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馬克思哲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正文】
哲學的經濟學分析和經濟學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理論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體現出豐富的方法論思想。認真清理和總結這些思想,無論對于我們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還是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既非單純經濟學也非純粹哲學,而是在融合兩者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質科學。這種“新質”,就在于它打破了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察經濟問題的方法:或者從主觀概念、理性原則出發剪裁、套用客觀經濟現實,否認后者是前者的基礎;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觀經濟現象的表層,否認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前者是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后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經濟哲學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哲學的貧困》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他批評蒲魯東從普遍理性出發建構經濟學的哲學體系,把經濟范疇視作“不依賴實際關系而自生”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而他關于經濟學要能夠真正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跳出哲學的圈子研究經濟現象的思想,則蘊含著從經濟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唯物主義經濟哲學思想。同時,對庸俗經濟學思想的反思,使馬克思意識到,經濟哲學要走出“在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對“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誤區,就必須突破以往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同時發揮主體能動性,沖破思想障礙,敢于進行理論創新。
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之大成的《資本論》,既與馬克思立足于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實,從現象分析中揭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關系、運行機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謎底”有關,又與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當時的經濟學、哲學思維成果基礎上,善于走出哲學和經濟學各自的理論藩籬,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無聯系。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最終實現了其哲學與經濟學成果——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論的有機統一。
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經濟哲學研究,他不是躲進書齋給自己設定純抽象思辨的命題,在主觀玄想中構造體系,而是立足經濟現實,捕捉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不囿于“現存”和既有的方法、結論,而是讓“思想的閃電”在劃破理論的迷霧中,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真諦。
今天,雖然時代的巨變使經濟哲學研究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與馬克思那個時代有了極大差異,但馬克思當年從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角度研究經濟哲學的思路和方法,仍能為我們從事當代經濟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在此,不妨借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經濟哲學要想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體特有的能動性,破除陳舊的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敢于創新,與時俱進。
二、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科學性與人文性,分別從物與人的角度,體現了人類對世界的兩種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前者強調客觀性和事實評價,后者強調主體性和人文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的對象,無疑是“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既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又是能動的、有價值、理想追求的主體。因此,經濟哲學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應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這種辯證統一,體現得尤為徹底。
馬克思既反對從所謂“純粹的客觀性”或單純的技術理性、經濟模式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撇開主體的人和缺乏對人的價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體現、發展愿望的人文關懷的理論,把人降低或等同于“物”和單純“經濟人”;同時,又反對從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義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拋棄客觀的物和缺乏對客體分析的“人文關懷”,只能使人成為虛假的主體和片面的“道德人”。與資產階級經濟學或哲學不同,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時,把它們視為以人的生產實踐為基礎和中介的合規律的過程,強調無產階級解放之路的尋求,首先必須深入到客觀的經濟底層,同時,又關注現實的人尤其是無產階級的地位、處境、命運和出路,認為自己的理論就是為“倍受壓迫”的那個階級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因此,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對“人”的探討既以對客觀事實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又以對人的價值追求和發展要求為目的;對“物”的探討既以人的價值取向為參照,又注重從物的基礎、本源角度探究人文關懷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鑒馬克思科學性與人文性辯證統一的方法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有助于我們關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增長、轉型、變化、發展的現狀、歷史和未來趨勢,立足科學的實證經濟學,從人化了的客觀世界中認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基質及其本質規律,為理解和滿足人的價值需求、人生的現實性、時代的變易性、社會生活的真偽性,以及準確定位與之相應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觀依據;同時,也關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體現自身價值、發展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善于運用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人的價值要求的客觀范圍和內在層次,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質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價值,體現生存的意義,感到人生的溫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體言之,經濟哲學要研究宏觀的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社會進步三者間的關系,研究微觀的諸如經濟發展、轉型引發的利益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與經濟、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經濟乃至社會心理與經濟等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三、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
決定性與選擇性則側重于從實踐角度表述主客關系。決定性即承認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是有自身規律可循的自然歷史過程;選擇性即承認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又是歷史主體的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前者肯定客觀世界和其規律的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后者肯定主體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認為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一身兼任“劇中人物”和“劇作者”雙重身份。因此,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運動的規律,是通過現實的人的有選擇的能動性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的實踐是聯接兩者的中介,正是在實踐基礎上,兩者達到了辯證的統一。經濟哲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過對經濟現實的理性考察,為發揮人的自主能動性提供理論根據,因此它應當從決定與選擇的統一角度,研究作為客體的世界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這種統一在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陷入純實證經濟論和蒲魯東陷入純思辨的經濟論,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離開歷史的主客體關系來考察經濟問題,沒有看到客觀經濟規律既是人的能動實踐的結果,因而人在它面前并非束手無策;但經濟事實作為既定產物又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制約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隨心所欲。由于不能正確認識經濟活動中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關系,導致他們或者陷于機械決定論,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為“永恒之手”,完全制約著人的活動;或者陷于唯心能動論,視個體理性、“社會天才”的自由意志為解決經濟矛盾的靈丹妙藥。與他們不同,馬克思一方面認為社會的、歷史的物質活動是人類生產實踐、經濟生活的根本內容,生產力是在人類從事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積累、創造的物質力量,而不是自身無前提的先驗假設;同時又認為人類生產實踐是主體的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生產力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物化,生產關系是人為適應生產力而創造的結果。這樣,馬克思通過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的基礎和中介,科學地預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活動,是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當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和制訂新世紀現代化戰略決策,有助于我們走出“超越論”和“循序論”的兩極,既立足于“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研究諸如中國與世界體系的聯系與交往中,經濟的調整、重組、改革、開放等關系;又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創造性,在歷史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交錯點上“抓住機遇”,切實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有助于我們走出“人類中心論”或“生態決定論”的兩極,進而深入研究諸如經濟增長與自然成本和生產效率、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社會發展中的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精神生產,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與自然可再生性發展等等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四、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共時性與歷時性,是分別從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的維度考察社會結構及其形態的視角。前者側重于以特定社會經濟運動的系統以及系統中要素間相互關系為基礎,把握社會結構;后者側重于以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的矛盾運動發展的規律為基礎,把握社會形態。運動通過靜止表現出來,相對靜止中有永恒的運動。因此,共時性與歷時性兩者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
上述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哲學中,具體體現為他的“有中介的社會生產體系”觀:社會就其靜態存在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就其動態展開看,是生產力發展改變生產關系及其一切社會關系。生產方式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既為生產力所決定又決定生產關系,既具生產力功能又具生產關系價值,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人類社會特定結構及其整個歷史運動,既是一個以生產方式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系統,又是一個由生產方式運動推動的過程。因此,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統一的基礎,在于社會的生產方式。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觀點研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助于我們既從歷史的、現實的國情出發,又把它置于“世界歷史”、“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中;既從我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發,又聯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總趨勢,從而既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于兩種社會制度之間并互通互補,生產的技術層面構成生產方式的基礎,經濟體系以它為坐標系,經濟形態的依次演進從根本上決定所有制形態的一般發展,因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超越,中國必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市場經濟;又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中介性必然與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制度結合,生產關系的社會層面決定社會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態可以反映相同的經濟形態。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國實行的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應該而且必然是社會主義的。
五、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
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論思想。它體現為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不僅從經濟現實出發,在研究經濟現實中進行哲理的分析推論,并從中引出世界觀、方法論的結論,而不是止步于實證歸納;而且在對經濟現象進行哲理的分析與揭示中,融入經濟的實證使之有根有據,而不致流于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繹。
還在馬克思創立經濟哲學之初,他就批判地審視了當時的經濟理論,既反對蒲魯東用先驗原則、抽象哲學理念投射經濟現實,認為這只能導致“可笑的哲學”;[9]又批評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停留于純粹經濟事實的膚淺表述和實證歸納,認為其不從經濟關系的社會歷史性考察、深究經濟現象的本質,導致了他們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固定永恒的規律的唯心史觀結論。而馬克思《資本論》中貫串始終的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方法,則是他融合經濟學實證性與哲學思辨性的結晶。雖然這部研究資本主義的巨著側重于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但這種分析卻既因哲學唯物史觀的運用而使經濟學的實證分析,超越了純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強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的實證而使哲學的邏輯推演,超越了純思辨的抽象論證而具有透徹的經驗說服力,從而使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單純的經濟學著作或單純的哲學著作??v觀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思想,其哲學與經濟學在相互交融基礎上達到了辯證統一。如同勞動、分工、生產力、生產關系既是經濟學又是哲學的基本范疇一樣,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既是社會的、歷史的、哲學的經濟學,又是經濟的社會學、歷史學和哲學。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哲學理性思考和經濟學實證分析統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必須做到:一方面,在探討諸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等具體問題時,必須運用世界歷史理論、社會形態論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于經濟范式、技術模式、操作手段等經濟學的表層。另一方面,在深化諸如的社會結構論、形態論、本質論、動力論等基本理論時,必須結合和依據世界、中國的社會經濟變化現狀和趨勢,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問題加以經驗證明,而不囿于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兩者特征的基礎上,創建出既不因滿足于繁榮表象而對自身功能產生幻化、又不因囿于空洞思辨而對自身功能產生懷疑的,既適合又能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的經濟哲學理論。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0,149.
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466-46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篇2
[關鍵詞] 現代性、后現代性、馬克思、黑格爾
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已構成當代哲學的基本理論題域,成為當代哲學一種主要的提問方式、思考方式和言說方式。在此,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在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題域中,馬克思的理論學說應處于何種位置?馬克思是一個現代性的思想家,還是一個具有后現代意蘊的思想家,抑或是兩者兼具?馬克思理論學說是一種現代性的理論范式,還是一種具有后現代意蘊的理論范式,抑或是兩者兼具?從解釋學意義上說,或許我們可以更為準確地描述這一問題:在業已確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視域中,我們應該對馬克思進行現代性的闡釋,還是后現代性的闡釋?如何應答這些問題,對我們理解馬克思哲學及其在當代的意義,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至關重要的問題無疑也將是充滿疑難的問題。
將馬克思的文本置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題域中閱讀,之所以是一項充滿疑難的復雜工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馬克思文本本身具有復雜多義性和超前變革性,面對這樣的文本,任何單一而清晰解讀的嘗試或企圖,都可能導致對馬克思的誤讀或曲解;其二,在馬克思文本傳播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各種過度解釋的附著物已大量地堆砌覆蓋于馬克思的文本之上,使馬克思文本的本來面貌更加模糊難辯。黑格爾可以說是馬克思的巨大覆蓋物,因此,清理黑格爾與馬克思之間的理論債務,就成為如何在當代視域中理解馬克思的關鍵性課題。
(一)
從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視域看,馬克思文本的復雜多義性和超前變革性,主要表現為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纏繞交錯。作為十九世紀末的思想家,馬克思的理論學說是誕生于傳統現代性的歷史語境之中的。按正統經典的理解,馬克思的思想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和法國古典政治學。關于馬克思思想來源雖然有不同的見解,有人提出馬克思思想不僅僅來源于三個方面,應該有四個、五個或更多的思想來源,意在表明馬克思繼承發展前人思想的多樣豐富性。在這里我們感興趣的,并不是馬克思思想來源的多樣豐富性。在我們看來,無論馬克思的思想來源有幾個方面,均可概括為一個方面:即現代性的思想傳統。正是十七、十八世紀以來建立的啟蒙思想傳統或現代性的思想傳統,作為馬克思思想來源的總體范式,構成其思想來源的總體歷史語境。無庸置疑,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得益于他百納海川、博覽群書的治學精神,但是,作為馬克思思想來源的學術歷史語境,無論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古典政治學,還是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歷史學、人類學等諸多思想資源,總括來說,均可在西方啟蒙思想的范式內來加以理解和把握,即均可在現代性思想范式的總問題框架中來加以理解和把握。重要的問題并不在于馬克思的思想來源究竟有幾個方面,而在于馬克思僅僅是在現代性范式或問題框架內繼承了現代性的思想傳統,并使之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還是馬克思已找到了突破這些思想來源所型塑的理論范式,建立起了一種與現代性傳統范式全然不同的新的理論范式。上述問題,對于我們理解馬克思學說的思想史位置,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不從馬克思是否突破了現代性傳統范式入手,來理解馬克思與前代思想的關系,來勘測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就很難見出馬克思學說中的革命性和開創性意義。因為,無論馬克思在繼承中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如何顛倒、反轉、批判、吸收,只要馬克思依然駐留在現代性問題的總體范式之中,依然駐留在現代性的總問題框架之中,即依然用現代性的思考方式、提問方式和言說方式來進行理論反思,馬克思學說革命性變革意義就依然是難以理解和難以呈現的。
這里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將馬克思視為現代性傳統的繼承者和完成者,還是將其視為現代性傳統的顛覆者和終結者?馬克思那革命性的思想楔子嵌入到現代性傳統體系之中,是一種修復建設,還是一種斷裂摧毀?列寧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馬克思是十九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三種主要思潮的繼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1](p5)這三種主要思潮是指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和法國的古典政治學。顯然,列寧將馬克思視為現代性傳統的繼承人和完成者,并未超出現代性的范式來理解馬克思的學說。列寧這一經典觀點具有權威性的影響力。這種觀點,不僅決定著正統對馬克思的理解,同時也影響著其他思想理論家對馬克思的理解。在此,我們并不想把這種對于馬克思的理解,僅僅歸咎于列寧。因為,回退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之中,這種理解幾乎是當時解讀馬克思的唯一可能方式。必須看到,現代性傳統或范式,經由幾個世紀的歷史,已確立起了唯一合法化合理化的意識形態形式,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提問方式和言說方式,已成為人們解釋事物無法擺脫的前理解定勢。甚至可以說,在現代性范式或問題框架中理解馬克思,或許是相當長一個時期里唯一可能的理解方式。因為,現代性范式已無所不在,而后現代范式或其它別樣的思想范式尚未形成。
如果我們認定馬克思文本具有時代的超前性、超越性,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性變革顯然應理解為一個新的范式的建立和一個舊的范式的摧毀,因此,停留在現代性傳統范式中,就無法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真實內容和意義。然而,問題是當我們面對馬克思文本時,馬克思并沒有十分清晰明確地將有別于傳統的新范式展示在我們面前。馬克思文本常常表現出一種新與舊糾纏交錯的狀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為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新范式的誕生,還無法完全擺脫舊有的傳統的糾纏,新范式的思想表達還沒有完全找到適合于自己的言說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新范式新思想的表達只好借助于傳統形式。馬克思即處于這種被傳統歷史纏繞的理論狀態之中。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的開篇,馬克思描述了這種新思想范式與舊的表達方式之間所存在的糾纏,這可以視為馬克思對自己所面臨的理論狀態的描述:“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象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并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它們的名字、戰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場面?!拖笠粋€剛學會外國語的人總是要在心里把外國語言譯成本國語言一樣;只有當他能夠不必在心里把外國語言譯成本國語言,當他能夠忘掉本國語言來運用新語言的時候,他才算領會了新語言的精神,才算是運用自如。” [1](p603)在現代性范式的既成傳統中,新質異質的別樣的思想或精神的表達,只能借用舊有的傳統的現代性的語言。只有領會了新的語言精神,才能夠自如地運用新語言來表達新的思想范式。就像馬克思解讀法國1848-1851年的革命一樣,面對這樣的文本,要求我們在解讀它時,注意分辯哪些語言是借用舊的概念形式,而欲表達的確是新的思想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的閱讀,不能停留在文本表面和語言表層,而應透過其文本語言的表面,讀出隱藏在背后的思想,阿爾杜塞稱這種閱讀法為“癥候閱讀”。在阿爾杜塞看來,對于馬克思這樣的復雜文本,只有運用癥候閱讀的方法,才可能讀出文本背后所隱藏的真正思想,才可能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真實內容及內在意蘊。
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現代性與后現論題域的展開,隨著后現代性范式的生成,我們才獲取了在后現代性的問題框架或認識范型中理解馬克思的可能,從而顯露出馬克思哲學變革的超越性和革命性意義,同時,也使我們在當代視域中理解馬克思成為可能。與馬克思同一時代的另一位德國思想家尼采曾抱怨人們不能理解他的哲學。尼采預言說,只有到了下一個世紀,人們才可能理解他的學說。馬克思與尼采一樣,都具有超前的時代跨越性。要把握這一超前的跨越性,將其置于現代性語境中,顯然難以理解,只有將其置入后現代語境之中,即置入到當代思想語境之中,才可能真正理解其思想的真正意義。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導言》中,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闡述了一種“從后閱讀”的方法。馬克思認為:“最后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看成是向著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敝挥姓驹谧詈蟮臍v史形式的視域上來反觀過去的發展過程,才可能理解歷史過去的內在的意蘊,“其中一部分是還未克服的遺物,繼續在這里存留著,一部分原來僅僅是征兆的東西,發展到具有充分意義,等等。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盵2](p43)用馬克思這種“從后思索”或“從后閱讀”的方法,來研究馬克思學說中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問題,或許我們可以作如下的表述:后現代性的解讀對現代性的解讀是一把鑰匙,有些文本如馬克思、尼采的文本,在現代性階段所表露出的后現代性的征兆或意蘊,只有在后現代性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
(二)
馬克思文本所固有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交錯復雜性,在一個多世紀的文本闡釋過程中,呈現為現代性的過度闡釋。這些過度的現代性闡釋使馬克思文本附著了更多的現代性堆砌物。在過度的現代性闡釋過程中,馬克思文本逐漸成為可以在現代性語境中加以理解或加以描述的文本。這樣,一方面,使馬克思文本在現代性文本的意義上,呈現出簡明清晰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這種清晰的可理解的現代性解讀,卻遮蔽了馬克思文本所蘊藏的后現代性意蘊。追求簡明的可理解性,可以說是一般解讀的普遍訴求,同時也是現代性的理論特征,然而,面對一個復雜多義,甚至是充滿悖論的文本,面對一個超前性革命性的文本,簡明可理解的前提,就必然要將文本還原回退到普遍理解的前理解平臺上。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在一個多世紀的漫長過程中,馬克思如何在不斷地解釋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被還原為,亦即不斷地被回退為現代性的文本。正是在這種現代性解釋的不斷還原回退中,馬克思文本的復雜多義性、超前變革性被有意無意地遮蔽起來,并使馬克思的思想回退到現代性構造的簡明形而上學體系之中。
具體來說,對馬克思進行現代性的過度闡釋,主要表現在對馬克思進行黑格爾主義的改寫或重寫,即將馬克思黑格爾化。從現代性題域看,黑格爾顯然可以被指認為現代性哲學話語的集大成者。哈貝馬斯在論及現代性哲學話語時,認為黑格爾在建立現代性哲學話語的過程中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黑格爾是使現代性問題上升為哲學問題的第一人。“哲學思想本身是歷史語境當中形成的,但哲學要想超越歷史語境的限制,就必須對‘現代性’自身加以把握。黑格爾是第一位有這種新要求的哲學家,也就是說,他是第一個試圖‘用思想來把握’他的時代的哲學家?!盵3](p179)從現代性哲學話語的角度看,黑格爾哲學可以理解為現代性的自我確證、自我理解和自我反思。因此,我們可以在馬克思黑格爾化的題域中,勘察一個多世紀以來如何對馬克思進行現代性的過度闡釋,使馬克思哲學還原回退為現代性哲學體系,使馬克思哲學成為一種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成為一種現代性的形而上學。
回顧思想發展史,我們看到,馬克思黑格爾化呈現出較為復雜的過程。其中,恩格斯、列寧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都著重論述了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顯然,在他們看來,對黑格爾的理解是理解馬克思的關鍵,從此,開啟了將馬克思黑格爾化的正統經典的詮釋之路。恩格斯明確指出,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榜R克思的功績就在于——第一個把已經被遺忘的辯證方法,它和黑格爾辯證法的聯系以及和黑格爾辯證法的差別重新提到顯著的事實。并且同時在《資本論》中把這個方法應用到一種經驗科學的事實,即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上去?!盵1](p470)列寧更為注重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思想關聯。在列寧看來,不理解黑格爾就無法理解馬克思。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列寧寫下了那段獨斷性的結論:“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一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者是理解馬克思的!”[4](P191)列寧在強調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關聯時,雖然也論及到了兩者的差異不同,但在意識深處他幾乎將兩者視為等同。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他也闡明了相同的觀點:“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認識論;正是問題的這一‘方面’,(這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是問題的本質),普列漢諾夫沒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者就更不用說了?!盵4](p410)在列寧看來,“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盵4](p154)黑格爾不僅是理解馬克思的關鍵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與黑格爾甚至就是一體相連不可分割的。因此,列寧所理解的馬克思就是黑格爾化的馬克思?!皠摿⒑诟駹柣牡谝蝗瞬皇潜R卡奇,而是列寧?!盵5](p214)作為正統經典的詮釋,恩格斯和列寧,關于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論述對正統或官方的產生著持久深遠的影響,成為經典性和權威性的定論。
恩格斯、列寧之后,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關系幾乎成為哲學史上持續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三十年代,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再度提出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問題。盧卡奇認為:“要正確對待具體的、歷史的辯證法,若不比較詳細地考察這一方法的創始人黑格爾及其與馬克思的關系是辦不到的?!盵6](p42)五十年代,法國哲學界開始討論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問題,依波特利在《馬克思與黑格爾研究》中說:“把黑格爾甚至各式黑格爾評論家的思想與相比較實際上是勢在必行的事。應該承認,馬克思是最杰出的黑格爾評論家之一。他在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又思考了《精神現象學》,在寫《資本論》時,也經常借鑒了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整段整段地引用《精神現象學》中的特別段落,沒有這些,《資本論》這部巨著的框架與結構(甚至細部結構)的形成都將是不可思議的?!盵7](p429)六十年代,阿爾杜塞曾應依波特利的邀請作了《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的研究報告。值得注意的是,與大多數強調馬克思與黑格爾聯系的觀點不同,阿爾杜塞認為,兩者之間不是聯系,反而是斷裂,這才是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關鍵所在。阿爾杜塞指出:“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是當前一個帶決定性的理論問題和政治問題。說它是理論問題,因為它支配著現時代關于戰略科學即歷史科學的未來以及與這一科學聯系著的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的未來。說它是政治問題,因為它是從這些前提中產生出來的。它在過去和現在都是寫在一定水平的階級斗爭之中的?!盵8](p108)在七十年代,以研究黑格爾著稱的當代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在解讀黑格爾的鴻篇巨著中,一再強調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聯系。泰勒《黑格爾》一書的結論部分即以《今日黑格爾》為題,著重探討了馬克思與黑格爾聯系,并將馬克思視為黑格爾理論遺產的繼承人。在泰勒看來,這種繼承關系構成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理論債務,只有徹底清理這份理論債務,才可能認清今日黑格爾的理論價值及其缺陷;同時也才可能認清今日馬克思的理論價值及其缺陷。因此,能否清理馬克思欠下黑格爾的理論債務,是清理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復雜關系的重要前提。
馬克思與黑格爾,馬克思黑格爾化的問題,同樣也是中國語境中的重要問題。單世聯在《告別黑格爾》一文中說:“黑格爾進入中國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這位生前得到普魯士官方支持的一代大哲,在中國也享有其他哲學家難以想望的殊榮。不但作為的來源之一,備受尊重,而且其歷史理性、必然規律、終極目的、總體意識等思想直接支持并被整合進中國革命的意識形態?!盵9](p439)受前蘇聯的官方影響,在中國,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接受黑格爾化的似乎已成為一種順理成章的必然選擇。正如列菲弗爾指出的那樣:“在變成絕對的國家哲學和國家意識形態時,它就退化成為黑格爾主義了。真是歷史的作弄,這種情況正好發生在黑格爾與黑格爾主義被正式拋到歷史垃圾堆上的時候?!盵10](p198)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幾乎成為中國語境中哲學解讀的唯一進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李澤厚在《批判哲學的批判》中大膽地提出從康德——席勒——馬克思的另一條進路,試圖取代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官方正統路徑,以擺脫黑格爾的巨大陰影,清理附著于馬克思哲學身上的黑格爾沉積物。李澤厚說:“從黑格爾到現代某些理論,有一種對歷史必然性的不恰當的、近乎宿命的強調,忽視個體、自我的自由選擇并隨之而來的各種偶然性的巨大歷史現實和后果?!?[11](p434)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是自覺清理黑格爾主義的第一部專著,它啟動了中國清理黑格爾化的的理論工程。由于馬克思與黑格爾這一題域本身的復雜性,再加之前蘇聯和中國語境中黑格爾化的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特征,造成這一清理工作的艱難和不徹底。以李澤厚為例,雖然他較早提出“要康德,不要黑格爾”的口號,并發動了對黑格爾化的的批判,但是從康德到馬克思與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并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因為康德也好,黑格爾也好,盡管兩者的理論側重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屬于德國古典哲學即傳統現代性的理論范式之中??档禄鸟R克思或黑格爾化的馬克思雖有所差別,但其實質都是將馬克思回退為傳統現代性的解釋模式之中。正由于沒有擺脫傳統現代性的理論范式,李澤厚對黑格爾化的批判,總給人一種拖泥帶水的感覺。李澤厚似乎陷入到無法擺脫的吊詭的理論困境之中:用黑格爾的牙齒去咬住黑格爾的尾巴,在走出黑格爾陰影的同時又陷入黑格爾的泥潭。這種理論困境使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自始至終難以擺脫“歷史理性”、“普遍必然性”和“客觀社會性”等黑格爾主義的理論觀念,使李澤厚的理論始終保留著黑格爾式的“理性的狡計”。
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黑格爾化雖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題域,在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視域中,這一問題可以理解為馬克思與現代性的問題。從這一題域出發,主張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具有緊密關聯的觀點,即意味著將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理解為現代性思想范式中的內部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把黑格爾哲學作為現代性的哲學話語,那么,馬克思哲學顯然也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恩格斯、列寧、盧卡奇雖然一再強調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顛倒式的合理改造,但他們顯然認為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關系,應該屬于現代性理論范式內的承繼關系,即認為馬克思推進和發展了黑格爾,認為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關系是現代性哲學話語內部的延續性關系。正是這種內部延續性的理解,構成了黑格爾化的基本理解前提?!白x黑格爾的《邏輯學》之后。列寧則主張黑格爾與馬克思之間的連續。事實上,列寧提了連續性的主張。進而認為馬克思的認識論的確源于黑格爾的《邏輯學》。這就是黑格爾化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而且,列寧批評了看不到馬克思——黑格爾關系的所有其他者?!盵5](p212)正是基于這種連續性的理解,馬克思合乎邏輯地成為黑格爾哲學的繼承人和發展者。列寧經常用向前推進來描述這種關系。在《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一書摘要》中,列寧寫到:“……在這門科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邁了最大的一步?!盵4](p351) “唯物主義則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且向前推進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4](p357)如此看來,無論馬克思如何顛倒、批判或改造黑格爾,馬克思依然在黑格爾的問題框架或理論范式中向前推進發展著黑格爾,馬克思依然在傳統現代性哲學的問題框架或理論范式中向前推進發展著傳統現代性的理論。按著列寧的解釋模式,馬克思哲學只能依然是黑格爾式的哲學,只能依然是傳統現代性的哲學。
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果然是只存在內部聯系,而不存在斷裂顛覆嗎?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斷裂?如果存在,那么,這種斷裂對我們把握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真實內容,將意味著什么呢?或者說,關于斷裂的理解對我們在現代性與后現代性題域中,理解馬克思將意味著什么呢?
阿爾杜塞認為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曾經發生過“認識論斷裂?!痹谡摷榜R克思與黑格爾之間關系時,阿爾杜塞同樣認為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存在著一種“認識論斷裂”:“我以前曾捍衛過這樣一種觀點,即馬克思思想根本不同于黑格爾的思想,因此在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有真正的斷裂或決裂。我越研究就越感覺到這個觀點正確。[8](p93)基于這種認識,阿爾杜塞認為馬克思創建了“一種非黑格爾的歷史觀;一種非黑格爾的社會結構觀;一種非黑格爾的辯證法觀。因此,如果這些論點站得住腳的話,那么它們對于哲學具有決定性的后果:首先是拒絕古典哲學范疇的基本體系?!盵8](p118)馬克思所創建的這種非黑格爾的哲學,是一種與傳統古典哲學思想體系完全不同的哲學。它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哲學概念,而且是一種新的存在方式。阿爾杜塞為更徹底地斷絕馬克思與傳統古典哲學的聯系,將馬克思所創建的哲學稱之為一種哲學實踐。馬克思哲學并不是在與黑格爾的連續性地帶產生的,而是在與黑格爾的斷裂處發生的。在與黑格爾哲學的斷裂處,在傳統古典哲學的終結處,在傳統現代性哲學的終結地,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真實內容才真正地呈現出來。基于這樣的認識,顯然不能將馬克思哲學理解為一種現代性的哲學。在黑格爾終結之后,在現代性終結之后,馬克思開啟了一種新的哲學范式,我們可以將這種新范式的誕生理解為現代性的終結和后現代性哲學范式的開端。
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后現代性哲學話語的產生,隨著后現論范式的生成,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理論債務終于可以得到清算。將馬克思黑格爾化, 對馬克思進行黑格爾式的改寫或補寫,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解讀馬克思難以擺脫的理論難題,就在于人們難以擺脫現代性理論范式的閾限,從而遮蔽了馬克思在現代性批判中,呈現的后現代性意蘊。
在題為《列寧在黑格爾面前》一文中,阿爾杜塞對列寧那句關于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判言進行了一個吊詭式的改寫:“一個半世紀以來,沒有一個人是理解黑格爾的,因為不鉆研和不理解《資本論》,就不能理解黑格爾!”[8](p148)阿爾杜塞這一理論吊詭式的改寫,讓我們聯想起馬克思的“從后思索”的思想方法,“人體解剖對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庇民R克思“從后思索”的方法,我們是否可以將阿爾杜塞吊詭式的改寫進行再度的改寫:“一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人是理解馬克思的,因為不鉆研和不理解后現代性理論范式,就不能理解馬克思!”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哈貝馬斯,后民族結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列寧,哲學筆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 馬列主義研究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第4輯.
[6]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7] 新黑格爾主義論著選輯,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 阿爾杜塞,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9] 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的動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10] 馬列主義研究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5輯.
篇3
深入原著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
近20年來,我國哲學研究的可喜進展之一,是認真解讀原著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因此,向原著提問和通過原著提問理應作為馬克思哲學研究取得進展的基本路徑,也因此提出了“如何解讀馬克思文本"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當代有一些爭論。其焦點大致可歸結為三個問題。
第一,應該不應該在解讀馬克思文本時保持價值中立?不戴意識形態眼鏡來研究馬克思在當代學界已經成為一種很時髦的觀點。我個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一方面,在現實中,除非把自己封閉起來,否則所謂保持價值中立是極為困難的。另一方面,價值中立及其認識論上的旁觀者立場本身就已經被20世紀的學術進展證明是非法的。只要注意到相關理論的進展,我們便能夠認識到所謂價值中立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借科學的名義提出的非意識形態性質的學術要求,在一種貌似公允的立場上把馬克思固定在19世紀的歷史語境中,把貶抑于與資產階級科學沒有差異的中立的學說,在任何時候對馬克思哲學來說都是一種危險的做法。
第二,能否把文本研究作為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中心視角?文本研究當然具有基礎性地位,這種地位不僅使任何人物和思潮的研究都不能回避,而且在歷史認識上,它實際承載著文獻史的意義。這應該成為學界的常識。今天在馬克思研究中重新強調這一點是針對過去研究的不足,而不是把它抬高到教條的地位。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廣義的文本解釋學,還是狹義的文本考證學,在當代學術中都可以有其獨特的地位,但哪一種都不能替代問題研究,更不能以此來否定其他哲學的創新成果。
第三,在文本解釋時如何處理“史"與“論"的關系?這一點在當前學界爭論較大,不僅哲學,而且歷史研究等領域也都存在著這個問題。我個人的意見是,哲學具有特殊性,不能簡單地以史論二分來描述文本及其解釋結果。這是因為,一方面哲學詮釋學已經合理地指出,任何一種能夠成立的解釋必然是讀者與作者視域的歷史性融合,換句話說,文本不是具有凝固意義的“史";另一方面,除了現代分析哲學等少數思潮外,幾乎全部哲學之“論"同時都是“史"的凝結和創造性再現,但這個史不是文本,而是貫穿于不同文本中的問題。因此,在比喻的意義上通過強調史論關系來提倡讀原著是重要的,但刻意制造“史"與“論"的對立,并且把某一端抬高到絕對標準的地位恐怕是難以成立的。特別是,以讀馬克思本人著作與其他著作的多少比例來衡量學術水平,這是一種極為可笑的做法。
轉換思維方式,提高研究主體的提問水平和理論意識
圍繞文本解讀的爭論事實上超出了對待文本的理論態度,而是提出了整體思維方式的轉換問題。對馬克思文本的解讀與整個人類的理論進步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理論進步可能使得我們能夠領悟在馬克思哲學中沒有被充分重視的有價值的成果。例如,在今天,由于全球化成為重要問題,故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再次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這表明,關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的追問,受到時代條件和理論家們提問水平的直接影響,也就是說,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建構需要研究主體自覺地轉換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理論意識。
20世紀傳播和發展史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認真總結的。雖然諸多失誤并不應該由理論來承擔,但是理論本身卻不能不反思自身。由于這些工作涉及歷史,我們在這里不好展開。僅以盧卡奇的例子,以強調這種反思本身應該直接指向理論認知的方法。當他以《歷史與階級意識》實際開創了西方之異端道路時,必須承認,他是真誠地希望從“人"、“主體性"角度來拯救第二國際重要失誤的。但沿著這一路徑走下去恰恰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怪圈,后來的阿多諾曾悲愴地指出了這一點。當然,阿多諾指出這一點并非因為他比盧卡奇多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而盧卡奇本人在自己理論發展過程中,在其后期《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向馬克思立場和觀點的接近,也不是因為自己在后期接觸到的馬克思的著作比早期多,而是較為自覺地清算了自己的主體性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作為德國哲學思維方式的意識哲學)。同樣,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果以為自己讀了一些馬克思的書就夠了,那才是幼稚的。我國哲學研究事實上長期忽視了一個基礎性問題,即評估西方學者解讀馬克思的成果絕不是拿這些學者的判斷與馬克思的原文逐字逐句對照,而是自己在對馬克思的理解上必須高于他們。只要研究者缺乏對自身理論方法論的自覺關注,就會面臨一些基本的難題,就會產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事實上,在當前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從體系取向到問題取向、從宏觀理論到微觀科學、從一元形象向多元形象等等這些轉換也都十分重要。在今天,圍繞馬克思哲學的當代解釋產生了諸種不同的模式,也形成了對解讀方法的不同理解,這些都為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馬克思哲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而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通過理論家們對自身思維方式的自覺審理,提高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實際水平,馬克思哲學的創新或與時俱進便會獲得更加生動的局面。
關注重大時代主題,尋求馬克思哲學新的生長點
馬克思哲學與舊哲學有著本質差別,它的旨趣不在純粹的思維馳騁,它的全部落點是生活和歷史。因此,文本研究和提問水平是基礎性的工作,而最直接、最迫切的是在重大時代主題上的發言,這也是弘揚哲學精神和實現它的歷史使命的基本手段。就這一點而言,它仍然包括兩個基本層面:基本理論建設和對現實重大事件的參與。在基本理論層面上,我們需要構建新的學術平臺,這個平臺應該以當代社會生活實際展開的邏輯為底蘊,同時又必須站在整個20世紀思想發展的高點上面向世界歷史發展,從而為穿透當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提供一個思維構架。而政治參與層面,雖然在當代學術建制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上,學者或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的獨特身份和作用,但是必須以關注人生切要、社會生活具體環境變遷為基本取向,因此需要對各類問題保持自身的敏感性和參與熱情。
篇4
深入原著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
近20年來,我國哲學研究的可喜進展之一,是認真解讀原著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因此,向原著提問和通過原著提問理應作為馬克思哲學研究取得進展的基本路徑,也因此提出了“如何解讀馬克思文本"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當代有一些爭論。其焦點大致可歸結為三個問題。
第一,應該不應該在解讀馬克思文本時保持價值中立?不戴意識形態眼鏡來研究馬克思在當代學界已經成為一種很時髦的觀點。我個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一方面,在現實中,除非把自己封閉起來,否則所謂保持價值中立是極為困難的。另一方面,價值中立及其認識論上的旁觀者立場本身就已經被20世紀的學術進展證明是非法的。只要注意到相關理論的進展,我們便能夠認識到所謂價值中立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借科學的名義提出的非意識形態性質的學術要求,在一種貌似公允的立場上把馬克思固定在19世紀的語境中,把貶抑于與資產階級科學沒有差異的中立的學說,在任何時候對馬克思哲學來說都是一種危險的做法。
第二,能否把文本研究作為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中心視角?文本研究當然具有基礎性地位,這種地位不僅使任何人物和思潮的研究都不能回避,而且在歷史認識上,它實際承載著史的意義。這應該成為學界的常識。今天在馬克思研究中重新強調這一點是針對過去研究的不足,而不是把它抬高到教條的地位。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廣義的文本解釋學,還是狹義的文本考證學,在當代學術中都可以有其獨特的地位,但哪一種都不能替代問題研究,更不能以此來否定其他哲學的創新成果。
第三,在文本解釋時如何處理“史"與“論"的關系?這一點在當前學界爭論較大,不僅哲學,而且歷史研究等領域也都存在著這個問題。我個人的意見是,哲學具有特殊性,不能簡單地以史論二分來描述文本及其解釋結果。這是因為,一方面哲學詮釋學已經合理地指出,任何一種能夠成立的解釋必然是讀者與作者視域的歷史性融合,換句話說,文本不是具有凝固意義的“史";另一方面,除了哲學等少數思潮外,幾乎全部哲學之“論"同時都是“史"的凝結和創造性再現,但這個史不是文本,而是貫穿于不同文本中的問題。因此,在比喻的意義上通過強調史論關系來提倡讀原著是重要的,但刻意制造“史"與“論"的對立,并且把某一端抬高到絕對標準的地位恐怕是難以成立的。特別是,以讀馬克思本人著作與其他著作的多少比例來衡量學術水平,這是一種極為可笑的做法。
轉換思維方式,提高研究主體的提問水平和理論意識
圍繞文本解讀的爭論事實上超出了對待文本的理論態度,而是提出了整體思維方式的轉換問題。對馬克思文本的解讀與整個人類的理論進步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理論進步可能使得我們能夠領悟在馬克思哲學中沒有被充分重視的有價值的成果。例如,在今天,由于全球化成為重要問題,故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再次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這表明,關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的追問,受到條件和理論家們提問水平的直接,也就是說,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建構需要研究主體自覺地轉換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理論意識。
20世紀傳播和史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認真的。雖然諸多失誤并不應該由理論來承擔,但是理論本身卻不能不反思自身。由于這些工作涉及歷史,我們在這里不好展開。僅以盧卡奇的例子,以強調這種反思本身應該直接指向理論認知的方法。當他以《歷史與階級意識》實際開創了西方之異端道路時,必須承認,他是真誠地希望從“人"、“主體性"角度來拯救第二國際重要失誤的。但沿著這一路徑走下去恰恰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怪圈,后來的阿多諾曾悲愴地指出了這一點。當然,阿多諾指出這一點并非因為他比盧卡奇多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而盧卡奇本人在自己理論發展過程中,在其后期《關于存在的本體論》中,向馬克思立場和觀點的接近,也不是因為自己在后期接觸到的馬克思的著作比早期多,而是較為自覺地清算了自己的主體性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作為德國哲學思維方式的意識哲學)。同樣,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果以為自己讀了一些馬克思的書就夠了,那才是幼稚的。我國哲學研究事實上長期忽視了一個基礎性問題,即評估西方學者解讀馬克思的成果絕不是拿這些學者的判斷與馬克思的原文逐字逐句對照,而是自己在對馬克思的理解上必須高于他們。只要研究者缺乏對自身理論方法論的自覺關注,就會面臨一些基本的難題,就會產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事實上,在當前馬克思中,從體系取向到取向、從宏觀到微觀、從一元形象向多元形象等等這些轉換也都十分重要。在今天,圍繞馬克思哲學的當代解釋產生了諸種不同的模式,也形成了對解讀的不同理解,這些都為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馬克思哲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而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通過理論家們對自身思維方式的自覺審理,提高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實際水平,馬克思哲學的創新或與時俱進便會獲得更加生動的局面。
關注重大主題,尋求馬克思哲學新的生長點
馬克思哲學與舊哲學有著本質差別,它的旨趣不在純粹的思維馳騁,它的全部落點是生活和。因此,文本研究和提問水平是基礎性的工作,而最直接、最迫切的是在重大時代主題上的發言,這也是弘揚哲學精神和實現它的歷史使命的基本手段。就這一點而言,它仍然包括兩個基本層面:基本理論建設和對現實重大事件的參與。在基本理論層面上,我們需要構建新的學術平臺,這個平臺應該以當代生活實際展開的邏輯為底蘊,同時又必須站在整個20世紀思想的高點上面向世界歷史發展,從而為穿透當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提供一個思維構架。而參與層面,雖然在當代學術建制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上,學者或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的獨特身份和作用,但是必須以關注人生切要、社會生活具體環境變遷為基本取向,因此需要對各類問題保持自身的敏感性和參與熱情。
篇5
Practical Paradigm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nternal Value
Su Zhenwu
(寶雞文理學院,寶雞 721007)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7,China)
摘要: 馬克思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賦予實踐以新的科學內涵,以實踐范疇為核心與靈魂,開辟了馬克思哲學的全新視域,促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蘊涵著馬克思哲學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意境。
Abstract: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practical materialism. To give practice the new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aking practical paradigm as the core and soul, this paper opens up a new horiz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promotes Marxist history overstep of philosophy, and implies the Marxists value of the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關鍵詞: 馬克思哲學 實踐范疇 價值意蘊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al paradigm; internal value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5-0310-02
0引言
目前學界關于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爭論是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承認實踐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是哲學的特質所在,并因此而將馬克思哲學稱作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因為,實踐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獲得了新的內涵,開辟了馬克思哲學的全新視域,促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蘊涵著馬克思哲學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意境。
1實踐內涵的科學界定與地位飆升
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范疇第一次被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并被提升到哲學理論的基礎性地位。
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哲學家們對于實踐也有論述。最初是把實踐理解為與目的和知相對應的“實行”和“踐履”,看作貫徹目的的行動,實現知的行為,僅限于修身養性的德性活動。近代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經過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闡述,深化了對實踐的理解,特別是黑格爾已經把實踐理解為主觀改造客觀對象的創造性的精神活動,費爾巴哈則把實踐理解為與人的生活相聯系的物質性活動。當然,這兩種實踐觀是相互對立的,黑格爾按照唯心論觀點把實踐理解為富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抽象的發展了實踐的能動性;費爾巴哈按照直觀唯物論觀點把實踐理解為同動物活動沒有區別的物質性活動,片面的發展了實踐的物質性。而離開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去理解實踐,則是唯心論者和舊唯物論者不能把實踐的能動性和物質性統一起來的根本原因。
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勞動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既是一種感性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性,又體現著人的能動的創造性本質,具有創造性,從而將實踐的物質性和能動性辯證統一起來,賦予了實踐以新的內涵。正是這種能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歷史性相統一的實踐活動,使人把自己從動物界區分出來,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本質特征。因此,實踐是人所特有的本質活動,人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存在。在馬克思哲學看來,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不僅是把人同動物區分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高度統一和聯系的基礎與紐帶,也是把人與人結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統一整體的基礎與紐帶,還是實現物質與觀念相互轉化,連接和溝通主客體關系的基礎與紐帶。
在馬克思哲學看來,實踐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過程,是人遵循客觀規律,按照自己的目的,通過創造性的活動去占有自然對象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既體現著自然界對人的制約性,具有合規律性,又體現著人改變對象世界的原有狀態,使其滿足人的需要的主觀需求,具有合目的性,是一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活動。這種全新的實踐觀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實現了根本轉變:從感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對象、現實和事物。
新實踐觀使實踐從哲學的一般概念飆升為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范疇,實踐的觀點成為哲學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馬克思哲學的特質所在。
2實踐范疇實現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
實踐之所以被看作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與靈魂,是因為以實踐概念為基礎,馬克思哲學以獨特的方式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辯證統一,促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
在解決哲學基本問題上,近代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也是各執一端。近代唯物主義試圖以感覺經驗為基礎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但由于其將人的本質歸結為肉體感受性,執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否認人的能動性,否認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否認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運動,完全拋棄了辯證法,因而必然陷入認識論上的懷疑論和歷史觀中人與環境關系上的二律背反等理論困境,反而走向思維和存在的對立,樸素唯物論所包含的辯證法萌芽在這里喪失殆盡,與此相反,近代唯心論者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則以一種抽象的形式發展了辯證法,把辯證法理解為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對立并最終走向揚棄對立即否定之否定的歷史性的運動過程,但這種辯證法又僅僅是一種局限于精神領域的思維范疇的能動作用,即“意識對它自身所實行的這種辯證運動”,最終還是解決不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蛘哒f,舊唯物主義的感覺經驗概念單純的是一種受動性原則,唯心主義的精神經驗概念單純的是一種抽象的能動性原則,二者站在相互對立的立場,都不理解人與外部自然界的否定性關系是一種客觀現實活動,都把經驗囿于一種主體內部狀態,都因缺乏一種溝通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中介而不可能真正合理的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哲學把實踐理解為一種集物質性和能動性于一體的客觀活動和現實存在,從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合理的解決了思維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就不僅僅是一種主體內部狀態,而且直接就是一種客觀存在,這樣,思維與存在就辯證的、現實的統一于物質實踐,而且,“這種統一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或快或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由于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能以其本身的直接證明而令人信服的駁斥舊唯物主義的懷疑論,使所謂“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轉化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的辯證命題,人和社會環境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黑格爾那種抽象的精神運動的主體便被轉換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自然界”,絕對精神的運動便被轉換成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運動,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解決也就被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現實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辯證法就被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正是以實踐觀念為現實基礎,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這兩種世界觀的有機統一,形成了一種新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了整個馬克思哲學的邏輯前提。
由于舊唯物主義者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脫離了人的實踐活動,因而人類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就被視為純粹客觀自在的東西,人類活動本身及其所構成的社會歷史就被視為純粹主觀的東西,從而導致了自然觀上的唯物論和歷史觀上的唯心論及其分離。馬克思哲學把實踐理解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社會歷史就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就說明了人類歷史在本質上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歷史,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現實歷史過程,從而邏輯必然的將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實現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以唯物史觀的創立使唯物主義徹底化和完備化,把唯心史觀從最后的避難所趕了出去。
在馬克思哲學那里,實踐既是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具有本體論意義,又是人類認識活動的非常深刻的基礎,是一個認識論問題。人的認識不是對外部世界的靜觀和純粹理性活動,而是實踐過程的一個環節和內化。實踐是以物質工具為中介對對象世界的實際的把握,認識是以語言符號為中介對對象世界的觀念的把握,這兩種活動是互為前提彼此一致的。這樣,馬克思哲學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既闡述了作為本體論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也建立了自己的認識論,從而使認識論與本體論達成了統一。
正是基于實踐范疇,構成了一個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關于歷史觀、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統一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才促成了馬克思哲學對傳統哲學的歷史超越。
3實踐功能蘊含著馬克思哲學的價值意蘊
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與靈魂,實踐范疇的功能發揮又蘊含著馬克思哲學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意蘊,彰顯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強烈的終極人文關懷。
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發揮哲學的批判功能和實踐功能。哲學的創立,并不是為了構建一種哲學理論體系,而是出于工人運動的現實需要和人類解放的長遠需要。具體講,就是為了立足于當代社會實踐,從哲學層面上對人們的現實生活條件和歷史發展進程進行科學考察和反思批判,為無產階級提供變革現實的理論武器。在馬克思看來,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當然是重要的,但是認識和解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是應用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在整個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理順了理論與實踐、思想與生活的關系,實現了從單純“解釋世界”到“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有機融合的根本轉向,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哲學視域。這是馬克思哲學在功能上的一種革命和超越,是馬克思哲學優于一切舊哲學的根本所在。從中可見,發揮哲學的實踐指導功能,服務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恰恰是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特質所蘊含的價值指向。
追求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實質上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體現出馬克思哲學對人的現實存在和終極存在是一種雙重關懷。為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工人運動的健康發展,是馬克思哲學的一種現實追求。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哲學始終把現時代的發展置于人類歷史的發展之中來考察,把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包含于人類的解放事業之中,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基于實踐范疇,馬克思哲學把人的生存與發展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和現實世界理解為歷史活動中的生成和發展,認為人的生活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總是不能滿足于現狀,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理想不斷地改變現狀,以滿足人不斷發展的需求,人與對象的關系始終是一種否定性關系。這就明顯地呈現出人的實踐過程事實尺度與價值尺度相統一的特征,透射出一種集真善美為一體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恰恰彰顯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終極意義上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3.
[2]高清海.馬克思對“本體論思維方式”的歷史性變革[J].現代哲學,2002,(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3-164.
篇6
什么是我們今天發展哲學已有的"思想材料"呢?廣義地說,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這里所謂"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是借用了高齊云先生的提法。參見《哲學體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態》,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當代研究的成果,包括當代西方哲學的成果,推而廣之,人類文明的一切已有精神成果,都是我們今天發展哲學的"思想材料"。當然,對這些思想材料不能沒有一定的鑒別和取舍。而我認為最值得我們珍視的,應該是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這也是本文提出"回到馬克思"的用意所在。這樣說的理由是: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是真正能夠代表和體現馬克思哲學精神實質的理論形態,它是我們繼續發展馬克思哲學的可靠理論基礎。
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長期以來,以斯大林1938年9月發表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為藍本的,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傳統教科書體系模式,已經在不少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乃至被視為哲學的標準模式和惟一正統的形態。也就是說,哲學的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取代了本應由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占有的地位。
我之所以特別提出要回到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還因為在我看來,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的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不是枝節性的,而是根本性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的哲學未能充分體現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的精神實質,甚至可以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
事情是否如此呢?這里擬從哲學觀的視角作一些分析。
所謂"哲學觀",簡略地說,就是哲學的自我觀照或哲學家的自我意識。它是哲學家對與哲學活動本身有關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觀點、看法和態度。這些問題包括哲學的主題、對象、性質、方法、結構、功能、任務,哲學的產生、形成、發展和未來命運,哲學與現實、哲學與時代、哲學與其他文化活動的關系,哲學活動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哲學家的形象及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其中,哲學的性質問題或"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是哲學觀的核心。
邏輯地看,"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可以解析為這樣三個問題:"哲學曾經是什么"、"哲學將來是什么"和"哲學應該是什么"。前兩個問題涉及的是"哲學是什么"的事實層面(既定事實和推定事實),關于它們的定義可稱之為哲學的描述性定義;后一個問題涉及的是"哲學是什么"的應然層面,關于它的定義可稱之為哲學的規范性定義。
描述性定義屬于"史"的視角。從哲學史上看,"哲學是什么"不可能有一個最終的規定。一部哲學史,同時也是哲學觀的演變史。如何看待哲學中具體觀點的演變,需要有一種哲學史觀;如何看待哲學觀本身的歷史變遷,則需要有一種哲學觀的哲學史觀。從哲學觀的哲學史觀看,一種哲學一經形成,即成為歷史,它的理論框架、概念系統和思維方式一旦被凝固化,對探求新知和哲學的發展就會起阻礙作用。真正的哲學,應當成?quot;去蔽"者而不是"遮蔽"者。
規范性定義屬于"思"的視角。哲學研究者所憑借的就是"思",最好是切己的"思"。從思的視角看,每一個從事哲學研究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對哲學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規定,否則就不可能展開其理論活動。哲學家個人對"哲學是什么"的規定,實際上是他對哲學的一種理解,即他認為"哲學應該這樣(是什么)"。"應該"的問題,要求哲學家必須保有自己的價值立場。從一定價值立場出發的一定的哲學觀,是哲學家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哲學規范。它不僅是哲學家全部理論活動的邏輯起點,是他進行理論活動必須遵循的原則,而且是他全部理論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和目的。
當然,上述兩種視角又不是完全無關、彼此外在的,事實上它們常常交匯在一起。也只有把兩種視角結合起來,即把"思"的視角和"史"的視角結合起來,把"思的歷史性"和"歷史性的思"結合起來,才能對"哲學是什么"的問題作出比較恰當合理的說明。而這就是要回答"哲學能夠是什么"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確切含義是:按照哲學發展的歷史,和它在今天所達到的水平,什么樣的哲學才算得上我們時代里真正的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觀,是馬克思對哲學的規范性見解。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新哲學時,并沒有刻意為它制定一個一勞永逸的體系,甚至也沒有給哲學下過明確的定義。他的哲學觀,是通過一系列論戰性著作來表述的。
早在1842年《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意識到哲學與現實世界的"相互作用",表現出反思辨哲學的傾向。這一思想傾向,在隨后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終于形成為明確的哲學觀。在這里,馬克思又加進了批判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新因素,從而使自己的哲學觀與一切舊哲學觀劃清了界限。
第一,馬克思哲學的產生宣告了那種超越實證科學的玄思哲學的終結。就根本性質而言,馬克思哲學不再是提供什么終極真理知識的理論,既不是尋求一切存在背后的所謂隱秘本性或終極本體的理論,也不是妄想為世界建立統一體系、提供世界整體圖景的理論。它把傳統的形上本體論哲學作為一種過時的哲學形態遠遠地拋在了自己身后。
第二,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是科學的批判精神。早在馬克思哲學形成初期,馬克思就提出:"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推斷未來和宣布一些適合將來任何時侯的一勞永逸的決定,那末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意義有二,即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頁)這一體現新哲學原則精神的思想,為馬克思一貫堅持和重申。
然而,傳統教科書及其所代表的馬克思哲學的再生形態,并未鮮明地體現馬克思的哲學觀與舊哲學觀的本質區別。相反,它沿襲了舊哲學關于哲學問題的許多非科學的提法。例如,把馬克思哲學看做也是主要回?quot;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的構成和本性是什么"、"整個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等問題的理論。這是把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化"的表現。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哲學不可能代替科學和實踐經驗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工作,只能由實踐經驗和科學知識來提供和完成;以超驗、玄思的方式和姿態發言的,只能是夢囈和偽科學。至于傳統教科書所體現的哲學再生形態,把哲學變成遷就眼前的注解性工具,更是嚴重背離馬克思哲學的批判精神。
篇7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最根本的理論特征。的具體結論和問題域是可以被超越的,但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在總體上是無法超越的,馬克思的思考方式不會過時。我們不但要研究馬克思究竟“說了些什么”,更要研究馬克思是“怎么說出來的”,研究馬克思面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他的種種結論。因為時代已經變遷,我們面臨著全新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拘泥于馬克思所涉及的那些具體問題和具體語境。的基本問題仍然存在于現代社會的結構之中,的方法論依然蓬勃地活在現代社會里,是現代社會客觀存在的一支強勁的影響力和支配力,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藏于文本之中,因此,文本研究是哲學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加強經典文本的研究。經典文本盡管不可能給我們直接提供針對現代社會發展現實情境的理論,但它提供了蘊涵著馬克思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寶藏。脫離文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哲學的本真精神,就不能把握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要全面而透徹地解讀創始人的著作,把哲學的本真與其他人所理解的哲學區別開來,挖掘那些蘊涵在哲學經典著作中極具價值卻未具體展開的論述,澄清以往甚至現在被誤讀的思想。展開馬克思文本研究需要做到:
(一)堅持歷史性原則。杜絕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
結合作者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來理解文本對于把握文本的本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文本研究要求我們一定要努力貫徹歷史性原則。對于我們而言,要想真正按照歷史性原則研究馬克思文本,就要通曉馬克思文本所形成的歐洲資本主義的歷史。阿爾都塞提出,要真正歷史地進入到馬克思自身的問題與思想深處,回到馬克思當年思考與提出革命性理論的具體語境中去,研究馬克思如何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唯心主義襁褓中掙脫出來、走向現實的科學的視野,必須承認真實歷史對意識形態本身的影響,而不能內在目的論式地研究馬克思。在研究中,要防止主觀地把自己的思想粘貼到馬克思身上。在理論研究的進程中,存在過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粘貼現象”,使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誤解和扭曲。只有堅持歷史性原則,盡力杜絕教條主義地理解馬克思文本,我們才能避免走進理論研究的死路,才可能真正歷史地理解馬克思的本真思想。
(二)采用“問題對話一視域融合”的解讀模式
伽達默爾指出:“我們可以這樣來規定處境概念,即它表現了一種限制視覺可能性的立足點。因此視域(Horizont)概念本質上就屬于處境概念……誰具有視域,誰就知道按照近和遠、大和小去正確評價這個視域內的一切東西的意義。因此,詮釋學處境的作用就意味著對于那些我們面對流傳物而向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一種正確的問題視域?!壁A得“問題視域”是在更普遍性意義上理解文本的必要條件。在馬克思文本研究中,解釋者必須重視“問題視域”的存在,努力贏得問題視域,融匯自己的問題視域和所要理解的文本的問題視域,實現與馬克思文本的對話,詮釋出文本的鮮活意義,開拓理論有效應用于社會實踐的領域。顯然,“問題對話——視域融合”解讀模式比起極具針對性、指向性的帶著某一或某些具體問題的文本解讀擁有較為寬廣的視界、較為宏大的問題容量和因此產生的較高的回答社會實踐提問的效率,這對于我們成功應對當前嶄新的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問題與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嶄新的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將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結合起來
有人認為傳統的文本和在當代已失去了理論價值,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割裂了與當代實踐有機統一的關系。背棄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放棄了的指導,使社會主義事業終歸瓦解。我們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所選擇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以作為指導思想和精神支柱的,我們繼承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建構了中國化的的新形態,我們的事業才獲得成功。
哲學是一種科學世界觀和生成性思維,其基本精神是回歸現實生活,哲學的創新更要以回歸現實生活為依據。不斷地制造“新”名詞、“新”概念不是哲學的創新,只有在文本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現實、深刻反思中國問題才是哲學創新的根本出路。我們應當從正在研究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出發,對經典文本進行新的挖掘、新的研究、新的闡釋和新的運用。離開了現實問題的關注,對經典文本進行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解釋,并把自己的詮釋說成“真正的”、“正宗的”,這不是真正的所倡導的作風。
文本研究的對象是文本的理論,但研究的指向卻是現實的實踐。文本研究的問題非常廣泛,哪些問題需要密切關注、迫切說明是由時代的主題、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決定的。我們主張在研究當代現實特別是當代中國實踐的新問題中,通過對嶄新實踐的科學概括和現當代科學成就的提煉,實現哲學的創新和發展。哲學只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對時代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凝煉出富于建設性、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才能在文本研究和現實研究的互動中成功地發展自身。
同一文本、同一理論,由于研究視野和視角的變換,解讀者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可能大不一樣。哲學理論的深刻內涵往往會通過研究視野和視角的變換與調整而得到進一步的揭示。而研究視野和視角的調整和切換,主要依據是對現實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哲學的創新,不僅要關注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且應該胸懷世界,充分考慮到當代世界的變化、當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以及國外哲學和西方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新問題,促進哲學與其他哲學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吸納人類新的優秀文化成果,進一步推進我們的研究。
三、尋求文本研究與現實研究的互動與平衡
學界有兩種代表性的關于加強哲學研究的主張:其一,主張加強對經典文本的研究,回到馬克思,重新理解馬克思;其二,主張面向當代社會實踐,加強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凸現哲學的當代性。這兩種主張都是形而上學地理解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把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分別看成純文本的學理探討和無根的現實關切,背離了兩方面研究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簡單地“回到馬克思”,導致研究被限定在文本之中,容易誘發新的本本主義,喪失哲學應有的現實精神。只有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住哲學的本真精神,并立足于我國的現實社會生活的變化實際,才能對現存的眾多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對哲學作出符合時代要求、體現中國社會變化的理論成果來,從而實現哲學的創新。因此,保持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之間合理的互動,尋求二者之間平衡點,把“回到馬克思”與“回到現實中來”結合起來,是推進哲學研究創新的正確途徑。
四、哲學創新需要注意的原則
(一)堅持哲學的開放性
哲學的開放性是針對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哲學的各形態之間、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說的。堅持哲學的開放性就必須走出哲學,又返回哲學,進而發展哲學。的發展不僅應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為基礎,而且應當在與自由主義理論的對立與互動中發展。之所以能與自由主義實現對立與互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任何意識形態,除了它具有的維護特定的階級與利益集團的辯護功能(價值—信仰層面)以外,它還具有知識的功能(認知一解釋層面)與實施(目標一策略層面)的功能,從而同時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
(二)強化哲學的現實品質
哲學研究克服危機、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恢復哲學與現實的本真關系。哲學研究不能脫離現實,不應逃避政治。哲學研究不要成為那種徘徊于概念和范疇問的純邏輯推演式的學問,也不能淪為那種對現實生活世界漠不關心的、踏上純粹思想自我構造道路的文字游戲。必須突破那種對學術的純形式主義理解,特別是要掃除將學術與政治、學術與現實對立的陋識,注重從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現實、特別是從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的實踐中獲取真正的資源,才能實現哲學創新。脫離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思想的閃電”偏離“人民園地”,哲學就不可能永葆其生命的活力。真正的哲學不是游離于現實之外的遐想,它是在思維中被把握住的它的時代,哲學研究則是時代的使命和工作。哲學對于現實是一種要投入更要超越的關系,假如我們能夠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這樣那樣的新問題作出有力的回答,并對實踐予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我們的哲學就一定能走出窘境。
(三)勿失批判精神
哲學的理論批判與實踐批判是不可分離的,前者拓展理論的論域,使理論更具現實針對性,更深刻更具群眾基礎;后者則是合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使現實世界與思維世界進一步通達。理論批判是實踐批判的指針和導向,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掌握群眾源自理論批判;實踐的批判是理論批判的繼續與深化。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沒有實踐批判的理論批判是空洞的批判,沒有理論批判的實踐批判是無根的批判。批判不能滯留于理論層面,必須推進到實踐的批判。沒有自我批判的實踐批判和理論批判是不徹底的批判。理論批判、實踐批判和自我批判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分別賦予哲學革命性、現實性和發展性的品格??茖W的批判本身就是建設,是在“批判舊世界中創造新的世界”,堅持哲學的批判性,才能使哲學走出困境。
摘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論品質。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是哲學的辯證本性和實踐品格的要求。的文本研究是哲學創新的基礎,要在嶄新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將文本研究和現實研究結合起來,尋求文本研究與現實研究的互動與平衡。哲學創新要注意開放性和批判性的原則。
篇8
[關鍵詞]哲學;創新;實現;原則
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是哲學的辯證本性和實踐品格的要求。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傾聽實踐的呼聲,汲取實踐的智慧,接受實踐的檢驗,周而復始,才能不斷開拓創新。哲學研究的根據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唯物辯證法作為現實的哲學,要求對民族、國家和人類前途命運的根本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局限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從純粹概念出發去構建林林總總的哲學體系,不是哲學的出路。
一、的文本研究是哲學創新的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最根本的理論特征。的具體結論和問題域是可以被超越的,但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在總體上是無法超越的,馬克思的思考方式不會過時。我們不但要研究馬克思究竟“說了些什么”,更要研究馬克思是“怎么說出來的”,研究馬克思面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他的種種結論。因為時代已經變遷,我們面臨著全新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拘泥于馬克思所涉及的那些具體問題和具體語境。的基本問題仍然存在于現代社會的結構之中,的方法論依然蓬勃地活在現代社會里,是現代社會客觀存在的一支強勁的影響力和支配力,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藏于文本之中,因此,文本研究是哲學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加強經典文本的研究。經典文本盡管不可能給我們直接提供針對現代社會發展現實情境的理論,但它提供了蘊涵著馬克思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寶藏。脫離文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哲學的本真精神,就不能把握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要全面而透徹地解讀創始人的著作,把哲學的本真與其他人所理解的哲學區別開來,挖掘那些蘊涵在哲學經典著作中極具價值卻未具體展開的論述,澄清以往甚至現在被誤讀的思想。展開馬克思文本研究需要做到:
(一)堅持歷史性原則。杜絕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
結合作者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來理解文本對于把握文本的本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文本研究要求我們一定要努力貫徹歷史性原則。對于我們而言,要想真正按照歷史性原則研究馬克思文本,就要通曉馬克思文本所形成的歐洲資本主義的歷史。阿爾都塞提出,要真正歷史地進入到馬克思自身的問題與思想深處,回到馬克思當年思考與提出革命性理論的具體語境中去,研究馬克思如何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唯心主義襁褓中掙脫出來、走向現實的科學的視野,必須承認真實歷史對意識形態本身的影響,而不能內在目的論式地研究馬克思。在研究中,要防止主觀地把自己的思想粘貼到馬克思身上。在理論研究的進程中,存在過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粘貼現象”,使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誤解和扭曲。只有堅持歷史性原則,盡力杜絕教條主義地理解馬克思文本,我們才能避免走進理論研究的死路,才可能真正歷史地理解馬克思的本真思想。
(二)采用“問題對話一視域融合”的解讀模式
伽達默爾指出:“我們可以這樣來規定處境概念,即它表現了一種限制視覺可能性的立足點。因此視域(Horizont)概念本質上就屬于處境概念……誰具有視域,誰就知道按照近和遠、大和小去正確評價這個視域內的一切東西的意義。因此,詮釋學處境的作用就意味著對于那些我們面對流傳物而向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一種正確的問題視域?!壁A得“問題視域”是在更普遍性意義上理解文本的必要條件。在馬克思文本研究中,解釋者必須重視“問題視域”的存在,努力贏得問題視域,融匯自己的問題視域和所要理解的文本的問題視域,實現與馬克思文本的對話,詮釋出文本的鮮活意義,開拓理論有效應用于社會實踐的領域。顯然,“問題對話——視域融合”解讀模式比起極具針對性、指向性的帶著某一或某些具體問題的文本解讀擁有較為寬廣的視界、較為宏大的問題容量和因此產生的較高的回答社會實踐提問的效率,這對于我們成功應對當前嶄新的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問題與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嶄新的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將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結合起來
有人認為傳統的文本和在當代已失去了理論價值,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割裂了與當代實踐有機統一的關系。背棄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放棄了的指導,使社會主義事業終歸瓦解。我們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所選擇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以作為指導思想和精神支柱的,我們繼承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建構了中國化的的新形態,我們的事業才獲得成功。
哲學是一種科學世界觀和生成性思維,其基本精神是回歸現實生活,哲學的創新更要以回歸現實生活為依據。不斷地制造“新”名詞、“新”概念不是哲學的創新,只有在文本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現實、深刻反思中國問題才是哲學創新的根本出路。我們應當從正在研究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出發,對經典文本進行新的挖掘、新的研究、新的闡釋和新的運用。離開了現實問題的關注,對經典文本進行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解釋,并把自己的詮釋說成“真正的”、“正宗的”,這不是真正的所倡導的作風。
文本研究的對象是文本的理論,但研究的指向卻是現實的實踐。文本研究的問題非常廣泛,哪些問題需要密切關注、迫切說明是由時代的主題、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決定的。我們主張在研究當代現實特別是當代中國實踐的新問題中,通過對嶄新實踐的科學概括和現當代科學成就的提煉,實現哲學的創新和發展。哲學只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對時代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凝煉出富于建設性、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才能在文本研究和現實研究的互動中成功地發展自身。
同一文本、同一理論,由于研究視野和視角的變換,解讀者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可能大不一樣。哲學理論的深刻內涵往往會通過研究視野和視角的變換與調整而得到進一步的揭示。而研究視野和視角的調整和切換,主要依據是對現實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哲學的創新,不僅要關注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且應該胸懷世界,充分考慮到當代世界的變化、當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以及國外哲學和西方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新問題,促進哲學與其他哲學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吸納人類新的優秀文化成果,進一步推進我們的研究。三、尋求文本研究與現實研究的互動與平衡
學界有兩種代表性的關于加強哲學研究的主張:其一,主張加強對經典文本的研究,回到馬克思,重新理解馬克思;其二,主張面向當代社會實踐,加強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凸現哲學的當代性。這兩種主張都是形而上學地理解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把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分別看成純文本的學理探討和無根的現實關切,背離了兩方面研究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簡單地“回到馬克思”,導致研究被限定在文本之中,容易誘發新的本本主義,喪失哲學應有的現實精神。只有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住哲學的本真精神,并立足于我國的現實社會生活的變化實際,才能對現存的眾多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對哲學作出符合時代要求、體現中國社會變化的理論成果來,從而實現哲學的創新。因此,保持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之間合理的互動,尋求二者之間平衡點,把“回到馬克思”與“回到現實中來”結合起來,是推進哲學研究創新的正確途徑。
四、哲學創新需要注意的原則
(一)堅持哲學的開放性
哲學的開放性是針對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哲學的各形態之間、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說的。堅持哲學的開放性就必須走出哲學,又返回哲學,進而發展哲學。的發展不僅應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為基礎,而且應當在與自由主義理論的對立與互動中發展。之所以能與自由主義實現對立與互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任何意識形態,除了它具有的維護特定的階級與利益集團的辯護功能(價值—信仰層面)以外,它還具有知識的功能(認知一解釋層面)與實施(目標一策略層面)的功能,從而同時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
(二)強化哲學的現實品質
哲學研究克服危機、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恢復哲學與現實的本真關系。哲學研究不能脫離現實,不應逃避政治。哲學研究不要成為那種徘徊于概念和范疇問的純邏輯推演式的學問,也不能淪為那種對現實生活世界漠不關心的、踏上純粹思想自我構造道路的文字游戲。必須突破那種對學術的純形式主義理解,特別是要掃除將學術與政治、學術與現實對立的陋識,注重從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現實、特別是從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的實踐中獲取真正的資源,才能實現哲學創新。脫離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思想的閃電”偏離“人民園地”,哲學就不可能永葆其生命的活力。真正的哲學不是游離于現實之外的遐想,它是在思維中被把握住的它的時代,哲學研究則是時代的使命和工作。哲學對于現實是一種要投入更要超越的關系,假如我們能夠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這樣那樣的新問題作出有力的回答,并對實踐予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我們的哲學就一定能走出窘境。
篇9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論;哲學開創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6-0061-03
西方哲學自產生起,就以追尋基質與本體為主要任務。在此背景下,形而上學在哲學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馬克思的哲學直視傳統形而上學與近代主體哲學的內在理論缺陷,對其展開了深刻有效的批判,并在這種批判中逐步構建出一種超越傳統理論哲學的實踐哲學。
一、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起源
(一)馬克思實踐論的問題由來
傳統形而上學可以被劃分為“在場的形而上學”與“主體形而上學”[2]P6。在柏拉圖的哲學中,理念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根據、原型,而人與自然物則是在本質上并無差別的存在者。由此可見,“在場的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是構想出了兩個世界,即作為本真存在者的超感性世界和作為非本真存在者的感性世界,前者在存在意義與價值上始終高于后者。
在二重劃分的世界構架下,解決主客體分離的理論支點要么在超驗的理性世界,要么在經驗的現實世界。近代主體形而上學的超越論理路沒有獲得成功,因此,迫切需要另外一種哲學理論來化解主客體分離的難題。這就是馬克思實踐論產生的現實需求,他實現了一種哲學上的革命,但是,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對傳統哲學的超越并不是一種斷然隔絕的關系,它一方面仍然面臨傳統哲學遺留下來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它還是對源自古代哲學中的實踐哲學傳統的承繼。因此,要廓清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內涵,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深入理解其與古代哲學的承繼關系。
(二)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傳統基礎
形而上學發端于古代哲學,而且形而上學傳統在后世哲學發展過程中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并非如個別哲學家所斷言的那樣西方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因為,在西方古代哲學中已然包含哲學破解形而上學的思想資源。柏拉圖的理念論為西方形而上學傳統開了先河,而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則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前者的哲學傳統。
柏拉圖的理念論否定了人具有實現善的能力,主張具體的善是對作為理念的善的模仿。與此觀點不同,亞里士多德的質料和形式學說則承認作為形式的善包含在作為質料的人之中,人能夠通過實施具體的善即實踐活動來實現自身?!霸谝粋€正義的社會中,德性的個體不只是在自身當中實踐德性,而且要在與政治共同體的其他成員的相互關系之中實踐德性。只有在社會中,人類潛能的自我實現方才可能,因為只有在政治共同體中,人才能真正實踐其道德和理智的德性。”[3]P81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普遍公正與特殊公正是并行的,“普遍正義處理的是法律、德性和共同體,而特殊正義關注的是社會交往直接的、當下的形式”[3]P81。如果說普遍公正提供了一種公正的社會環境,那么特殊公正則記敘了人建立這種公正環境的過程;如果說普遍公正是人類活動的最高準則,那么互惠公正就是人之差異的粘合劑。
二、馬克思實踐哲學的主要主張
由于馬克思的哲學構思處在近代主體哲學的環境之中,因此,其實踐哲學主張是在批判繼承康德、黑格爾以及費爾巴哈等人哲學的過程中得以確立的。
(一)批判康德主體哲學對現實與理性的割裂
近代主體意識的空前強勢卻帶來了主客體分裂與統一的新難題,康德將現實世界限定在理性的范疇之中。這樣一來,觀念世界就被當成了真實存在,而現實世界則被看作是副本。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意義也隨之被抽空了。
馬克思明確反對康德對人的感性實踐活動所作的道德神學上的超歷史性設定,在馬克思看來,“道德的永恒原則是沒有的,也沒有什么絕對的善和惡”[4]P626??档碌闹黧w哲學在“純粹自我意識”與“道德命令”兩個方面都難以形成令人信服的說法。正如黑格爾所說,“康德的道德哲學建立于一種純粹自我意識和空洞的道德法則的形式主義之上”[5]P173。解決主體哲學所造成的現實與理性的割裂問題,必須要賦予主體的實踐活動以整合客體的存在論意義,而非假借道德神學上的價值設定。
(二)反對黑格爾對勞動的概念化傾向
篇10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出發點
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發展是從黑格爾開始,經過費爾巴哈,最后“成為馬克思”的過程。通過對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現實的個人”是理論體系的立足點。準確地理解這一立足點,有助于我們從邏輯和歷史,從理論和實踐上完整地掌握理論。
一、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探索過程
馬克思是在德國開始自己的理論活動的,是從接受德國古典哲學的教育開始的。無論是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學派,還是費爾巴哈,都對馬克思早期的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得益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遺產,但他沒有以此為限,他清晰地看到這些哲學內在的缺陷:與現實生活的相互脫離,缺乏一個現實的、物質的前提。因此,馬克思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并不斷地清算、超越這些思想。
1.馬克思吸收黑格爾哲學的合理思想,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黑格爾在人類思想史上創立了一個包括自然、社會和精神領域在內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并把“絕對精神”看作是這個體系的本質。他提出的人學思想對馬克思有著重要的影響。黑格爾看到了人是在社會歷史中活動的存在物,并且指出要通過勞動、通過人的活動來理解人的本質。但是,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提出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勞動,根本異質于馬克思提出的物質生產實踐的勞動解釋。他夸大人的精神屬性,強調人是精神存在物:“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構成世界的內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本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區別于外部的自然界” “就人作為精神來說,他不是一個自然存在”??梢?,黑格爾看來,人和人的本質是和自我意識等同的,人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由于黑格爾不承認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懂得客觀實在的人及其物質實踐活動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而是用所謂“絕對精神”、“理性的自我運動”來描述社會歷史的發展,其結果“只是為那種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有關勞動和社會歷史的合理思想,但是堅決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尖銳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特別是在1842年,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由于有機會、有條件接觸當時現實中許多重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馬克思不得不“回到人間”,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這使得他對黑格爾思辨哲學與現實嚴重脫離感到很為難。在馬克思看來,以往哲學陷在純思辨的泥沼里,是不符合哲學的真正本質的。
2.馬克思轉向費爾巴哈,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而這種轉變是以費爾巴哈作為橋梁和紐帶的。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盡管這種唯物主義帶著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來批判和清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堅決反對黑格爾把絕對精神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的思辨觀點,他在批判上帝和黑格爾絕對觀念的基礎上回到人和自然界上來,他以人來代替自我意識,以人的本質來代替神的本質,重新確立了人在哲學中的地位。《未來哲學原理》中,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的哲學并把它和舊哲學相對立:“作為人的哲學的新哲學則不然,它主要地也是為人的哲學”。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他說:“藝術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形象。在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由此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命題。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這一思想,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手稿》的序言,馬克思就對費爾巴哈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和肯定。在該著作中,馬克思也沿用了費爾巴哈的類、類生活、類本質等術語來探討“歷史之謎”。但是費爾巴哈把人僅僅歸結為“自然界的產物”,表面上他講“現實的個人”,但他所講的“現實的個人”只是人人都要吃、喝、住、用等自然的需要。費爾巴哈所講的人與人的關系只是愛與友情的關系,而且是觀念化了的愛與友情,除此之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于是,“人的本質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J。他所說的“現實的人”實際上是抽象的“人”。他對“人性”或“人的本質”的理解,最終訴諸的是“最高的直觀”和理想的“類的平等化”,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這又給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造成了新的束縛。
但馬克思并不是純粹的費爾巴哈派,他在接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同時,也不斷地超越這些思想,對這些思想進行創造性的改造。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他不了解人的社會存在,不了解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不懂得社會實踐這種“感性的活動”所創造的人類世界對現實的人的重要意義,不能認識人是從事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存在物。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科學、詳細地闡述“現實的個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馬克思反對施蒂納,徹底粉碎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唯心史觀
青年黑格爾派成員中繼鮑威爾后的又一個“寶貝”施蒂納則以“唯一者”——“唯一的個人”取代了費爾巴哈的“類”,把目光從普遍轉向個別,從“類”轉向個體。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納以三個最基本的哲學范疇:唯實主義、唯心主義、利己主義為基礎,并在人的個體發展之中對應找到兒童、青年、成人三個階段。這樣,“人”的發展的唯一結果就是唯實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否定的統一,即真正的利己主義,就是達到施蒂納所說的“唯一者”。施蒂納的“唯~者”說到底就是“我”,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的主體,歷史的最后創造者,一切存在中的最高存在,不管是我的本質還是人的本質都不能站在我之上。施蒂納關于“人”的論述歸根到底就在于把人的現實發展歸結為人的“自我發現”,把一切現實關系統統歸結為純意識的關系。馬克思對此批判說:施蒂納’對德國哲學的幻想的無限信仰集中地表現在:他不斷地把‘人’作為單獨行動的個人強加給歷史;他認為‘人’創造了歷史”,他“無條件地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幻想,并以此為根據繼續創立自己的理論”-。這種以精神解釋歷史的觀點是黑格爾哲學的翻版。
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納的“唯一者”,以及“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基礎上,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歷史唯物主義上,拋棄了對抽象的“人”的崇拜,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現實的個人”。他對于“現實的人”的表述有一個在本體論上突破純粹意識之內在性的新境遇作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從本源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這是以“感性活動”立論的本體論,最初闡發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而后概括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現在則凝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現實的個人”這個概念上。
馬克思形成現實的個人概念后,便以它作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闭菑默F實的個人出發,馬克思才得以揚棄和超越以往的各種社會歷史理論,揭示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創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二、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特點分析
馬克思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發現關于人自己的真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這從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特點分析中可以得出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能動的。
馬克思強調世界上的事物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存在的,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有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人也是由于人的活動才存在,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它的特征也是由它們的活動決定的。 轉貼于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瘪R克思在這里表明了他對“現實的人”的理解,要從人的活動理解,從它的活動的能動的過程理解,作為活動的主體來理解。
人的活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其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的是勞動,即生產實踐活動,它是人類得以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人和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和社會之間各種關系得以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礎。認識“現實的人”必須抓住生產實踐這個關鍵性環節。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開始把勞動與“個人”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在《手稿》中,他通過“異化勞動”來探討“人的本質復歸”。雖然在那里他所建立起來的還不是感性活動與現實的個人之間的聯系,但至少已經意識到要從勞動的角度來規定“個人”。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一步步地接近了“感性活動”這個重要概念,并最終確認了現實的個人就是進行感性活動的個人。因此,我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反復強調他所說的“現實中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2.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客觀的。
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實質就是從物質生產出發,既然人是在社會中從事生產的人,那么,他必然會受到生產的物質條件的制約?!斑@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
對“現實的個人”的客觀性,對“現實韻個人”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現實的個人”,“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一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客觀的,這不僅因為它們的狀況取決于它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客觀的,而且因為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活動也是客觀的。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p>
3.馬克思學說中的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堅持把現實的個人、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生產的物質條件相統一起來進行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會進人到社會歷史的范圍內考察現實的人在進行活動時所形成的關系,最終得出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側這是馬克思直接論述“人的本質”概念的兩句話。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思想變化的一個關鍵。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是一個關系范疇,社會生產關系才反映人的本質。正像馬克思在發揮自己的上述觀點時所指出的,“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一引者)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