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方案

時間:2022-03-04 04:38:43

導語: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等的部署和要求,以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心任務,以提高農技推廣服務供給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創新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大力推廣綠色高效適用技術,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及工作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全面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改善信息化服務手段、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全力支持規模經營組織發展為工作重點,大力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效能,為“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二)工作目標

通過項目實施,推動改革創新,全面落實《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推進構建職能明確、機構健全、管理科學、隊伍精干、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全面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為推動我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情況

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州西南部的川、滇、藏三?。▍^)結合部。全縣轄5個片區,19個鄉鎮,123個行政村,總人口5.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4萬余人,占總人口的87%。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邊遠區縣,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體,農牧業并舉的半農半牧縣。

三、主要內容和任務

堅持政府齊抓共管、部門協同推進,以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為核心,以激活運行機制為主線,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為基礎,以服務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通過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不斷健全管理體制,完善服務機制,提升隊伍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效能。

(一)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有關文件要求,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一是進一步細化公益性職能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要承擔的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益性職能,細化成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落實到機構和農技人員,實行定崗、定員、定責;二是完善機構設置整合獨立設置的鄉鎮農技、農機推廣機構,統籌建立鄉鎮公益性農牧業服務機構,并加掛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牌子;三是理順管理體制全面推行“服務在鄉、管理在縣、雙重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強化鄉級主管部門管理職能,鼓勵實行“三權”歸縣管理,解決管人與管事分離的問題;四是全面落實人員崗位按照農業專業技術崗位占崗位總量的比例不低于80%的總體要求,在核定的崗位總量內將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農業有害生物防控、農機管理與技術推廣崗位及職責落實到人;五是全面推行競聘上崗實行農技推廣崗位準入制度,具有農業專業技術條件和農技推廣崗位證書的工作人員,才能競聘農業公共服務職責崗位。在職不在崗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必須歸隊從事農技推廣本職工作,確保專人專用。

(二)完善農技推廣工作機制一是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目標管理制度將農業公共服務工作任務,下達給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和人員,簽訂目標責任書,量化工作指標和任務要求。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和服務模式完善以“專家定點聯系到鄉、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網絡。三是加強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縣農業產業以蘋果、特色馬鈴薯、瑪咖、釀酒葡萄產業發展為主,穩步推進玉米、小麥、青稞、綠色蔬菜、辣椒、南區大蒜、小水果、苦蕎、藏豬藏雞等產業的發展。所有項目實行統一豎牌,明確試驗示范的內容,標明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實體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等,發揮基地的試驗示范、展示培訓功能,形成“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四是健全農技人員管理培訓制度建設健全農技人員管理制度,基層農技人員在崗率超過90%,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時間超過100個工作日。完善培訓工作計劃,依托農業科研院校、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示范基地開展知識更新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素質。五是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完善縣級農業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和服務對象三方考核機制,將考核結果作為農技人員評先評優、績效工資發放、崗位等級晉升、續聘、解聘主要依據;六是構建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新機制依托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搭建公益性農技推廣與經營性服務結合平臺,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全程機械化、農資配送、病蟲害統防統治、代耕代種等農業專業服務組織,培養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三)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一是強化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與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現代農業重點縣建設、名族地區增糧增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糧油高產高效創建、測土配方施肥、農產品質量安等農業重大項目結合,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崗位教育和知識更新培訓。積極組織實施全國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養計劃,遴選骨干農技人員參加全國農技推廣骨干人員培訓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實地培養。二是加強農技推廣崗位證書培訓繼續強化新進入人員、現有在崗人員農技推廣崗位證書培訓,由省農業廳下達培訓計劃,州級農業主管部門認定培訓基地,實行省級調訓、州級集中培訓,縣級農業部門組織人員參訓。培訓基地按照省農業廳統一制定的考試大綱要求,制定教學計劃,統一使用省上編寫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崗位證書培訓教材,分產業辦班、分層分類培訓,對合格的學員記錄繼續教育學時,頒發農技推廣崗位證書。三是及時補充基層農技人員鄉鎮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按崗位空缺補充工作人員,按照農業專業技術崗位招聘條件要求,按規定實行公開招聘,結合“特崗計劃”,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鄉鎮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改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結構,提升推廣服務水平。

(四)全面提升服務效能一是以服務當地主導產業、解決農業生產關鍵問題為導向,篩選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結合縣農牧業生產和主導產業實際,積極組織推介適宜產業發展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介玉米中單18號、承單3號、阿單9號、阿單10號;青稞康青6號、7號;油菜中油5號、綿油11號、綿油15號;本地紫皮、葡萄赤霞珠等。主推技術良種推廣、地膜栽培、秸桿還田、病蟲害綜合防控等。畜牧業主導產業藏豬藏雞保重基地建設、西藏山羊保護區建設、生豬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黑白花奶牛和九牛牦牛引進等。并制定全縣農牧業技術推廣計劃、技術實施方案,形成技術操作規范。二是創新技術服務方式以糧油高產創建、農民培訓陽光工程、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動物疫情監測與防治等重大項目為依托,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利用農業科技網絡書,4g技術等現代化信息手段開展農牧業技術服務,突出重點、形成合力。三是加快成果轉化推廣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大力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與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西昌學院、州農科所等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無縫對接,通過專家咨詢系統等現代化手段推廣農業產業主推技術,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從事公益性推廣服務,實現專家農民面對面、成果轉化一條線,加快成果轉化推廣。四是推進科技服務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為重點服務對象,農技員包村聯戶、聯系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點和核心示范戶,促進多元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發展,全面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進村入戶,使農民真正得實惠。

(五)健全農業科技示范服務平臺建設2個以上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每個基地試驗示范3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模式,基層農技人員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的比例超過70%。

四、補助資金使用

2018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資金為中央、省級專項資金,我局按照農辦科〔2017〕148號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資金分配方案,總資金35萬元,37.7%(13.2萬元)用于特聘農技人員工資,16.8%(5.88萬元)用于特聘農技員的保險,11.4%(4萬元)用于農牧業物化補助,14.9%(5.21萬元)用于農牧業技術推廣及農技員培訓,14.6%(5.124萬元)用于科技示范戶標示牌183個,科技示范基地標示牌61個,4.5%(1.586萬元)具體安排如下:

(一)特聘農技人員及科技示范戶

基層農牧業技術推廣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補助,我局特聘農技員共5名,工資標準為2200元/月,共132000元/年(2018年8月1號至2019年8月1號)。5名特聘農技人員保險,標準980元/月,共58800元/年(2018年9月1號至2019年9月1號,其中2018年8月1號至2018年9月1號試用期無保險)。特聘農技人員保險分為個人自己購買買部分和農牧局購買部分,此處為農牧局購買部分。科技示范戶標識牌183個*280元/套(一大一?。?,共51240元,科技示范基地標識牌61個*260元/個,共15860元。

(二)農牧業物化補助

物化補助費主要用于:補助試驗示范基地基礎設施、化肥、種子、農(獸)藥、種畜禽、食用菌種子、黑木耳、試驗設施等生產資料以及組織展示活動。

(三)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建設支出

1、技術培訓費主要用于: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參加培訓和繼續教育所需費用。

2、實用技術培訓主要用于:重點項目區圍繞高產創建工作開展農技人員和農牧民培訓及技術服務。

3、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能力建設費主要用于:充實全縣19個鄉鎮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技術推廣設施設備。

五、項目實施進度

2018年8月,制定實施方案,并以正式文件形式加蓋公章一式4份報州農業局科教科備案,啟動項目實施前期工作。

2018年9月—10月,全面實施深化改革加強體系建設、完善工作機制、農技人員培訓、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基地建設、提高服務效能等工作任務,完成延伸績效管理自評、核查,于10月30日前將項目工作總結報州農業局科教科。

2018年11月,開展延伸績效管理鄉級綜合考評工作,根據核查情況和工作實施表,形成延伸績效管理評價報告,于11月5日前報州農業局科教科。

2018年12月,接受州農業局對縣級開展延伸績效管理評估。

六、監管措施、績效考評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分管縣長任組長,農牧和科技局局長為副組長,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審計局、監察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具體見附件1),負責決策制定、政策協調、資金落實,開展督導檢查與績效評價等工作。以實施補助項目為抓手,推動政策到位、人員到位、資金到位、條件到位、制度到位。依托本縣專家或聘請省農科院、州農業局、州農科所、州創新團隊專家組建縣級專家組,按照本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本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制定縣級工作方案(包括農業縣情況、實施目標、主要任務、補助資金使用、監管措施及績效考評等),細化量化實施內容,確保工作任務落實、資金使用高效、服務能力增強、改革與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二)強化資金監管。加強對補助項目資金使用與監督管理,確保補助資金及時到位,加快項目執行。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規范資金使用方向,細化支出范圍,明確補助資金嚴禁用于發工資、車輛購置和房屋購建,確保??顚S?。按照“資金到縣、任務到縣、責任到縣”的原則,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加強補助資金的監督與管理,確保資金及時撥付,加快項目資金執行進度。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按照補助范圍標準及資金用途使用資金,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等相關制度,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三)強化示范帶動。按照省州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積極探索農技推廣新模式、新機制,大力開展“農民滿意農技員”創建活動,突出重點和亮點,樹立典型標桿,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顯示度。

(四)強化實施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技人員聘用制度、責任制度、考評制度、培訓制度、多元化推廣制度等農技推廣制度,并實行制度上墻,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檔案,規范豎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標牌,杜絕“插牌”基地。為每個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配備技術指導員胸牌、懸掛科技示范戶門牌,做到《技術指導員手冊》和《科技示范戶手冊》人手一冊。充分利用全國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填報補助項目基本信息,實行計算機管理,加快建立管理規范、運轉協調、充滿活力、服務到位、農民滿意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服務實效。

(五)強化績效考核。按照省州要求,制定延伸績效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繼續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落實延伸績效管理,著力提高政策績效,切實推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到位。一是加強對鄉鎮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績效考核,通過績效考核,對考核優秀的鄉鎮給予通報表揚并適當增加下一年度資金安排,對考核較差的給予通報批評并減少資金安排直至取消項目資格;二是建立農技工作人員績效考核機制,完善考評指標體系,客觀衡量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情況和服務質量,將農技推廣服務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民群眾對農技推廣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直接與工作補助和績效獎勵掛鉤,獎勵先進,督促末位,杜絕補助資金平均發放、違規補助,充分調動每個農業技術員的工作積極性。

(六)加強總結宣傳。明確信息管理員,及時報送相關動態信息,及時將工作實施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經驗上載中國農業推廣網(www.farmers.org.cn)、農業信息網(www.scagri.gov.cn)。利用報刊、電視臺、手機報等媒體,大力宣傳工作實施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經驗,大力宣傳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成果,大力宣傳“農民滿意的農技員”的先進事跡,放大項目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