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00:1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教育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教育培訓

職業教育概況啟示管理論文

摘要: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以高中為本位的職業教育培訓受到了職教界的關注。本文介紹了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的最新概況,分析了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特點,總結了此種教育體制對我國的啟示,對我國職業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

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高輟學率,澳大利亞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普通高中實行職業教育培訓,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在澳大利亞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效,成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全國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總人數的30%。本文介紹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的最新概況,以期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有所啟示。

一、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最新概況

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包括為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課程以及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自從1997年以來,澳大利亞全國范圍內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2004年全國有211885名11、12年級的高中學生參加了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培訓,占所有高中學生人數的50%左右,是1996年參加此培訓人數的4倍。

1.政府支持

查看全文

高中職業教育最新概況管理論文

摘要: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以高中為本位的職業教育培訓受到了職教界的關注。本文介紹了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的最新概況,分析了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特點,總結了此種教育體制對我國的啟示,對我國職業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

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高輟學率,澳大利亞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普通高中實行職業教育培訓,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在澳大利亞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效,成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全國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總人數的30%。本文介紹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的最新概況,以期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有所啟示。

一、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最新概況

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包括為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課程以及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自從1997年以來,澳大利亞全國范圍內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2004年全國有211885名11、12年級的高中學生參加了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培訓,占所有高中學生人數的50%左右,是1996年參加此培訓人數的4倍。

1.政府支持

查看全文

創新殯葬教育培訓報告

為了全面改變我國殯葬服務機構的行業形象,提升我國的殯葬服務水準,我們需要主動地依靠政府、行業和社會的力量,以創新的精神逐步地建立我國的殯葬教育培訓體系。

一、我國殯葬教育培訓的現實狀況

我國目前的殯葬教育與培訓正處在一個不斷進步的狀態中。

近年來,一些殯葬服務機構展開了有關殯葬的文化和理論研究。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殯葬的系列教材《殯葬學科叢書》在民政部領導的關心下,已經由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出版了其中的12本專著;各地先后舉辦的國內國際殯葬理論研討會,貢獻了行業中各類人士的研究成果,已有多本高水平的論文集編輯出版;一些在殯葬管理或經營上頗有建樹的人士也紛紛著書立說,一些學校根據教育的需要,出版了一些教材用書籍,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也在最近根據國家職業教育大綱組織編寫和出版了殯葬行業六個工種的教材。這些殯葬文化和理論的研究成果,將為殯葬行業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打下厚實的基礎。

同時,一些機構也在踴躍地涉足各種殯葬教育培訓。首先是各地民政或殯葬管理部門,為了體現管理機構對被管理者的關心以及規范管理的目的,舉行一些殯葬管理人員的培訓班;其次是一些民政院校根據市場需求開辟了殯葬專業課程,長沙、重慶、福建等地一些院校注意開展面向殯葬專業的各種素質教育,已經為殯葬行業輸送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再次是殯葬行業協會,他們正在把為會員單位提供各種專業培訓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由中國殯葬協會舉辦的殯葬崗位證書的培訓已經受到殯葬服務機構的歡迎。這些機構對于殯葬教育培訓表現出的熱情,正是殯葬行業提升水平和提升形象的希望所在。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上述關于殯葬教育培訓方面的已有的一些成績對于全國殯葬行業來講,實在是微不足道的。目前,更多的殯葬服務機構對于開展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大多還處在一個觀望的階段。很多事實說明,在我國離開建立完整的殯葬教育體系的目標尚有非常大的距離。

查看全文

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及啟示

摘要: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主要有:完備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法律體系保障;系統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突出實踐教學;充足的資金投入;完善的質量評估監測和嚴格的職業資格認證。兩國的質量保障實踐給我國農民工培訓的質量保障以重要啟示:推進農民工培訓法制建設、健全多層次的農民工培訓體系、優化農民工培訓內容和方式、完善政府主導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強化質量監管等等。

關鍵詞:日本;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質量保障;啟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勞動力市場對于高素質產業工人的需求不斷增長。近年來,我國農民工培訓規模大、發展快,但培訓的質量保障卻不容樂觀?;趪H比較的視野,分析和借鑒日本和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對于我國農民工培訓的質量保障改進與提升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一、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

(一)完備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法律體系保障

日韓兩國都堅持立法為先、依法治農,現都已形成了相當完備的法律體系,從國家法律的高度支持和保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順利進行。二戰后日本政府相當重視教育法制建設。在專門針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方面,1947年頒布的《學校教育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農業繼承者教育的重要地位,闡明了農業學校的宗旨,致力于把擁有高中學歷的農民子女培養成為現代農業骨干人才;1948年頒布的《農業改良助成法》提出要加大對農民科技知識的培訓力度;1961年頒布的《農業基本法》進一步表示要使農業從業者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訓,保障從農者及其家庭能夠充分就業;[1]1999年,《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在就農者的教育培訓和經營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相關規定,并要求國家鼓勵并扶持農村技術教育。[2]在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經費方面,1950年的《農業改良資金援助法》規定了政府經費支持的項目包括改良農業經營、改善農民生活和培養農村青少年等;1984年修改過后的《關于農業振興地域法律》表明要劃撥專門資金用以支持農民的繼續教育培訓。[3]同樣,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也受到法律保護。1962年制定的《農村振興法》強調啟蒙指導、技術普及、領導者的培養與訓練等,旨在振興與開發農村;[4]1990年的《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不僅規定了培養農漁民后繼者,而且還確立了專業農戶的具體培養制度;[5]1993年修改的《兵役法》規定將農業后繼者改為產業技能要員,并且免除兵役;2000年施行的《農業、農村基本法》對培養專業農業人作出了具體規定。[6]在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經費上,1971年出臺的《農業產學合作審議會規定》確定了國家須向農業經營者培育、農業教育培訓實習等項目提供必要經費;[7]1980年頒布的《農漁民后繼者培養基金法》為農村基層干部和有意愿且有能力務農的農村青少年設立專項培養資金;[8]1998年修訂后的《農業農村基本法》,不僅明確了對農業人培育的援助,而且還涉及到援助資金效率等相關問題。[9]

查看全文

雙證制教育培訓意見

為進一步落實科教興農戰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根據省教育廳、農業廳《關于組織開展農民雙證制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浙教職成〔2002〕265號)、市教育局、農業局《關于組織開展農民雙證制教育的實施意見》(甬教職成〔2003〕43號)等文件精神,經研究,決定從2003年起在我縣組織開展農民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主要任務和對象

農民“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全縣青壯年農民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力爭通過8年時間的努力,通過系統學習培訓,使全縣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達到中等文化程度,取得成人職業高中畢業證書和相應的綠色證書、農民技術員證書等,并掌握1至2項農業實用新技術,具備吸收和應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成為新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技術人員和農業致富帶頭人。

農民“雙證制”教育培訓的對象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年齡在40周歲以下的農村青壯年從業人員,重點是培養農村基層干部、農業專業大戶、營銷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

二、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

“雙證制”教育由文化課、農業實用技術課兩部分組成。

查看全文

工會培養技能人才匯報材料

隨著*經濟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民工大量涌入,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和發展作出很大貢獻的同時,也給*的社會治安帶來了壓力。民工夜校的適時出現,無疑對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實現*長治久安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一、創辦職工夜校,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

目前,外來民工大多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輿論宣傳渠道,亦很難對他們產生影響,因此在管理和教育工作上難度較大,覆蓋面也有限,到了晚上他們有的打麻將甩牌,有的去看“歪錄像”,偷盜斗毆等治安事件也時有發生。鑒于此,*縣總工會與教育局聯合在浙江玉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臺州萬得凱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開辦職工夜校,盡一切可能提高外來民工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以滿足他們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從而達到改善環境、提高收入的目的,給民工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民工夜校創建伊始,由*縣總工會出資邀請專職講師,連續一年為外來民工講課,每課時200元。職工利用每周一、三、五3個晚上集中上課。夜校開辦一年來,首期報名人數達298人,到課出勤率均在96%以上,受到了企業主和廣大職工的普遍好評。

民工夜校作為民工教育的主要載體,開設了實用性較強科目,教學內容涉及電腦類、技能類、英語類、法律知識、職業技能培訓教材等,分批次、有重點地對外來民工進行教育。同時,根據外來務工人員的特點,改進教育方式方法,運用具體的案例、事例,把教材上抽象、枯燥、概念化的內容,變為生動、形象、直觀的具體化,對他們進行一次集中的文明禮儀宣傳教育,使他們逐步養成文明行為。夜校的創辦讓民工的業余生活豐富起來,個人素質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大增強。

二、推行“雙證制”教育,提升職工的競爭能力

查看全文

郵政局員工管理工作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員工的教育培訓管理,配合各單位開展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工作,引導員工立足本職、學用結合,以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根據上級有關文件通知精神,結合本局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開展員工教育培訓,一般由綜合辦公室教育負責統籌安排;各部門根據實際業務需要開展的臨時性業務培訓,由各部門自行負責,培訓結束后憑培訓簽到表領取授課費。

第三條本局員工教育計劃由綜合辦公室負責牽頭,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并由教育管理員統一安排,組織實施。

第四條根據教育培訓需要,聘請兼職教師若干名,與教育管理共同負責做好本局員工的教育培訓工作。

第二章業務技術培訓管理

查看全文

政府教育工作通知

區政府有關部門,各街道辦事處:

為推動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促進區域人口素質的提升,按照市政府關于做好20*年全市成人教育工作的有關要求,現將20*年錦江區成人教育有關工作要點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20*年,全區成人教育工作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深入貫徹區委、區政府《關于促進城鄉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以實現農村新增勞動力充分就業為重點,大力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有序轉移。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工作,促進區域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強化職工教育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抓好失地農民培訓,促進轉移就業

查看全文

農民素質制約農業科技推廣的瓶頸

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中的貢獻已日見突顯。從2002年始,吉林省樺甸市依靠農技推廣部門積極在農村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春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高產創建技術”等多項科研技術成果的推廣,并給應用戶帶來了可觀的效益,讓農民切實體驗到了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力量,按常理,這些效益顯現的科技成果應該被農民廣為應用,但從調查中了解到,其推廣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農民綜合素質的偏低嚴重滯緩了科技成果在廣大農村的應用與推廣。

1樺甸市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

農民整體素質的高低是決定農技推廣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民素質主要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經營管理素質、身體素質、非智力心理素質五方面,在這其中,文化素質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母質,而從樺甸市農村勞動力(16~60周歲的農民)的統計來看:現全市農村勞動力為147785人,在這些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的有3076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9242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2.5%,高中文化程度的23522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5.9%,高中以上(不含高中)文化程度的1072人,占勞動力總數的0.8%。其中能初步掌握一技之長的為2225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5.1%,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農民早已走出農門另謀他業,這樣的農民人員素質組成,決定了其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吸納創新能力很難與依賴科技的現代農業的發展相匹配。接受教育,對農民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無疑是提高農民素質的一種重要措施,也是農業推廣的一種手段,但目前樺甸市農民教育培訓的現狀來看,力度匱乏,任重而道遠。

2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現狀

2.1農民接受農業信息和技術的主要途徑。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約,農民接收農業信息和技術的渠道還不夠寬。主要渠道是:電視、廣播、報紙、書籍、農村“能人”、互聯網(所占比重較?。?、手機等,能到鄉鎮、村直接向農民傳授信息和技術的主要部門有:市、鄉兩級農技推廣部門,農廣校,市、鄉兩級畜牧管理部門等。2.2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和比率。從問卷調查和典型村調查看出,農民年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有3~5次左右,但大多屬于簡單的實用技術培訓,時間較短,不夠系統。在有機會參加教育培訓的人員中,成員構成主要為村、社干部,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及中青年骨干等。年參加教育培訓的比率占勞動力總數的10%左右。2.3農民掌握和運用新技術及致富信息的狀況。當前,由于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和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視,農民掌握和運用新技術及致富信息的比重呈上升態勢,但由于教育培訓機會和農民自身素質等諸多方面因素影響,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戶的種植、養殖和加工業處于粗放經營階段,發展空間較大,教育培訓任重道遠。2.4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及教育培訓的需求與實際完成的差距。從入戶實際問卷調查和普遍走訪中了解到,目前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及教育培訓的需求很大,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也很高,但參加教育培訓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比率仍很低。據統計,樺甸市每年參加教育培訓人數只占勞動力總數的10%左右。特別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等較系統的培訓,所占比率更低。如:樺甸市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的林蛙養殖業,有養殖專業戶1100人,800多條溝系,而每年能參加教育培訓的不到100人。

3提高農民素質的途徑與方法

查看全文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論文

一、日本的農民教育模式

日本是東亞模式的代表國家。東亞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難形成較大的土地經營規模的農業生產特點,以政府為主導,以國家立法為保障,以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培訓主體對農民進行多層次、多方位、多目標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一)開設農業高中

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日本專門設立農業高中,培養農業勞動力,普及農業知識和技術教育。日本農業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包括自營農以及從事有關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并十分重視兩者的兼顧。1994年日本農業年鑒統計顯示,在日本各都道府縣中設有農業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縣中,設立農業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葉縣、福岡縣、宮城縣、福島縣、長野縣等。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提倡全民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因此,不管從事哪個行業的人,都面臨一個如何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的問題,農民也不例外。在日本,為農民提供繼續教育和深造機會的機構主要有農業者大學校、農業大學校,民間團體設置的進修設施以及實施國內外留學制度。

(二)國內外留學制度

為使務農青年學到廣博的知識和科學的經營方法,開闊視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國內外先進農家或團體去進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團法人全國農村青少年教育振興會和社團法人國際農業者交流協會負責。該團體開展這項事業的經費由政府補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