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進展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研究進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土地資源學 學科發展 對策 福建省

1 概述

土地資源學是研究土地資源的組成、特性、分類、數量、質量、空間分異與時間變異規律以及合理利用與保護的科學。它是為解決土地資源問題,經過國內外土地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從其它相關學科研究中的一部分逐步組合、融合,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獨立學科。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低,耕地質量差,同時地質災害多發,制約著土地資源安全。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土地科技和管理工作者,積極開展土地分類、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潛力評價、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等方面工作,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使得福建省的土地資源學學科研究水平也在實踐工作中獲得長足進展,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土地資源學發展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寶貴的經驗,在全國的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現從土地分類、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土地資源評價、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與保護等五個方面,對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并對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戰略任務進行分析,提出學科發展的對策。

2 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現狀

2.1土地分類

土地分類是土地資源學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包括土地類型的劃分和土地資源類型的劃分。

2.1.1土地類型劃分

福建省土地類型的劃分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系林振盛、陳珍皋、王行源等參與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的全國1:100萬土地類型圖編制工作,主要負責福建省土地類型的劃分研究。1978年~1985年的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把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列為第一項的研究任務,并且設立了全國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委員會,主持和推動此項工作,標志著我國的土地類型研究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形成了我國土地類型的劃分原則、土地類型的等級和土地類型系統?!吨袊?:100萬土地類型圖編制研究》于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根據中國1:100萬土地類型劃分與制圖方案,對土地類型的劃分,采用了土地綱、土地類、土地型三級制。土地綱。主要反映了水、熱條件組合特征的地區差異,并根據這一差異,將全國土地共分為12個土地綱,福建省屬于其中的濕潤南亞熱帶和濕潤中亞熱帶2個土地綱。土地類,主要根據引起土地類型分異的大(中)地貌因素將各土地綱分成若干類型,福建省主要的土地類有:灘涂(潮間帶)、低濕河湖洼地、海積平地、沖積平地、溝谷河川與平壩地、崗臺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等。土地型,主要反映小地貌,土壤和植物群系在土地類內的差異。

2.1.2土地資源類型的劃分

土地資源利用分類系統是根據土地利用方式、結構及特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按照一定的原則和依據,劃分為一個不同層次的類型結構體系。1978年后,我國開展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研究工作,制定了兩套土地資源的利用分類系統,即中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分類系統和縣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分類系統。中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分類系統將土地利用分為三級類型,第一級類型共分11個,第二級類型共分42個。全國縣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分類系統初稿寫于1980年,后經有關部門和專家討論修改,載入《土地資源調查、土壤普查技術規程》中。經過各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試點縣的實踐,并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后,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土地資源土壤普查專業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其含義(草案)》,其中一級類型11個,二級類型48個。經過試行,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于1984~F9月印發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其中一級類型改為8個,二級類型改為46個。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建省開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之后的年度變更采用的就是這一分類方案。福建省2007年以后開展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采用的分類方案是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GB/T 21010-2007)《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土地分類》。

近年來,土地分類體系等理論研究已日趨成熟,基于遙感影像和GIg的分類技術與方法的土地分類日益得到應用。楊肖琪(1995)應用航片資料,建立了廈門本島土地覆蓋類型分類體系,對廈門市區的6個三級類型進行了詳細解澤分析、界線勾繪和面積量算,揭示了廈門各個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特點、發展速度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亓興蘭(2006)以RS、GIS和GPS為主要技術手段,采用分層分類方法對閩江流域兩期遙感影像進行土地利用分類,對其利用結構及空間格局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分別基于NDVI變換,采用閾值構造算法和基于纓帽變換采用非監督分類對兩期遙感影像進行林地利用分類,研究了1986年~2003年閩江流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陳小瑜等(2007)以福州市的城郊結合部一小塊區域的土地利用分類為例,集成遙感影像的光譜特征、紋理特征和地形特征構建了多元空間數據庫,利用C4.5算法從空間數據庫的訓練樣本數據集中發現分類規則,進行分類實驗,并與傳統的監督分類和邏輯通道分類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基于C4.5算法的分類方法精度高于傳統的監督分類和邏輯通道分類方法,是促進基于知識的遙感影像分類方法在土地利用分類中廣泛應用的一項有效手段。

2.2土地資源調查

根據國發[1984]70號文件部署,福建省于1986年開始開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1996年完成調查任務。調查以縣級行政單位為單元進行,通過縣級調查,地區級和省級匯總,并利用航空遙感資料等,查清了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分布、利用現狀和權屬關系。調查的數據資料,準確性和可靠性強,為各級黨政領導制定有關政策,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指導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土地管理部門貫徹落實土地基本國策,建立全面、依法、統一、科學的土地管理制度,編制土地總體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證。PAck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基本素材,在開展《福建土地資源人口承載能力》、《福建土地利用分區》和《福建土地利用評價》等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吸收有關土地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歷史和現狀資料,于1999年7月編輯出版了《福建土地資源》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分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福建省土地資源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及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土地資源的現狀分布與土地權屬狀況,土地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歷史,土地資源的優勢與問題,區域差異特點與土地利用分布,土地資源承載力與開發利用、保護戰略,提出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整治土地資源的方向、途徑和措施。這些研究對充分發揮福建土地資源優勢,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強土地管理,合理進行生產布局,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省土地利用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土地調查基礎數據已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為了摸清真實的土地家底,國務院決定開展新一輪土地調查。福建省2007年開始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以便及時、準確、客觀地掌握全省土地資源家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社會穩定、保護農民利益。同時,這也是扎實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為了按時保質完成調查工作,福建省構建了調查技術保障體系,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補充技術規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規范》等標準,明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技術要求。制定了質量監督檢查和技術咨詢制度,調查組負責監督檢查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專家組負責調查工作技術問題的研究、咨詢,以解決調查中遇到的重大技術問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福建省國土資源廳通過舉辦培訓班、以會代訓等形式對各市、縣(區)國土資源局和專業隊伍的技術骨干進行土地調查規程規范、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培訓,同時嚴格執行作業隊伍資格認定和調查工程招投標制度,保證土地調查數據的可靠性。目前福建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已經完成,城鎮土地調查也已展開。

2.3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近些年來,福建省關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及驅動力研究、LUCC的環境效應研究和LUCC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等方面。

2.3.1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驅動力研究

近些年來,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被廣泛關注。由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陳健飛主持,韋素瓊、陳松林、朱鶴健、陳志強等參與的《海峽兩岸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對比研究——格局、過程及生態環境效應》課題,通過建立海峽兩岸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數據庫、海峽兩岸自然與社會經濟數據庫,對海峽兩岸土地利用變化,尤其是耕地與建設用地變化(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分布以及數量與質量的變化)的時空規律、變化模式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將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階段作耦合分析,深刻揭示了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借鑒發達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軌跡演繹次發達區域的土地利用趨勢,并將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研究與尺度聯系起來,以閩臺作為中尺度研究區域,福州、臺北作為小尺度研究區域,分析不同尺度下LUCC的格局及過程、驅動力及景觀生態環境效應。該成果2007年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出版了《土地利用變化區域對比研究——以閩臺為例》專著,并獲福建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吳志杰等(2006)采用Landsat-TM遙感影像為基礎數據源,基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龍巖市新羅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進行動態監測及變化分析,并運用模糊綜合模型評價的方法對研究區的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空間進行分區,進一步探討其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周淑玲(2010)利用遙感技術對經濟快速發展的晉江沿岸地區的成片開發土地進行時空變化監測,并對變化的驅動力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晉江沿岸成片開發土地的劇增與當地經濟、人口、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2.3.2 LUCC生態環境效應研究

生態服務價值是定量研究土地利用生態效應的重要指標之一。黃永才等(2009)以漳州市1985年1M和2004年AsTER影像解澤得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數據,以氣候生產力修正后的價值量評法為生態服務價值估算方法,運用ARCGIS軟件空間分析功能和BP神經網絡模型,對研究區各縣(市、區)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估算、分析和預測,并提出提高生態服務價值的土地利用對策。陳加兵等(2009)對福建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及其導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變化,探討土地利用變化可能引起的生態問題。

2.3.3 LUCC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

楊志榮(2005)以漳州地區為研究區域,將特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對研究~2003年的土地可持續性利用進行綜合評價,根據綜合評價的結論并結合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趨勢,以及該趨勢對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針對漳州市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提出調控方向和具體調控措施。

2.4土地資源評價

土地資源評價是對土地資源用于某種用途時的性能的評定,包括對土地資源組成要素和人類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等方面的調查分析,以及按評價目的比較土地資源質量的優劣或確定可持續的土地利用類型和利用方式。土地資源評價具體包括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生產潛力評價、土地退化評價、土地質量評價、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土地生態安全及風險評價、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等方面。

福建省土地科技工作者通過3s技術、多種理論和數學模型方法的運用,積極開展土地評價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2.4.1土地適宜性評價

陳松林等(2002年)以福州市晉安區為例,探討了應用GIS技術開展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步驟方法,包括評價對象的選擇、分類體系的確定,參評因子選擇,參評因子指標分級、等級分值及權重值確定等,并在對福州市晉安區土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該區土地資源的建議。毛艷玲(2005)以福建省閩侯縣為研究區域,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通過對未利用土地質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適宜性作出評價,為該地區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提供參考依據。曹榕彬(2005)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學模型集成技術,以福建省現狀林地、牧草地、果園和茶園、坡度>25°的耕地及荒草地、沙地和裸土地為評價對象,對福建省林地適宜性及其質量、主要限制因索及其限制程度進行評價。王婉晶等(2011)在MAPGIS軟件的技術支持下,綜合處理研究區土地利用基礎數據,針對低山丘陵盆地區土地資源現狀特點,綜合考慮自然、區位、經濟、社會等因素,通過分析地形坡度、耕地等級和耕地區位條件,在常用潛力分級方法的基礎上,構建了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耕地系數和耕地區位指數的三指標綜合分析模型,并將其應用于福建省明溪縣農用地整理潛力測算研究。邢世和(2003)出版的《福建耕地資源》專著,介紹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宜耕地資源評價技術方法及其成果,探討了宜耕地資源及后備耕地資源的數量、分布及其質量狀況。邢世和、梁一池(2006)出版的《福建林地資源評價》專著,介紹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宜林地資源評價技術方法及其成果,探討了宜林地資源及后備林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狀況和主要限制因素。

2.4.2土地生產潛力評價

邢世和(2003)出版《福建耕地資源》專著,介紹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耕地生產潛力評價技術方法,探討福建省主要農作物耕地生產潛力及其分布規律。廖善剛(2001)選擇閩東南地區和臺灣為研究區域,全面分析兩岸土地資源、農業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農業自然資源狀況,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撐下,運用李世奎模式和AEZ模式對海峽兩岸各地主要農作物及主要種植制度的光合生產潛力、光溫生產潛力、氣候生產潛力、土地生產潛力進行分析,并以各種種植制度現實生產力對光溫生產潛力、氣候生產潛力、土地生產潛力的利用率分析各種植制度對光熱資源、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程度。張文開、朱鶴健(2003)測算了耕地的光合生產潛力、光溫生產潛力、氣候生產潛力和耕地生產潛力,結果表明無論是耕地光合生產潛力、耕地光溫生產潛力、還是耕地氣候生產潛力,閩東南沿海地區都位居前列,而武夷山脈、鷲峰山、戴云山等則排在后面。

2.4.3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類型廣泛,包括了城市用地、耕地、農用地、開發區等方面。楊明(2009)從宏觀角度運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分別對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進行了實證分析。鄢麗娜(2008)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福建省1996年~2005年建設用地利用動態情況進行分析,采用模糊聚類及多因素綜合評價等方法對福建省9個設區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現狀進行評價。張帥(2007)對福建農村土地利用進行分析,提出了在崎嶇的地形環境下如何集約利用農村土地的對策方法。楊鑠(2011)以福建省福清市為例,論述了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現階段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2.4.4土地生態安全評價

范瑞錠等(2010)在PSR模型框架下,構建區域土地利用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使用AHP法確定指標權重,采用綜合指數法塒福建省及其9個設區市的土地利用生態安全狀況進行評價。徐道煒等(2011)應用突變級數法對福建省土地生態安全(2000年~2008年)進行了定量評估和動態趨勢分析。湯小華等(2006)在GIS軟件支持下對福建省土壤侵蝕敏感性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綜合反映了福建省土壤侵蝕敏感性的分布規律,為土壤侵蝕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以及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2.4.5土地人口承載力及可持續利用評價

毛艷玲(1996)從福建沿海地區人多地少、資源有限的現狀出發,研究2000年、2010年福建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及其人口承載力,為決策部門制定人口、糧食生產政策、土地利用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謝釗等(2006)在對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內涵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合適的指標,建立層次分析模型,對福建耕地可持續利用狀況進行綜合評價。李麗純等(2007)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福建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能值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生態足跡模型的廣泛應用豐富了福建省土地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方法與途徑。

2.5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與保護

隨著福建省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與保護項目的開展和研究的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與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的研究領域有以下方面:

2.5.1土地整理潛力和土地保護

姜志法、章浩等(2007)研究了長樂市土地整理現狀及土地后備資源開發潛力、耕地整理潛力、居民點整理潛力的計算與分析。姜志法(2008)通過實地調查分析發現閩清縣耕地保護中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分析了該縣耕地減少的驅動因素,發現耕地變化的根本原因,對今后如何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進行了探討,從法律法規、經濟、行政、技術、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護對策和建議。

2.5.2土地整理中存在問題的研究

福建省人地關系矛盾加劇,礦山土地復墾問題也越來越得到重視,趙汝榮(2009)通過分析礦山因開采而產生及誘發的地質災害的類型及成因,總結了閉坑后潛在的災害類型及其可能對已復墾土地產生的危害,提出了礦山開采與土地復墾規劃應相互結合應用,采用礦山“開采和復墾工程同步”的現代治理模式。蔡國權(2008)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角度出發,分析了福建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剖析了問題與隱患的成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2.5.3土地整理實施理論與方法探討

葉艷妹等(2002)提出了農地整理項目工程設計的原理、基本方法和設計流程,對福建省長泰縣雪美洋項目區進行工程設計,并對項目工程設計結果的可持續I生從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三方面選擇指標進行了評價。

3 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3.1機遇

3.1.1社會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對土地資源學有著強大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福建省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從糧食需求的角度對耕地的需求也在增加,城鎮擴張、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占用耕地,而十分有限的耕地后備資源和脆弱生態環境對開發利用的制約,加劇了耕地資源的供需矛盾。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會帶動建設用地需求增長,建設用地的供給將面臨更大壓力。這要求土地資源學學科研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嚴格保護土地資源、保障科學發展用地、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的原則指導土地利用,以實現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土地復墾開發全面推進、土地退化和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的目標,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1.2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需要土地資源學提供科技支撐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福建省全面推動自身發展壯大的戰略,也是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和部署。必須在大發展當中注意環境保護,在保護前提下發展,要科學利用資源,用有限的耕地、自然資源,保證、支持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學的科技支持,為保證稀缺土地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區域土地利用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尤為重要。通過對當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土地利用分析,揭示該區域內土地利用存在的制約因素,合理規劃土地可持續利用途徑,探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新道路。

3.1.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呼吁土地資源學學科的崛起

福建省農村土地利用的基本現狀是村莊建設用地布局散亂,農田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業生產水平不高,使得村莊用地結構不合理、效率較為低下。另外,建設用地不斷擴張,給耕地保護也帶來了很大壓力。土地整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的基礎,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平臺,土地整理已成為福建省解決用地矛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分有效的途徑之一。因此,福建省新農村建設迫切要求提供土地整理領域的研究與理論、方法作指導。

3.1.4 3s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提供有力的工具

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3s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為福建省土地資源學的學科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3s技術構成了對空間數據實時采集、更新、處理、分析及為各種實際應用提供科學決策咨詢的強大技術體系,廣泛運用在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整理、基本農田保護等領域中,徹底改變了傳統落后的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和模式,為土地資源學學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必將提升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的發展水平。

3.2挑戰

3.2.1切實保障土地資源安全是新挑戰

土地資源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部土地資源對其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具有穩定的供給狀態和良好的保障能力。土地資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土地資源對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的保障研究。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物質財富。土地資源正經受著養活眾多人口、滿足建設占用、保障農業發展等艱巨任務,土地資源安全已成為福建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切實保障土地資源安全,對福建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應更加關注土地資源的安全理論研究、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及環境容量研究、土地資源安全測度與評價、土地資源安全動態研究、土地資源安全保持與管理研究等方面。

3.2.2土地資源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對其基礎理論和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必須滿足福建省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理論建設仍是土地資源學發展中面臨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強土地資源學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體系研究,尤其要深化土地資源分類、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驅動力及其效應的研究,推進土地資源學學科體系的完善,提高針對重大資源、環境與災害問題的跨學科研究能力;同時,要重視土地資源學學科的應用探索和土地資源規劃管理的科技創新研究,為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3.2.3土地資源學的學科地位有待提升

土地資源學是研究土地類型的空間與時間的變異規律、調查及評價、區域生產潛力、合理開發與保護的應用基礎科學,是土地科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具有綜合性、系繞性、應用性、技術性等特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本身在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研究方面仍需要不斷加強。因此,必須提升土地資源學的學科地位,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

4 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的戰略任務及對策

4.1加強土地資源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目前,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的理論與技術仍有待加強,理論建設仍是福建土地資源學學科發展中面臨的緊迫任務,應切實加強土地資源學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體系的研究,尤其要深化土地資源分類、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驅動力及其效應,以及創新土地資源學學科體系研究。

為此,今后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研究要重新尋求研究視角,更加注重人與土地的和諧相處,現實與未來的協調發展,在不斷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深化認識;要加強與其它學利的聯系,進行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實現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結合;要深化土地資源分類,開展土地整理的理論、方弘的研究,結合福建省特定地區環境,探索提升福建省土地資源綜合生產能力的機制、模式和途徑。

4.2深化土地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可持續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在土地資源調查監測領域缺乏對土地質量實現大規模快速監測的有效手段,遙感技術在土地質量監測方面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土地資源調查、定位監測的方法和手段的提高和完善,使得研究工作能夠獲得更多的第一手數據,從而進一步提高福建土地資源學學科研究的創新水平。土地評價技術還需創新,土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技術方法與典型案例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深入探討實現區域土地利用優化配置的技術規范及區域與行業標準。同時要進一步發展多學科綜合應用的土地評價模型技術開展土地評價指標體系自動構建、評價單元自動劃分、評價指標自動量化等關鍵技術研究,為福建省土地資源合理開發整理和保護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4.3拓展土地資源學新興研究領域

現階段,福建省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正在逐步轉移。為了解決福建土地資源的供求矛盾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科學地配置于國民經濟各部門,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必將出現種種新情況、新問題,如耕地保護、后備耕地資源開發、土地復墾整理等。這些問題在福建未來的經濟建設中,迫切需要通過科學研究,從理論上給予指導、技術上給予支持,深入探討經濟發展、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長效機制,促使福建省土地資源學學科逐漸向廣度擴展其研究領域。

4.4強化新技術新方法在土地資源學中的應用

研究技術與方法的進步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條件,新技術手段的出現給土地資源學學科注入強大的活力,使之得以迅速發展。

在新技術方面,今后應加強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充分融合,同時還要重視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具有土地知識獲取、推理、演繹、直覺判定等功能的土地資源專家系統,為土地資源學研究的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持,使土地資源學向更深入的層次發展。

篇2

[關鍵詞] 教學改革;工作研究;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4.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b)-123-02

Strengthening researches on laboratory job, improving laborato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ENG Cheng'en, DING Yi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Zhongshan528458,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new demands of modern teaching on laboratory a strategy on how to improve laboratory'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by increasing experimental equipment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ourse, strengthening staff construction reform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Work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將理論與技能操作相結合的必要橋梁,也是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如何建立實驗教學的最優模式,實現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高校研究的一大課題。鑒于此,本文對實驗室如何能達到持續發展進行了探討。

1 加強實驗設備的建設

要想上好實驗課,就必須加強實驗室基礎建設。實驗室儀器設備先進齊全,就能為科學實驗提供條件[1]。為此,學院把實驗室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中山校區成立了專門的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大樓總建筑面積達11 000平方米,具體設有炮制、機能、現代儀器分析等功能型實驗室,并且另一棟同等條件的實驗大樓正在籌建中。購進儀器價值共達500余萬元,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儀、生物顯微鏡、生物顯微系統等大型精密儀器。實驗室基礎建設為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和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創造良好條件。

2 推進實驗課程網絡化建設

由于受實驗設備不充足及實驗室管理人員不夠等客觀條件所限,傳統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局限在實驗室內,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決定了實驗室有課才開,無課關門。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其局限性就逐步凸顯出來:①一部分不自覺的學生課前不預習,上實驗課時臨時突擊,邊看書邊做實驗,影響了實驗的效果;②真正用于實驗操作的時間相當有限;③學生往往只有一次機會做一個項目;④學生得到老師對實驗報告的點評時間最少需要1周,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上述的局限性和弊端嚴重制約著實驗教學的良性發展,在實驗教學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形成障礙,最終影響實驗教學質量。為此,我校以優化實驗課程建設和推進實驗室管理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大力推行實驗教學及實驗室管理網絡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效果。項目設置和主要內容包括:①課程知識介紹,便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預習方案。②學習資料和網絡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正確、快速掌握操作要點和實驗技能,解決實驗難點,提高實驗效率和效果;而網絡資源有助于學生了解課程相關內容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吸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識。③預習測試,能科學合理地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④仿真實驗,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熟悉儀器、掌握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的機會。⑤在線提交實驗報告,為師生節約不少時間,學生提交實驗報告后,老師可在線批改和點評,改完即返還給學生。⑥信息,讓學生及時了解課程的相關信息并做出反饋,提高實驗效率。⑦交流平臺,學生不僅可以看到自己與老師在線交流的情況,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同學與老師的交流情況,對于相類似的問題,老師只需解答一次即可,提高答疑效率,減輕了教師部分的工作量。實驗課程網絡化由于其操作簡便、時間靈活機動、要求低等特點,為學生課外繼續進行實驗學習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對滿負載的實驗室起到了分流學生的作用,為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一定的作用[2]。

3 培養優秀的師資力量

高素質的教師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積極作用。實驗室人員是建設、使用和管理好實驗室的基本隊伍, 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動手能力強的學術隊伍是保證實驗室建設水平的首要條件[3]。我院中山校區的所有實驗教學人員均具備碩士學位,專職實驗技術人員跟各教研室委派的實驗主講教師一起,組成本校區的實驗教學隊伍,共同完成各相關專業的實驗教學任務。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培訓制度,對實驗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進修學習。另外,為了保證實驗室隊伍的精干高效,強調技術人員知識結構的交叉性和崗位的相對流動性,提倡一專多能。除此之外,我們還制定實驗隊伍的工作考核辦法,明確崗位職責,實行目標管理。更重要的是,在實施實驗教學過程中,挑選技術好、實踐能力強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使他們在實驗實踐中受鍛煉、積累經驗。通過以上措施使實驗教學隊伍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 加強實驗室的科學管理

4.1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實驗室的規章制度是實驗室系統內大家都必須遵守執行的工作規定。一整套合理的規章制度,增強約束機制和監督機制,推動實驗室管理工作逐步走入制度化軌道[4]。通過教學評估,我院中山校區實驗中心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先后修訂了《實驗室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的管理制度》、《儀器設備損壞和丟失賠償制度》等規章制度,并結合實驗室開放的要求制定《開放實驗室學生負責制管理辦法》,讓學生參與實驗室日常的管理,基本達到全面素質培養的要求。

4.2 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實驗設備利用率

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改革中,我們大力提倡資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5]。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課程之間、學科之間橫向交叉不可避免。由于課程之間相互滲透,緊密聯系,這就可將有關聯的學科統一于一個實驗基地上,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保證實驗教學效果。例如,把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植物生理學等實驗室綜合為植物學綜合實驗室等。另外,通過計量認證、資質申請等手段取得法定的檢測資格,中山校區實驗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經濟建設和科研的場地。既可以為學生參與工程實踐提供機會,又可以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同時還可為實驗室建設籌集一部分建設資金,緩解當前由于教育經費不足所帶來的困難,以改進實驗條件。

4.3 鼓勵創新,促進實驗教學改革

科學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我們要使實驗項目和科學技術發展同步,就需不斷增加新實驗項目及改進實驗方法。我院通過采取制定相關政策和教改立項等措施鼓勵創新,制定新實驗項目立項、驗收制度,實驗教師和專業教師依據學科的發展申請立項、簽訂合同、制定投資計劃。一方面是激勵教師及學生自制和改進實驗設備,以鍛煉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緩解學校在實驗室建設中資金不足的矛盾。通過鼓勵開展新實驗項目及改進實驗方法后,實驗教學軟件大部分都是由我校教師完成。

5 加強實驗教學管理,完善實驗課考核制度

為了保證實驗教學效果,我院的教務處實踐教學科每學期都嚴格按教學計劃和實驗教學大綱檢查實驗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緊抓教師備課、學生實驗預習,實驗過程中教師巡查指導、實驗課考核等幾個環節的管理。①抓備課,要求實驗教師寫好實驗指導方案,突出本實驗的重點、難點和注意事項。對首次上實驗課的青年教師,要求試做,并做好試做記錄,實驗室組織試講評議。②抓預習環節,運用計算機仿真實驗系統,學生充分地利用仿真系統反復進行預習。③抓實驗教學過程,增加了教師的巡視、指導力度,從預習、操作、實驗報告等方面考察學生現場操作情況,并記入“實驗課成績記錄本”。④在實驗考核上,實驗課成績的評定包括:平時成績、實驗技能抽測成績、實驗考試。實驗理論考試包括實驗基本原理、實驗技能理論等知識;實驗技能的考試一般由實驗教師設計實驗試題,學生對本學期做過的實驗隨機抽測,包括現場操作情況、實驗態度、實驗報告等綜合考評。對實驗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同學必須補考,補考不及格不能參加本門理論課的考試。實驗理論和實驗操作同時考核,學生的實驗技能有了較大提高。

實踐證明,通過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我院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實驗室工作是一項復雜煩瑣的工作,我們必須進一步理順實驗室管理體制,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促進實驗室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素霞,成麗,吳維碧,等.抓住本科教學評估機遇 促進藥學實驗教學改革[J].藥學教育,2007,23(2):20-21.

[2]嚴寒靜.利用網絡論壇進行輔助教學的探索[J].藥學教育,2006,22(1): 33-35.

[3]蔣秀玲,黃東林.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3):349-350.

[4]王國治:實驗室可持續發展的框架體系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7):100-104.

篇3

【關鍵詞】 大氣顆粒物 能見度 大氣污染形勢 霾污染 成果

霧霾是影響能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經濟生產生活的快速發展,霧霾天氣出現的范圍呈現出進一步擴散的趨勢,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大中型城市均受到了影響,所造成的后果比較嚴重?;诖吮尘跋卤疚恼归_了大氣顆粒物對能見度影響的研究,希望能夠為實際的治理工作提供經驗參考,以推動我國環保事業的快速發展,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大氣顆粒物對能見度的影響危害分析

能見度的準確定義為在天空背景下人的肉眼所能識別的黑色物體的最遠距離。由于空氣中顆粒物含量的激增導致了能見度嚴重降低,機場航班被迫延誤或者取消、高速公路關閉、交通限行等問題的發生說明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干擾。目前霧霾現象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廣泛出現,大中型城市受到的影響極為明顯,北京作為我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在2013年全年時間里只有5天不存在霧霾天氣,可見在我國大氣顆粒物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有多么嚴重,大量的顆粒物懸浮于空氣中導致了能見度的下降,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巨大,已經成為了我國科研工作的重點。能見度的降低意味著空氣質量嚴重下降,造成了居民對重度污染企業的投訴與相關部門治理工作的滿意度下降,我國政府機關的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對構建和諧社會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造成了嚴重的阻礙作用,所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1]。

2 影響能見度的大氣顆粒物來源分析

2.1 汽車尾氣的排放

由于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汽車已經不再屬于昂貴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消費品。由于汽車保有量的激增導致汽車尾氣排放成為了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以柴油為主要燃料的公交車、貨車等所排放的毒性顆粒是造成目前霧霾天氣頻發的主要原因。針對此種情況我國專門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限制柴油汽車的使用,確保毒性顆粒物的排放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證空氣質量[2]。

2.2 燃煤取暖產生的廢氣

由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冬季寒冷漫長,需要采取相應的供暖措施來保證日常的生產生活有序進行,我國是一個貧油富煤的國家,煤炭資源在我國資源儲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燃煤取暖就成為了我國北方主要的供暖方式。煤炭在燃燒過程中由于沒有能夠充分燃燒導致了大量的顆粒物通過排煙系統進入到了空氣中,懸浮于大氣中與空氣進一步結合導致了霧霾現象的出現,由此引發了能見度的下降。燃煤取暖方式已經成為了繼汽車尾氣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毒性顆粒物來源途徑。

2.3 工業生產活動的排放

工業中的冶金、化工、鍋爐燃燒、機電制造等行業的正常生產活動也是毒性顆粒物的重要來源之一,由于工業生產在目前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還比較高,導致了工業生產不斷向空氣中排放有毒氣體,大量的可吸入顆粒物的排放造成了霧霾的產生,大氣環境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污染現象。而且隨著經濟活動的快速發展,其危害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相關的政策和制度落實還存在著較大的難度[3]。

2.4 可生長顆粒

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不僅包括化工類的物質,還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菌群,由于大量的有害物質排放到了大氣中,較多種類的細菌能夠通過吞噬有害物質來進行繁殖,導致空氣中的有毒生物菌群含量進一步激增,不僅嚴重影響了大氣能見度,也對人類的健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空氣治理已經成為了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方面,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治理目前比較嚴重的污染現象,保證我國居民能夠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

3 提高能見度,減少顆粒物排放的具體措施分析

3.1 轉變經濟結構

由于工業生產是空氣中大氣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其地位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在逐漸下降,被其他產業所取代,因此針對目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就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有利條件進行經濟結構的轉變,對重度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嚴格約束,將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到人、落到實處,切實保證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大氣顆粒物排放量逐漸減少,緩解目前嚴峻的環保壓力,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4]。

3.2 出臺空氣質量標準,將社會監督引入實際工作中

空氣污染程度需要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標準來進行分級,讓人們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也為全社會對污染程度的監督提供一個基本依據。因此,我國PM2.5標準的提出不僅彌補了此方面的空白,也為社會監督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將其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督促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能夠真正的落實,不僅能夠促進環保事業向前穩步發展,為我國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還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對大氣污染物的成因以及來源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應的標準也已經出臺,對社會經濟活動具有明確的指導和約束作用,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氣污染現象將會得到有效的治理,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將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參考文獻:

[1]譚吉華.廣州灰霾期間氣溶膠物化特性及其對能見度影響的初步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

[2]楊復沫,歐陽文娟,王歡博,劉源,田密.大氣顆粒物對能見度影響的研究進展[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3,12(03):252-258.

篇4

[關鍵詞] 消渴病;瘀血;臨床研究;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 R25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7(a)-016-02

中醫對消渴病的認識可追溯到《內經》,“消渴”一詞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提出了消渴病“內熱”病機。

1中醫對消渴病病因病機的研究

《內經》認為消渴病的發生內因是起主導作用的,《靈樞?百病始生篇》指出“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虛相逢,眾人肉堅”,《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些論述均強調了消渴病的發生與正氣不足密切相關?!秲冉洝穼ο什“l病的認識,既強調了先天稟賦不足的遺傳因素是發病的基礎,同時也指明了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后天因素是發病的重要條件?!秲冉洝凡煌轮杏邢D、消渴、肺消、風消、漏風、食亦、消中等名稱,其中論述最多的是消癉;消有三方面的含義[1]:①善消水谷而善饑多飲。②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養,陰不勝陽,火熱內生。③肌膚消瘦。

2消渴病辨證的研究

消渴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自《內經》提出“消渴病”之始,人們對消渴病的探索就沒有停息過,《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提出了消渴病的辨證、方劑;《東垣十書?消渴論》指出“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進一步論述了陰虛燥熱的基本病機;《圣濟總錄》“消渴病久,腎氣虛憊,氣化失常,開闔不利,水液聚于體內而出現水腫”指出消渴病病后期出現的嚴重并發癥。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消渴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尤其是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消渴病的認識已不僅僅局限于口渴、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等癥,一些無“三多一少”癥狀的患者也被認為是消渴病[2]。在此過程中消渴病瘀血證越來越引起醫家們的重視,當代醫家根據中醫傳統理論,總結自身的臨床經驗,提出了消渴病痰濕血瘀、陽虛血瘀、氣虛血瘀、熱盛血瘀以及久病多瘀等觀點。

3 現代醫學對消渴病的認識

現代解剖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大型臨床試驗研究,使人們對消渴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在消渴病無癥狀期大血管病變已經存在,此時主要表現在周圍大血管以及心、腦血管,而隨著消渴病血糖的升高,微血管病變也逐漸顯現[3],此時主要表現在腎小球及周圍微血管。在消渴病整個過程中,因為血糖的波動,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不斷加重,加之消渴病并發的高血壓、高血脂等,血液流變學也隨之出現異常[4],瘀血情況貫穿始終;自祝諶予教授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療消渴病瘀血證[5]開始,活血化瘀法在消渴病瘀血證中的運用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臨床醫家會在消渴病主治方劑中加用一定的活血藥以求提高療效,新藥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

4中醫對消渴病的治療研究

近年來,不少學者運用現代統計學方法對消渴病瘀血證進行研究認為:消渴病患者多有肌膚甲錯,四肢麻木疼痛,口唇紫暗,舌質暗紅、暗紫、舌有瘀斑瘀點以及舌下靜脈怒張[6]。瘀血亦為消渴病病因之一,《靈樞?五變篇》指出了瘀血內阻,氣血不暢,津液蒸騰,氣化受阻,發為消渴,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研究,現代醫家認為瘀血證的本質是全身或局部的血液運行障礙以及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在機體中表現為阻礙血液中精微物質與細胞間物質交換的順利進行[7],從而加重消渴病,可見瘀血與消渴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消渴病的并發癥多,且變化多端,病情極為復雜,消渴病瘀血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新的致病因素,阻于心脈,脈絡瘀阻則發為胸痹、胸痛;阻于腎絡,水道失調,則出現水腫;阻于四肢經絡,血運失常,則出現四肢麻木、疼痛;阻于內臟其他器官臟腑功能失調,則出現相應癥狀;阻于目絡,津液不能濡養,則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雙目干澀等癥;若瘀阻日久化熱,內熱郁蒸,化腐成膿,則出現癰、疔,甚至潰爛腐敗,如此形成惡性循環[8]。對消渴病瘀血證的認識各醫家也不盡相同,吳觀運指出瘀血現象存在于消渴病的整個過程中,而寧亞功則認為瘀血現象只存在于消渴病的中晚期。但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認為消渴病無癥狀期瘀血現象已經存在,一旦消渴病癥狀出現,則瘀血情況會加速惡化,并從主要對大血管的損傷轉為對微血管的破壞。當代對消渴病的治療方法的論述頗多,各醫家結合自身經驗及傳統理論,有從痰濕論治者[9],有從脾虛論治者[10],有從陽虛論治者[11]等,但從瘀血論治者最多,也最為臨床所接受。隨著消渴病研究的深入,其治療也突破了傳統的益氣養陰清熱的局限,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出現,尤其是活血化瘀法治療消渴病瘀血證理論的提出,更是為消渴病的治療提供了重要手段,現在臨床各類活血化瘀中成藥的廣泛應用,以及其收到的良好的效果,更是為此理論提供了有力佐證。

5 總結

消渴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病因復雜,病程長,極易出現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如心腦血管、腎臟、視網膜及神經病變。瘀血是導致消渴病并發癥的重要原因,它貫穿于消渴病病程的始終,既是消渴病重要的病理產物,又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12]。尤其是中老年消渴病患者,因臟腑功能衰退,氣血津液不能正常運行以營養全身,更易發生瘀血。消渴病瘀血證貫穿于消渴病的全過程,所以在消渴病發病初期,瘀血癥狀不明顯時,運用活血化瘀法也能收到較好療效,尤其是對預防消渴病血管、神經并發癥尤為重要。所以活血化瘀法愈早用愈好。

[參考文獻]

[1]張海燕.《黃帝內經》對消渴病的認識[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6):1239-1241.

[2]王宏才,程莘農.消渴病病名源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5):51-52.

[3]姜軍作,衣運玲,劉志誠.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4,10(1):53.

[4]張斌,高鑫.糖尿病并發大血管病變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2003,10(6):923-926.

[5]豈云祥,陳宏偉.祝諶予降糖對藥方治療氣陰兩虛2型糖尿病[J].中國民間療法,2004,12(11):6.

[6]蔣俏蘭.糖尿病從瘀論治[J].甘肅中醫,2006,19(8):43.

[7]陳通文.糖尿病從瘀論治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18-19.

[8]張永杰.從瘀血論治消渴[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22(131):10-11.

[9]林曉天.從痰濕論治消渴[J].陜西中醫,2007,28(7):935-936.

[10]劉璐.亓魯光從脾虛濕盛論治消渴經驗[J].四川中醫,2006,24(11):4-5.

[11]丁愛國,江翠紅.論陽虛血瘀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機[J].江蘇中醫藥,2003,24(6):13-16.

篇5

一、怎樣看待中小學教育科研

1. 科研引領是學校形成特色發展的必經之路?!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振興。”的工作方針。改革創新正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面對飛速發展的教育現象,站在基礎教育的前沿,科研引領始終作為推進基礎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課題研究一直是學校形成特色的行動載體,通過改革與創新,不斷的強化內涵挖掘,深化著學校各個研究領域。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產力,它反映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教育科研是教育決策的前提,是學??沙掷m發展的支撐,特色學校是學校的特殊性和個性在辦學過程中的體現。具有一般學校共性,又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獨特風格。通過科研引領,能以學校優勢為切入點,針對實際,找準開發點,挖掘潛力,開發資源創建學校特色。強化整合,以點帶面,形成學校的整體特色;對已經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學校,要將品牌鞏固起來,融入學校文化核心,形成特色長期穩定發展的機制,樹立經久不衰的特色旗幟。

2. 課題研究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指出:“在當今,從教師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看,教師與科研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弊鳛橹苯用鎸W生的一線老師,必須對教育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接近教育的本質,從而發現教育規律。教師科研的基本定位是研究教育的新規律,追求教育的最大價值,最終讓教師成為專家型人才和學術研究者。通過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科研理論的最后實踐者、創造者、驗證者,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實、豐富和發展。

借助學科教育研究教育科學,以教研拉動科研,以科研帶動科研。當前的教育研究,已經從“學科體系”轉向“研究體系”和“價值取向”。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小學的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直接的載體,是教師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教育科研成為教育教學改革活動成功的保證。教師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從實踐中提煉研究成果,用科學的語言敘述研究的實踐經驗,用經驗體現教育研究的特色,發現教育研究的價值。把研究作為通往幸福的道路成長的階梯,使課題研究成為了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怎樣開展區域中小學教育科研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科研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效果越來越明顯,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已經被放在突出的地位。對于區域中小學教育科研而言,主要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教育科學研究為教育決策科學化服務,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實踐中的先導作用,強化科研促進教育教學進程的加速功能,著力于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促進區域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研究方向是規范科研管理,完善科研體系建設,形成科學的管理機制;深化課題研究,強化過程的真實有效,整體提升研究質量;更新培訓模式,提升科研培訓的效率,創建優質的研究團隊;探索途徑策略,注重階段成果的宣傳推廣,促進科研成果更加豐富繁榮;加強基地建設,推出學校科研特色,打造名校引領示范品牌;提供信息資源,廣泛普及科學研究,推進科研工作向縱深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1. 總結提煉,汲取精華,促進成果的轉化應用。全面總結和提煉課題研究階段的優秀成果,對研究的教育思想精華與實踐經驗要通過各種活動和平臺,及時推廣轉化應用。

2. 扎實過程,深入研究,提高課題的特色實效。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通過區域主導課題《區域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的引領,深入開展全區課題研究工作。結合區域實際,指導基層學校結合校情,構建突出區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題研究網絡。逐步完善兩個研究框架,一是“區域研究――協作研究――校本研究”的研究網絡,二是“區域課題――校本課題――小課題”的研究體系。在課題組中開展課案、課例、研討、學術交流等研究活動。

3. 優化模式,高效培訓,形成優質的科研隊伍。我們要不斷的探索新時期科研培訓的新形式、新途徑,通過高效培訓形成三個有戰斗力的教師團隊:“全員基準團隊,骨干提升團隊,名師引領團隊”。以全員基礎培訓為目標,科研骨干培訓為重點,發揮兼職教研員、名教師、名校長的帶動輻射作用。注重科研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步形成科研優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考察相結合、集中培訓和校本科研相結合,促進教師學習、工作、研究的一體化,實現培訓的高效能。

4. 樹立典型,加強建設,發揮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強科研基地校的管理與指導,提煉基地校的優秀工作經驗,使其向著特色化方向發展,樹立區域科研基地典型。

5. 完善機制,構建模式,形成管理的精細規范體系。不斷創新科研管理的策略與方法,進一步規范科研工作“組織管理、制度管理、檔案管理、評估管理”的管理模式。發揮職能,健全并落實各項制度。強化課題研究的三級管理,力爭實行電子、文字檔案的雙向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發展性督導評估機制。逐步形成高效的研究、管理、視導與服務的發展機制。

發揮兩條管理流程提高科研指導管理水平。一條是組織管理流程:領導小組――教科所――教科研室。另一條是研究管理流程:主攻課題――主打課題――主導課題。雙管齊下,分項實施,確??蒲泄ぷ黜樌_展。

6. 搭建平臺,拓寬外延,強化信息的交流傳播。建立科研管理網站、建立科研名師博客,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前沿工作交流與溝通,提高教育信息的輻射作用;及時傳播教育科研信息動向,宣傳教育前沿的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推廣更多的教育教學成果,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廣闊便利的學習空間。

篇6

【關鍵詞】咳嗽變異性哮喘;小兒;中醫外治;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R57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80-02

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持續咳嗽或咳嗽反復發作為特征,是哮喘的一種潛在形式。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運動后加重。臨床存在大量誤診、漏診及誤治情況,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國內外研究表明約54%的CVA患兒可發展為典型哮喘[1-2]。中醫外治不僅能改善癥狀,減緩病程進展,遠期療效更好?,F將近年來中醫外治療法治療小兒CVA的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古籍中,沒有與CVA完全相對應的病名。根據其發生、發展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特點,中醫學者將其歸屬于“風咳”、“哮咳”、“肺痹”等不同范疇。李娜等[3]認為,本病為先天稟賦不足,痰飲久伏于肺,因氣候轉變、寒溫失調,接觸異物、過食生冷咸酸等觸動伏痰,痰阻氣道而發。瘀血既是CVA的病理產物,也是其發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楊興良等[4]認為,本病由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邪氣留滯上焦腠理間隙,內不得舒,外不得散,阻礙津氣運行,復加外邪襲擾,引動內滯之邪,致膜絡攣急,肺失宣降而發。李宗偉[5]認為,風邪是小兒CVA的主要病因,肝郁是小兒CVA的主要病理基礎,氣虛是小兒CVA的主要病變本質。王中甫[6]認為,肺腎氣虛,衛外不固,非時邪反復襲表,邪郁于肺,肺失宣降,氣道攣急發為咳嗽;久咳傷腎,腎不納氣,終必致喘。

綜上所述,兒童CVA的主要病因病機可歸納為風、痰、瘀、虛四種。早期以風、痰為主,后期則以瘀、虛為主。主要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肺脾腎三臟虧虛,致衛表不固,易受非時之感,外邪潛藏于肺絡;或外邪與宿痰相互引動,致肺氣不宣,氣道閉阻攣急而發。風、痰、瘀、虛可相互影響,兼夾為患,使病情遷延,反復發作。

2 辯證分型及臨床分期

CVA尚無統一的證型分類和臨床分期標準。中醫專家依據各自的診療經驗,結合中醫傳統理論,進行辨證。易桂生等[7]把本病分為風犯肺衛、肝火犯肺、肺脾氣虛及氣虛血瘀4型。宮汝華[8]將其分為6型:痰濕犯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虛、肺脾兩虛及肺腎兩虛。馮高華[9]將其分為風邪犯肺證、寒飲伏肺證、肺腎氣虛證、肺脾氣虛證及肺陰虧虛證5型。

王烈首創從哮論治,提出三期[10]證治法,即發作期(咳期)、緩解期(痰期)、穩定期(根期)。高艷等[11]將本病分為2期: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白美茹等[12]將其分為3期:急性期、過渡期及緩解期。

3 中醫外治研究

3.1中藥霧化吸入療法

楊輝等用中藥天龍液超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CVA34例,1次/d,15min/次,療程為2w,總有效率91.18%,療效優于生理鹽水對照組。吳憶東用中藥內服配合魚腥草注射液、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治療小兒CVA102例,1次/d,30min/次,7次1療程,共2療程。痊愈71例,顯效2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1%。向林華[13]用中藥聯合必可酮霧化治療小兒CVA30例,在必可酮噴劑治療同時予射干麻黃湯霧化吸入,20min/次,2次/d,7次為1療程,共2療程,總有效率96.67%,日、夜間癥狀積分改善、臨床控制率均優于必可酮對照組。陳芳瑜等根據現代藥理研究結果選擇擴張支氣管平滑肌、抑制過敏介質釋放、保護肥大細胞、增強粘膜上皮廓清功能高度敏感的中藥,制成液體為噴霧劑,霧化吸入治療小兒CVA100例研究表明,中藥霧化吸入藥物直接作用于氣道,不僅能迅速發揮作用、提高療效,且用量小,減輕了機體代謝負擔。

3.2 中藥穴位敷貼療法

潘中良等[14]認為,夏季陽氣生發,人體陽氣易隨之達到峰值,體內寒氣易解,采用初、中、末伏第1天午時進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CVA22例,3~4h/次,3次為1療程,連續3年,總有效率90%,療效優于西藥組。劉小勇等[15]用穴位貼敷治療小兒CVA39例,分別將貼敷Ⅰ號、Ⅱ號隔日交替貼敷大椎、天突、膻中、定喘、風門、肺心膈俞和神闕穴,24h/次,10次為1療程,總有效率92.3%。呂桂鳳[16]予益氣健脾中藥內服,并穴位貼敷1次/d,2~4h/次,10~15d為1療程,共3個療程,總有效率93.3%。洪麗君等[17]予中藥膏方健兒康寧內服,在三伏中藥穴位貼敷,并用SGF-4高壓示波信號發生器導入藥物,20~30min/次,1次/w,6次1療程,總有效率93.33%。王建林等[18]在初、中伏毫針針刺肺、心、膈俞后予中藥穴位貼敷,末伏予同法針刺脾、腎、膏肓、足三里穴后貼藥,2~4h/次,連續3年為1療程,總有效率93.3%。奚曉英[19]采用穴位貼敷防治小兒CVA68例,總有效率85.29%。三伏外界陽氣最盛,人體陽氣旺盛外浮,腠理開瀉,氣血趨于體表,中藥穴位貼敷,最易激發經氣,為溫煦肺經陽氣、祛除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伏九貼敷對CVA的預防和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明顯降低小兒CVA復發率和典型哮喘轉化率。

3.3穴位埋線療法

牧慧[20]認為,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的延伸,將人體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羊腸線埋入穴位,達到長效刺激,發揮穴位、藥物的雙重效應,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神經功能、改善血循環。用穴位埋線治療小兒CVA69例,總有效率93.3%。療效明顯,且效力持久。張艷梅[21]用穴位埋線聯合麻杏石甘茶治療小兒CVA50例,取肺俞、膻中、定喘、足三里橫向埋線,半月后行第二次,以后每月埋線1次,共4次,3個月為1療程,并予麻杏石甘茶泡服,總有效率98%,優于西藥組。埋線療法初為機械刺激,后為生物和化學刺激,腸線軟化、分解、液化、吸收的過程對腧穴產生刺激,更好地調節機體內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和抗病能力,降低過敏反應,作用持久。

3.4 其他療法

謝曉楓用自擬清哮湯配合雀啄灸大椎穴2次/d,5~10min/次,10d為1療程,總有效率95.2%,研究表明艾灸治療可使RBC-IF、IgG、IgE水平明顯升高。成永明等用自擬敏咳方及蜂針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30例,蜂針取定喘、足三里交替治療,1次/w,5次為1療程,隨訪6m,治愈20例,顯效8例,無效2例,復發2例。研究表明,蜂螫人體釋放出蜂毒,蜂毒有較高的活性,能改善人體內環境,調節機體免疫力,具有抗過敏、抗輻射、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陸璇霖等[22]用壯藥內服結合燙療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50例,20min/次,1次/d,5d為1療程,總有效率92%。研究表明背腰部燙療可促進痰液引流,改善氣道通氣,降低氣道高反應性,增強免疫力,減少內服藥源性傷害。孫曉玲等[23]用中西藥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小兒CVA60例:內服孟魯司特鈉、急性發作期予自擬清肺止咳散,緩解期予自擬益元煎,耳穴壓豆取風溪、肺、支氣管、神門、大腸尖、脾腎,按壓2~3次/d,7d為1療程,總有效率96.67%,優于單純西藥組。宋文娟等[24]用中西藥內服、穴位按摩、捏脊、刮痧綜合治療小兒CVA48例,總有效率95.9%,隨訪2年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起效快,有效縮短了病程,近遠期療效明顯,體現了優勢互補。

4 結語

中醫外治治療小兒CVA優勢明顯,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的問題,副作用少,療效確切持久,易于被廣大患兒及家長接受。中醫外治能改善患兒癥狀,減緩病程進展,尤其是遠期療效更好。但目前外治研究多局限于療效報道,缺少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尚未形成統一全面的理論體系。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善臨床及實驗科研設計,以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其二,本病目前尚無統一的辯證分型和療效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科的交流與發展,今后應深入研究,以期制定統一的辯證分型標準,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更大的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羅善深.中西藥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3,6(6):177

[2] 張小梅,李江全.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醫兒科雜志,2010,6(3):53

[3] 李娜,趙坤.從痰瘀辯證論治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8):320-323

[4] 楊興良,楊蔚,胡再萍.淺談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病機與治法[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1):33

[5] 李宗偉.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證候及相關因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4,(8):8

[6] 王中甫.金匱腎氣丸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55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0,6(4):18

[7] 易桂生,楊帆. 咳嗽變異性哮喘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4):24

[8] 宮汝華.辨證論治咳嗽變異性哮喘[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5):68

[9] 馮高華. 咳嗽變異性哮喘各中醫證型與肺功能特征及氣道反應性特點[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7):2

[10] 馮曉純,孫麗平,許兵,等.王烈教授關于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證治經驗[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12):690

[11] 高艷,趙霞.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診治探討[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3):255

[12] 白美茹,閔偉福.探討益肺養陰法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J].四川中醫2013,31(3):22-24

[13] 向林華.中藥聯合必可酮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30例的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3,26(3):97-98

[14] 潘中良,張念志,謝勤. 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4,30(1):32

[15] 劉小勇,劉哲彰. 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39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13(4):39

[16] 呂桂鳳.中藥內服合并穴位貼敷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7):1700

[17] 洪麗君,王叢禮,魏廣州.健兒康寧膏聯合冬病夏治法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醫兒科雜志2012,8(16):45

[18] 王建林,張錫三,李共信,等.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6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4):239

[29] 奚曉英.穴位貼敷防治咳嗽變異性哮喘68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2,(13):80

[20] 牧慧.穴位埋線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護理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7):96

[21] 張艷梅.穴位埋線聯合麻杏石甘茶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J].中醫學報,2013,28(12):1797-1798

[22] 陸璇霖,農秀明,廖桂華,等.壯藥內服結合燙療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5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33(7):41

篇7

【關鍵詞】產科休克;低血容量;異位妊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105

休克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其病理生理表現為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機體內環境穩定遭到破壞,導致微循環障礙,微循環灌注量劇減而致重要臟器缺氧。產科休克是指由產科妊娠及分娩等相關因素引起的各種休克,是婦產科臨床中急性而嚴重的并發癥,是威脅孕產婦和圍產兒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1產科休克的病因與臨床分類

產科休克臨床上通常分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創傷性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經源性休克。臨床上以失血性休克較多見,其次為感染性休克,而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經源性休克較少。因此,人們通常把產科休克分為失血性休克和非失血性休克。

1.1失血性休克是由各種原因如病理性妊娠、DIC、產時、產后等各種相關因素引起大出血、血容量劇減導致的休克。異位妊娠是婦科急腹癥,其破裂、流產大出血常導致休克。首診延誤率高達40%,是妊娠早期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1]。宮外妊娠發病急,出血量多,搶救不及時可因血容量劇減而休克,甚至死亡[2-3]。封維恭[4]報道,輸卵管壺腹部妊娠、峽部妊娠、傘部妊娠均可發生皮膚、黏膜蒼白發紺、四肢皮膚濕冷、煩躁焦慮、口渴、出冷汗、尿量減少、脈搏細數等休克癥狀。羅麗莉、左緒磊[5]報道,卵管間質部妊娠、卵巢妊娠、大網膜妊娠可導致低血容量休克。急性子宮翻出也可引起出血、休克[6-7]。產后大出血是由宮縮乏力、胎盤滯留、軟產道裂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引起的,胎兒從母體娩出后2 h內,陰道流血量達到或超過500 ml,出血量極大,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發生率為3%~5%,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8-10];胎盤植入、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愈合不良、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栓塞也是產后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的重要原因[11]。也有報道左側卵巢黃體破裂大出血[12]、闊韌帶大血腫而引發的產后出血[13]致休克。羊水栓塞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進型和漸進型,二型均可出現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幾乎所有的羊水栓塞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休克[14]。

1.2非失血性休克產科感染性休克是由產科感染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休克,其主要病因是產褥感染、流產后感染、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外傷性感染、妊娠合并泌尿系統感染、各種原因引起的絨毛膜羊膜炎等[15]。過敏性休克主要是治療或手術過程中應用藥品發生過敏引起的。張艷云[16]報道,給予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孕婦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擴容治療時,引起休克致胎死宮中。心源性休克可由孕產婦突發急性心臟病,或心功能減退至慢性心力衰竭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妊娠分娩期疾病加重引起,臨床上較少見,報道也不多。

2產科休克的診斷

產科休克的病理生理為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代謝性酸中毒、組織灌注障礙,最終發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死亡。因此,診斷產科休克關鍵在于早期診斷,而早期診斷有賴于患者臨床表現及生化檢查,對有休克征兆者,應先判斷患者是否處于休克狀態,進而了解休克的程度,并在搶救同時找出休克的病因。王慰敏、茍文麗[17]提出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三個階段。休克早期,生命體征尚可,循環血量減少小于20%;休克期生命體征已衰弱,休克已進入失代償期,循環血量減少20%~40%;休克晚期生命體征已極度虛弱,引起各系統功能障礙,此期循環血量減少大于40%。

3產科休克的治療

產科休克各分類的臨床表現相似,治療目的均為恢復組織灌注和對組織提供足夠的氧,但病因各異,其治療方法不同??傮w治療原則是:(1)一般性治療:頭腳各抬高30°或平臥位相交替。抬高頭部可使呼吸動作接近生理狀態,減少腹腔內臟對膈肌及肺下葉的壓迫。抬高腳部可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心臟。及時開放兩路靜脈,要有14 G針頭,便于補充血制品;面罩給氧,速度要達到8 L/min。(2)糾正酸中毒:輕度代謝性酸中毒不需給予堿性藥物,糾正休克,補充足夠血容量,改善組織缺血和缺氧狀況,維持良好的腎功能,代謝性酸中毒即可被糾正。(3)補充血容量:臨床補充血容量的液體有3類,即膠體液、全血、晶體液。備好產科休克急救常用藥物林格液和生理鹽水等,避免大量使用,否則會引起肺水腫。(4)血管活性藥物應用:休克期要選用血管擴張劑。休克早期血容量不能及時補充時,可用血管收縮劑,但時間不宜過長,劑量不宜過大。(5)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大量短期應用,不超過48 h,可能出現高血糖、消化道潰瘍、抑制發熱反應及鉀的丟失,應同時使用大劑量和有效的抗生素治療。(6)積極去除休克的病因:進行綜合治療的同時,針對病因積極治療[18]。劉羽、靳琳[19]采用中藥參附湯治療產科失血性休克有效率達90.0%,高于西藥組86.7%。吳偉英、王兆霞等[20-21]采用自體輸血法治療失血性休克,效果滿意,該法無需血型交叉配合試驗,無輸血反應,無輸血差錯,不產生免疫反應,并發癥少,能有效、及時補充血容量,避免輸血量大增引起的血源供應困難。李智慧、白玉晶[22]研究指出,烏司他丁對異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肝腎功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對細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有一定調節作用,利于抑制全身炎癥反應,幫助患者平穩度過休克緊急狀態。呋塞米具有增加尿流和減少腎小管氧耗的效應;小劑量多巴胺具有擴張腎臟及其他臟器血管、快速利尿、抑制近曲小管Na+重吸收等作用;甘露醇可降低髓袢升支粗段對NaCl以及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降低近端腎小管對Na+、Ca2+、K+、磷酸鹽及水的重吸收,還可減輕由腎小球低灌注引起的血管充血和內皮細胞水腫;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可清除自由基,發揮抗氧化、抗炎作用,還可轉化為谷胱甘肽,起到保護細胞的作用,也可對抗休克狀態下一些病理生理改變,對心、肝、肺等多種內臟器官有很好的抗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23]。

參考文獻

[1] 董茹.異位妊娠的診斷和治療探討[J].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1):838-839.

[2] 張紅世.宮外孕失血性休克180例治療分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5,4(2):123.

[3] 王艷,佐滿珍.休克型宮外孕的腹腔鏡手術治療[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4):100-101.

[4] 封維恭.異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觀察急救與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0):2552-2553.

[5] 羅麗莉,左緒磊.156例休克型異位妊娠的腹腔鏡手術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3,11(9):31-32.

[6] 黃晶珍.子宮翻出并休克患者的搶救及護理體會[J].醫藥產業資訊,2005,2(18):80-81.

[7] 李生蓮.急性子宮翻出極度貧血嚴重休克搶救成功一例[J].健康必讀雜志,2011,8(8):97.

[8] 包金玲,郝銀鳳,郝淑娟.產后失血性休克的護理與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1,22(3):323-324.

[9] 邱雪洲.48例產科失血性休克的臨床新救治[J].中國醫藥前沿,2011,6(1):55.

[10] 安桂芹.1例瘢痕子宮前置胎盤、胎盤部分植入產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0):212.

[11] 余曉燕,胡引.產科重度出血性休克致子宮切除患者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9):767-768.

[12] 胡秀萍,和平.左側卵巢黃體破裂大出血致休克1例[J].中國實用婦產科雜志,2001,17(7):402.

[13] 施少霞,楊雪嬌.剖宮產術后闊韌帶血腫、失血性休克、DIC產婦1例的搶救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4):3349-3350.

[14] 黃醒華,孔麗君.羊水栓塞所致休克的治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11):805-806.

[15] 梁羽飛,蔡麗文.產科感染性休克15例臨床分析[J].浙江醫學,2011,33(2):235-236.

[16] 張艷云.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孕婦過敏性休克胎死宮內一例[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6):1182.

[17] 王慰敏,茍文麗.產科休克的分類診斷及監測[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11):856-866.

[18] 黃珍玉,劉紅玉.孕產婦休克139例的早期診斷及時搶救總結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09,2(8):68-69.

[19] 劉羽,靳琳.中藥治療失血性休克的體會[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2):70.

[20] 吳偉英.異位妊娠術中自體輸血48例分析[J].中外醫療,2010,29(30):97.

[21] 王兆霞,周梅芝.血液回收器在婦科搶救失血性休克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雜,2003,10(8):34-35.

[22] 李智慧,白玉晶.烏司他丁對異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腎功能的保護和對細胞因子的調節作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8,3(9):544-547.

篇8

關鍵詞: 進城務工 隨遷幼兒 發展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我國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部分農民工子女也跟隨父母進入城市生活。宿遷于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地級市,轄四縣一區(即泗陽縣、泗洪縣、沭陽縣、宿豫縣、宿城區),十幾年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已經從昔日貧窮落后的蘇北小城逐步發展為經濟快速增長、生態環境優美的新興城市。在十幾年的城鎮化的建設中,涌入了大批進城務工人員,他們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主力軍,當年這些務工人員基本上在城市扎根落戶。為了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費代價將孩子送進優質幼兒園就讀。我園位于城市中心,具有6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江蘇省首批示范性幼兒園,因此每年都會接收大批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入學。由于教育觀念、家庭環境及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等問題影響,隨之而來的家園之間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矛盾日益激化。

目前絕大多數一線幼教工作者還沒有關注到進城務工人員家庭中的學前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特殊性,在家園互動方面基本都是針對幼兒園自然狀態開展各類研究,對他們開展的是與城市兒童完全一樣的教育。通過課題《家園互動促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幼兒的發展研究》,探索運用有效家園互動策略,優化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建構和進城務工人員新型家園協同教育模式,實現快捷有效的家園互動,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在研究中,充分挖掘教育資源,豐富教師教育智慧,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實施有序、規范、高效的管理模式,推動幼兒園的發展。

二、研究的過程

(一)開展不同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明確課題研究的實質。

通過查閱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的理論,使本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明確、更科學。了解進城務工家庭的學前兒童現狀,明確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充實并進一步豐富幼兒教育理論。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理論專著,了解其核心概念及與本課題的關系,明確課題研究的重點方向,以及如何用這些科學的理論指導我們的課題實踐。子課題負責人定期把理論學習文章傳送到幼兒園共享平臺供大家學習,成員們也從幼兒園訂閱的雜志、期刊中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摘錄,學期結束進行集中展示和交流,效果明顯。

我們定期邀請市內幼教專家來園具體指導課題工作,明確課題進展方向,解決實際操作中的困惑。同時分批選送課題組成員走出去,通過外出學習觀摩獲得理論指導,提高自身認識。圍繞課題開展專題研討、二次培訓等專項活動,讓大家相互交流碰撞,彼此學習借鑒。目前,課題組成員思路清晰,目標明確,行動扎實,已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

(二)通過實踐與研究,探索運用有效家園互動策略,建構和進城務工人員新型家園協同教育模式,實現快捷有效的家園互動。

通過座談調查,召開座談會,走訪一線幼兒教師和部分進城務工家庭,了解教師和進城務工家庭對開展家園互動的態度,征詢家園互動的方法和組織,討論影響幼兒園和進城務工家庭家園活動開展的因素,以及在研究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初步了解進城務工隨遷幼兒家庭教育現狀,同時提出相應的家園互動初步措施,撰寫調研報告《進城務工隨遷幼兒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針對進城務工隨遷幼兒開展研究活動,為更好地完善家園互動方式、方法提供案例。通過行動研究,開展針對進城務工隨遷幼兒的家園互動實踐運用,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充實、修正。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將幼兒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相結合,使研究同教育實踐的具體行動緊密相連。在針對進城務工隨遷幼兒的家園互動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家教博客”,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在園學習、生活情況,學習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等。利用家長們的休息時間,在班級開展“家長工作坊”活動,創造和優秀的家長近距離的交流、分享的機會。結合春、秋兩季的季節特征,利用幼兒園周邊的自然資源,開展親子遠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時利用元宵節、三八節、重陽節等民俗節日,邀請家長進班慶祝,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增強親子之間的感情,等等。

(三)優化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促進家園互動,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首先,完善制度,加強家園互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家長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幼兒園預先告知有關本園宗旨、服務項目、活動開展的程序等教育規范、制度規范,使其理解并共同執行、配合教育。針對每年9月份入園新生,幼兒園舉行新生親子游園活動及新學期家長見面會,讓新生家長對幼兒園和教師產生信任感,同時學習一些針對不同類型幼兒入園焦慮的應對策略、了解幼兒園的一些規章制度。組織教師討論“如何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在開學前三天,教師拍攝幼兒在園活動情況,同時打印粘貼在走廊里,讓家長們可以看到孩子在園的活動情況。

其次,開通幼兒園網站、班級博客及QQ討論群,定期將孩子們在園活動的視頻及照片上傳;每個班級門口開設《家園共育》欄,張貼幼兒在園活動的內容及科學育兒觀,不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倡導科學的教育方式。

再次,幼兒園定期舉行家園互動的活動,比如家長進課堂、家長開放周、家長志愿者、親子健康周、繪本閱讀節、畢業典禮等,邀請家長來園參加親子互動。幼兒園成立家長委員會、伙食委員會,作為代表走進廚房、觀看教師集體備課等。針對幼兒園的辦園特色――繪本閱讀,我們結合世界讀書日,連續舉行二屆閱讀節活動。在閱讀節里有孩子們喜愛的“故事大王評比”、“大型圖書漂流”、“童話劇表演”、“自制小書評比”等活動,有家長參與的“親子閱讀沙龍”、“故事媽媽進課堂”、“親子繪本表演”等活動,我們將圖書放在特制的書包中漂流到孩子們的家里。通過閱讀節系列活動,營造書香校園,讓書香浸潤著每個人的心田,伴隨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讓家長們學習一些先進的育兒理念,了解幼兒園如何開展保教活動,感受幼兒園教師工作的艱辛,和教師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更好地促進幼兒園保教活動的開展。

三、研究的成果

(一)構建了《合作共育――幼兒教育家園互動新論》實施框架。

依據課程編制原理和本課程的特點,我們在建立教育目標體系、評價體系、活動內容設置、組合模式,組織體系、教育原則、方法的探討,教學案例的組編等方面開展研究,初步構建了《合作共育―幼兒教育家園互動新論》實施框架。

(二)整合了《合作共育――幼兒教育家園互動新論》目標體系。

活動目標是指活動實施所期望實現的教育目標,它是活動設計編制的依據和實施的歸宿。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五大領域內容為準繩,融合本土教育資源,依托省編綜合活動課程內容,根據相關領域中幼兒發展的特點與學習方式,通過對家園互動教育資源的探討,使幼兒獲得有聯系的新經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我們確立的活動目標體系內容包括:總目標、主題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主題教育目標、具體活動目標。

(三)匯編出版了書籍――《合作共育――幼兒教育家園互動新論》。

(四)初步建立了合作共育的五項操作原則。

在確立活動目標、內容的同時,為保證活動取得實效,我們建立了活動實施基本原則。

1.目的同一性

家庭與幼兒園是不同的社會組織,在社會中分別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但在家園互動中他們具有明確、共同的目的性。兒童是家園互動的紐帶,是家園互動的中心,也是家園互動的最終目的,沒有兒童的存在,幼兒園與家庭的角色就無從體現,也根本談不上二者之間的合作。

2.地位平等性

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關系,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它是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共同任務進行交往而產生的關系。幼兒園在家園互動應發揮主導作用,對家庭有指導義務,同時,幼兒園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作基礎。幼兒園與家庭理所當然都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他們之間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幼兒園與家庭應該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

3.形式互動性

家園互動的本質具有互動性?;邮且环N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互動中的雙方總是基于對方的行為作出自己的反應。從兒童的發展說,家庭與幼兒園都是他們成長經歷中的重要者,二者的影響是同等重要而又缺一不可的。一方面,幼兒園的行為對家庭產生一定的指導影響,家長往往依據幼兒園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同樣會對幼兒園產生一定作用,構成幼兒園與家庭影響的雙向互動性。家園互動就是在幼兒園與家庭之間不斷的相互影響和循環往復的互動過程中動態發展的。因此,在家園互動的過程中,要認識到雙方互動的重要性,只有家庭與幼兒園實現實質上的雙向互動,雙方才可能進一步交流與溝通,才能在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互動過程中達到合作的目的。

4.理解溝通性

幼兒園與家庭在合作中應是平等互信的,作為活動中相互作用的主體,他們在教育思想、知識背景、教養方式、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正是因為有這些差異,為了達到共同的合作目的,不僅要相互承認其主體性,而且必須進行充分溝通,才能縮短彼此的距離。只有當二者在互相溝通、彼此交流、互相尊重的態度上,才有可能實現家園互動的真正目標。

5.教育系統性

家園互動是一個受多方面影響的綜合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幼兒園與家庭雙方交往互動過程的延伸。家園互動必須有相應的機構設置作保證,由設計嚴密的計劃體現,由靈活多樣的形式展開。因此,家園互動應注意活動計劃與開展的系統綜合性。它既是國際化教育觀念的體現,又是教育可持續發展動力。

(五)收獲了四種有效的家園互動策略。

1.營造良好的家園互動氛圍

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通過不同形式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活動中,通過問卷形式了解他們對家園互動的態度和想法。在家園互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要關注孩子全方位的成長;不僅是幼兒園教育的執行者,而且是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能力在不斷增強,專業化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同時,教師與教師要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一個教育團隊。教師還要根據家庭的不同特點,家長所受教育層次的不同,對家長們進行相應教育指導。因此,教師在服務模式中,一方面是指導家長,另一方面是與家長共同成長。

2.強化日常滲透性的家園互動

家庭和幼兒園構成幼兒的兩個基本對等的生活世界。它們對幼兒的教育影響并非僅僅作用于各自的時段,兩種教育其實是共時的,它們之間應相互滲透。家園互動合作并非一些活動和事項的統稱,而是幼兒園在開展的各項工作時就應該有家長立場。家園互動作為一種理念和態度,自然是滲透在幼兒園的日?;顒又械?,而非獨立存在、自成一套。

3.構建互動生成性的家園互動

家園互動對于雙方來說,既是展現自己的舞臺,又是走近對方的途徑。良好的家園合作互動應是雙方坦誠公布,幼兒園不僅要有態度的開放,而且要促成過程的開放。因此,幼兒教師在家園互動中要扮演一個具有較強的信息收集、理解、重組、轉發能力的參與者角色,向家長們提供激發思考的素材,能力較強的家長將自己的感悟拿出來,引發更多人的思考。教師在整個連鎖反應中,起到的是最初那個反應催化劑的作用。

篇9

關鍵詞:磷酸鹽氧;同位素技術;環境科學中的;研究進展

1引言

近年來,不少學者用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塑古氣候環境(Longinelli,1965,1966,1965,1976,1980,1984;Leone,1985;Leoneetal.,1989;D,Angela,1990,1993)。利用生物殘?。ɑ蚧┲械牧姿猁}的氧同位素組成來定量、半定量地研究古氣候條件。美國芝加哥大學Tudge(1960)首次建立了生物殘骸磷酸鹽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隨后,Longinell(1965)、Kolodny等(1983)和Chilon等(1994)分別對Tudge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氧同位素測試數據及相對SMOW的子80%。符號表示,國外測量精密度為士0.2%?!?.3%。。本方法的測量精密度為士0.1%?!?.2%。。

磷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我國農田土壤普遍缺磷,在很多地區已成為限制作物產量的因素。磷礦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國磷礦資源正在加速耗竭;被開發的磷礦制成磷肥,進入作物生產系統成為農田累積態磷或通過食物生產流失到環境中。肥料磷作物的利用率為10%~15%,只有5%的磷通過植物性食物進入人體;而經過飼料轉化為動物食物再進入人體,只有1%。大量未被利用的磷存在于土壤以及秸稈、畜禽糞尿、生活垃圾和污泥等有機廢棄物中。這些磷可能通過土壤侵蝕、地表徑流等途徑進入到環境中,成為面源污染的主要誘因(環保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報,2010)。因此,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磷肥利用效率對于化解磷礦資源短缺危機、保證糧食安全和清潔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位素示蹤技術在定量跟蹤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中磷的形態、數量變化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因而被廣泛使用。本文總結了近年來放射性磷同位素技術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應用的進展,介紹了磷酸鹽中氧穩定性同位素技術標記方法、核磁共振技術在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中不同形態磷酸鹽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進展,以促進磷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與利用的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磷在對土壤-植物系統中磷轉運的研究

對磷肥在土壤中的形態轉化過程及其有效性的認識,是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理論基礎,同時對磷肥品種的發展也有重要參考價值。放射性同位素化合物在自然界的比例非常低,研究所用的放射性磷同位素必須通過中子堆照技術活化。對不同形態磷的追蹤可通過直接標記和間接標記的方法來實現。

2.1磷肥直接標記方法的應用

放射性磷肥標記的方法很多,水溶性磷肥可以通過用無載體放射性磷與可溶性磷肥經化學交換進行標記,難溶性磷酸鹽則通過放射化學合成方法制備,或直接在反應堆中用中子堆照技術活化得到32P標記的難溶性磷。土壤有效磷(也稱為易交換態磷)可以通過用無載體放射性磷與土壤充分混合獲得標記。還有一些研究通過32P標記的磷肥得到放射性植物殘體。

2.2間接標記法研究土壤難溶性磷酸鹽的生物有效性

很多種類的磷酸鹽,如污水污泥、動物糞便、堆肥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其磷酸鹽成分十分復雜,無法采用直接標記方法研究這類磷源。對于純化學方法合成的難溶性磷酸鹽同樣也難以通過直接標記方法獲得標記化合物,因為標記過程會改變它們的化學和物理特性。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間接標記法。間接標記法是指用放射性磷同位素標記土壤中可交換磷,通過植物體內來自土壤和肥料的磷量來示蹤施用磷肥的方法。該方法仍基于同位素稀釋原理,即沒有施磷源的土壤和施過磷肥的原初土壤可交換磷肥的放射比活性相同。

3磷酸鹽氧同位素(18O)標記在環境和植物-土壤系統中磷循環利用的應用

磷酸鹽氧同位素組成測定研究初期采用間接法測定水的氧同位素組成,后期采用直接法,使磷酸根離子形成磷酸鹽沉淀,經石英管石墨加熱還原法,氟化法,高溫還原/裂解法及改進的高溫還原法釋放的O2,CO,CO2進行質譜測定,激光原位技術可以對樣品直接測定。氧同位素組成測定方法已經成熟,改進的高溫還原法應用較多,測量樣品的范圍由實驗室純化學試劑擴展到各種復雜天然樣品如海水、河水、沉積物甚至土壤,針對不同樣品需要不同方法將樣品中磷酸鹽分離出來,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分析氧同位素組成。

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蹤技術從標記到測量等環節都已經很成熟,在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中的固定與活化、利用與環境損失、回收與循環過程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可根據不同磷酸鹽形態和研究目的選擇直接標記或者間接標記的方法。但是,放射性磷同位素只能在室內模擬條件下應用,無法在真實的生態環境中應用;另外,因為半衰期短也限制了磷在生態系統中的長期行為與過程的研究。磷酸鹽氧同位素組成示蹤磷屬于穩定性同位素示蹤技術范疇,具有放射性磷示蹤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用于在野外和田間條件下磷的遷移、形態轉化和環境行為的長期研究。磷酸鹽氧同位素示蹤技術目前已成功應用于水體中磷循環的研究,但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磷酸根的氧原子與環境中水分子的氧同位素的分餾過程??梢灶A期,在未來這一方法有可能成為研究陸地生態系統中磷素動力學過程的主流方法。核磁共振技術可以對不同形態的磷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土壤樣品提取方法的改進推動了土壤-植物-動物養殖-環境連續系統中磷的動態過程的研究,但該方法成本較高。未來磷酸鹽氧同位素組成示蹤技術與核磁共振技術的結合將為揭示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磷循環過程的研究開辟新的途徑。

作者:楊超

參考文獻: 

篇10

降壓作用

康立源等用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模型和大鼠尾動脈脈搏測壓法,觀察養血清腦顆粒對SHR收縮血壓的影響。結果表明,單次灌服養血清腦顆粒約1小時,開始顯示降壓作用,2~3小時達最高降壓效果。連續給藥2周后,高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連續給藥8周后,各試驗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證明養血清腦顆粒有降低SHR收縮壓的作用。

侯璐采用尾動脈容積無創測壓法,觀察養血清腦顆粒對東京都威斯特大鼠(WKY)收縮壓的影響,明確其降壓作用及強度。結果表明,單次灌服養血清腦顆粒,可以使SHR收縮壓下降;連續灌服養血清腦顆粒,可以抑制SHR血壓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證明養血清腦顆粒對降低SHR收縮壓作用平緩且藥效持久。

王怡等觀察養血清腦顆粒對正常麻醉犬心臟血液動力學的影響。研究發現,養血清腦顆粒能夠降低正常麻醉開胸犬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而對心率及Ⅱ導聯心電圖無明顯影響;能夠降低左心室內壓、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左心室內壓上升最大速率,減少左心室做功指數;通過抑制心臟功能,降低心排血量及降低總外周阻力,擴張外周血管,減少回心血量,使血壓降低。

另有報道,養血清腦顆粒亦可降低腎性血管性高血壓犬血壓水平,改善或提高心臟泵血功能,減輕長期較高血壓水平對左心室的影響。

李晶等采用改進的Goldblatt腎性高血壓大鼠模型,探討養血清腦顆粒對腎性RHR的降壓作用以及對內皮素、一氧化氮(NO)、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的影響。研究表明,養血清腦顆粒在降低血壓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循環血中的縮血管物質內皮素水平,升高舒血管物質降鈣素基因相關肽、NO濃度,這可能是臟器保護作用機制,同時也是中藥復方多靶點作用優勢的反映。

李百臣等研究發現,養血清腦顆??梢杂行У亟档蚐HR血壓水平,并有減輕和改善左心室肥厚以及延緩長期高血壓所造成的腎臟損害的作用。其改善和減輕心臟和腎臟損傷的機制可能與調節體內多種蛋白的基因表達有關。

胡利民等報道,連續灌服養血清腦顆??擅黠@降低血漿醛固酮和心肌血管緊張素Ⅱ的濃度,提示該藥的降壓機制可能與其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有關。

郭志軍等通過研究養血清腦顆粒對SHR循環和腎組織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活性的影響,探討其作用機制和靶點,得出養血清腦顆粒很可能是通過在腎組織內RAS發揮其降壓作用和腎臟保護作用的。RAS在血壓調控方面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阻斷RAS的任一環節對治療高血壓都有益。

此外,有文獻報道,養血清腦顆??蓪谷ゼ啄I上腺素引起的兔離體主動脈收縮,舒張血管平滑肌,擴張軟腦膜小動脈等作用,因此降低總外周阻力,有效改善全身血管功能可能是其發揮降壓作用的途徑之一。

總之,養血清腦顆粒降低血壓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共同起作用的特點。

改善慢性腦缺血

張碩峰等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微循環障礙模型,觀察養血清腦顆粒對腦組織血流量的影響,采用壓力和化學因素所致疼痛模型,觀察養血清腦顆粒的鎮痛作用。結果表明,養血清腦顆粒各劑量組可明顯抑制10%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小鼠大腦皮質血流量的減少,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并可改善腦組織血流量,改善腦組織微循環,進而緩解腦組織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證。本研究同時為其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頭痛、失眠等癥狀提供了實驗依據。

凌霜等研究發現,養血清腦顆粒能明顯改善慢性腦缺血大鼠局部腦血流量,提高學習記憶能力,有隨療程的增加而作用增強的趨勢。

此外,馬琳等用枕大池注射尾動脈血建立大鼠血管痙攣期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血管痙攣期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儀測定養血清腦顆粒對SAH動物模型腦血流的影響。發現隨著藥物劑量增加,腦血流改變率亦逐漸增加。此結果表明,養血清腦顆??梢栽谘墀d攣期改善SAH鼠腦的腦血流供應,并存在一定的劑量相關性。

劉斌等將小鼠隨機分成對照組和養血清腦顆粒低、中、高劑量組,灌胃后摘眼球取血,紙片法測定出血時間,比色法測定血清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結果表明,養血清腦顆粒各劑量組血清NO水平及NOS活性均升高,因此推測,養血清腦顆??筛纳蒲軆绕さ墓δ?,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保護缺血/再灌注組織,這與任國華等報道的實驗結果相吻合。

結合以往實驗研究結果可初步推測,養血清腦顆??赡苁峭ㄟ^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和白細胞的聚集黏附、改善微循環等作用,改善慢性腦缺血的病理狀態。

保護神經元

李建華等采用蒙古沙鼠兩側頸總動脈結扎后再灌注損傷模型,探討養血清腦顆粒對全腦缺血/再灌注后的蒙古沙鼠的神經保護作用。研究發現,養血清腦顆粒能選擇性抑制谷氨酸、caspase-3的表達,并且通過谷氨酸鹽合成酶選擇性抑制興奮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神經毒性作用,減少神經細胞的死亡,從而發揮神經保護作用。有文獻報道,全腦缺血/再灌注后,給予養血清腦顆粒能顯著增加海馬CA1區神經元數量,這與其減少海馬CA1區神經元神經鈣離子感應蛋白1、caspase-3及谷氨酸鹽合成酶的表達有密切的聯系。黃娉等研究發現養血清腦顆粒給藥后不僅能改善大腦中動脈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微循環障礙,還減少了腦梗死面積、抑制了神經元的減少、降低了TUNEL陽性細胞數、降低了aspase-3、p53陽性細胞數量,從而證明養血清腦顆粒后給藥對大鼠大腦中動脈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微循環障礙和神經元損傷有恢復作用。任國華等研究得出,養血清腦顆??墒谷毖X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熱休克蛋白70的表達增加,提示該藥可能從促進血管側支循環形成及抑制神經元死亡等方面保護缺血腦細胞。

預防血栓

程潔等在研究養血清腦顆粒對外周微血管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響時發現,該藥高、中、低各劑量組均能明顯地延長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說明養血清腦顆粒能改善血管的收縮反應,同時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與汪健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由于養血清腦顆粒具有延長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的效應,因此,該藥對于臨床老年預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意義。李莉等采用頸內動脈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腦血栓形成大鼠模型,考察養血清腦顆粒對實驗性腦血栓形成大鼠血漿溶血磷脂酸和磷脂酸水平的影響作用。

研究表明,預防性給予養血清腦顆??梢越档脱獫{磷脂酸的水平,同時還可抑制血漿磷脂酸水平的升高。說明養血清腦顆??梢愿深A磷脂類分子的代謝,在預防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提高抗氧化功能,改善糖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