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中心秋種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15 09:28:44

導語:農技中心秋種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技中心秋種工作意見

秋種是全年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搞好秋種工作,對實現小麥單產千斤縣目標,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為高標準、高質量地做好秋種工作,提高秋種科技含量,做到早謀劃、早準備、早動員,奪取明年午季豐收,結合我縣實際,特提出如下秋種工作意見。

一、理清思路,科學安排秋種任務

今年我縣秋種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小麥單產千斤縣創建目標,開展小麥高產攻關、高產創建和萬畝噸糧田活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提高小麥生產水平,主攻單產、增加總產,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目標任務:全縣小麥面積穩定在187萬畝,小麥平均畝產500公斤;建立省級小麥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50萬畝,單產目標550公斤;建立5個部級和22個市級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單產目標600公斤(其中2個“麥玉兩熟”整建制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所在鎮全鎮小麥平均單產目標550公斤);集中連片建立2萬畝噸糧田,產量達到“雙超出”,即玉米萬畝連片單產超出1000斤,小麥單產超出1000斤。

二、突出重點,認真落實秋種工作

(一)調整種植結構,優化區域布局

今年我縣農業生產全面豐收,加上農產品價格上漲,為今年的秋種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優化作物布局,擴大經濟作物和糧經間作套種示范,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加快土地流轉,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的快速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農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加快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

秋種是土地流轉最為關鍵的時期,充分利用秋茬換季的有利時期,積極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與發展規模高效農業結合起來,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服務和指導,完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健全縣、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信息網絡體系,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加大農村土地流轉扶持力度,通過優惠政策的落實,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和規模經營主體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從而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把品種結構調優、產業規模調大、產品檔次調高、產業鏈條調長,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原料,促進食品工業快速發展。

2、優化布局,打造優勢產業基地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隋堤以北地區重點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優先發展設施蔬菜,積極擴大間作套種,鞏固擴大已建設的規模蔬菜基地,加快新蔬菜基地建設,注重培育典型。城郊重點發展高科技設施農業、高效特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加速城區農業“融城發展”。

(二)推廣關鍵技術、強化基礎服務

1、推廣五項關鍵技術

一是大力推廣小麥優良品種,提高全縣小麥良種覆蓋率和優質率,2011年小麥良種普及率達到100%,優質率提高到90%以上,今年秋種小麥主推品種為煙農19、皖麥52、濟麥22,搭配品種為洛麥23、淮麥29、連麥2號、矮抗58、良星66等。

二是大力推廣科學播種技術,全面提高播種質量。1要適期播種。根據天氣狀況,科學調控播期,我縣半冬性品種最佳播期為10月5-15日。2要適量播種:在適播期內,半(弱)冬性品種畝基本苗以15-18萬為宜,播種量控制在8-10公斤,播深3-4厘米。3要足墑播種:小麥從播種到出苗,以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播前降雨30毫米以上可滿足小麥正常出苗。遇旱應及時造墑播種。4要播后鎮壓:從近幾年的生產經驗看,小麥播后鎮壓是提高小麥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質量的有效措施。因此,今年秋種,在小麥播種時隨種隨壓。尤其是對于秸稈還田地塊,小麥播種后鎮壓,能保證小麥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長,提高抗旱能力。

三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我縣目前土壤肥力條件下,畝產500—600公斤小麥的科學施肥量:每畝施優質農家肥2000—3000公斤、純氮14—17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8—10公斤、硫酸鋅1—2公斤、硫酸錳1—2公斤、硼肥1公斤。農家肥與磷、鉀肥和微肥全部底施,氮素化肥的60%—70%底施、30%—40%在拔節期追施。針對我縣沙姜黑土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的問題,要求增施有機肥,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蓄水、保墑和保肥能力。同時,加快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的試驗示范和應用。

四是做好病蟲草害綜全防控。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先進施藥機械和科學施藥方法,減少環境污染,節約生產成本;積極推進種子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預防苗期病蟲危害,重點抓好小麥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大力推廣冬前化學除草、化控防倒和“一噴三防”技術。

五是大力推廣機械化技術。大力推廣機械深耕深松技術,耕深20厘米以上,通過精耕細耙,實現小麥一播全苗,苗勻苗壯。

2、強化四項基礎服務

一是強化“三情”監測。采取定地點、定時間、定專家、定期會商“四定”辦法,對小麥全生育期開展苗情、土壤墑情、病蟲情“三情”監測,建立四個小麥“三情”綜合監測點,為指導大田生產提供依據。二是強化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對引進和通過審定的新品種進行適應性試驗,探索良種良法配套技術。三是強化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小麥穗行圃、穗系圃、原種圃、良種繁殖田建設,以五鋪農場、口子谷物合作社和規模以上的種糧大戶為重點,建立10萬畝以上穩定的小麥良種繁育基地,為統一供種提供優質種源。四是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增強信息處理與傳播等基礎設施的能力。

3、加強三級技術培訓

加強技術人員業務培訓,實行縣培訓到鄉鎮、鄉鎮培訓到村、村培訓到戶的三級技術培訓。結合新型農民培訓等各類農民培訓項目,以示范戶、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為重點,開展小麥先進技術和生產技能培訓,培訓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使之成為小麥高產攻關活動中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訓農機作業和維修能手,開展農機使用等技能培訓和科普宣傳,提升農機手操作服務水平。同時聘請省、市有關農業專家為建設千斤縣的技術顧問,定期邀請來進行指導和培訓;縣農業部門具體負責全縣創建小麥畝產千斤縣活動重大技術決策、技術咨詢、技術培訓、配套技術試驗鑒定、攻關示范片檢查和測產驗收。各鄉鎮也要成立技術服務組織,劃片包點,責任到人。每個村確定一名農民技術員,負責本村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的技術指導。

(三)以點帶面,強化高產示范

我縣已實現連續六年小麥增產,小麥種植水平已邁進一個較高水平。小麥生產的起點高,基數高,增產難度加大,要嚴防麻痹思想,狠抓各項農業項目的落實,推動全縣生產水平全方位提高。

1、深入開展千斤縣創建活動

今年我縣在去年千斤縣創建的基礎上,繼續實施小麥單產千斤縣活動,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升效益的總體思路,以提高小麥單產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建立小麥高產攻關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大戶為重點,以強化農田基本建設為支撐,以小麥高產創建、高產攻關及萬畝噸糧田核心示范片建設為抓手,結合優質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積極調整小麥品種結構,全面推廣高產配套栽培和管理技術,大幅度提高全縣小麥單產和質量水平。力爭到明年午收全縣小麥平均單產水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良種普及率達到100%,優質率達到90%以上。另外,全縣小麥機械播種和收獲率達100%,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覆蓋,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面積達到98%以上,專業化防治面積達50%以上。

2、繼續實施小麥高產攻關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率為中心,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總產,增強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小麥生產水平,帶動農民種糧致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今年我縣預計落實50萬畝省級小麥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分別落實在全縣11個鄉鎮,在核心示范區內,力爭平均單產550公斤。根據攻關活動的實際情況,突出“四防”(即防倒伏、防凍害、防病蟲、防早衰),進一步強化關鍵技術配套,提高技術到位率。防倒伏,重點以整地質量、品種選用、適時化控、把握好拔節肥等方面入手;防凍害,重點以控制播期,選用品種等方面入手;防病蟲,重點從種子藥劑拌種入手;防早衰,重點抓好后期一噴三防。產量構成上,穩定穗數、粒重,重點提高穗粒數。

3、大力開展小麥高產創建

全縣計劃建立27個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包括3個部級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2個整鎮整建制推進“麥玉兩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和22個市級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各示范片小麥單產目標600公斤。各鄉鎮承擔示范片數為:劉橋鎮1個,韓村鎮2個,雙堆集鎮、南坪鎮、孫疃鎮、五溝鎮、臨渙鎮、百善鎮、鐵佛鎮、四鋪鄉各3個。

其中2個整鎮整建制推進“麥玉兩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落實在雙堆集鎮鄒圩村和南坪鎮路東村,除示范片小麥單產目標600公斤外,要帶動所在鎮全鎮小麥平均單產目標550公斤(玉米單產目標600公斤)。示范片所在地均需交通方便,土壤肥沃,便于交流觀摩,所在鄉鎮及村組織管理能力強,農技人員素質高,農民種植小麥積極性、種植水平高。

在示范區片內全面落實“五統一”(統一技術規程、統一品種、統一田管、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作業);切實做到“五有”(有明顯示范標志、有完整技術方案有行政和技術負責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觀摩活動計劃);認真落實“六個一”(選出一個帶頭人、培養一批示范戶、總結一套高產技術模式、建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培養一支專業服務隊、引入一個龍頭企業)。促進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機結合,提高科技到位率。切實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使之成為引領小麥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增長點。

4、大力開展高產高效萬畝噸糧田創建活動

為深入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和高產創建活動,我縣將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渠道不變、部門配合、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開展高產高效萬畝噸糧田示范創建活動。項目實施地點安排在雙堆集鎮蘆溝村和南坪鎮蔣湖村。通過推廣良種良法配套、實行農機農藝結合、提高基礎地力水平、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完善灌溉節水系統、健全排水除澇系統等技術手段,初步建成2萬畝“田成方、林成網、溝渠暢、路相連、機能耕、土壤肥”的高產穩產噸糧田。要求產量達到“雙超出”,即玉米萬畝連片單產超出1000斤,小麥單產超出1000斤。

高產高效萬畝噸糧田建設,是省政府推進皖北經濟振興計劃的重要決策,是我縣的重要項目工程,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各單位以及相關人員,要主動作為,提前介入,超前服務,協調溝通,找準定位,狠抓落實。在創建活動中,一是要強化基礎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耕作先進的標準化農田。二是要促進技術轉化。以技術轉化為核心,強化農業技術的組裝配套,集成推廣一批糧食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推進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機結合,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三是要構建運行機制。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培育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介入,建立面向產前農資供應、產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產后訂單銷售的全程服務機制和責任主體明確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機制。

5、繼續開展小麥高產競賽活動

為推動小麥創建千斤縣活動開展,我縣決定,今年繼續在全縣開展小麥高產競賽活動,以推廣關鍵技術為核心,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的目標責任意識,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小麥生產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參賽人員可自選5畝以上的小麥開展指導,目標產量550公斤以上。為確保競賽活動順利進行,縣成立了小麥高產競賽活動辦公室,負責活動的組織管理、檢查驗收等日常工作。并統一制作競賽標牌,落實參賽地塊,印發技術指導手冊,對參賽人員和地塊進行登記造冊,建立檔案。

三、加強領導,全力促進秋種進程

1、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以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長為組長,縣農林委、發改委、財政局、水務局、糧食局、氣象局、供銷社等相關部門及各鄉鎮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千斤縣小麥高產創建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加強對創建活動的統一指揮、協調和服務。同時成立以縣農林委主任為組長,縣農技、農機、土肥、種子、植保等部門參加的技術指導組,負責全縣的小麥生產技術工作。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

2、加大惠農資金投入

精心組織實施小麥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確保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繼續實施核心示范區良種良法配套補貼,開展配方肥、包衣種子等物化補貼試點,促進政策和技術同步實施。啟動秸稈還田和深耕深松作業補貼試點,逐步解決秸稈焚燒問題。推行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氮肥后移、農機統一作業、抗旱統一澆灌等專業化服務補貼,提高技術到位率。

3、強化市場監管。從9月份開始,集中時間,深入開展以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為重點的秋季農資市場專項整治活動,凈化農資市場,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同時,為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抓好秋種工作,秋種督查組將對各地秋種和創建單產千斤市活動進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獎優罰劣。

4、健全考核機制

按照任務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實行全程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小麥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做到有量化指標,有工作臺帳,有檔案資料,對秋種工作開展好的鄉鎮給予表彰,對于工作不力、秋種工作差的鄉鎮予以通報批評,綜合考評結果,納入年度崗位責任制目標考核。通用健全考核機制,全力促進秋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