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發芽觀察日記范文
時間:2023-04-10 15:5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豆發芽觀察日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今天去菜市場買了一些綠豆,準備做一個“綠豆發芽觀察的實驗”。
剛買回來的綠豆是淺綠色的,呈橢圓形。它摸起來硬硬的,又光溜溜的,真懷疑這么硬的身體里能長出翠綠的小豆芽兒。
我取了二十幾顆綠豆倒進杯子里,放到能照射到陽光的窗戶旁,準備泡上整整一晚上。
看著這可愛的小豆子,直希望它們快點長大。
十月二日 星期二 晴
過了一宿,我又跑去看綠豆。經過一整晚的浸泡,綠豆變成了青綠色??催@些綠豆,比剛買來的胖出了一半,這是為什么呢?奶奶告訴了我,這是里面的種子生長的痕象,以后種子還會破殼而出呢!
我還在綠豆上放上浸了水的沙布,這樣使水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對綠豆起著有濕潤的作用。
過了幾個小時,我又來看望綠豆。一開始,什么發現也沒有。后來,在我的仔細探究下,才發現了這個隱蔽的東西。原來在綠豆一端有一個小小的圓圈。這個圓圈的顏色不知道是哪種白色,不過,看著很像魚肚子上的那種白色。
這白點里有什么呢?綠豆接下來還會發生哪些變化?我帶著疑問進入了夢鄉。
十月三日 星期三 晴
一夢初醒,我趕忙奔向綠豆。綠豆果真大了不少,差不多有一個小孩的指甲蓋大小,大約是原來的兩倍呢!不過,我還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在綠豆的白色圓點之中長出了一條很短很短的線。我連忙拿出科普書對照知道了這便是綠豆的根,用于吸收營養送給綠葉。那根的顏色是乳白乳白的,看起來像甜美的牛奶,真想使勁的咬它一口。剛長出的莖長只有五六毫米,連一個手指的寬度也達不到,真短!寬更少,只有一兩毫米,細的只有筆芯那么粗,看起在一點兒也不顯眼。它很脆弱,小風一吹就會搖動,弄得要死要活的樣子,好像被別人碰到一根毫毛就沒命似的。
啊,小莖兒,快點長大吧,不要再這么脆弱了。
十月四日 星期四 晴
又是新的一天,我洗臉刷牙之后,吃完早飯兒,就去看看小豆兒。我拿開沙布,朝杯里一看,呀,綠豆的殼被撐破了一半,從里面升出嫩綠色的小綠芽。小綠豆摸上去特別光滑,感覺特別舒服,將來豆芽芯就長在上面。這些事實都說明,奶奶說的是對的。
此外莖兒也長起來了,從原來的很短到變長,原來那五六毫米長,兩三毫米寬的根搖身一變。變成了壯多了,可見根的生長速度是多么的快。而且綠豆莖兒的頭上有一點半黃半綠跡象,這是什么呢?
……
昨天(十月七日)綠豆發芽了,長出了碧綠的葉子,奶奶說:“我們馬上可以吃到綠豆芽了。”
篇2
近期,我們的課本單元大作文是需要學生寫觀察日記。我推薦學生觀察綠豆發芽,并要求他們不僅要用文字紀錄整個實驗中綠豆及綠豆芽的變化,而且要把每次的變化用照片拍下來,最后制作成一個短視頻。
在實驗結束之后,我在課堂上,請一部分同學展示自己拍的綠豆發芽的短視頻。很驚喜的是,不少的同學能抓住綠豆芽的細節來拍。這剛好與我們的教學目標,連續細致地觀察事物是相符的。
學生能抓住綠豆及綠豆芽的形狀、顏色等變化來拍,其實就是為觀察日記寫什么做鋪墊。這次的教學活動,與本次信息技術網絡研修中北師大的馬寧老師介紹的數碼故事法導入法類似。
不僅是馬老師的《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選題與導入》,讓我聽了一遍又一遍。在整個網絡研修期間,我對把信息技術應用與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更深的認識。
首先,掌握信息化教育技術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的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潮流。作為一名教師,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把握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是跟上時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需要。將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中,有助于教師整合教育資源,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信息教育技術是新型的科學教育技術,能彌補陳舊教學中的不足,傳統的教育手段費時費力,不利于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把握知識,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益。只有充分把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用于教學中,才能提高教學效益。
篇3
一、及時捕捉教學信息,盤活實踐活動資源
【學生活動日記】
學生1:最近,我們各個小組開展了“豆芽”的主題研究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發芽機的四個格子內分別放入黃豆、赤豆、黑豆、綠豆,12小時后觀察這4種豆的發芽情況。我們驚喜地發現赤豆芽發得最快,綠豆第二,黑豆第三,黃豆最慢。太棒了!這時,我們組的小博士張敏杰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把這發好芽的豆和沒發芽的豆子一起種到地里,他們的長勢會如何呢?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我們決定去做一番實驗對比。老師還對我們的想法大加贊賞,組員們信心十足。
學生2:今天我們小組有了新的研究計劃:把發過芽的豆和沒有發過芽的豆一起種到地里。發過的豆芽種到地里,會不會比沒有發過芽的豆子,長得更快呢?我們期待著……
【教學資源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和生成性特點在這里充分顯示出來了。在最初的活動計劃中并沒有“把這發好芽的豆和沒發芽的豆子一起種到地里,他們的長勢會如何呢?”這一問題。研究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感興趣的問題,這作為一個新衍生小課題,倍受全班同學的關注。老師從學生的活動日記中及時捕捉到了教學信息資源。同時鼓勵學生能深入研究,生成更多新的資源。
二、相機滲透方法指導,激活實踐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日記1】
學生第一天日記:晨讀課前,我們去采訪了一家早餐店,馮潔上去第一個問題就問老板:請問叔叔,這油條多吃了會不會對身體有害?沒想馬上就被老板拒絕了,說我們影響他做生意了。之后朱老師又交代我秘密地去察看一下,那家店的衛生情況。我看看那油,已經是黑色的,沒有一點點黃色,我還發現他們賣的茶葉蛋,里面的茶葉好像已經用過很多次一樣,看起來怪怪的,聞起來還有一股難聞的味道。
學生第二天日記:今天,我我們做足了準備采訪的功課,再去另一家早餐店做采訪,剛開始,我們幾個都非常緊張,都緊張出一身汗,非常想逃跑。還是馮潔非常有禮貌地提出了第一個問題:請問叔叔您這里那種早餐最好賣?之后,就沒有那么緊張了。
【教學資源分析】
在學生第一次采訪失敗之后,讓學生在日記中寫寫失敗的原因,并說說通過嘗試發現采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老師指導下總結出采訪主要步驟。真正做到“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還落實了“先活動后指導,邊活動邊指導,在學生自主活動下進行指導”的教學原則。
【學生活動日記2】
我打開電腦,看到一個藍色的“W”形狀的文件,先打開word和百度網站。在百度上輸入我所需要資料的題目,找到資料后復制,再右鍵粘貼到word。太好了!可是我下載來的資料好多連我自己都讀不懂,怎么辦呢?我們小組的組員肯定也看不懂。唉!搜集資料真沒意思,我們怎樣才能把問題的答案找出來呢?
【教學資源分析】
上網搜集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方法,在很多學生眼里這是最簡單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墒峭还澱n過去了,同學們還是一無所獲。他們沒有對信息進行必要地研讀、分析、篩選,純粹“拿來主義”是不行的。
老師從學生的日記中得到這一資源時,在班級進行專門指導:1.學會仔細分析研究問題。上網之前先要思考:我要尋求什么方面的答案?2.輸入關鍵詞。最好別輸入全名,輸入的問題越集中,搜尋的范圍就越小。因此我建議學生輸入關鍵詞,再從眾多網頁中尋找需要的資料。3.精篩選。這是學生往往忽略的環節。不管資料有用沒用,先拉下來拷貝了再說。這樣的方法是不正確的,我要求學生看更多的網頁,在每篇文章中精挑細選找出能夠回答研究問題的內容或許是一句話,或許是一段話,然后將他們通過復制、粘貼在新的文檔中,寫上自己的想法。這樣找出來的材料就是自己的了。
三、依勢引導自我評價,提高實踐活動效益
【學生活動日記】
學生1:我覺得自己組做的不夠好,每次都因為一點小事情爭吵,你爭來我搶去。經常會為了討論一件小事,一節課都商定不好。我身為組長,以后應該阻止他們發生爭吵,倆人之間換個角度思考,替別人想想,這樣的爭吵也許就會少很多。
學生2:這次活動,我們小組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一個好的小組必須有一個好的領導——組長。組長每次都把活動任務很平均地分給每一位同學,組員也很服從組長的安排。
隔壁組的同學就對他們的組長有很大的意見,因為他總是把好玩的安排給自己,把重活安排給別人。
【教學資源分析】
全面合理地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這可以是師生評價,也可以生生評價、家長評價,以及學生自評等多方面進行。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個性嬌縱而且缺乏合作精神,
篇4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
小學科學教學目的在于啟蒙學生科學認識觀,培養學生愛觀察、愛動腦、勤動手的科學學習素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茖W源于實踐,在科學學習中,實驗教學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通過實驗學習,學生能夠手、腦、眼合一,更深刻地吸收科學知識,拓展學生的個性視野,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意識。要使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發揮至最大,就不能固步于傳統教學,而要從有效性出發,貼近學生心理認知,在實踐感知中完善能力,提升學習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實驗教學對學生來說無疑是科學學習中的一抹亮點,因為實驗具有直觀生動地展示性和靈活豐富的操作性,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關注。教師要從心理根源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滲透情境教學法,讓實驗不僅僅只有求證的目的,還能從生活中、故事情節里代入,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和激發參與興趣。
例如,在進行《誰更容易吸水》實驗教學時,教師沒有急著告訴學生實驗的目的,列出實驗步驟,而是用一個生活情境來打動學生的求知之心:“當我們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水杯,水流了滿桌時,真著急啊,但這時沒有抹布,只有大小、形狀差不多的幾樣物體:紙、木片、塑料片、金屬片,你會用誰來解決桌上的水?”生動的情境描述讓學生們踴躍思維,大多數人說:“當然用紙啦,紙吸水很快的?!币灿腥私ㄗh:“木片應該也可以吧,是植物嘛?!鼻榫吵晒て鹆藢W生的好奇心,教師適時引導:“在猜測中什么可能都有,也許塑料片也出人意料呢,就讓我們用實驗來證明吧?!鼻榫碁橐?,點燃了學生主動了解,大膽求證的實驗興趣。
實驗是“活”的,需要學生以“活”的態度去關注、探究、行動,教師一成不變的命令、規矩卻打破了學生“活學活做”的機會,情境所帶來的熟悉生活印象和懸念、假設等多元素,更加豐富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開啟了學生的動手興趣。
二、規范過程,培養學生操作習慣
學生的自主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實驗步驟混亂,實驗結果差異大等情況,這是因為教師對實驗的規范引導做得不到位。為此,教師需要細節地規范實驗過程,給出學生標準化的實驗程序,讓學生能夠有重點、有目標地跟隨操作,并在操作過程中積累起良好的科學習慣,培養起仔細、耐心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實驗教學時,教師首先將實驗所需材料和實驗的詳細步驟都清晰地列出在黑板上,讓學生熟悉。接著教師對實驗步驟進行細化規范,將實驗物品、實驗工具、實驗關鍵動作進行連線,如:花生米、肥肉――手指――按壓、擠壓,頭發――鑷子――火燒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就有了重點方向,而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操控實驗。此外,教師還對學生進行了細化到個人的分組任務安排,為每組學生都設定了個人“職能”,如:材料、器皿管理員,實驗總指揮、記錄員等。讓學生在牢記自己分工責任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實驗過程便有條不紊,避免了混亂和隨意,實驗效果明顯達標,學生的操作思維也更加順暢。
顯然,規范、嚴謹的實驗程序是成功實驗操作的前提,教師是學生自主實驗的引導者,無論從實驗演示,還是實驗指導的過程中,都要為學生樹立起精練、仔細、不拖泥帶水的規范化意識,讓學生明了科學與玩的區別,認識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重要科學準則。
三、創新活動,完善學生自主體驗
自主體驗已經成為新時期教育的主旋律,對科學實驗教學更是如此??茖W不應當死記硬背地學習,而應該了解、探究、實踐,讓學生自主實驗的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靈活感知和大膽創新思維。因此,實驗教學只是讓學生按步就班地復制實驗步驟是不可取的,教師還應該多設計具有獨創性和發展性的實驗活動,給予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讓學生充分感受以自我思維帶動的科學實驗之不同意義,深刻體驗科學求證的趣味和魅力,讓嘗試和行動成為科學實驗學習的必要驅動力。
例如,在《種子的發芽實驗》教學中,教師圍繞“求證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目標,為學生安排了“我的種子發芽日記”實驗活動。先讓每位學生自己擬出實驗計劃和預計結論,然后給出統一的條件,對種子類型(綠豆)、實驗天數等作出要求,此后便讓學生開始個人實驗行動,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展示成果和日記。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活動讓大部分學生都個性凸顯,展示出了能力亮點,有的學生計劃周祥,估算準確,日記也有條有序;也有的學生突發奇想,在需要條件中加入了音樂、植物鄰居等奇特的想法;還有的學生用漫畫的方式來進行日記記錄,非常新穎有趣;當然也有學生估算錯誤,實驗失敗,但從日記中也進行了總結、糾錯。
篇5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行動策略
小學科學課堂探究式教學可以說是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最主流的教學范式,當然,這一教學方式要取得實效有賴于教師在課堂上要采用正確的行動策略。在正確把握科學課程核心目標的前提下,從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過程的推進等諸方面加以精心考量和組織。
一、 遵循科學的本質:讓探究有助于核心素養的提升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因此遵循科學的本質,立足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方向。韋鈺院士在《十年“做中學”為了說明什么》中提到:“我們論及的‘科學’,至少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可以包括科學素養等。”研究表明核心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小學階段的科學核心素養包括:實證思想、科學概念、探究能力、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有效的行動策略,就應該使我們的課堂最大化地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累積與提升,實現多維目標的發展。遵循科學的本質,課堂教學更容易呈現出深度。
以南京市自編“做中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課《認識水》為例。教材安排的主要活動是在四杯透明的液體中找出水,學習目標是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液體,歸納出水的特點。
其實,生活中學生對水很熟悉,水的物理特點絕大多數學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課的重難點不在認識水的特點,而在正確運用眼、鼻、舌等感覺器官去認識四種液體,并學會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記錄發現,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比較、歸納出水的特點。因此,學會探究是本課的重難點。
第一次試教,筆者完全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了一個競賽活動:有水、白酒、鹽水、雪碧四種液體,請把它們一一找出來。當然活動之前筆者先引導學生討論并示范了方法,期待學生運用規范的方法來探究。但實際活動過程中,學生完全忽視了觀察的流程和規范,直奔競賽的最終結果――找出四種液體。場面熱鬧非常,但探究方法沒有得到實質性訓練,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不大。
為讓學生學會探究,正式開課時,筆者作了三大調整。1.分步驟引導學生觀察四種液體。首先出示演示材料:牛奶和清水,引導學生理解“透明”一詞(因為部分學生對“白色”“透明”兩概念混淆不清);其次出示分組材料:白酒、清水、雪碧、鹽水,引導學生討論探究的方法: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并規范方法、明確順序;最后在分組活動匯報比較的基礎上得出水的特點。2.將實驗記錄由小組集體記錄改為人人都要記錄,每人發一張記錄單,除四種液體外相應的其他探究器材也人手一份,確保人人有機會參與探究。3.考慮到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詞匯量較小,對氣味、味道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準確表達。教師課前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了前概念調查,并讓學生在課前對氣味、味道做簡單交流,保證學生能準確記錄觀察的結果。
如此,這一課的教學,不僅是站在兒童的立場,盡可能讓課堂生動有趣,更站在科學素養的累積與發展的立場,盡可能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方法,指向了科學課程核心素養目標的落實。
二、 精選實驗器材:讓探究有助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
有人說“一套好材料可以促成一節好課”“材料是教材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見,對于探究教學尤其是實驗課教學,材料的選擇太重要了。材料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用來觀察的對象。比如“種子的研究”中用以觀察的各種實物種子,認識“溶解”概念使用的鹽、沙等,都屬于直接用以觀察的對象。另外一類是實驗的工具。比如,研究“磁力大比拼”中用到的回形針,“摩擦力的秘密”用到的測力計等都是用來完成實驗觀測的工具。
直接用來做觀察對象的材料,一般應具有豐富性和典型性兩大特點。因為概念的建構需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感性認識越豐富,越方便學生分析、綜合。典型性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更容易在變式中讓學生通過差異比較,最終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精選實驗器材,課堂教學容易展示出效度。
如一位教師執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課《鹽哪里去了》,所選的材料給人印象深刻。這位教師選擇的不是一勺鹽、一勺沙子,也不是少許鹽、少許沙子,而是一粒鹽、一粒沙子、一粒綠豆、一粒白糖。他先讓學生觀察鹽、糖、綠豆、沙等物體,描述它們的樣子。再給每個小組一粒鹽、一粒沙子、一粒綠豆、一粒白糖,要求放入水中,觀察并描述它們放入水中的現象。在學生描述現象并對以上物體分類后,討論:鹽到哪里去了?引入高錳酸鉀,總結梳理出“溶解”的概念。
該教師用“一?!弊鲉挝?,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一粒物體在水中的現象,是聚焦觀察的重點、聚焦描述的重點、聚焦思維的重點(鹽到哪兒去了?只有一粒而已,嘗是嘗不出來的,所以自然地引出高錳酸鉀,引出溶解的概念)。教師采用“一?!钡挠靡庠谟趯W生學情和認知的精準把握,因為本課的核心概念是溶解,生活中溶解現象比比皆是,然而學生的認識又不充分,他可能知道溶解或融化這個詞,但對“均勻分布”完全沒認識,所以本課的一個著力點就是溶解的現象,以“一粒”為單位聚焦現象觀察,再充分討論,最后得出概念的現象事實和結論。
用來做工具的材料,一個最簡單的要求是簡單易操作,盡量避免誤差干擾。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熱在固體中傳遞”這個實驗。傳統的做法是將火柴用蠟分別固定在鐵棒的不同位置,然后加熱鐵棒,觀察哪個部位的火柴先掉下來,由此現象讓學生明白:熱在固體中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這種傳熱的方式叫熱傳導。有一位教師在上課時對實驗器材進行了創新,他用了一種溫變油墨,這種油墨本身是紅色的,但是遇熱顏色會由深變淺,再由淺變無。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清晰地看出涂滿紅色的圓盤加熱后顏色在慢慢消退,而且顏色是從火焰的中央向圓盤的周邊逐步消退的,這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直觀地讓學生理解了中間為什么先變無色,因為溫度高,顏色慢慢地在周邊消退是因為熱在慢慢傳遞。這樣的實驗設計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熱傳導這個抽象的概念。
三、 有效指導實驗記錄:讓探究留下活動過程的印跡
真實有效的實驗記錄對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的養成,實證意識的培養都大有裨益。但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更關注動手,往往在投入的操作中忘記了或忽略了及時的記錄,更由于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學生的記錄缺少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和長期訓練,往往會流于形式,所以有效的記錄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記錄主體的全員性
在科學課堂上,活動往往以小組為單位,有時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記錄大多是由一個人來完成,但這不表示記錄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記錄是針對全體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因此,實驗活動中應盡最大可能讓全體學生人人參與、人人記錄。如果是小組實驗,僅需要記錄員個人完成的小組記錄,可以嘗試讓小組成員輪流當記錄員,每月輪換。小組記錄的內容是小組在探究活動中收集的數據和資料,代表著整個小組的智慧,因此在探究過程中,應要求小組全體成員對實驗中的現象進行梳理總結,然后由小組記錄員再匯總到記錄本中,以此增強小組每位學生參與記錄的意識。
(二)記錄內容的全面性
科學實驗記錄不能僅是實驗現象的客觀描述或是實驗數據的及時記載,它也應該把學生親歷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后的個性思維保存下來,因此學生記錄的內容要全面。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人人準備記錄本,記錄本設計的格式包含有:實驗記錄單和資料搜索單(如果是教師課前統一制作發放的,一般是課后粘貼在記錄本上)。該記錄本用來記錄科學課中的有關重要知識點、科學概念,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及學生在課下進行的探索,科學課中拓展活動的探究結果,學生感興趣的科學現象及探索等。
(三)記錄形式的靈活性
小學科學課中的探究內容廣泛,記錄種類繁多、涉及面廣,僅就記錄時機來說有課前的信息搜索記錄,課堂上的即時記錄,課后的拓展記錄等。課堂即時記錄包括觀察記錄、統計記錄、調查記錄、測量記錄、檢測記錄等。這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記錄時要針對記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記錄形式,要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運用多種形式如文字、畫圖、文圖搭配、圖表等做研究記錄。如在記錄“種子發芽”“月相觀察”等較費時間的探究活動內容時,用文字描述有些困難,而用日記的方式以“圖畫+文字簡述”的形式進行記錄既清晰明了又方便快捷。
(四)記錄功效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