸醫水產局分管領導擔任。各成員單位要指定負責日常聯絡工作的人員。
第四條縣漁業生產事故應急救援處置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在縣政府的領導下,統一組織協調成員單位對重、特大漁業險情、事故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主要職責:
(一)組織并實施重、特大漁業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預案;
(二)統一調配施救人員、船舶、物資、器材等;
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現代漁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管轄范圍內從事漁業養殖與增殖及其他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漁業養殖與增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水域環境和生態安全,促進漁業養殖與增殖的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本轄區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負總責。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漁業養殖與增殖的相關管理工作。
漁業養殖增殖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現代漁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管轄范圍內從事漁業養殖與增殖及其他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漁業養殖與增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水域環境和生態安全,促進漁業養殖與增殖的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本轄區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負總責。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工作。
漁業養殖與增殖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現代漁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管轄范圍內從事漁業養殖與增殖及其他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漁業養殖與增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水域環境和生態安全,促進漁業養殖與增殖的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本轄區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負總責。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工作。
省農業局工作報告
農業是個弱質產業,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雙重約束,特別是在現階段,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一場大災大難,就會給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我省地處南北過渡地帶,高溫熱害、低溫凍害、暴風暴雨、病蟲災害發生的頻率比其他地區要高得多。一旦受到大的自然災害,不僅直接影響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還將影響其它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市場化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分散、化解現代農業經營風險,有利于提高農業災后恢復生產的能力,緩解農民“多年致富、一災致貧”的難題。
近年來,國務院決定開展政策性“三農”保險工作,這是黨和政府繼減免農業稅與各項農業補貼政策以后,出臺的又一項重大支農惠農政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專題研究,專門部署,充分體現了對“三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我們農業部門迅速行動,積極配合。目前我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有關工作情況如下。
一、開展農業保險的基本情況
一是精心部署,全面推進能繁母豬保險工作。去年,中央決定在我省開展能繁母豬保險試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20*年8月13日,省長辦公會專題研究了能繁母豬保險工作。根據省長辦公會議紀要,我廳會同財政、保監局等部門,成立工作協調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我廳還組織相關專家,多次深入試點縣市,聽取基層部門和養豬大戶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制定了《關于開展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農業部門作為牽頭單位,負責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的協調組織及防疫與技術鑒定工作。各級畜牧獸醫部門積極加強與財政、保險部門的溝通協作,認真提供能繁母豬存量、防疫、免疫、災害疾病死亡等情況,協助保險機構做好鑒定、標識、理賠工作,協助推進能繁母豬保險工作。
能繁母豬每頭保險金額1000元,保費60元,費率6%。其中中央補貼30元,省財政補貼18元,農戶承擔12元。在各級農業、畜牧、財政部門和人保財險、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基本上做到了能保盡保。截止今年10月31日,全省所有縣、市、區都完成了能繁母豬保險工作,共有1773999頭能繁母豬參保。按照保險政策,中央財政補貼資金5322萬元和省級財政補貼資金3193萬元,已全部到位。此期間,全省參保能繁母豬共死亡75271頭,保險公司全額理賠7529萬元。通過能繁母豬保險,養殖戶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了養豬的積極性。養殖戶紛紛表示,黨的惠農政策真正落到了實處。
二是提前準備,認真做好水稻保險試點工作。今年初,財政部決定將我省納入水稻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為了搞好這項工作,我廳會同財政廳、保監局、人保財險、中華聯合等保險公司,迅速邀請武漢、監利、棗陽、京山等縣市以及大型種業公司和部分種植業大戶,就水稻保險的保險金額、保險費率、保險責任、運作方式、理賠標準等內容進行了研究和磋商,進一步修改完善了我省水稻實施方案。還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水稻等品種的參保意愿進行了調查摸底,及時匯總上報全省意向性參保水稻面積,協助做好基礎性工作,會同省財政廳、湖北保監局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全省水稻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出臺了水稻保險試點實施方案。
農業保險工作報告
農業是個弱質產業,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雙重約束,特別是在現階段,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一場大災大難,就會給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我省地處南北過渡地帶,高溫熱害、低溫凍害、暴風暴雨、病蟲災害發生的頻率比其他地區要高得多。一旦受到大的自然災害,不僅直接影響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還將影響其它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市場化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分散、化解現代農業經營風險,有利于提高農業災后恢復生產的能力,緩解農民“多年致富、一災致貧”的難題。
近年來,國務院決定開展政策性“三農”保險工作,這是黨和政府繼減免農業稅與各項農業補貼政策以后,出臺的又一項重大支農惠農政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專題研究,專門部署,充分體現了對“三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我們農業部門迅速行動,積極配合。目前我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有關工作情況如下。
一、開展農業保險的基本情況
一是精心部署,全面推進能繁母豬保險工作。去年,中央決定在我省開展能繁母豬保險試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2007年8月13日,省長辦公會專題研究了能繁母豬保險工作。根據省長辦公會議紀要,我廳會同財政、保監局等部門,成立工作協調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我廳還組織相關專家,多次深入試點縣市,聽取基層部門和養豬大戶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制定了《關于開展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農業部門作為牽頭單位,負責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的協調組織及防疫與技術鑒定工作。各級畜牧獸醫部門積極加強與財政、保險部門的溝通協作,認真提供能繁母豬存量、防疫、免疫、災害疾病死亡等情況,協助保險機構做好鑒定、標識、理賠工作,協助推進能繁母豬保險工作。
能繁母豬每頭保險金額1000元,保費60元,費率6%。其中中央補貼30元,省財政補貼18元,農戶承擔12元。在各級農業、畜牧、財政部門和人保財險、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基本上做到了能保盡保。截止今年10月31日,全省所有縣、市、區都完成了能繁母豬保險工作,共有1773999頭能繁母豬參保。按照保險政策,中央財政補貼資金5322萬元和省級財政補貼資金3193萬元,已全部到位。此期間,全省參保能繁母豬共死亡75271頭,保險公司全額理賠7529萬元。通過能繁母豬保險,養殖戶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了養豬的積極性。養殖戶紛紛表示,黨的惠農政策真正落到了實處。
二是提前準備,認真做好水稻保險試點工作。今年初,財政部決定將我省納入水稻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為了搞好這項工作,我廳會同財政廳、保監局、人保財險、中華聯合等保險公司,迅速邀請武漢、監利、棗陽、京山等縣市以及大型種業公司和部分種植業大戶,就水稻保險的保險金額、保險費率、保險責任、運作方式、理賠標準等內容進行了研究和磋商,進一步修改完善了我省水稻實施方案。還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水稻等品種的參保意愿進行了調查摸底,及時匯總上報全省意向性參保水稻面積,協助做好基礎性工作,會同省財政廳、*保監局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全省水稻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出臺了水稻保險試點實施方案。
漁業互保的現狀與策略探索
漁業互保理賠中存在的問題
展業完全依賴漁業行政執法資源大部分漁業互保從業人員以及辦公設備都依賴于漁業行政部門,各級辦事機構利用漁業執法行政資源和職能開展漁業互保工作?;ケU箻I主要依托于漁港監督、船舶檢驗或漁政機構,在年檢時強制要求漁民參加互助保險,否則不予頒發年檢證書?;ケH藛T工資、辦公、展業、查勘、理賠等費用支出也大都由財政承擔,理賠成本基本是無償的。互保協會在這方面與商業保險公司相比雖說有著絕對的優勢,但也擠占了大量的漁業行政執法資源。理賠制度缺少有效監督互保理賠過程中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理賠管理制度存在一定漏洞,從查勘、定損到理算、支付賠款的各個環節均由理賠部門獨立負責,缺乏透明性和有效制衡;核價、定損等關鍵崗位的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會員在理賠過程中話語權得不到足夠重視,會員的意愿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和落實,影響互保協會在漁業互保中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形象。沒有專職的理賠人員漁業互保理賠主要依托于漁監、船檢體系,權責沒有明確的劃分,理賠人員多為漁監、船檢人員兼職操作,這些人員在漁業互保中“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制約著漁業互保的穩定發展。大案要案缺乏技術支撐對于重大的、復雜性的漁業互保案件,基層辦事機構要層層報到漁業互保協會,對于該類案件的處理,單單依靠漁業互保協會內部理賠人員的力量,或缺少專業技術手段,或經驗不足,理賠缺少足夠的技術支撐,往往不能準確定損、理算。地區間賠付率差距大據調查統計,漁業互保協會各地區互保賠付率差距大,相互不均衡,有的地區賠付率一直偏高不下。就山東地區來說,有些地區的賠付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有些地區在20%左右,地區間差距過大。已有部分地區和會員出現了攀比、質疑現象,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漁業互保事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公估機制在商業保險中的應用
公估機制的特點保險公估機構具有地位獨立性、業務廣泛性、技術專業性、結論客觀性的特點。公估機構按照委托人的要求,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查勘、定損、估價和出具損失報告書等業務活動,既不代表保險人,也不代表被保險人,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不偏袒任何一方。同時由于公估機構涉及不同的專業領域,了解相關領域的技術問題,儲備各領域的專家人才,其專業化程度遠遠高于保險公司的理賠人員,業務更熟練,經驗更豐富,且基于其在中立立場上的判斷和結論,可以有效緩解雙方當事人的矛盾,促使糾紛圓滿解決。公估機制對商業保險的的推動作用在以往,理賠效率不高、理賠不公等方面的投訴一直困擾著保險業。保險公估以其鮮明的個性介入商業保險業務后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商業保險市場上已經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入公估機制后,商業保險的理賠技術更加專業化保險理賠是保險活動的重要環節。保險業發展初期,對保險標的檢驗、定損等工作均由保險公司自己進行,這種現象往往造成保險理賠不公、缺乏專業性。引入第三方公估后,保險公司可以借助公估機構的專家人才庫,提供各領域的專家人才,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彌補了保險公司資源有限、技術支持不足的劣勢,能協助商業保險公司解決理賠領域的一些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難題,提高保險行業運行的效率。引入公估機制后,商業保險的理賠結果更加公正透明初期的保險公司既是承保人又是理賠人,直接負責對保險標的進行檢驗和定損,做出的結論難以令被保險人信服。處于第三者地位的公估機構介入后,本著“獨立、公正”原則進行查勘定損理賠,能使保險賠付更趨于公平合理,可以有效緩和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在理賠領域的矛盾。引入公估機制后,商業保險的理賠成本更加經濟合理商業保險公司不可能花大成本儲備各領域人才,保險公估機構的專業性替代了保險公司獨立承擔保險理賠領域的工作,從而實現了保險理賠工作的專業化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為保險公司節約了人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規模效應以及道德風險的減少,必然會大大降低保險理賠費用。
漁業互保理賠中引入公估機制的前景分析
漁業互保費率低、風險高,但漁業互保在國家財政補貼不斷加大的情況下,與商業保險相比具有絕對的優勢。在借鑒商業保險經驗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公估機制后,必將推進漁業互保健康有序發展。有利于提高互保理賠服務質量引入公估機制后,公估機構以獨立的第三方身份處理漁業互保理賠,能夠更好地體現保險的公平特點,避免可能出現的爭議和糾紛,漁業互保的理賠服務將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和規范。有利于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引入公估機制后,互保協會可以依靠公估機構專家的力量來勘驗理賠,不需要專門配備固定的專家,因而將在人力、物力、財務等方面降低成本。有利于加強隊伍管控能力引入公估機制后,理賠權力得到了分散,理賠制度得到了完善,有效地防范了理賠中的“人情案”和腐敗行為,規避了道德風險,實現了經營的良性循環,也提高了整個協會的信譽,也可改變現有理賠權力過于集中的現狀,增加透明度和有效的監督制約,提高漁業互保協會威信。有利于完善互保市場的結構漁業互保協會的核心優勢在于承保,公估機構的核心優勢在于理賠,公估機構可為協會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二者之間的合作正好取長補短,提高各自的核心競爭力,使各自的專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共同發展,達到雙贏目的。促進漁業互保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漁業互保也將快速發展,保險類別、險種也將日益增多,比如承包養殖場、加工企業等保險項目,這些無疑會對漁業互保的專業性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漁業互保單獨依靠自身力量很難進行承保與理賠的公正結合,而保險公估已不再是單純的損失理算的涵義,而是貫穿保險業務的始終,發展為評估、風險管理、查勘、理算、追償等綜合性的保險中介服務行業。漁業互保在引入第三方公估的基礎上,可以逐步拓展公估機制的適用領域,推行承保公估。承保公估可以為協會對保險標的進行風險評估,作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面對巨災風險、復雜多變的環境,保險公司對公估機構的依賴性會更強,隨著保險公估機構手段、技術的完善和健全,也給協會承保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目前漁業互保主要依托漁監、船檢系統,引入獨立的第三方公估機制,將極大提高漁業互保理賠效率,也將使理賠結果更趨公正合理,使漁業互保真正服務于漁民。
漁業養殖座談會講話
同志們:
一、認真學習領會《辦法》的總體思路與主要原則
在傳統漁業經濟中,主要以自然資源的捕撈為主。隨著捕撈強度的不斷加大,漁業自然資源日趨減少,漁業養殖與增殖在現代漁業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我省漁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漁業養殖與增殖工作的迅速發展,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如,漁業苗種管理無序、水產品質量檢測與投入品管理制度不健全、增殖行為不規范、漁業防疫機制不完善、監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等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威脅到水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到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漁業發展的新形勢,省海洋與漁業廳早在2*年開始即著手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立法調研工作,并于*年初完成了《辦法》草案的初稿。*年,波及全國的“多寶魚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對水產品質量“抓源頭、保質量”的呼聲日趨高漲。為此,省海洋與漁業廳加快了《辦法》的起草步伐。*年初,為確保立法質量,省政府法制辦和省海洋與漁業廳抽調精干力量,組成了《辦法》草案起草小組。起草小組在深入到漁業養殖與增殖單位以及捕撈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的同時,組織召開了多次專家和基層工作者參加的座談會、論證會。根據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起草小組及時調整了起草思路,經反復醞釀、討論,我們最終確立了《辦法》的總體思路為:以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以規范漁業養殖和漁業增殖行為為主線,加強疫病控制和監督檢查為輔助,對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漁業養殖規劃、養殖調查評估、藥物殘留檢測、水產品生產記錄、漁業增殖項目管理、增殖保護區、疫情應急制度、違法行為記錄以及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制度進行重點規范;對現有法律、法規中不便于實際操作或者已經不適應實際需要的部分,根據上位法規定的原則和精神進行補充和完善。
起草這個《辦法》,主要遵循了三項原則:一是一致性原則。《辦法》作為漁業法、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配套規章,必須維護上位法的嚴肅性、權威性,與上位法規定的制度保持一致。二是協調性原則。《辦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妥善處理好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準確體現了上位法的立法宗旨,維護了漁業養殖與增殖單位的合法權益,努力實現漁業養殖與增殖、水產品生產經營、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協調。三是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掇k法》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查找、梳理我省漁業養殖與增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著力解決工作中最突出、群眾最關心的焦點問題。內容設置注重實效,突出*特色,對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規定的內容,一律不再重復;同時又確保各項規定明確、具體、有力,切實可行,便于操作。
二、正確理解和把握《辦法》所確立的各項制度和措施
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國家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了重大影響問題,對于漁業養殖的影響更是常年以來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針對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通過分析海上突發事件的類型及發生原因,概述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主要影響,再提出如何對漁業養殖影響的應對措施,減少海上環境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污染問題,改善海上漁業養殖的生存環境,確保海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上環境突發事件;漁業養殖;問題措施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國家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當前日益頻繁的海上貿易航行、海上油區工程的開發和開采作業,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也逐漸的增加,突發事件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其中對于海上的養殖業來說更是造成嚴重的影響。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時有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海上監管難度大,對于一些違規違法的海上航運與作業的監控和管理還不夠,使得其發生的概率也不斷的增加,另外一個方面是對于海上環境影響的重要性還未得到重視,在進行海上航行或者作業的時候未能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減少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福州海岸線漫長,漁業養殖對于其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門在漁業養殖方面也做了詳細的規劃。在2013年的時候,福州積極的進行灣外養殖空間的拓展,將80萬漁業專項資金用于資助“花鰻鱺土池與網箱養殖試驗”“引進雙線紫蛤新品種開展人工育苗”“老鼠斑健康養殖與推廣”“白鰱、草魚山區水庫高產養殖示范”、“南美白對蝦套養甲魚”等項目的開展,據不完全統計,僅羅源、連江兩縣在省外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就達11.5萬畝,總產量達5萬t,產值達11億元。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福州市的漁業養殖有了進一步的突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就2017年福州漁業養殖的具體情況來看,共補助項目25個,補助金額267.69萬元。福州力美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通過市級驗收,福建省連江捷豐海珍品養殖基地等2家企業通過市級復查驗收。在標準化發展的道路上,福州市在2016年完成6000多畝的基礎上,重點對已獲得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市級以上水產養殖龍頭企業、省標準化養殖示范區、省級漁業專業合作社、無公害產地認證養殖場、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單位開展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水產質量安全水平。2017年福州市完成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基地1.1萬畝。
1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類型及其發生的原因
海上突發事件的類型主要有:海上油氣開采事故、海上船舶事故、港口污染、內陸排污、放射性污染以及海上赤潮等事件。1.1海上油氣開采事故。海上油氣開采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海洋的石油開采平臺、海上石油運輸船以及海上石油的運輸管道發生了意外性的原油或者是成品油的泄漏。事件發生案例:受國人關注的海上采油平臺事故是2011年6月份在中海油渤海蓬萊發生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當時對海水養殖業的影響最為嚴重,僅僅是河北樂亭和昌黎兩個縣中的水產養殖戶就遭受到的經濟損失就高達約13億元。1.2海上船舶事故。海上船舶事件主要原因在于船舶在海上運輸時因發生擱淺、觸礁以及碰撞等事故,導致燃油和貨油流入海洋,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事故。事件案例:2012年3月15日,新加坡籍集裝箱船“BARELI”從寧波開往福州江陰港途中,在江陰港附近海域觸礁,貨輪共裝載集裝箱1913標準箱,其中101個集裝箱涉及危險品,大批集裝箱落海,并有油污泄露,給周邊的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014年3月22日,羅源碧里村海域,希臘籍“茉莉花”號10萬t級油輪在羅源華東船廠維修時發生含油污水外泄,溢油量為2~4t,受影響海域面積達16.4km2,造成鮑、大黃魚、真鯛等養殖生物死亡,網箱、漁排等養殖設施沾污。2014年4月1日,海壇海峽娘宮海域,裝載有750t丙烯酸正丁酯化學品的浙江籍“云翔58”商船觸礁傾覆,造成少量丙烯酸正丁酯泄漏入海,事故至周邊約12km2海域水體受到污染損害,海水中連續6d檢測出丙烯酸正丁酯,最高濃度高達3.3mg/L。由于該化學品性質為低毒,易揮發,不易溶于水,事故對周邊海域的牡蠣、鮑、菲律賓蛤仔和海帶等養殖生物影響不大。2014年7月23日,羅源灣吉壁村海域,圖瓦盧籍“安娜”號輪船觸礁擱淺,導致部分船載重油外泄,對事發海域的海水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影響海域面積約2km2,并對事發海域的養殖鮑、網箱、漁排和育苗池等造成一定的影響。2016年11月24日凌晨,連江官嶺海域有一油船側翻,船上柴油泄漏。該油船為浦口鎮村民剛從浙江購回的“三無”船只,在從浙江蒼南往浦口鎮塔頭村行駛過程中碰撞水泥沉船造成側翻,船上約有1t左右柴油泄漏,致浦口鎮官嶺村、中麻村兩個村紫菜養殖區域受到污染,油船傾覆事件對周圍紫菜養殖區造成較明顯的影響。1.3港口污染。港口污染主要原因在于港口的貨物與人流聚集較密,產生了港口水體污染、噪聲污染以及氣體污染,如果港口的管理不到位,沒有按相關要求進行管理,那么港口水體污染將直接流入到海水中,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福州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福州的海域面積有1.1萬km2,海岸線總長1300多千米。福州港是國家沿海25個主樞紐港之一,現有46個萬噸深水泊位。因此,港口污染也不容忽視。1.4內陸排污。內陸排污主要是通過河道、水道以及管道將廢棄物或者廢棄液體排放到海洋里。內陸排污常常伴隨著大雨沖刷地表進入海洋,以及部分企業違規排污等方式直接排放入海,是海洋主要污染源之一,這類環境突發事件主要企業違規排污入?;蚺藕槿牒5纫鸬摹?.5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是人為將放射性物質投放到海洋中,其主要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核武器的爆炸所引起的放射性物質外流;二是由于核工廠對于放射性元素未做處理而隨意排放,最終流入海洋的事故發生;三是核動力潛艇在海洋上航行而排放出的放射性元素。其危害時間持久性長、面積極廣以及帶來的危害巨大。這類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基本是致命的,不僅僅對海洋生態環境,更對人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事件發生案例: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臨近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地震引發了巨大海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2號核電機組在地震和海嘯的沖擊下發生泄漏,其他核電機組自動停堆,周圍20kM內的居民被緊急疏散。核泄漏事故對農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影響程度不斷加重,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也在不斷加強防范措施,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要求,禁止從日本福島縣、群馬縣、櫪木縣、宮城縣、山形縣、新瀉縣、長野縣、山梨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等12個都縣進口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直到2015年6月,雖然我國逐步放開限制,但仍禁止進口產地為宮城、福島、長野及東京等10個都縣的食品。福島核事故后,中國的百貨店、超市及餐飲店內的日本產食品大幅減少。不難發現,福島核泄漏已經給海洋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且這種污染造成的影響仍然在持續不斷的蔓延中,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1.6海上赤潮。海上赤潮是海洋中某一種或某幾種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并高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影響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F象。赤潮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對赤潮區的生態系統、海洋漁業、海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而無毒赤潮對海洋生態、海洋環境、海洋漁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產生毒害作用。事件發生案例:2012年,福建省共發現赤潮17起,累計持續105d,累計面積396.8km2,其中10起為米氏凱倫藻引起的有毒赤潮,有毒赤潮發生面積占赤潮發生總面積的81.3%,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11億元。5月18日在三沙灣的霞浦、福鼎近岸海域發生以東海原甲藻為優勢種的赤潮,至28日面積從80km2發展到130km2,從5月30日起,米氏凱倫藻發展成為第一優勢種,一直持續到6月7日此次過程結束,造成真鯛、包公魚大量死亡。5月26日開始到6月7日,平潭的流水碼頭、蘇澳碼頭、平潭島北側港灣、官姜澳至平潭海峽大橋先后發生以米氏凱倫藻為第一優勢種的有毒赤潮,赤潮最大面積80km2,造成鮑魚大量死亡,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5月27日到6月5日,在連江黃岐半島及鄰近定海至黃島海域發生以米氏凱倫藻為第一優勢種的有毒赤潮,赤潮最大面積40km2,造成鮑魚大量死亡。5月30日到6月2日,在莆田東岱、坑口、石城、湄洲洋嶼等養殖區,發生以米氏凱倫藻為第一優勢種的有毒赤潮,赤潮最大面積32km2,造成鮑魚大量死亡。以上4起主要的有毒赤潮過程累計發生面積占到赤潮發生面積的71.1%,占全年有毒赤潮面積的87.4%。
2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
省政府法制辦領導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9月8日,姜大明省長簽署省政府第號令,公布了《*省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辦法》。這個辦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省的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工作納入了法制化管理軌道,這在我省海洋與漁業法制建設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政府法制機構和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要密切配合,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好《辦法》確立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堅持依法行政,為進一步提高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水平,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現代漁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認真學習領會《辦法》的總體思路與主要原則
在傳統漁業經濟中,主要以自然資源的捕撈為主。隨著捕撈強度的不斷加大,漁業自然資源日趨減少,漁業養殖與增殖在現代漁業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已經成為我省漁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漁業養殖與增殖工作的迅速發展,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如,漁業苗種管理無序、水產品質量檢測與投入品管理制度不健全、增殖行為不規范、漁業防疫機制不完善、監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等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威脅到水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到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漁業發展的新形勢,省海洋與漁業廳早在*年開始即著手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立法調研工作,并于2005年初完成了《辦法》草案的初稿。*年,波及全國的“多寶魚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對水產品質量“抓源頭、保質量”的呼聲日趨高漲。為此,省海洋與漁業廳加快了《辦法》的起草步伐。*年初,為確保立法質量,省政府法制辦和省海洋與漁業廳抽調精干力量,組成了《辦法》草案起草小組。起草小組在深入到漁業養殖與增殖單位以及捕撈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的同時,組織召開了多次專家和基層工作者參加的座談會、論證會。根據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起草小組及時調整了起草思路,經反復醞釀、討論,我們最終確立了《辦法》的總體思路為:以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以規范漁業養殖和漁業增殖行為為主線,加強疫病控制和監督檢查為輔助,對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漁業養殖規劃、養殖調查評估、藥物殘留檢測、水產品生產記錄、漁業增殖項目管理、增殖保護區、疫情應急制度、違法行為記錄以及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制度進行重點規范;對現有法律、法規中不便于實際操作或者已經不適應實際需要的部分,根據上位法規定的原則和精神進行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