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流通領域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14 11:18:00
導語:商貿流通領域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加快,我市商貿流通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在分析形勢,立足市情的基礎上,科學謀劃,積極探索,把搞活商貿流通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擺在突出位置,全市商品流通市場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商貿流通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貿流通業已成為市域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解決城鄉勞動力就業、推進“兩市一極”建設、增強財政實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商貿流通業基本情況
商貿流通業是指商品流通和為商品流通提供服務的產業,主要包括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倉儲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通過深化商貿改革和推進結構調整,我市一批重點商貿建設項目相繼建成,城鎮商業建設不斷推進,連鎖商業快速增長,商貿流通現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商業面貌煥然一新。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商貿流通業市場主體7379家,注冊資本(金)79321萬元,在我市所有市場主體中,所占比例分別為:58.5%、19.73%。其中,企業704家,注冊資本(金)65074萬元,企業戶數與注冊資本(金)在我市所有企業中所占比例分別為:47.28%、17%;個體工商戶6675家,注冊資金14247萬元,在全市個體工商戶中,商貿流通個體工商戶數與注冊資本(金)分別占60%、74.1%。
目前我市商貿流通業呈現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連鎖經營得到發展。近年來,我市連鎖經營發展較快,共有中百倉儲、國貿、超市、蘇寧電器、薄利電器、工貿家電、肯德基、商業銀行等十幾家大型連鎖經營店,形成了以批發零售為主導,餐飲業、休閑服務業、文化娛樂業、金融業相互配套的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別的有機體系。201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2.2億元。
二是多樣化的流通方式發展取得成效。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大型綜合超市、專業店、專賣店、倉儲商場、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已成為我市商業網點發展與建設的重點。大型綜合超市、購物中心、專賣店等的迅速發展,不僅帶來了新型的流通方式和業態形式,其銷售額已遠遠領先于傳統的百貨商店。為連鎖企業服務的物流配送行業和承擔第三方物流的企業逐漸興起并迅速發展起來。
三是電子商務技術得到推廣運用。目前我市大部分綜合購物中心、超市、連鎖經營企業均建立了銷售網點管理系統,條形碼技術在各類超市得到廣泛運用。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實行企業內部管理電子化的電子商務技術已基本形成。
四是對外開放帶動了流通現代化。“十二五”以來,我市加大了流通領域的對外招商引資力度,隨著中百倉儲、國貿、蘇寧電器、肯德基等知名企業陸續登陸枝江,這些企業的進入不僅引入了先進的競爭機制,也將帶來先進的營銷理念和管理技能,能有效推動我市流通現代化建設。
五是農村商貿流通市場體系也基本建立。隨著“萬鄉千村工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市新型農村市場運用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建立銷售網絡的“農資店”“農家店”等形式,已在農村建立了一批配送中心、標準化農家店、日用消費品農家店、農資店。
二、目前我市商貿流通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商貿流通業市場主體總量偏少,質量不高。近年來,我市提出了工業強市戰略,一直以來都把工業強市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商貿流通業戰略意識不強。我市從事商貿流通業的市場主體不僅數量較少,而且普遍經營實力較弱,缺乏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的經營。加之商貿流通企業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大多數門店、商業網點對新興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運作機制尚屬學習階段,超前意識不強,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不高,整體競爭實力不強。
二是市域商業網點規劃滯后,布局不盡合理。城市建設與商貿項目開發常常不能協調一致。流通企業缺乏整體統一規劃布局以及各種商業網點的規模、數量、聚集區比例不協調。大多數規模商業網點聚集市區內,而廣大農村、鄉鎮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為廣大農村消費者帶來不便。
三是商業網點規模較小,輻射范圍不廣、影響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多數商業網點處于單店經營,這些門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難提高市場的占有率,在我市商業門店中,營業面積10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大多數在50平方米以下。
四是現有市場檔次偏低,環境較差。我市為發展商貿流通業服務的交易場所不夠。農產品集散地不夠,現有農貿市場規模小,檔次低,大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場環境差,近年停滯發展,市場設施落后。工業品集散地不夠,缺少原材料購進、生產企業設備配套、產成品外銷平臺。
五是流通現代化水平不高。我市的現代化物流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業不多,在全社會的流通總量中只占有較小的比重。而傳統流通企業體制不順,機制不全,缺乏競爭力,管理方式和經營機制均有待提高。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忽視涉及技術改造和設施更新改造的投資。通過訂單配送、電子商務等方式交易的商品所占比例還不大。我市從事物流的企業共有31家,注冊資本為2987萬元,基本上以地域性及行業性特點分布,它們自成體系,缺乏整體物流規劃,不能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節約成本,因而競爭力不強,效益不佳。
六是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環境還不優。有關職能部門仍存在重工輕商的觀念,少數部門對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也不夠。
三、我市商貿流通業發展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發揮綜合發揮優勢、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加快建設“兩市一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市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我市交通便利的優勢越來越明顯,鐵路、公路、內河、航空等交通運輸網絡貫通南北、連接東西,具有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的巨大潛力。我市商貿流通企業應當與我市各工業園區聯合,以現代工業物流為軸心,建立統一的物流配送中心,改變過去各自為陣、單一的公路運輸為整體聯合、水陸空立體化的配送方式,提供最先進、快捷、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務。
1、發展一中心。建設以馬家店城區為主的中心商業圈,積極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年底前把中心商業圈培育成為對周邊縣市有較大輻射吸引作用的物流中心和枝江市的批發交易中心。同時推進服務業與城鎮化融合發展,加快兩副(城西新區、仙女新區)、七節點()的城鄉商貿布局,不斷擴大城鄉消費需求。
2、建立兩張網。一是全市工業物流網。以“六大園區”為中心,引導其圍繞工業企業開展配套服務,重點是積極推進仙女綜合物流園、安福寺果蔬物流園、姚家港化工物流園、白洋工業物流園建設。二是全市農產品物流網。對現有農貿市場進行改造、達標、升級,完善配套相關功能。實施市場興建工程,對工業品、農產品、倉儲等三類市場進行合理規劃、布局。興建依托我市果蔬、油脂、水稻、棉花、水產品等農產品和食品、紡織、機械、機電等工業品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產品優勢的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同時,在各鄉鎮農產品交易市場中建設配送中心,推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先進流通經營和管理技術,借助各行政村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現有的設施,建立“田園信息——農產品網上交易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網絡、固定電話、手機信息等方式為農民提供供銷信息,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率和商品化率。
3、繁榮三個點。以中央商城、妙尚、五柳樹三大黃金商貿區為軸心,構建枝江市現代商貿流通核心區域。年底前把北奧中央商城培育成為我市的商業零售中心,集休閑購物、消費購物和商業文化中心為一體;把妙尚廣場及步行街培育成為我市的文化娛樂購物中心,把五柳樹市場培育成為餐飲娛樂服務中心和小商品批零中心。
4、培育五條街。按照總體布局,集中規劃培育五條特色街區,著力培育“禮化路精品服飾街”、“公園路建材一條街”、“民主路家電一條街”、“濱江夜市一條街”、“迎賓汽摩一條街”。通過特色街道的建設,壯大經營總量,提高經營檔次。同時加快道路、倉儲、碼頭等物流設施建設,加快東湖大道汽車交易市場、滕家河農機摩配市場建設。
四、工商部門服務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措施
一是將繁榮發展商貿流通業、服務業作為工商部門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選擇重點企業建立幫扶聯系,指導企業合法經營,“守合同、重信用”;加強廣告宣傳,鼓勵和倡導消費;積極申請商標注冊和使用服務商標,爭創著名商標和知名商標,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務品牌。加強對知名流通企業、商業老字號的商標權保護,加大馳名商標保護力度,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二是簡化程序、放寬準入,大力扶持和促進中小商貿企業發展。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在企業登記中開辟“綠色通道”,對兼并登記申請實行專人專件辦理。進一步優化登記窗口服務,按照“能快則快、能簡則簡、能優則優”的原則,全面推行窗口承諾服務、直通車服務、特殊群體綠色通道服務、應急事項預約服務、網上遠程核準服務等便民高效優質服務機制。
三是充分發揮股權出質登記在解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的積極作用。積極辦理股權出質登記,認真做好動產抵押登記工作,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商貿企業的融資擴寬渠道。
四是創新企業監管方式。積極推進以建立商貿流通業、服務企業“經濟戶口”為重要內容的屬地分類監管,加大對失信企業、風險等級高的企業巡查和監管力度。對守信企業、風險等級低的企業,減少或免于日常巡查。嚴肅查處無照經營、虛假宣傳、商業欺詐、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違法行為,努力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五是保護企業合法權益。認真處理企業的投訴舉報,做到及時受理、嚴厲查處。
六是進一步優化主體信息服務。完善年度市場主體信息綜合分析報告與制度,組織開展全市商貿流通業發展專題調研,進一步提高分析質量和參考價值。
- 上一篇:煤田開發與環境保護調查報告
- 下一篇:有關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監管建議
精品范文
10商貿實訓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