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機制思考

時間:2022-05-21 05:32:00

導語: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機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機制思考

*區有46個基層黨(工)委,1102個黨(總)支部,28819名黨員,其中社區黨支部51個,“兩新”組織黨支部36個。近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迅速發展,流動人口越來越多,流動人員中的黨員人數也不斷增加。目前全區有10萬多人外出務工經商,城區內流動人口2.3萬多人,流動黨員2800多名。面對這一新形勢,我們*區委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積極探索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努力做到不管黨員流動到哪里,都能參加黨的活動,接受黨組織管理,發揮黨員作用。

一、健全網絡,建立流動黨員管理新機制

近年來,隨著區內流動黨員人數的不斷增多,區委把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列入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制定了《關于加強流動黨員管理的意見》,印制了《流動黨員活動證》,堅持把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納入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工作目標,并建立健全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三級網絡,及時掌握流動黨員的流入和流出等情況。第一級是在區委組織部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中心,主要從培訓、聯絡、咨詢等方面為流動黨員搞好服務。第二級是在各基層黨(工)委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做好流動黨員登記、建檔工作,辦理流動黨員進出手續,對流動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并為他們提供信息、就業幫助、辦理有關務工經商手續的政策咨詢和服務。第三級是在基層黨支部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點,對流動黨員進行經常性地教育管理和監督,與流出地黨組織或流入地黨組織溝通、協調,向流動黨員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目前,全區共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點)80個,為抓好流動黨員管理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體系。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區委組織部指導各聯絡服務站發出了《告流動黨員的一封信》,重點抓住務工經商、企業下崗失業、離退休干部職工、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五大群體人員中黨員的梳理登記工作,有一千余名流動黨員來登記參加活動。

為了保證對流動黨員能管住、愿被管、管得好。我們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立足于建立流動黨員管理的雙向互動機制和長效機制,建立了流動黨員雙向聯系、登記、學習、走訪慰問、黨員發展、教育管理及黨費收繳管理等制度,基層黨(工)委每季度向區委組織部上報一次黨員流入和流出情況統計表。同時各基層黨(工)委要負責填寫并保存好流動黨員登記表。二是由區委組織部對基層黨(工)委予以經費和物質支持,區委組織部根據每個基層黨(工)委所掌握和管理的流動黨員數量,從黨費中下撥一定比例的經費支持黨(工)委工作。同時為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點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比如,配備辦公設施、電教設備、黨建讀物等等。三是提供優惠服務內容,增強流動黨員加入流入地黨組織的積極性。針對部分黨員因為怕麻煩、怕耽誤時間、怕影響工作,而不愿亮身份的問題,區委協調有關部門和組織盡量為流動黨員提供一些優惠服務。比如,流動黨員憑《流動黨員活動證》到區圖書館辦理圖書借閱手續可享受免交年費優惠,到社區圖書室可免費借閱圖書,可優先在各鄉鎮辦設立的勞動服務所提供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就業崗位,對流動黨員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難黨組織積極協調幫助。這樣既增強了黨組織吸引力,又調動了流動黨員“亮身份”的積極性。

二、創新形式,探索流動黨員管理新途徑

我們根據流動黨員所處轄區的不同、所從事工作的不同,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將流動黨員納入已有的黨組織或在流動黨員聚集地建立新的黨組織進行管理,使全區2800多名流動黨員全部納入黨組織的管理范圍。

一是建立黨組織,實現全覆蓋。近年來,流入我區的黨員主要分布在“兩新”組織、商業網點、集貿市場。區委提出了“黨員流動到哪里,就把黨組織建到那里”的工作思路和目標,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掛靠管理等方式,不斷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實現了對這一部分流動黨員的有效管理。目前,全區已建立“兩新”組織黨支部36個,并派駐黨建聯絡員78名;掛靠區人勞局人事中心,設立了大中專畢業生黨支部;在非公企業聚集的渭北產業園設立了黨工委。通過建立這些黨組織,較好地將流入到非公經濟組織中的流動黨員管理起來,使區內流動黨員找到了組織,過上了正常的組織生活。每個黨支部都實現了“五有”,即有制度、有牌子、有辦公場所、有黨建資料、有組織活動。為了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組織的建設水平,我們還在不同行業樹立了白楊科工貿公司黨支部、商業大廈黨支部、聚龍食府黨支部、杜橋法律服務所黨支部和西北新世紀培訓學院黨支部等五個黨建工作典型,他們在支部班子建設、流動黨員管理、黨組織活動開展等方面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工作機制,對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是拓展社區黨建工作內容,延伸社區黨組織設置。社區黨支部成立之初,其職責是管理好轄區內的居民黨員,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們發現流入社區的各類黨員也在不斷增多,有離退休回渭南城區居住的老黨員,有開店鋪的進城黨員,還有居住固定、但工作不固定的務工黨員等,為了將這部分黨員納入有效管理,區委及時對社區黨支部的職責進行了拓展,將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作為考核街道社區黨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延伸了黨組織設置,即在流動黨員居住比較集中的小區、樓盤成立了樓道黨小組、樓棟黨支部。社區黨支部、樓棟黨支部、樓道黨小組根據黨員工作和生活習慣,靈活安排組織活動時間,既保證了組織活動不間斷,又不影響這些黨員的工作和生活,收到較好效果。目前,全區共建立社區黨支部51個,樓棟黨支部7個,樓道黨小組162個。

三是創新組織設置,抓好外出流動黨員管理。在抓好流入區內的黨員教育管理的同時,針對近年來外出務工黨員越來越多的現實,我們積極探索出一條黨員流入流出兩地雙向互動管理機制。對長期外出、比較固定的黨員要求及時遷轉組織關系,使之接受流入地黨組織的管理;對在同一地方務工黨員達3人以上,人員相對集中、具備一定條件的及時組建流動黨員黨支部;對外出地點不太固定、不宜遷轉組織關系的,由流出地黨組織負責聯系,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要求參加流入地黨組織的活動,實行持證托管。目前,全區已有840名外出流動黨員遷轉了組織關系,1260名流動黨員領到了《流動黨員活動證》,先后在農民工集中的江蘇省太倉市、廣東省東莞市成立了3個跨省外出務工黨員黨支部。

三、搭建平臺,開展活動,促進流動黨員發揮作用

區委將黨組織建立在流動黨員身邊,并通過三級網絡向務工經商黨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顯示出了明顯的組織優勢,黨組織不僅成為教育管理流動黨員的工作部,而且成為黨員群眾排憂解難的服務部,成為促進雙向交流、和諧發展的結合部。黨組織的成立,不僅為黨員找到了家,流動黨員有了歸屬感,而且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黨建主題活動,為黨員發揮作用構建了新平臺。田市鎮駐太倉市黨支部在流動黨員中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每年帶出一名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引導一名外出務工青年向黨組織靠攏,提供一條農產品銷售信息,帶回一門致富技術,調解一起勞務糾紛,教育廣大務工人員愛崗敬業,做“太倉人”,建“田市村”。短短半年時間,協調處理勞工糾紛8起,幫教違法違紀人員2名,發展黨員6名,提供產品購銷信息12條,揭開了“陜太”兩地互動雙贏新篇章,樹立了*務工新品牌;區人勞局人事黨支部為230多名大中專畢業找到了就業門路;渭北產業園黨工委積極在園區內黨員中開展了“學技能、比貢獻”、“一幫一”、“設崗定責”等活動,使黨員有崗、有位、有為,8名黨員進入園區企業管理層,12名黨員回村后擔任了村組干部。渭北產業園入駐企業38家,總投資10億元,從業人員2000余名,正逐漸成為務工人員、流動黨員的聚集區,成為黨員群眾的培訓基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目前我區抓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已經顯現,全區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勞務收入已占到了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兩新組織”增加到15000多家,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占到46%,黨員帶頭發揮作用,幫學、幫扶、做好事、樂奉獻蔚然成風,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和諧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