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理規劃方案的幾點建議
時間:2022-07-25 03:39:00
導語:對治理規劃方案的幾點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因*下游河道斷流長達30年之久引發的嚴重生態災難,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新疆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并為世人所矚目。*年5月至*年11月,啟動博斯騰湖向*干流下游應急性輸水,使干渴了30年的下游植被初現生機。*年6月國務院又正式批準了《*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并且正在抓緊實施,為塔里木盆地的生態恢復,展示了美好的前景。當我們在高興之余,仔細研讀了《*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后,認為,該《規劃》方案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現就有關問題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參考。
一、塔里木盆地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總體看,塔里木盆地因受到周邊山區豐富的冰雪融水和降水不斷的補給,加之地廣人稀,人均和耕地畝均水資源在全國各省區中分別高居第3位和第14位,應該說,還是比較豐富的,而且在近幾十年間,盆地水資源補給量在年度之間變化不大。
那么,為何荒漠化還在繼續發展呢?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按盆地的總面積平均,水資源是極少的,極端干旱的環境是整個盆地生態環境的自然背景,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二是人為因素:即墾荒規模和整體經濟規模過大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造成的。在上述原因中,脆弱的生態環境為其背景,以人為因素居主導地位。
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是:
1、河流上、下游之間水資源分配、調度不合理,本應流入下游的水源被上、中游層層攔截,使上、下游之間水資源天然平衡受到了破壞。其主要表現是下游來水量減少或斷流、泉水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綠洲退縮、沙漠擴大等。如塔里木干流下游沙漠化土地面積由53.6%增至94.7%;綠色走廊帶的胡楊林枯死的面積達240萬畝;庫姆塔格克與塔克拉瑪干兩大沙漠最近距離只有2公里。一旦綠色走廓消失,兩大沙漠合攏,南疆將失去一條橫穿盆地南北的生態屏障。
2、忽視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片面強調開發地表水,一味追求提高渠系利用系數,使地下水補給量減少,迫使原來以泉灌、河灌為主的灌溉系統,變成以渠灌為主或渠灌、井灌為主的灌溉系統,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3、建設了許多水庫,特別是平原水庫,造成巨大的水面蒸發損失,同時,又減少了對地下水的補給量,破壞了內流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環模式,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4、采取落后的大水漫灌和串灌方式,不僅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還造成大面積的鹽漬化耕地,這種水資源不合理開發被當地有見地的水利工作者戲稱為“損人不利己”,損害了下游的生態,造成當地土地鹽堿化。目前鹽漬化耕地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45-50%,迫使大面積的耕地撂荒,加劇了荒漠化;
5、在河流上游區域開發了大面積的新綠洲,而新綠洲單位面積灌溉耗水量為下游細土帶綠洲的數倍,人為增加了農業用水的耗水量,并破壞了下游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要點和評述
(一)“規劃”要點:
國家總投資107.39億元,目標是在*年使*干流全程復流,干流的生態用水由現在的31億方增加到39億方,流入下游的生態水為3.5億方。
規劃范圍為“四河一干”,即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河-孔雀河及*干流,總面積25.86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25.4%,但多年平均徑流量占流域的64.4%。
具體的治理工程項目包括:
1、灌區節水改造工程:以常規節水為主,渠系工程和田間工程并重,加快渠系工程襯砌和渠首工程改造。襯砌渠道3萬多公里,預期渠系水利用系數由0.4提高到0.5以上。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71萬畝,占現狀灌溉面積的51%;節水量15.65億方,節水投資55.11億元。其中常規節水灌溉面積926萬畝,節約引水量14.59億方,平均每畝節水150-200方;高新技術節水44.9萬畝節水1.05億方,投資約4.5億元。
2、平原水庫節水改造工程:
干流平原水庫調整與改造,包括上、中游4座平原水庫和廢棄大西海子水庫,由恰拉水庫替代,修建相應的配套工程,節水量0.98億方。
3、地下水開發利用工程:規劃新建機電井3272眼,新增地下水開采量4.58億方;
4、河道治理工程:包括干流封堵引水口(多達138處)、建輸水堤防1340公里、引水控制閘及生態閘、干流控制樞紐3座、河道整治和疏浚、阿群干渠,進恰拉水庫。
5、源流輸水工程:包括和田河和葉爾羌河614公里干道。
6、博斯騰湖輸水工程。
7、生態建設工程:包括退耕封育保護,干流上中游退耕封育保護33萬畝;林草生態建設384萬畝。
8、修建山區水庫;在葉爾羌河支流建下坂地水利樞紐,控制年徑流量10.8億方,建成后可廢棄平原水庫16座,向農業春旱補水5.27億方,工程總投資18.1億元。這次規劃暫安排投資13.31億元,工期6年。
9、水資源調度及管理工程:建監測網與水文信息系統、前期工作與科研。
(二)對《規劃》的評述
《規劃》內容全面系統,但在以下方面尚感不足:
1、《規劃》完成后,下游只能得到3.5億方/年的生態水,何以能做到長達320公里的河段全程復流。就是這3.5億方/年能否確保,人們尚存在疑慮。
2、規劃仍采用的是“工程水利”思路,并未真正轉變到“資源水利”的思路上來:
其表現有:
①規劃實施后地下水開采量仍只能達到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13.2%,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仍很低,仍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②盆地區在自然狀態下,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的補給量達169億方/年,占地下水總資源量的79%。如對渠道全部進行襯砌,使地下水失去了重要的轉化補給來源。但渠系襯砌后,水利用系數僅提高了0.1,幅度并不大,而渠系襯砌的資金達數十億元,經濟投入和節水效果不協調;
③節水率高達80%的高科技的節水措施,在新疆石河子灌區已經得到大面積的推廣,而該規劃設計的節水工程仍以常規節水措施為主,占95.4%,但節水效率只有20%左右;
④《規劃》對源流區土壤鹽漬化治理措施重視不夠;
⑤《規劃》雖對平原水庫的弊端已有所認識,但改造力度太小,僅占平原水庫總數的7%,大量的水面蒸發無法避免;
三、對*生態治理的設想與建議
總體目標是:在確保源流區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不受影響,農業灌溉用水得到基本滿足的前提下,用現《規劃》同等的投資進行治理,可使干流下游生態用水量,由現《規劃》的3.5億方/年增加到20億方/年或更多,并使“四河”源流區的鹽堿化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其基本做法是:遵循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構成典型的河流-含水層系統,兩者轉化頻繁,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自然規律,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在“四河”源流區和干流區對耕地采用節水率高的高科技節水措施,替代節水率低的常規節灌;在選擇好地下水庫儲存場所的前提下,加快廢棄平原水庫的步伐,減少大面積庫面水資源的無效蒸發損失;實施井、渠聯合灌溉,優化調度,優化地下水位,減少潛水蒸發損失,治理鹽漬;實施流域上、中、下游水資源的聯合調度,兼顧上、中、下游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并以生態效益優先。
其主要措施是:
1、上游河源區水資源開發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并重,春季以利用地下水為主,夏、秋季以利用開發地表水為主,并增加對地下水的補給。
據國土資源部門的研究資料,“四河一干”含水層厚度大,開發條件好,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24.3億方/年,其中可采資源量為76.9億方/年(與現《規劃》資料數據的71億方/年相近)。但現狀地下水開采量僅占6.6%,地下水資源基本上處于初始開發狀態。僅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3條河流的沖積平原,每年潛水的無效與低效的蒸發量高達60億方,不利用地下水,也是被白白蒸發掉;據研究資料,通過開發地下水,將水位下降保持在2.5-4.5米深度時,就可奪取80%以上的無效蒸發量,即相當于每年可從這3條河流的平原中開采出40多億方地下水,可見,重視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就是最有效的“開源”措施。同時,開發地下水,又解決春季干旱的矛盾,并有利于鹽漬地的改造,一舉兩得。
同時,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和利用,可發揮出水資源最大的開發潛力,同時還可解決春旱的灌溉水源。春季采用井灌,夏、秋季以地表水灌溉為主,即利用時間差,各自發揮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優勢,同時,還能減輕耕地的鹽漬危害。
2、加快廢棄平原水庫,變地面水庫儲存為“地下水庫”儲存。現“四源一干”就建有平原水庫76座,總庫容只有26億方,但每年的水庫蒸發等損耗就高達20億方左右,對水資源是極大的浪費。盆地山前地帶有巨大的地下儲存空間,地下儲存投資小、條件好、不占用土地、蒸發損失極小、維護費用低,所以,地下儲存是最佳選擇。廢棄平原水庫,每年就可減少蒸發損失量10多億方。
3、用地下水開發工程和高科技節水工程替代渠道的全面襯砌和常規節水工程。
《規劃》方案對河流及干、支渠全面進行襯砌,會大幅度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補給量和水資源的重復利用量,所以,不對渠道進行全面襯砌(最多對毛渠和農渠進行襯砌)為宜。用地下水開發工程和高科技節水工程替代渠道的全面襯砌和常規節水工程,能達到增加水資源的重復利用量,提高灌溉節水效率和治理鹽堿地的三重效果。
以推廣高科技的節水農業為例,新疆石河子灌區的160萬畝的棉田已推廣了高科技的節水技術,每畝灌溉總成本為120-130元,灌溉水量僅為150方左右,節水率達到80%;而采用傳統節水工程,節水率只有20%,即高科技節水為傳統節水效率的4倍。如果將《規劃方案》用于渠道襯砌和傳統節水工程的投資,改為開發地下水工程和高科技節水,在不增加投資的前提下,節水量可增加數十億方。節水多了,能調到干流下游的生態用水也就多了。
4、合理調整灌溉系統:實施井渠結合,春灌以井灌為主,夏灌井渠結合,以渠灌為主,并將多余的地表水補給地下水;主河道和支、干渠不襯砌或適度襯砌,既作為灌渠,又可作為地下水補源渠道。
我們認為,規劃思路一旦改變,*下游的生態用水就會迎刃而解。我們預計,如果在我們建議的上述措施的基礎上,再進行嚴格的流域水資源管理,則*干流尾閭臺特瑪湖水面蕩漾,而且開都-孔雀河的尾閭羅布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為其鉀鹽礦產開發和當地生態恢復提供寶貴的水源。
上面我們僅是從盆地地區水資源的賦存運移規律,并結合當地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闡述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很不成熟,僅供有關方面參考。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