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文化旅游開發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0 10:24:00
導語:原生態文化旅游開發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族被稱為“從遠古走來的貴族”,其歷史悠久,起于殷商,遷徙融于百越族群,至唐代正式以“水”立名載入中華民族史冊,悠遠數千年,輝煌燦爛,既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歷法,水書并駕甲骨、比肩周易。大山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使水族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得以完整保留。水書、水族端節、水族馬尾繡三項水族民俗民間藝術,不僅從大山走向世界,而且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觸目皆是的青山綠水,質樸悠遠的鄉村民風,斑斕多彩的民俗風情,又使水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獨具原生態魅力,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境內外游客。本文就如何開發水族原生態民俗文化旅游作一初步探討,歡迎各位同行指正。
一、正確認識開展民俗旅游的意義
民俗旅游是旅游者離開慣常居住地前往民俗文化所在地,為觀賞、領略或參與當地風土習俗而開展的旅游活動。它是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運用和發展,不僅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還可以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民俗旅游極具發展前景,是今后旅游發展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開展水族原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
民俗文化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文化,猶如發展旅游業的原材料,這些豐富的原材料就是散落在民間和各地的民俗事象。通過民俗旅游這一載體,把許多已經消失的水族民俗事象挖掘和整理出來,經過策劃、包裝和組合,使之成為最具動態感和參與性的民俗旅游商品。這樣,既使水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傳播,又可以把之轉化成為社會經濟效益。水族刺繡、剪紙、銀飾、蠟染、服飾等民俗民間藝術就可以開發成為旅游購物品。如由“名匠第一人韋桃花”加工制作的“桃花馬尾繡”就成了游客爭相選購的精美旅游紀念品。
(二)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游客在異地逗留期間的消費需求,決定了旅游目的地必須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飲食、購物、娛樂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服務,足夠的設施、設備和消費品當然必不可少。因此,旅游業成為了國民經濟中許多行業的產品消費市場。水族民俗旅游的開發,不僅可以使當地交通、餐飲、酒店等行業獲得較好的發展機遇,還可使那些偏遠的水族山寨,通過開展民俗旅游脫貧致富,向社會主義新農村邁進。如隨著近年來水族卯節和霞節系列旅游活動的舉辦,揚拱、九阡水各等地逐漸成為旅游的熱點地區,頗具農業文化特色的水族歲時節日民俗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當地水族同胞的經濟收入大大增加。
(三)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水族民俗旅游的開展不僅可以使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得以恢復和開發,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重視和發揚,瀕臨湮滅的民居建筑古跡得到修復和維護,而且還可以激發水族同胞對其傳統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在開發水族民俗旅游時,若將其民俗文化中最優秀、最有特色的部分發揚光大,就會形成保護開發的良性循環。如被譽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族文字——水書、堪稱世界刺繡一絕的“水族馬尾繡”,就是在開展民俗旅游的過程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進而提高了對水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四)有助于水族同胞生活環境質量的改變
為了適應水族民俗旅游的發展,當地的基礎接待設施會不斷改進,民俗旅游資源及其環境會得到修整和改善,為游客服務的生活設施也會增加,從而在客觀上能改善水族同胞的生活環境質量,也有利于當地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如隨著九阡鎮水各村、中和鎮廟良村、都江鎮怎雷村、三洞鄉板告村、恒豐塘黨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的相繼建成,當地民眾的生活環境質量已經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同時,還大大增強了村民的服務、環境和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對于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實現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旅游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深入挖掘水族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生活文化、民間歌舞文化、民間工藝文化、歲時節日文化等內容。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靈魂。所以,對民俗文化內涵的挖掘是做大做強民俗旅游的關鍵。所謂民俗文化內涵,是指民俗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的各民族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文化含義。水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挖掘:
(一)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民俗
生產民俗是指貫穿于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全過程的基本民俗。主要包括農業民俗,狩獵、游牧和漁業民俗等內容。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古代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業收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祈求豐收成為人們的共同心愿,于是就逐漸形成了占卜、祭祀、娛樂等習俗。如水族民俗中的“祭田神”習俗就很有特色,其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農耕社會水族人民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水族“飯稻羹魚”的稻作農耕習俗,則又體現了水族“魚——水族的民族圖騰”這一文化內涵。因為水族對“飯稻羹魚”農耕文化思想的追求,使魚從來沒有離開過水族社會的經濟生活,并深深地植根于水族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里,以致在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祭祀中,形成了處處以魚為特色的文化特點。
生活民俗是指飲食、服飾、建筑、居住等方面的民俗。由于這類民俗是可以觸摸和感知的,也最具觀賞性、體驗性和參與性,因而它是民俗旅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民以食為天,魚包韭菜既是水族人民的節日美食,又是款待親朋好友的必備菜品。用這種菜肴招待客人,表示祝愿大家永遠健康。服飾是各民族風俗習慣和民俗文化的一種載體。水族姑娘服飾中的花鳥蟲魚圖案,很具有審美情趣,給人花團錦簇、富麗堂皇之感,體現了水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居建筑是民俗文化最全面、最生動的體現。水族干欄式民居建筑奇特,技藝精湛。它是南方悶熱潮濕氣候的產物,是水族先民與大自然斗爭的一大成果,充分展示了水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二)豐富多彩的歲時節日民俗
歲時節日主要是與指天時、物侯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水族的歲時節日民俗具有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水族端節——“年,谷熟也”的歡慶。過節預示新年伊始,更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老少安康、六畜興旺之意。水族卯節(又稱“古老的東方情人節”)——謳歌生命的律動,象征興旺莊稼、催生愛情。水族霞節——稻作文化對雨水的祈求。其文化內涵是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水族蘇寧喜——奇異的婦幼節,表現祈求賜福消災,歲歲平安等文化內涵。
(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藝術
各民族在生息繁衍的過程中,不僅創造了使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反映本民族心理和性格特征的精神財富,即民俗民間藝術。它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對廣大旅游者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水族雙歌、單歌、丟歌;水族民間舞蹈銅鼓舞、蘆笙舞、斗角舞;水族民間樂器銅鼓、皮鼓、蘆笙、胡琴、嗩吶;水族民間工藝馬尾繡、剪紙、印染、雕刻、銀飾等獨具特色,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如銅鼓舞是水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一般在節慶和祭祀時演出,表現慶祝豐收、乞求神靈保佑、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文化內涵。銅鼓是水族民俗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麗奇葩,被水族人民視為民族興旺、幸福和歡樂的象征。
(四)精彩紛呈的民間娛樂民俗
民間娛樂是一種以消遣休閑、調節身心為主要目而又具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動,旅游者可以親身參與和體驗,并分享到活動的快樂,最終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主要包括民間游戲、民間競技和民間雜藝等內容。目前,比較有特色的水族民間娛樂活動有水族拳術、水棋、賽馬、雜技和打手毽等。水族民間娛樂是其民俗文化中最光彩奪目的部分,也是一種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它不僅展示了水族同胞強健的體魄和智慧,還表現了他們團結友愛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適度遵循民俗旅游的開發原則
水族民俗旅游的開發是一個大有前景的旅游項目,但必須嚴格遵循以下開發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品位與色彩、神韻等獨特性。要開發民俗旅游,就應當突出其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優勢,將本民族各種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主題,充分體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創造獨一無二的文化品牌。如被譽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書,是水族的古老文字,內涵博大精深,包涵了水族關于天文、歷法、宗教、哲學等豐富內容,現水族民間仍在使用,是研究水學的“百科全書”。馬尾繡是水族民間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刺繡,工藝獨特,圖案精美,反映了水族人民的美學文化和生活追求,堪稱“刺繡絕活”和文化珍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和收藏價值。端節是水族的大年節,前后歷時72天,是世界最長的民族節日。卯節是水族青年的歌節,號稱“古老的東方情人節”。水書、水族端節、水族馬尾繡就可以構成水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一大特色。
(二)參與性原則
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不斷提質升級,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僅要求其旅游活動要有文化品位,而且還希望參與在其中。民俗文化旅游最大的優勢就是能讓游客親自參與和體驗民俗風情。因此,在開發民俗文化旅游時,應充分考慮活動的參與性:一要讓游客盡可能多地親身參與到某些旅游活動之中,體驗異域民俗風情,這可大大增加民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如帶游客參觀水族干欄式民居建筑時,就可讓他們就地居住,感知水族民居的建筑格局,了解樓層和房間的功能,并參與耕田、插秧、收稻谷等勞作農活,與民同甘共苦,體會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時,還可讓他們品嘗和親自制作水族美食魚包韭菜,以感受水族獨特的飲食文化和待客方式。二要由當地水族民眾參與經營,這樣既能體現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性,又能造就地域文化的神秘感,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旅游。如2009年9月中國著名作家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風活動中,著名詩人雷抒雁就在水各民族風情園里當了一回“水家新郎”,體驗了水家獨特的婚禮,感受了九阡鎮水各卯文化風情。水族歲時節日民俗和民間娛樂民俗既有獨特性又有參與性,可作為重點民俗旅游來開發。
(三)文化性原則
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和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和外在價值體現?,F代旅游者的需求已從單純注重對自然風光的觀賞,逐步轉變到對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的體驗。沒有文化元素支撐的旅游業沒有生命力,旅游業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所以,在開發民俗旅游時,應高度重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函,可以高起點、高標準地從科學、文學、史學、藝術和社會學的角度去進行系統挖掘。否則,沒有文化品味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民俗旅游產品不會給投資者帶來經濟效益。因此,無論是對文中所提到的水族生產生活民俗、歲時節日民俗、民俗民間藝術、民間娛樂民俗,還是對水族其他民俗進行開發的時候,都應該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如在開展水族民俗旅游的過程中,還可將400多個水書文字符號,開發為旅游紀念品,制作成便于攜帶的精美圖片或卡片,游客人來了,每人發一張,水漢對照。這樣,就把旅游和水族民俗文化很好地結合來了。
(四)經濟效益性原則
民俗旅游已經成為當今旅游業發展的一個亮點,在開發其產品時除了應該堅持以上原則外,還要注重產品的經濟效益性原則,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游產品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這里所說的經濟效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二是產品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后者則是決策的關鍵。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資相當,開業時間相近。但在開業兩年后,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后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優勢是關鍵。因此,水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鎮,具體位置與依托城鎮之間的車程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與主要客源地之間的距離也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之內,且交通便利。如距離偏遠,應與其他較具吸引力的景點組合成二日游旅游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應有的經濟效益。
四、積極探索民俗旅游的開發策略
民俗旅游商品魅力獨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在開發民俗旅游商品時必須制定相應的開發策略,才能提高產品質量。
(一)文化品位的開發策略
文化是民俗旅游商品的靈魂,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能夠真正得到弘揚和保護,就必須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風情的現象。要做到把純真、文明、表現民族氣節的民俗風情原汗原味地展現給游客,高品位的文化定位是關鍵。所以,在開發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時,一定要正確掌握本地的資源特色,結合當地及周邊的旅游環境,對資源狀況充分調研,選擇開發方向,確定文化定位,精心規劃主題,把獨特的水族民俗風情展現出來,才能提高民俗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
如由國家一級編導周群生擔任總策劃的大型原生態水族歌舞史詩畫卷——《遠古走來的貴族》其文化定位就準確。該劇共分為“遠古追憶”、“多彩鳳之羽”、“鳳舞水鄉”三個篇章,分別從追思懷遠、民俗民風、喜悅收獲展現水族先民百折不撓的南遷史、古樸神秘的鄉風民俗及豐收祥和的喜慶場景。作品始終圍繞著水族原生態文化展開,沿著這條脈絡展現水族的歷史背景、原生態歌曲、原生態舞蹈、音樂、舞美等民俗民間藝術,打造了一張強勢宣傳水族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名片。在演出現場,現代光影的表現手法伴著“憂傷的古歌,帶著人們穿過歷史的云山霧障,跟著一支帶著遠古文化和禮儀的神秘族群,由北向南,融入百越,開發嶺南,再遷且蘭,拓土興邦,疇秀了美麗的都柳江……”這就是該劇帶給人們的高品位文化享受。
(二)市場導向的開發策略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尤其是在很多偏遠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活動更為豐富。雖然民俗旅游投資少,不需要大興土木和投入巨額資金去培植旅游景觀,但要在民俗源地舉辦民俗旅游活動,從可進入性和區域集中性來考慮,都十分困難。為了滿足游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還可以市場為導向,利用民俗旅游資源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可移性,將民俗旅游資源移到自然風景區和旅游城市,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通過開辟民俗旅游一條線或籌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藝術形式,帶動民族飲食、民間蠟染、刺繡、挑花、編織等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充分表現民俗文化的藝術性,從而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悉,縣政府將投入4500多萬元用于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精心打造縣城“一江兩岸”民族文化旅游一條街,傾力將建設成為一座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凸現別具一格的水族民居特色的中國水族文化旅游城市。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水族民俗風情園旅游產品。它是為了滿足游客對水族民俗的了解與追求,將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民俗事象,集中放在一個地方進行開發組合,供游人觀賞和參與的民俗旅游商品。當然完全屬于人造景觀,但具有集中、方便的特點,是目前旅游投資市場的一個熱點。建成以后,其經濟效益非??捎^。
(三)因地制宜的開發策略
旅游者的決策行為表明,旅游目的地與客源地的民俗文化差異性越大,就越容易被選擇。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俗旅游資源散存在全國各地,要開發具有民族性和差異性的民俗旅游商品,就是要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潛力,發掘民俗文化中的個性元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靠資源本身所特有的優勢。
如可對水族物質生產過程中舉行的“祭田神”儀式、使用的工具、娛樂方式、“飯稻羹魚”的稻作農耕習俗等進行組合設計,供游客前往觀賞和體驗。這樣,就可再現水族古樸的民風和特有的習俗,為游客營造一種異域文化氛圍,帶給他們一種新奇的文化享受。
開發民俗旅游商品,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陰暗面暴露在游客面前,而是要在開發過程中揚長避短,把純潔、文明和體現民族氣節的元素展示給游客,供他們欣賞,讓那些落后的、愚昧的民俗逐漸消除。如水族信仰娘娘神(生育女神)、村莊神、土地神等。這種信仰源于遠古,主要是祈求平安、發財、消災等。但在開展水族民俗旅游的過程中,還應增添一種特殊信仰,那就是共產黨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信仰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堅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崇尚科學。
(四)注重特色的開發策略
鮮明的地區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失去特色會影響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在開發民俗旅游商品時,應注重保持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和神秘性,可采用民俗旅游民眾辦的方法來達到目的。如2008年7月,九阡一帶的潘氏家族舉辦過新中國以來的首個敬霞節。時隔60年后的2009年7月7日,揚拱楊氏家族又一次歡慶水族霞節(通過水書推算,2009年7月7日是敬霞佳期)。7月7日這天,身著水族節日盛裝的水族人,在“霞主”的率領下,以村寨為單位,分為四個隊伍,挑著熟豬肉、糯米飯、米酒等祭品,伴著高吭的銅鼓,激越的長號,在火槍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地向“霞神”走去。祭祀席上,水族寨老圍坐四周,手持水書,口誦經文,在主祭師的主持下,敬香、誦霞經、揭霞石等祭祀活動有序進行。時隔60年,一場如此盛大隆重,神秘莊嚴的祭祀活動,讓這一幾乎消逝的古老霞節又在揚拱地區隆重再現,深深地吸引了眾多前來旅游的游客。所以,在開發民俗旅游時,必須保留各地民俗質樸淳厚的特色,避免那種項目和風格雷同,缺乏新意和創意的民俗旅游,才能使民俗旅游項目持續吸引旅游者。
- 上一篇:文件清理要點通告
- 下一篇:黨建促進經濟發展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