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09:06: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制度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治制度論文

政治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如何在吸收人類政治文明普遍成果的基本前提下,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具備高度可行性的政治模式,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改革深化需要解決的最重大理論問題。本文提出了以“多數黨法定制”為核心,司法、行政、統計審計和國家控制媒體4者分立,但在嚴格條件下又受制于立法機構的“立法權主導下的四權分立制度”,討論了不同于西方三權分立“平行制衡”的“交叉制衡”新模式。

【關鍵詞】中國式政治制度

一、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3點基本共識

1.1必須尊重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成果

所謂“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成果”,是指經過世界各國漫長的政治文明實踐,已經得到充分證明的原則,諸如“權力制衡”、“公共信息透明”等。中國人民大學毛壽龍教授在《政治制度設計的基本原則》一文中進行了很好的總結(《復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中文版譯序,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應該承認的是,在“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成果”研究方面,無論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前蘇聯傳統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整體上都沒有達到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臺灣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吳文程在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GiovanniSartori著、臺灣國立編譯館1998年出版的《比較憲政工程》一書做序時指出“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是眾多自稱馬克思主義的跳蚤所不及的”,此語并非妄言。比如,投票與選舉的概念非常容易理解,但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的投票程序實際上存在復雜的多種可能性,選舉同樣如此。西方政治學對投票與不同選舉制度產生的選舉結果差異進行了深入研究,然而馬克思主義著作卻對此罕有系統研究,這在技術上大大妨礙了社會主義民主優越性的實現。

查看全文

政治制度創設參與政治生活論文

論文摘要:人類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政治為我們編織的網絡,除非你甘愿做“野獸”或“神祗”,所以創設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是參與政治生活的前提。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價值、憲法性制度、規范性制度三個層面,其中政治價值是政治制度創設的起點,它反映了共同體成員普遍的利益訴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終目的;憲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二個層面,它是政治價值的原則性展開;規范性制度將政治價值落實在人的行動中,是政治價值得以實現的最關鍵、最具體的一步。

論文關鍵詞:政治制度;政治價值;憲法性制度;規范性制度

古希臘偉大的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是一個政治動物?!闭J為人天生就要過政治生活,這是人天性上的渴望??鬃釉f:“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孔子是在告誡不愿意從政的人,“在家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政治,就等于從政,何必一定要立于政治舞臺之上呢?”這就是說人類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政治為我們編織的網絡,除非你甘愿做“野獸”或“神祗”。所以,羅伯特·達爾說:“無論一個人是否喜歡,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種政治體系之外……政治是人類生存的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每個人都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方式卷入某種政治體系。”現代政治學家阿倫特在反思法西斯主義時指出,正是人們喪失了公共生活才導致了法西斯的產生。所以她提出了為“復數的、而非單數的人”重建“公共領域”,通過“公共領域”參與政治生活。但是我們以為政治生活并不是隨意就可以進行的,它應在政治制度設立之后,并在政治制度的導引下才能實現??梢赃@么說政治制度“發揮著雙重的作用,它束縛和腐蝕人類的行為,但它們也提供了人類解放的途徑?!彼詣撛O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是參與政治生活的前提。

我們以為,政治制度創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政治價值是政治制度創設的起點,它反映了共同體成員普遍的利益訴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終目的,所以政治價值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政治制度的運行是否順利,是政治制度成敗的關鍵;其次,憲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二個層面,它是政治價值的原則性展開,它是在政治價值的指導下,將比政治價值更為具體的政治原則,通過國家根本憲法等法律體系表達出來。由于憲法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把政治價值固定在更為具體的政治制度之中,并且用強有力的威懾作用給政治價值提供了保證;最后,規范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三個層面。它不僅是在憲法性制度的指導下,制定出政治生活所需的具體行動規范和秩序等,使政治制度運行起來,而且將政治價值落實在人的行動中,是政治價值得以實現的最關鍵一步。以下,我們將對政治制度創設的3個層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政治價值。政治價值是政治制度創設的起點,政治制度是以政治價值為目標才展開的,所以政治價值選擇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人民對于政治制度的認同,也就是合法性的問題?!八^合法性,指的是社會公眾對政治制度的認同和忠誠的觀念,也就是社會公眾對政治制度的心服口服?!闭\如馬克斯·韋伯所說:“沒有一種統治僅僅以價值合理性為動機,竹為其繼續存在的機會,勿寧說,任何統治都企圖喚赴并維持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所以人們只有在基本的政治價值方面達成明確的共識,才能依止匕注行澎治制度的選擇和建構。因為“價值所反映的是每個人所需求的東西,或者反映的是人們心中關于美好的衣正確事物的觀念,以及人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范要’做什么的觀念?!彼?,我們選擇的政治價值,應該反映共同體成員的普遍利益訴求。但是如何迭擇具有普遍訴求的政治價值呢?首先,我們以為不恒地域的民族由于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環境形成了其狙特的政治價值偏好,也就是傳統的政治價值,它對于本民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政治價值選擇很有必要從傳統的政治價值序列中發掘出至今仍合適宜以部分,我們稱之為自生的政治價值。自生的政治價伯蘊含在人們日常生活習慣、風俗傳統之中,是被一什代人甄別和傳承下來的,并且是在與不同的政治價伯的競爭中保存下來的在當今仍具有鮮活生命力的部分,它直接表現為人們的行為所反映的道德意識。因而在自生的政治價值指導下設立的政治制度可以說是對業已存在于共同體成員之中的行為規范的制度化,所以這樣的政治制度很容易被共同體成員所接受和認可,并且在運行中很少會遇到阻力。其次,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加深,傳統的政治價值觀念會受到不小的沖擊,動治價值認同會發生變化。更加適合人類自身發展區政治價值在不同民族之間逐漸達成共識,例如人權、自由等,所以還要在外來的政治價值中選擇已經本土化的部分。這里所說的本土化,不是說對于外來政治價值帶有地方特色的理解,而是說外來的政治價值在共同體內傳播后已經得到共同體成員認同的部分。這些被大眾接受的政治價值之所以能被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是因為它們具有普適性。

第二,憲法性制度。憲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二個層面,它是整個政治制度的基礎,因為憲法性制度上承政治價值,將抽象的政治價值內化于其中;下啟規范性制度,給規范性制度的展開以指導。它連接了政治價值和規范性制度,使政治制度渾然一體。

查看全文

政治制度基礎論文

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的這一精辟論斷,是符合我國歷史實際,經得起歷史、人民、實踐檢驗的科學論斷。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加深理解。

第一,從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來看。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就是說,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同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之間,既有歷史遞進性,更有內在統一性;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所創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孕育了思想,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為實現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正是在這樣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上進行的。這兩次革命,前者是屬于制度選擇,后者是屬于政策選擇。弄清這個問題,對于指導我們正確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及其寶貴經驗,是至關緊要的。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把一百多年來備受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場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完成了對社會主義這樣一種“基本制度選擇”之后,之所以還要進行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比較快的發展”。而所謂“好的政策選擇”,最根本的就是對改革開放總方針總政策的選擇,以及對與之相配套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政策的選擇。顯然,我們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的這樣一種“好的政策選擇”,堅持和深化了“基本制度選擇”,并且使我們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正因為這樣,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決不是要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目的,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p>

回顧改革開放29年來的偉大歷程,我們黨領導的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之所以目的與效果是如此統一;之所以當一些國家的“改革”導致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和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丟失,而中國29年來的改革開放,卻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正是依據新的偉大革命同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相統一的原則來進行的。

第二,從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實踐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在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深刻社會變革以后,同志在帶領人民轉入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1956年,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強調我們的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1957年,同志又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提出了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在艱辛的探索實踐中,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方面。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下,把一個原來飽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享有主權的獨立的國家;一個原來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了一個除臺灣等島嶼外實現統一的國家;一個原來人民備受欺凌和壓迫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民主權利的國家。

查看全文

政治制度設計原則分析論文

在200多年前,美國立憲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漢密爾頓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人類社會是否真正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還是他們永遠注定要靠機遇和強力來決定他們的政治組織?!泵绹螌W家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正是在這一問題的激勵下,開始了他對復合共和制政治理論的思考,這一思考雖然以《聯邦黨人文集》為基礎,并著眼于美國立憲實驗的經驗,似乎并非有些喜歡獨創理論的人所喜歡的那樣是奧斯特羅姆教授自己所獨創的理論,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智慧的美玉”卻依然值得我們珍視。奧斯特羅姆教授認為,從歷史上來看,政治制度的抉擇,的確是強力和偶然性決定的,人類似乎還沒有能夠根據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設計良好的政府制度。但是,美國的立憲實踐,卻是破天荒第一次以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為基礎的。雖然政府的建立出于機遇和強力是大多數人類社會普遍的現象。但是美國立憲實踐表明,人們能夠通過理性的行為和榜樣,并基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并維持立憲政府體制。復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就是指導這一制度設計的藍圖。

奧斯特羅姆認為,要設計復合共和制,首先要假定,在政治制度設計中個人是最基本的考慮單位。政府的行為派生于個人的利益;如果要有效果,政府行為必須與個人的行為相聯系;這樣,政府的運作就能夠與具有特殊行為能力的個人行為相協調。其次,還要假定,個人是自利的,會努力強化自己的相對優勢。然后假定,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也有犯錯的可能性。最后,在此假設的基礎上,可以認為理性和正義的條件、社會組織條件取決于某種形式的政治秩序,這就是政治約束的原則。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持久的雙贏關系,而不是雙損關系。

政治制度的設計,本質上是一種立憲的選擇。立憲選擇與法律的選擇有根本的區別。法律是政府制定的、政府能夠更改的,而憲法卻是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改革的?!叭绻梢宰杂傻亟缍ㄗ约旱臋嗤敲此鼈兙筒粫蟹e極性來制約權威的運作。進而言之,掌握政府權力的人就有積極性去運用這些特權來牟取私利,并損害那些反對他們的人。憲法的目的是引入限制,制約尋求這種機會,使這些人遵守……‘限權憲法的一般原則’”。立憲選擇有著特別的程序,它始于非正式的建議的程序,然后再進入批準的程序,并且在批準程序中可以應要求而進行修改。這一程序不同于政府制定操作性法律的立法程序。要使憲法高于立法機關的制定法,確立司法獨立。而且憲法如果要成為操作性的法律工具,就要設計得非常精確、嚴密。憲法不應該是一種一般道德的陳述,自然也不應該只是一種宣傳品,或者是某些人意志的表現,而應該是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真正起到促進雙贏關系、遏制雙損關系的作用。

奧斯特羅姆認為,政治制度設計是一項高度藝術性的工作。為操作性的政府體制設計一部憲法,不可能是任何單一價值最大化的結果,因為大多數價值邊際效用遞減。因此,更大的收益要求各項價值之間的均衡,在此各類價值并不維持恒定的比率。所以,綜合價值的最大化往往主要派生于某一特定價值的最大化。完備類型的概念如完備的民主、充分的自由、徹底的平等等,是一種有用的概念,但只能作為設計的出發點,而不能當作是終極的目標。這一分析,顯然符合現代經濟學中的均衡分析原理。

奧斯特羅姆從《聯邦黨人文集》中歸納出了如下政治制度設計的定理:

1.所有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斷者;

查看全文

我國政治制度史研究論文

一、建國后十多年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始于20世紀前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論等方法的傳入,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開始走上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在近半個世紀里,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斷代史等都取得不少成績,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不足方面言,主要表現在研究范圍較窄,研究方法單一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歷史揭開新的一頁,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與其它學科一樣,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自1950年至1965年這十幾年的時間里,由于解放前社會的戰亂、動蕩,經濟的落后,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與當時的中國社會一樣百廢待興。所以,我們稱此時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為繼承恢復期。據統計,本時期,中國大陸有關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論文約有180篇,專著約有10部。此時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與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點,這為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奠基作用。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此時期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世界觀和方法論。如果說,建國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已被有的學者運用還屬個別,而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則逐漸被許多研究者采用,并進而成為研究者的指導思想。尤其是階級分析方法被廣泛使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從而將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推上一個新階段。

本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許大齡的《清代捐納制度》(哈佛燕京學社1950年版)、唐長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武漢大學編譯委員會1951年版)、吳恩裕的《中國國家起源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麗純的《太平天國制度初探》(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梁方仲的《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岑仲勉的《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麗純的《太平天國官制軍制探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韋慶遠的《明代黃冊制度》(中華書局1961年版)等。這些著作雖各有長短,繁簡不一,但都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如梁方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對糧長的階級分化進行了具體分析,探討了糧長對人民的禍害。

此時期,中國通史較有代表性者有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岑仲勉的《隋唐史》(高教部教材編審處1954年版)、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等。這些通史中有關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均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

查看全文

我國政治制度建設論文

[摘要]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闭沃贫茸鳛樯鐣贫鹊闹匾M成部分,它的部分缺失或不合理、不完善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大羈絆,其所特有的政治秩序功能、協調整合功能、價值導向和規范功能決定了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著獨特作用。因此。必須加強政治制度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政治制度;和諧社會;政治制度建設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提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边@就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從思想意識形態層面的論證轉移到了制度建設層面。政治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協調社會各方利益關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國家政治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也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實踐中,某些政治制度的缺失或不合理、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的總體制度越來越難以消化由經濟發展帶來的諸如收入分配差距急劇擴大、黨政官員腐敗等消極后果,而這些消極后果是導致中國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因素。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亟需加強政治制度建設,夯實基石。

一、某些政治制度的缺失或不合理、不完善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大羈絆

根據現階段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對和諧社會的論述,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國目前所有的不和諧大都可以在政治制度中找到其根源。主要表現為:

第一,違憲審查制度和憲法訴訟制度的缺失使我國立法、行政和司法領域中出現的一些違憲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影響了憲法的實施,損害了憲法的權威和尊嚴。當公民的憲法權利受到侵害而向法院尋求司法救濟時,卻投訴無門;法院通常會將這些案件拒之門外,使違憲行為得不到法律追究;公民依照憲法享有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公平正義感下降,最終影響了公民與國家、公民與公民之間關系的和諧。

查看全文

報業與政治制度關聯性論文

關鍵詞:報業報業理論媒介制度政治

[摘要]:

報業制度系政治制度之一環,當社會政治制度變更時,報業制度亦隨之變更。人性問題、社會與國家的性質、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知識與真理的特質是報業哲學的核心問題。本文從歷史學、哲學與政治學的視角,分析了世界范圍內各種不同的報業理論和報業制度。對于中國,在其政治制度下,有望探索出自己的報業制度而成為世界的典范,為人類謀幸福。

Abstract:TheLawofPressisonepartofthegeneralpoliticalandsocialsystemsanditwillbechangedwhenthesocietyischanged.Thehumannature,therelationbetweenindividualandnation,thenatureofknowledgeandtrutharekeyissuesofthephilosophyofthepress.Thispaperanalyzesvarioustheoriesaboutthepressanditslawsorsystemsintheworldfromhistorical,philosophicalandpoliticalperspectives.Underitspoliticalandsocialsystems,Chinahastheopportunitytofinditsnewwaytobethemodeloftheworldandcreatethefortuneforhumanbeing.

Keywords:Press;TheoryofthePress;MediaLaw;Politics

一、前言

查看全文

民主政治制度基礎論文

關于民主制度下的統治方式有著各種不同的認識。一般認為,民主統治是所有人全體參與的公共決策制度,民主的公共決策應該采用全體一致的決策規則。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問題,民主制度往往采用多數決策的規則,根據這一規則,占據多數的人們可以隨心所欲,至少是少數人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多數人的意志和裁決。不過,由于多數人的意志并不一定符合理性,他們的利益表達與要求亦并非時時合理,所以多數統治(majorityrule)的民主可能退化為多數暴政(majoritytyranny)。真正的民主政治不應該只是屈從于多數人的意志,保護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而對少數人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視而不見,否則多數人就有可能依照有規律的過程如選舉、立法和多數規則而采取行動,剝奪少數人的自然權利,損害少數人的利益,從而轉變為令人恐怖的多數暴政。本文的任務是探討多數統治的理論假設、多數統治何以退化為多數暴政的邏輯,并探索促使多數善政(goodmajoritygovernance)的制度建設邏輯。

一、多數統治的理論假設

實際運作的民主制度大都是多數人的統治,這是勿容置疑的事實,因此可以說多數統治是民主的實際制度形態。多數統治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涵:體現多數規則的多數裁定或多數裁決,即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由多數做出決定;由人民中的大多數來統治國家。多數統治構成了民主社會公共決策的制度基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多數統治能夠成為多數善政的實際民主制度,有許多理論假設。古代的先賢和當今的思想家們都對此問題進行了不少探討和研究,如果考諸思想史,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多數統治主要建基于以下一些理論假設之上。

首先,多數統治理論假設集體智慧超過個人的智慧。

個人具有更大的智慧還是集體具有更大的智慧,這歷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相信前者往往會在政治上導致精英(專制)統治的出現,而相信后者必然在政治上產生多數統治。實際上,這個疑難問題在歷史上曾經普遍存在過。例如,在民主制度最早實驗地的古希臘,當時就存在著是把統治權交給少數好人(賢良、哲學王)還是交給多數平民的爭論。最早對政治學進行規范和系統研究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認為,“就多數而論,其中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良的智能”,并用多人出資舉辦的宴會可以勝過一人獨辦的宴會為例來說明多數人的智慧超過少數賢良的智慧。[1]據此,亞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平民政體”就是自由而貧窮同時又為多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反之則為“寡頭政體”。由此可知,統治方式決定于智慧的高低,因為多數人擁有更大的智慧,所以應該由多數人進行統治。

其次,多數統治理論假設,正義在多數人一邊。

查看全文

民主政治制度基礎管理論文

關于民主制度下的統治方式有著各種不同的認識。一般認為,民主統治是所有人全體參與的公共決策制度,民主的公共決策應該采用全體一致的決策規則。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問題,民主制度往往采用多數決策的規則,根據這一規則,占據多數的人們可以隨心所欲,至少是少數人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多數人的意志和裁決。不過,由于多數人的意志并不一定符合理性,他們的利益表達與要求亦并非時時合理,所以多數統治(majorityrule)的民主可能退化為多數暴政(majoritytyranny)。真正的民主政治不應該只是屈從于多數人的意志,保護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而對少數人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視而不見,否則多數人就有可能依照有規律的過程如選舉、立法和多數規則而采取行動,剝奪少數人的自然權利,損害少數人的利益,從而轉變為令人恐怖的多數暴政。本文的任務是探討多數統治的理論假設、多數統治何以退化為多數暴政的邏輯,并探索促使多數善政(goodmajoritygovernance)的制度建設邏輯。

一、多數統治的理論假設

實際運作的民主制度大都是多數人的統治,這是勿容置疑的事實,因此可以說多數統治是民主的實際制度形態。多數統治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涵:體現多數規則的多數裁定或多數裁決,即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由多數做出決定;由人民中的大多數來統治國家。多數統治構成了民主社會公共決策的制度基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多數統治能夠成為多數善政的實際民主制度,有許多理論假設。古代的先賢和當今的思想家們都對此問題進行了不少探討和研究,如果考諸思想史,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多數統治主要建基于以下一些理論假設之上。

首先,多數統治理論假設集體智慧超過個人的智慧。

個人具有更大的智慧還是集體具有更大的智慧,這歷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相信前者往往會在政治上導致精英(專制)統治的出現,而相信后者必然在政治上產生多數統治。實際上,這個疑難問題在歷史上曾經普遍存在過。例如,在民主制度最早實驗地的古希臘,當時就存在著是把統治權交給少數好人(賢良、哲學王)還是交給多數平民的爭論。最早對政治學進行規范和系統研究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認為,“就多數而論,其中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良的智能”,并用多人出資舉辦的宴會可以勝過一人獨辦的宴會為例來說明多數人的智慧超過少數賢良的智慧。[1]據此,亞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平民政體”就是自由而貧窮同時又為多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反之則為“寡頭政體”。由此可知,統治方式決定于智慧的高低,因為多數人擁有更大的智慧,所以應該由多數人進行統治。

其次,多數統治理論假設,正義在多數人一邊。

查看全文

三農問題政治制度創新入手解決論文

內容提要:要想富裕農民,必須先減少農民,就要真正取消對農民的各種歧視,徹底打破城鄉壁壘,賦予農民國民待遇。具體途徑為: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廢除戶籍制度等。

關鍵詞:政治制度創新;人民代表大會制;村民自治制度;戶籍制度

“九五”期間,我國農民的收入增長率逐年下降: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為9.0%,1997年為4.6%,1998年為4.3%,1999年為3.8%,2000年僅為2.1%,收入增幅下降還只是農民收入問題的表象。問題的嚴峻性主要在于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連年減少。在1998—2000年這3年中,農民人均來自農業的純收入是每年遞減的,1998年比1997年減少30.25元,1999年比1998年又減少57.42元,2000年比1999年再減少43.94元。[1]農民收入問題是朱容基總理最頭痛的問題[2],也是目前農村諸多問題的最集中表現。“三農問題”及其所折射出的許多現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界共識:要想富裕農民,必須先減少農民,其途徑是真正取消對農民的各種歧視,徹底打破城鄉壁壘,賦予農民國民待遇。具體措施有許多,從目前來看,效果不是很好或者沒有。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于貫徹?!盵3]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以及為把我國建設為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均要求進行制度創新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因為近幾年來,我國推行了很多很好的農民增收政策,但很難真正落實到農民頭上,是體制弊端把這些措施一一化解。下面我從如下幾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此作初步探討。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尤其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