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遺傳學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遺傳學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細胞遺傳學分析

篇1

關鍵詞:胚胎停育;絨毛組織;染色體分析

中圖分類號:R39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2)06-0011-02

胚胎停育是婦產科常見疾病,也是早期妊娠常見的并發癥,在自然流產中占很大比例,隨著全球環境污染的加劇和孕早期婦女感染的增加,胚胎停育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絨毛組織是受精卵發育過程中胎盤的附屬物,因而與胚胎有相同的生物遺傳性;絨毛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通過體外培養可以得到足夠多的處于分裂中期的絨毛細胞,可以滿足細胞遺傳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需要。本研究對195例胚胎停育患者的細胞遺傳學分析,得出近一半胚胎停育的原因,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2材料 選取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195例經B超檢測及內分泌檢查確診的胚胎停育患者,孕周6~13周,患者年齡21~40歲。無菌條件下對患者進行清宮手術,得到絨毛組織送檢。

1.2方法

1.2.1絨毛組織細胞培養 無菌條件下,用眼科剪刀剪取質量上乘的絨毛細胞,轉移到無菌離心管口,用眼科剪刀盡量剪碎;加入絨毛細胞裂解液,37℃水浴作用10min,加1ml小牛血清終止消化;2000r/min轉速離心10分鐘,棄上清液,將絨毛細胞接種于含適量細胞培養液的組織培養瓶中,敞口放置于5%二氧化碳培養箱中。2天后在倒置顯微鏡下觀察有貼壁生長的絨毛細胞時,換新鮮培養液繼續培養,當出現較大細胞集落和中期細胞時,加秋水仙堿終止培養,制備絨毛染色體。

1.2.2絨毛染色體制備與核型分析 用細胞刮刀將絨毛細胞刮下,轉移至離心管中,離心棄上清液;加入1%枸櫞酸鈉低滲液,37℃低滲12min;加1ml固定液(甲醇:乙酸=3:1)預固定;離心棄上清液,加6ml固定液固定2次,每次都離心棄上清液;加1ml固定液滴片。70℃烤片,胰酶消化,Gimsa染液染色,鏡檢分析核型,計數15個核型,并分析1~2個核型。

2 結果

195例胚胎停育患者絨毛組織培養成功193例,培養成功率為98.97%,染色體分析193例,檢出染色體異常103例,異常檢出率52.82%;其中三體60例,占異常核型的58.25%;45,X為20例,三倍體為11例,四倍體為9例;其他異常核型為3例。

3 討論

在婦產科臨床工作中統計,約15%的妊娠發生流產,其中50%~60%的早期胚胎停育造成的流產是因為胚胎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自然選擇,優勝劣汰;胚胎停育造成的自然流產是人類進行優生優育自身選擇的機制,從而保證人類物種的穩定性。對胚胎停育的絨毛組織細胞遺傳學研究,不僅可以為本次胚胎停育的原因提供理論依據,還可以為下次受孕提供臨床指導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中,胚胎停育的絨毛染色體異常檢出率52.82%,其中三體60例,占異常核型的58.25%;45,X為20例,45,X為最多的異常核型,與其它的此類研究結果相符合。結果表明:常染色體數目異常是導致胚胎停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遺傳學上這些常染色體多還有重要的遺傳信息,遺傳信息的異常就會導致胚胎發育的異常,從而胚胎早期時就停止發育,符合優勝劣汰原則。胚胎染色體異常多發生在受精卵發育的早期,一方面是由于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期染色體發生不分離;另一方面是正常的受精卵在早期發育時,由于某種原因有絲分裂發生不平衡分裂,從而造成胚胎染色體的異常。

篇2

題目:表觀遺傳學調控NK細胞分化及功能的研究進展

表觀遺傳學 (epigenetics) 是指在基因核苷酸序列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 通過對轉錄表達的調控和轉錄后的調控使基因表達發生變化, 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共價修飾、染色質重塑、基因印記、及非編碼RNA、微小RNA (miRNA) 、反義RNA轉錄后調控等[1]。環境、年齡改變、壓力、疾病狀態等, 均可以引起免疫細胞表觀遺傳學改變, 造成免疫系統功能紊亂, 導致疾病的發生與進展。因此, 表觀遺傳學逐漸成為免疫學研究的熱點。

自然殺傷細胞 (natural killer cell, NK) 是天然免疫細胞, 主要來源于造血干細胞, 全身廣泛分布。NK細胞通過一系列細胞生物學過程獲得激活信號, 包括胞外鈣離子內流、細胞骨架重排以及與靶細胞接觸部位免疫突觸形成, 最終通過分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及釋放毒性顆粒執行清除病毒、腫瘤細胞以及發揮免疫調節功能。NK細胞功能異常導致多種疾病發生, 包括感染、腫瘤及自身免疫疾病[2,3]。近年來, 有很多學者先后報道了表觀遺傳學改變對NK細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的影響, 為NK細胞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為新藥的臨床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對NK細胞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表觀遺傳學對NK細胞分化的影響

人類NK細胞表面特異性表達CD56或CD16分子, 根據其表達水平將NK細胞分為CD3-CD56bright CD16- (CD56bright) 、CD3-CD56dimCD16+ (CD56dim) 、CD3-CD56-CD16+3個亞群[4]。其中CD56bright亞群為調節性NK細胞, 可以參與適應性免疫調節, 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 (IFN-、TNF-、IL-10、IL-13和GM-CSF) 對樹突狀細胞 (DCs) 、調節性T細胞 (Tregs) 、輔T細胞 (Ths) 及細胞毒性T細胞 (CTLs) 等進行免疫調控[5]。在類風濕關節炎中, NK細胞可以通過分泌IFN-誘導B細胞活化, 促進DC細胞成熟, 并可抑制T細胞向Th17細胞分化[6]。NK細胞分泌IFN-可以促進DC細胞分泌IL-27, 而IL-27可促進IFN-分泌, 這種正反饋參與抑制Th17介導的自身免疫疾病[7]。人和小鼠NK細胞均可通過分泌IFN-可以抑制CD4+T細胞向Tregs分化[8]。CD56dim為功能性NK細胞, 通過穿孔素/顆粒酶途徑、Fas/FasL途徑、TNF-а/TNFR-1途徑、以及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 (ADCC) 完成對靶細胞的直接殺傷。近期也有研究者發現, 功能性NK細胞參與適應性免疫的調節, 直接殺傷適應性免疫細胞, 如Th17及濾泡輔T細胞 (Tfh) [9]。而CD3-CD56-CD16+亞群目前研究較少, 目前認為主要發揮ADCC作用。

表觀遺傳學修飾在NK細胞的分化、成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早期的研究顯示, IL-15受體信號通路對NK細胞的分化成熟至關重要, E4BP4 (NFIL3) 在其中發揮調節作用, 促進了造血干細胞 (HSC) 向NK細胞分化。動物實驗顯示, E4BP4基因缺陷小鼠NK細胞減少、功能下降, 而過表達E4BP4可增加Id2和Gata3的轉錄, 從而促進HSC向NK細胞分化增加[10]。在NK細胞發育中, 組蛋白甲基化也具有重要調控作用。Yin等[11]研究了zeste基因增強子同源物2 (EZH2) 對早期NK細胞分化的影響。EZH2作為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酶, 是PcG (polycomb group) 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員, 在調控基因表達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12]。EZH2主要對組蛋白H3K27進行甲基化, 從而沉默下游基因, 在細胞增殖、分化及腫瘤形成方面都有重要作用[13]。研究者[11]發現, 在小鼠及人中, 選擇性失活EZH2或用小分子抑制其活性后, 可以增加IL-15受體 (CD122+) 陽性的NK祖細胞數量, 并促進成熟NK細胞增殖。NK細胞的擴增及殺傷作用還與CD122及NKG2D有關, NKG2D缺失可降低EZH2抑制劑對促進NK細胞增殖及分化的作用。另外, Tsuyama等[14]研究報道, NKT細胞淋巴瘤患者存在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A基因突變, 此基因與血液腫瘤關系密切, 可能影響NK細胞的增殖。

FcRIIIA (CD16a) 由FCGR3A編碼, 為NK細胞在成熟過程中獲得。研究發現, 在CD16a+細胞中, FCGR3A啟動子中轉錄起始位點的甲基化水平較CD16a-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明顯降低。此外, 研究者還發現miR-218是NK細胞CD16a轉錄后的負調控因子。在NK細胞中過度表達miR-218可降低CD16a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 miR-218在CD16a-細胞中水平明顯高于CD16a+細胞。因此, 研究者推斷, FCGR3A的轉錄起始位點甲基化及轉錄后miR-218的調控作用可以通過改變CD16a的表達來調節NK細胞的分化成熟[15]。

記憶性NK細胞的概念由Sun等[16]最早提出。這類NK細胞可以長期存活, 具有免疫記憶功能, 當再次接觸到記憶抗原時被激活。多種病毒可以誘導記憶性NK細胞產生, 目前報道的有巨細胞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17,18]。記憶性NK細胞表達CD57和NKG2C, 不表達FcR、SYK、DAB2、ETA-2、PLZF和ILZF2。FcR、ETA-2、SYK的缺乏均有表觀遺傳學機制的參與[19,20]。IL-12信號通路通過其下游轉錄因子信號和轉錄因子4 (STAT4) 的激活影響記憶性NK細胞的擴增。Rapp等[21]發現Runx1和Runx3的啟動子區域是STAT4的結合位點, 在NK細胞活化過程中, STAT4的結合會誘導RUNX基因位點的表觀遺傳學修飾, 從而導致表達增加。在病毒感染中, Runx1和Runx3或它們的伴侶分子表達減低是影響NK細胞擴增及記憶NK細胞形成障礙的原因。該研究證明, STAT4介導的Runx轉錄因子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調節NK細胞對病毒的適應行為。

2 表觀遺傳學對NK細胞功能的影響

NK細胞的功能主要包括殺傷及免疫調節作用。有研究顯示, 在NK細胞活化過程中, 81%的主要位點出現CpG去甲基化, 生物學分析顯示差異甲基化位點主要集中在免疫調節功能中 (如TNFA、LTA、IL-13、CSF2等) [22], 這提示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了NK細胞的活化, 并與NK細胞功能關系密切。

2.1 表觀遺傳學修飾對NK細胞表面受體的調節作用

NK細胞表面激活性受體與抑制性受體的相互平衡, 在NK細胞功能中發揮了重要調節作用。如激活性受體表達占優, 則NK細胞活化, 反之, NK細胞處于靜止狀態。

有學者[23,24,25]檢測了NK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 (KIR) 啟動子的甲基化水平, 結果發現, 處于靜息狀態的人NK細胞92細胞系中KIR2DL1、KIR2DL2/L3高甲基化, 同時, 細胞表面的KIR表達降低。當應用5-氮雜胞苷進行去甲基化處理后, KIR啟動子去甲基化, NK細胞表面KIR表達明顯增加。另外, KIR的表達受miRNA調節。PIWI樣RNA可以誘導KIR雙向啟動子KIR3DL1產生KIR反義轉錄本, 影響雙鏈DNA的合成, 可減少90%的KIR表達[25]。

NKG2D是NK細胞激活性受體, 其表達增加可增強NK細胞功能。NKG2D通過識別不同的配體家族 (MICA、MICB、ULBPs 1-6等) 參與激活效應細胞、溶解靶細胞。NKG2D基因在NKG2D+NK細胞中去甲基化, 并與組蛋白H3賴氨酸9乙?;?(H3K9Ac) 相關。用組蛋白乙酰轉移酶 (HAT) 抑制劑 (姜黃素) 可以明顯下調NKG2D基因H3K9乙酰化水平, 進而下調NKG2D的轉錄, 導致NKG2D表達減低, NK細胞殺傷功能下降。此研究提示NKG2D在NK細胞表面表達差異是由表觀遺傳學機制調節的, 并可以通過表觀遺傳治療改善[26]。組蛋白去乙?;敢种苿┍焖?(VPA) 通過激活基因啟動子中組蛋白K9的高甲基化和DNA甲基化, 從而下調NKG2D的表達[27]。同樣, miRNA也可發揮對NKG2D的調節作用。在HCV感染患者的NK細胞中, miR-182與對照組相比過表達, miR-182表達升高可降低NKG2D的mRNA水平, 而miR-182抑制劑能降低抑制性受體NKG2A的mRNA水平[28]。

2.2 表觀遺傳學修飾對NK細胞細胞因子分泌水平的調節作用

NK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同樣受到表觀遺傳學修飾的調節。Luetke-Eversloh等[29]報道, NK細胞受到刺激后, IFN-及T-bet位點轉錄增加, 并發生去甲基化, 從而增加IFN-的分泌。Li等[30]發現, 在NK細胞激活過程中, 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及甲基轉移酶發生明顯變化。在NK92細胞系中, 與NK細胞激活密切相關的PI3KCA, 、NFATC1及TNFSF9等基因, 經PMA和依諾霉素刺激可出現H3K4me3和H3K27甲基化修飾, 從而調控上述基因表達。采用H3K4和H3K37的特異性抑制劑可以增加NK細胞脫顆粒及IFN-、TNF-的分泌[22,30]。Cribbs等[31]用染色質甲基化及乙?;男》肿右种苿┻M行篩選, 并通過基因敲除方法確定了Jumonli型組蛋白H3K27脫甲基酶是NK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關鍵調節因子。JMJD3/UTX (含有Jumonji結構域的蛋白3) H3K27去甲基化酶抑制劑GSK-J4可引發細胞因子轉錄起始位點H3K27甲基化, 并造成NK細胞IFN-、TNF-、GM-CSF、IL-10分泌下降。GSK-J4可以明顯抑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外周血或組織中分離出的NK細胞的細胞因子分泌, 抑制破骨細胞形成及骨破壞。除甲基化外, 組蛋白乙?;揎椧矊K細胞細胞因子分泌起調節作用。VPA可抑制NK細胞對白血病細胞的溶解, 并且有劑量依賴性。VPA預處理可降低NK細胞IFN-分泌, 破壞CD107A脫顆粒, 并通過激活PD-1/PD-L1途徑誘導細胞凋亡[27]。

H3K4me3脫甲基酶KDM5A調節基因轉錄并參與腫瘤的發生。Zhao等[32]研究證明KDM5A缺陷使IFN-產生減少, 并損害NK細胞的活化。KDM5A (-/-) 小鼠對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LM) 感染高度敏感。在NK細胞活化過程中, KDM5A的缺失影響STAT4磷酸化和核定位, 并增加了細胞因子信號轉導抑制因子1 (SOCS1) 的表達。進一步研究揭示其機制為KDM5A與P50結合, 并與靜止NK細胞中的SOCS1啟動子區結合, 抑制染色質重塑, 導致在SOCS1啟動子中H3K4me3修飾顯著減少。

另外, Lee等[19]在研究記憶性NK細胞時發現, 人巨細胞病毒感染后, NK細胞Syk轉錄起始位點甲基化, Syk基因沉默, 可引起表達IFN-水平升高。BHLHE40為轉錄調節因子, 在活化的NK細胞中去甲基化, 誘導細胞因子分泌 (如IL-2、IL-12、IL-15、IFN、TNFA等) , 增強NK細胞功能。NFAT轉錄因子家族通過與啟動子及增強子區域結合來增加NK細胞因子的表達。在活化的NK細胞中, NFATC1內含子9明顯去甲基化, 可調節NK細胞分泌細胞因子[22]。

3 引起NK細胞表觀遺傳學變化的因素

多種疾病狀態下, NK細胞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會發生變化, 如巨細胞病毒感染會激活NK細胞, 引起81%的位點發生DNA去甲基化[22]。在兒童哮喘患者中, NK細胞DNA去甲基化, 引起NK細胞活性升高[33]。在類風濕關節炎及強制性脊柱炎中, NK細胞均存在表觀遺傳學改變[31,32,33,34]。

一些藥物可以引起NK細胞的表觀遺傳修飾變化。Misale等[35]報道, 糖皮質激素可以通過影響H3K27me3來降低IFN-的表達, 從而抑制NK細胞的免疫功能。5-氮雜胞苷可引起NK細胞DNA去甲基化, 誘導相關基因激活, 促進NK細胞活化[36]。

運動也可以引起NK細胞表觀遺傳學修飾發生改變。Zimmer等[37]選取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10名健康人, 干預組每人每天騎車運動30min。運動組的患者血清巨噬細胞游走抑制因子 (MIF) 及IL-6水平升高, NK細胞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降低。近期, 研究者再次證明運動可以通過升高組蛋白乙?;郊癗KG2D的表達, 改善正常人NK細胞活化狀態[38]。

壓力及年齡的增長對NK細胞的表觀遺傳學也有明顯影響。創傷后應激綜合征可以加速NK細胞由年齡造成的甲基化水平升高, 從而影響機體免疫狀態[39]。

綜上所述, 表觀遺傳學修飾影響著NK細胞的增殖、分化、殺傷、免疫調節等, 在NK細胞調控中, 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 NK細胞表觀遺傳學研究多集中在基礎實驗階段, 在臨床疾病中的應用很少。NK細胞參與腫瘤、自身免疫疾病及感染的發病, 其異常是否與表觀遺傳學修飾有關?進一步研究NK細胞表觀遺傳學異常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將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 開拓疾病中NK細胞功能異常的新思路, 并為新型藥物在臨床中的應用提供研究基礎, 將是本課題組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ALLIS C D, JENUWEIN T, REINBERG D.Epigenetics[M].USA: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7:25-56.

[2]張彩, 田志剛.NK細胞受體群譜偏移與腫瘤免疫逃逸及逆轉[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6, 32 (5) :609-614.

[3]CROUSE J, BEDENIKOVIC G, WIESEL M, et al.Type I interferons protect T cells against NK cell attack mediated by the activating receptor NCR1[J].Immunity, 2014, 40 (6) :961-973.

[4]王學富, 田志剛.NK細胞發育分化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5 (5) :577-584.

[5]周靜, 彭慧, 田志剛.NK細胞負向調控適應性免疫應答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6, 32 (6) :769-776.

[6]AHEM D J, BRENNAN F M.The role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Major contributors or essential homeostatic modulators[J].Immunol Lett, 2011, 136 (2) :115-121.

[7]CHONG W P, VAN PANHUYS N, CHEN J, et al.NK-DC crosstalk controls the autopathogenic Th17response through an innate IFN--IL-27axis[J].J Exp Med, 2015, 212 (10) :1739-1752.

[8]WOODMAN I.Rheumatoid arthritis:TNF disables TREGcell function through FOXP3modification[J].Nat Rev Rheumatol, 2013, 9 (4) :197.

[9]LEAVENWORTH J W, WANG X, WENANDER C S, et al.Mobiliz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hibits development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108 (35) :14584-14589.

[10]GASCOYNE DM, LONG E, VEIGA-FEMANDES H, et al.The basic leucine zipper transcription factor E4BP4is essential for natural killer cell development[J].Nat Immunol, 2009, 10 (10) :1118-1124.

[11]YIN J, LEAVENWORTH J W, LI Y, et al.Ezh2regulates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through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112 (52) :15988-15993.

[12]CHOU R H, YU Y L, HUNG M C.The roles of EZH2in cell lineage commitment[J].Am J Transl Res, 2011, 3 (3) :243-250.

[13]SURFACE L E, THORNTON S R, BOYER L A.Polycomb group proteins set the stage for early lineage commitment[J].Cell Stem Cell, 2010, 7 (3) :288-298.

[14]TSUYAMA N, ASAKA R, DOBASHI A, et al.EpsteinBarr virus-negative extranodaltruenatural killer-cell lymphoma harbouring a KDM6A mutation[J].Hematol Oncol, 2018, 36 (1) :328-335.

[15]VICTOR A R, WEIGEL C, SCOVILLE S D, et al.Epigenetic and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CD16expression during human NK cell development[J].J Immunol, 2018, 200 (2) :565-572.

[16]SUN J C, BEIKE J N, LANIER L L.Adaptive immune features of natural killer cells[J].Nature, 2009, 457 (7233) :1168.

[17]李婷婷, 彭慧, 孫汭, 田志剛.記憶性NK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6, 32 (4) :449-459.

[18]DELLA-CHIESA M, PESCE S, MUCCIO L, et al.Features of memory-like and PD-1 (+) human NK cell subsets[J].Front Immunol, 2016 (7) :351.

[19]LEE J, ZHANG T, HWANG I, et al.Epi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antibody-dependent expansion of memory-like NK cells in human cytomegalovirus-infected individuals[J].Immunity, 2015, 42 (3) :431-442.

[20]SCHLUMS H, CICHOCKI F, TESI B, et al.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drives adaptive epigenetic diversification of NK cells with altered signaling and effector function[J].Immunity, 2015, 42 (3) :443-456.

[21]RAPP M, LAU C M, ADAMS N M, et al.Corebinding factorand Runx transcription factors promote adaptive natural killer cell responses[J].Sci Immunol, 2017, 2 (18) :3796.

[22]WIENCKE J K, BUTLER R, HSUANG G, et al.The DNA methylation profile of activated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J].Epigenetics, 2016, 11 (5) :363-380.

[23]GAO X N, LIN J, WANG L L, et al.Demethylating treatment suppresses natural killer cell cytolytic activity[J].Mol Immunol, 2009, 46 (10) :2064-2070.

[24]SANTOURLIDIS S, TROMPETER H I, WEINHOLD S, et al.Crucial role of DNA methylation in determination of clonally distributed 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 expression patterns in NK cells[J].J Immunol, 2002, 169 (8) :4253-4261.

[25]CICHOCKI F, LENVIK T, SHARMA N, et al.Cutting edge:KIR antisense transcripts are processed into a 28-base PIWI-like RNA in human NK cells[J].J Immunol, 2010, 185 (4) :2009-2012.

[26]FERNANDEZ-SANCHEZ A, BARAGANO-RANEROS A, CARVAJAL-PALAO R, et al.DNA demethylation and histone H3K9aCETylation determine the active transcription of the NKG2Dgene in human CD8+T and NK cells[J].Epigenetics, 2013, 8 (1) :66-78.

[27]SHI X, LI M, CUI M, et al.Epigenetic suppression of the antitumor cytotoxicity of NK cells by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valproic acid[J].Am J Cancer Res, 2016, 6 (3) :600-614.

[28]EL-SOBKY S A, EL-EKIABY N M, MEKKY R Y, et al.Contradicting roles of miR-182in both NK cells and their host target hepatocytes in HCV[J].Immunol Lett, 2016 (169) :52-60.

[29]LUETKE-EVERSLOH M, CICEK B B, SIRACUSA F, et al.NK cells gain higher IFN-competence during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J].Eur J Immunol, 2014, 44 (7) :2074-2084.

[30]LI Y, WANG J, YIN J, et al.Chromatin state dynamics during NK cell activation[J].Oncotarget, 2017, 8 (26) :41854-41865.

[31]CRIBBS A, HOOKWAY E S, WELLS G, et al.Inhibition of histone H3K27demethylases selectively modulates inflammatory phenotypes of natural killer cells[J].J Biol Chem, 2018, 293 (7) :2422-2437.

[32]ZHAO D, ZHANG Q, LIU Y, et al.H3K4me3demethylase Kdm5ais required for NK cell activation by associating with p50to suppress SOCS1[J].Cell Rep, 2016, 15 (2) :288-299.

[33]XU C J, SODERHALL C, BUSTAMANTE M, et al.DNA methylation in childhood asthma:an epigenome-wide meta-analysis[J].LanCET Respir Med, 2018, 6 (5) :379-388.

[34]LI Z, HAYNES K, PENNISI D J, et al.Epigenetic and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sociated loci implicate immune cells and the gut in the disease pathogenesis[J].Genes Immun, 2017, 18 (3) :135-143.

[35]MISALE M S, WITEK JANUSEK L, TELL D, et al.Chromatin organiz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glucocorticoid induced natural killer cell dysfunction[J].Brain Behav Immun, 2018 (67) :279-289.

[36]COSTELLO R T, LECLERCQ A, TREUT T L, et al.Effects of 5-azacytidine on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ating receptor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of blasts[J].Leuk Res Rep, 2015, 4 (1) :15-17.

[37]ZIMMER P, BLOCH W, SCHENK A, et al.Exerciseinduce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ation is driven by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J].Int J Sports Med, 2015, 36 (6) :510-515.

篇3

關鍵詞:動物遺傳學 動物科學 遺傳檢測 細胞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50

動物遺傳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遺傳學具有基礎理論抽象、邏輯思維強、知識面涵蓋廣等特點,是動物育種的理論基礎。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來自于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的實踐,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近些年,隨著遺傳學的不斷發展,取得了很多的進展,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遺傳學進入了全新的分子遺傳學時代,較之之前的形態遺傳學、細胞遺傳學而言,分子遺傳學更為抽象,因此,長期沿用下來的經典遺傳學實驗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遺傳學快速發展的需求,從而對遺傳學相關實驗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以上情況,結合我校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創新,我校動物科學學院近年來開始開設了實用遺傳檢測技術課程,學時120學時。主要通過實驗制備和觀察,使學生從細胞、分子及群體水平上掌握遺傳學的實驗操作方法;學會基本儀器設備的使用技巧;了解遺傳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加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操作和創新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操作和良好的實驗習慣,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將就本課程的設置進行綜述,旨在為相關學科今后在遺傳學相關實驗課程的開設方面提供借鑒。

1 細胞遺傳學篇

細胞遺傳學是研究細胞中染色體遺傳規律的學科。 同時也是在細胞層次上進行遺傳學研究的遺傳學分支學科。著重研究細胞中染色體的起源、組成、變化、行為和傳遞等機制及其生物學效應。

圍繞細胞遺傳學,設立了如下實驗項目:①細胞培養。主要講解細胞的體外培養原理、條件、技巧和注意事項。主要通過采集動物外周血培養2個周期,用以觀察培養細胞在體外分裂情況;②培養細胞的同步化處理。主要講解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同步化處理的原理、條件、技巧和注意事項。處理培養細胞分裂中期同步化;③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標本制作。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收集細胞低滲處理固定涂片染色觀察;④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秋水仙素處理取管狀骨沖取骨髓細胞低滲處理固定涂片染色觀察;⑤果蠅唾液腺染色體標本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培養果蠅三齡幼蟲解剖分離唾液腺水解處理染色壓片觀察;⑥染色體顯G帶。主要包括以下過程:制備染色體標本片胰蛋白酶處理染色觀察;⑦各種顯微鏡的調試實用實踐。主要包括熟悉普通研究顯微鏡,相差顯微鏡,暗場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的光路合軸、聚光器調焦、濾鏡選用等操作;⑧染色體標本的觀察照相。主要包括以下過程:顯微鏡下觀察制備好的染色體標本片統計分裂相的比例數細胞染色體數選形態良好數目占眾數的分裂相拍照;⑨染色體核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染色體照片photoshop軟件裁剪整理同源染色體配對排序測染色體臂長計算相對長度和臂比。

2 分子遺傳學篇

隨著遺傳學的迅猛發展,分子遺傳學已經滲透到了遺傳學的各個角度,分子遺傳學也因此在教學中已經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分子遺傳學實驗技術也成為研究者使用得最多的分析手段,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的實驗教學也要適應遺傳學的發展。

圍繞分子遺傳學,設立了如下實驗項目:①動物組織(肌肉)中DNA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過程:采集動物組織材料破壞細胞膜和核膜白和DNA分離抽提純化DNA乙醇沉淀DNA檢測DNA純度和量;②動物性別鑒定。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提取動物組織DNAsry特異引物PCR擴增電泳判斷;③DNA酶切電泳。主要包括以下過程:λDNA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④動物來源物種鑒定。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基因組DNA提取PCR-RFLP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判斷;⑤動物組織總RNA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RNA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⑥Total RNA質量的檢測及cDNA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Total RNA質量反轉錄cDNA檢測;⑦microRNA指紋圖譜技術(MTFP)在肉品質檢測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總RNA提取及檢測cDNA的制備及檢測PCR反應及檢測PAGE電泳檢測和分析;⑧PCR-RFLP鑒定ABO基因型。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毛囊(毛發)中總DNA的提取及電泳檢測糖基轉移酶基因片段擴增及電泳檢測擴增片段限制性酶切及電泳檢測。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隨著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遺傳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基礎學科之一,而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索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提供重要途徑,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遺傳學實驗技術和方法是遺傳學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如今現代的遺傳學實驗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并正在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本文通過數名長期工作在遺傳學本科教學一線的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的特色,摸索了一套適合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實際的實驗課教學體系,旨在為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高素質動物科學方向的本科生做出一定的貢獻,也期望為國內同行遺傳學教學相關實驗課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玉華,曹敏建,曹秀云等.農業高校遺傳課印證實踐教學的新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6):73-75.

[2]李婉濤,王文靜.遺傳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3,(6):61-62.

[3]易樂飛,王萍,程漢良等.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3):93-94.

[4]閆紹鵬,王秋玉,王晶英.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75-277.

[5]楊友才,劉目前,王水蓮.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03,(4):81-83.

[6]任大明,呂淑霞,張立軍等.改革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3,(5):60-61.

作者簡介:蘇蕊,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張燕軍,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篇4

[關鍵詞] 白血病,髓系,急性;染色體核型;WHO 分型

[中圖分類號] R733.3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03-03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Induction Succes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N Xin1WANG Xiaomin2CHI Hongmei2ZHU Lin2LI Yan2FU Ling2MAO Min2ZHANG Xiaoyan2

1.Postgraduate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uqi 830000,China;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People’s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uqi 83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hromosome karyotype in the WHO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AML according to the WHO classifi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complete remission rate(CR) of preoperative induction chemotherapy between the various subtypes. Results In 107 cases of AML,36 cases(33.6%) showedthe recurrent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and chromosome karyotype was of favorable risk, 24 cases(22.4%) showed multilineage dysplasia,17 cases were of intermediate risk and 7 cases were of high risk. And other 47 cases(43.0%) failed to be categorized,in which 39 cases were of intermediate risk and 8 cases were of high risk. The CR rate o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the AML cases with t(8;21)and AML with inv(16)or t(16;1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cases that failed to be categorized(P

[key words] Leukemia;Myeloid,acute;Chromosome karyotype;WHO classification

“WHO 造血組織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方案(2001)”以白血病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特征更新了白血病的診斷,使其與現代白血病治療策略的制定相適應[1,2],其中細胞遺傳學分析對于AML尤為重要,大多數AML患者都存在非隨機的染色體異常,對于診斷分型、治療選擇及療效評價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4]。本文對我院按WHO 標準進行分型診斷的107例AML患者的完全緩解率進行分析,并探討細胞遺傳學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2007年3月~2009 年6月按WHO標準確診的初治AML患者共107例,其中男69例,女38 例。平均年齡為45.5(3~79)歲。

1.2分型

按WHO 標準進行分型:結合患者的臨床病史、細胞形態學、細胞/分子遺傳學、免疫表型分析等資料按WHO 標準[1,2]進行診斷分型。具體方法如下:分類計數患者的骨髓片和血片,分類計數200個骨髓有核細胞和100個外周血有核細胞。原始細胞計數方法為:原始細胞包括原始粒細胞I 型和原始粒細胞Ⅱ型,此外M2b是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為主,M4和M5還包括原始和幼稚單核細胞,M7還包括原始巨核細胞,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還包括異常早幼粒細胞。單獨分類各系細胞確定各系發育異常。標準為:1)紅系,計數100個有核紅細胞,病態造血為巨幼樣變、核碎裂、核分葉或多核、環狀鐵粒幼細胞,胞漿空泡;2)粒系,計數100個中性粒細胞,病態造血為胞漿顆粒減少、假Pelger-Hu?t 異常和過分葉核細胞;3)巨核系,瑞-吉染色骨髓涂片計數至少25個巨核細胞,病態造血為小巨核細胞、單葉核或多核巨核細胞。AML 伴有多系發育異常的診斷標準為至少兩系≥50%的細胞有病態造血。應用流式細胞儀免疫表型檢測協助診斷分型。

1.3染色體核型分析

取患者骨髓,經1640培養基24h培養后,用秋水仙酰胺阻留中期分裂相,收集有絲分裂象細胞常規制片,經過R顯帶及吉姆薩染色,根據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ISCN,1995)識別和描述[3]。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4融合基因檢測

用RT-PCR法檢測AML1-ETOPM,L-RARα和CBFB- MYH11,具體方法見文獻[5]。

1.5治療

M3誘導治療采用全反式維甲酸或全反式維甲酸加三氧化二砷雙誘導治療,其余均采用標準劑量的DA方案聯合方案治療,年齡>60歲患者應用CAG或HAG方案化療[6]。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行χ2檢驗。

2結果

(1)本系列分析的AML共有107例,按WHO分型構成比為:AML伴有重現染色體異常占33.6%(36例),AML伴有多系發育異常占22.4%(24例),無治療相關性AML,AML不另做分類占43.0%(47例)?;颊甙碬HO分型各亞型構成比及化療完全緩解比率見表1。

(2)AML伴t(8;21)/AML1-ETO共9例,按國內AML標準確診的M2b 5例,余為M2a 4例;AML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B-MYH11與M4Eo 的吻合率為100%;AML 伴t(15;17)/PML-RARα25例,其中誘導治療一療程后達CR 23例(92%),未緩解2例,其中1例患者出現心梗、另1例心功能不全難以耐受治療。無一例11q23異常。

(3)24例AML伴有多系增生異?;颊?男∶女比例為16∶8,繼發于MDS伴有多系病態血AML 22例,無先期MDS伴有多系病態造血AML 2例。這類患者骨髓原始細胞比例(中位數為28.97%)明顯低于無病態造血的AML(P

(4)3例患者出現t(9;22)(q34;q11)核型,分別為:2例M4,其中之一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轉化而來,應用DA方案化療未緩解,另1例給予化療后緩解,不久即復發;1例M6應用化療效果差,未緩解。

(5)AML伴t(8;21)和AML 伴inv(16)或t(16;16)患者的誘導化療CR 率81.8%,顯著高于不另做分類的AML患者46.8%(P

(6)有多系增生異?;颊叩恼T導化療CR 率20.8%,明顯低于無多系增生異?;颊?5.1%(P

(7)染色體核型低?;颊呋烠R率88.9%,顯著高于染色體核型高?;颊?6.7%(P

3討論

急性白血病FAB 形態學分型因其對實驗室條件要求不高,得到廣泛應用,但該分型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未將判斷AML預后的染色體異常考慮在內。2001年的WHO造血組織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方案對AML的診斷作了修改: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細胞≥20%可診斷為AML。當患者被證實有克隆性重現性細胞遺傳學異常時,即使原始細胞

我們的數據來源于一組新發急性髓系白血病,經過較長時間的隨訪,顯示了一些在診斷時發現的特異細胞遺傳學改變能預示治療結果。這個研究包括一群相對同質的新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他們接受了類似的誘導化療。本系列提示WHO分型的AML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B-MYH11與FAB分型的M4Eo 的吻合率為100.0%,常規染色體核型難以識別inv(16),所查2例M4Eo染色體核型為47,XY,+22[6]/48,XY,+8,+22[5]及46,XY,-7,+der(7)[1]/46,XY,N[8],但CBFB-MYH11融合基因均陽性支持診斷,且其中1例有+22,相關研究提示+22與inv(16)相關[7]。本研究中伴t(15;17)/PML -RARα患者所占AML比例為23.4%,與根據染色體核型進行分析的大系列[8]的比例相似。本研究無一例11q23 異常,與Schoch 等[9]發現不一致,可能是收治患者及所分析病例數相對偏少所帶來的偏差。有多系發育異常AML的比例基本與文獻[8]報道一致,該亞型從近期療效來看明顯差于其他亞型,特別是此前有MDS病史者,第1療程CR率僅為18%,相對于無多系增生異?;颊?其患者年齡大,重要臟器功能差,化療的耐受性差,化療后骨髓抑制期長,并發癥多。本系列治療相關性AML 比例明顯低于文獻報道[8],可能與我國腫瘤現代聯合化療開展較西方國家晚且普及程度較差有關。3例患者出現t(9;22)(q34;q11)核型,治療預后差,與NCCN 2009 AML臨床指南將t(9;22)列為高危的細胞遺傳學指標相符和。

盡管本系列中收治患者及所分析病例數相對偏少,AML伴11q23/MLL、有多系發育異常AML和治療相關性AML病例數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尚不能進行各亞型之間的長期生存的比較,但現有分析結果表明,AML的WHO分型各亞型的一致性及與臨床療效相關性好,主要是由于細胞遺傳學是預測急性髓系白血病達到CR最有用的因子之一,而細胞遺傳學在WHO分型中占重要地位[10]。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 第3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03-116.

[2] Vardiman JW, Harris NL, Brunning R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classification of the myeloid neoplasms[J]. Blood,2002,100(7):2292-2302.

[3] 薛永權. 白血病細胞遺傳學及圖譜[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3-61.

[4] Chi Y, Lindgren V, Quigley S,et al.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with t(6;9)(p23;q34) and marrow basophilia: an overview[J]. Arch Pathol Lab Med,2008,132(11):1835-1837.

[5] van Dongen JJM, Macintyre EA, Gabert JA, et al. Standardized RT -PCR analysis of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from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acute leukemia for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J]. Leukemia,1999,13(12):1901-1928.

[6] 肖志堅,郝玉書. 急性白血病治療現況與未來[J]. 白血病、淋巴瘤,2006,15(1):78-80.

[7] 周惠芬,李建勇,潘金蘭,等. 急性髓系白血病22號染色體三體和inv(16)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血液學雜志,2007,28(1):11-14.

[8] Smith M,Barnett M,Bassan R, et 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Crit Rev Oncol,Hematol,2004,50:197-222.

[9] Schoch C, Schnittger S, Klaus M, et al. AML with 11q23/MLL abnormalities as defined by the WHO classification:incidence,partner chromosomes,FAB subtype,age distribution,and prognostic impact in an unselected series of 1897 cytogenetically analyzed AML cases[J].Blood,2003,102(7):2395-2402.

[10] John C, Byrd, Krzysztof Mrózek, et al. Pretreatment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are predictive of induction success,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and overall survival in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results from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CALGB 8461)[J]. Blood,2002,100(13):4325-4336.

篇5

【關鍵詞】自然流產;染色體;倒位;平衡易位

自然流產是婦產科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夫婦的身心健康,病因復雜,如子宮畸形、子宮內膜感染、染色體異常、精神因素、內分泌異常等。近年來由于細胞遺傳學的進步,發現染色體異常是自然流產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對25對反復流產夫婦的染色體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有關文獻進行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6-2007年,兩年以來進行外周血染色體分析的25對夫婦,他們均有2次或2 次以上妊娠3 個月以內的自然流產史,對流產原因均未作過系統的檢查。

2.1 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血進行淋巴細胞培養,按常規方法收獲細胞,制片,G顯帶觀察,對受檢者每例核型計數30~90,分析核型8~20 個進行核型分析,并進行攝影剪貼、保存。

2 結果

檢測結果發現7例異常染色體,占受檢人數的28%,檢出倒位、易位攜帶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 占異常核型總數的71.4%。

案例1 患者,男,33歲,婚后10年,其配偶第一胎足月男嬰,智力正常,發育良好,第二胎因計劃生育行中孕期引產,第3、4、5胎均無原因自然流產。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46,XY,t(10;20)(10pter10q26::20q13.120qter;20pter20q13.1::10q2610qter),配偶核型46,XX。男孩核型同父。

患者,女,31歲,婚后7年,妊娠5胎均自然流產。核型分析結果:46,XX/46,XX,t(1;15)(1qter1p36::15q2215qter;15pter15q22::1p361pter),異常核型占83.33%,正常核型占14.17%。

案例1 2患者,女,26歲,G4P1,第1、3、4胎無原因自然流產,第二胎足月分娩一男嬰為先天癡呆兒,8個月后死亡。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46,XX,16qh+。家庭成員中父與小妹核型與例3相同,G顯帶標本分析:測量5個核型的16 h+號染色體結構異染色質,計算結果,16q+異染色質為正常染色體的異染色質的2倍。

案例1 3患者,女,27歲,婚后5年自然流產3胎,核型分析結果:45,XX,t(13;13)(q11;q11)。

案例1 4患者,男,25歲,婚后5年,其配偶妊娠5胎均不明原因自然流產,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45,XY,t(13;14)(q11;q11)。

3 討論

染色體異常是不良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自然流產夫婦中占3%~10%,而引起自然流產的染色體異常以平衡易位最為常見,本文倒位,易位5例,占染色體異常的71.4%,占受檢總人數的20%,說明倒位,易位是引起自然流產的重要細胞遺傳學病因。 平衡易位源自染色體斷裂與易位重接,包括相互易位、羅伯遜易位、整臂易位等類型。不同類型易位攜帶者,其臨床表現不一致[1]。根據經典遺傳學規律,平衡易位攜帶者理論上可形成18種類型配子。當其與正常配子結合,則可形成18種類型合子。除其中1種正常,1種為表型正常的易位攜帶者外,其余16種,因遺傳物質的不平衡(丟失或重復),均導致胚胎停止發育而流產,或分娩低能兒、畸形兒。平衡易位攜帶者染色體保留了原有基因總數,只發生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相對位置的變化,對基因的作用和個體發育一般無嚴重影響,但是生殖細胞經過減數分裂過程中的聯合和互換可產生各種不平衡重排配子,造成遺傳物質的增加或減少。平衡易位攜帶者在成年前常不易被發現,而且表型正常,但是與正常人結婚生育子女,其后代可以從親代接受一條易位型(重新排列)衍生染色體和1條正常染色體,其余大部分都是單體或三體,造成基因的缺失或多余,從而破壞了基因的平衡,引起胎兒畸形或反復流產等[2]。

一般而言,染色體倒位片段越短,產生不平衡配子的重復或缺失的部分越大,其配子和合子正常發育的可能性越低,臨床上表現的婚后不育,月經期延長,早期流產及胚胎停育的比例越高,娩出畸形兒的可能性越低;若倒位片段越長,則重復和缺失的部分越短,其配子與合子正常發育的可能性越大,娩出畸形兒的可能性越高。關于大Y和小Y與自然流產的關系,各學者說法不一。有很多學者認為Y染色體長臂上的長短變化是一種正常變異,無臨床意義。但有文獻報道,Y染色體長臂異染色質區延長或短缺,能導致發生障礙。也有學者認為Y染色體是異染色質DNA過度復制所致,這些重復的DNA可能使有絲分裂發生錯誤或干擾基因調節,通過影響Y染色體上的產生或其他相關基因的表達或調控,使其產生形態異常的頻率增加,從而導致畸精癥,其配偶有較高頻率的反復流產或死胎。

例1即屬于平衡易位攜帶者,致使配偶流產三胎,其表型正常的兒子從父親那里得到一異位的10號與20號染色體,個體總基因保持平衡,所以表型正常,這又是一個平衡易位攜帶者。例2核型中,平衡易位嵌合體的形成是由于發生在合子卵裂期的四細胞時期,與卵子正常受精形成正常的受精卵,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為兩個正常體細胞,其中一個體細胞正常分裂,其片段發生交換,這種交換便形成46XX,t(1;15)(p36;q22)核型,細胞繼續分裂形成該細胞系,從而體現個體既有平衡易位核型,亦有正常細胞核型。

人類染色體的多態性表現在結構異常的染色質的數量與位置的改變。我院發現一例16號染色體另一種新變異型,即16qh+,G顯帶中可見其中一條16號染色體,q11與q12帶之間增添一條窄淺色帶和一條深帶,深帶著色同q11,異常16號明顯比另一條增長。核型中其他染色體均無缺失,在G帶標本中16qh+結構異染色質為正常16號染色體q的異染色質的二倍,故16ph+G帶中增多的兩條帶紋即是結構異染色質。一般認為,這種結構異染色質的多態性在一個個體內是一種穩定的特性。案例3中,父親與小妹表型均正常,說明這種多態性可能不影響機體正常發育,另根據報道這種變異型與流產和先天畸形有關[3]。該例患者第1、3、4胎均流產,第2胎分娩先天癡呆患兒,其父雖為16qh+,但其母無異常孕產史,所以這種多態現象臨床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

案例4為同源染色體羅賓孫易位攜帶者通過減數分裂所產生的配子其相應的染色體增多或缺失一條,即是與正常配子結合,也將形成相應的染色體三體型或單體型是關鍵,胚胎體形成建立及基本器官形成期,細胞由分子水平的化學變化引起明顯的形態變化,體節變化,顏面形成,肢芽及感官出現,主要器官系統的原基初步建立,腦、心臟、肝、四肢、耳鼻及眼等結構形成,使胚胎變成具有人類形態特征,第三期胎兒期,在卵受精后的9~40周,此期胎兒迅速生長,功能建立,由此說明,夫婦雙方有一方染色體異常如平衡異位,其配子就有可能產生大片段缺失的畸形,此種受精卵絕大多數不能完成正常胚胎發育,而在胚胎期導致死亡,故孕早期,因染色體畸變致流產的概率最高[4]。

案例5為男性非同源染色體RT攜帶者,RT是男性不育的一個原因,本例患者由于配子異常致愛人流產5胎,非同源染色體RT者也可有正常配子與正常異性配子結合形成正常合子[5],其配偶妊娠應該做產前檢查。

所以,對不明原因先兆流產的孕婦應勸其終止妊娠,自然流產是檢出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的重要臨床指征。對自然流產夫婦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查,不僅可以明確其流產的原因,還可通過家系調查檢出攜帶者,并對其婚姻生育進行咨詢和指導[6]。若女方為同源染色體羅氏易位攜帶者,應勸其終生避孕或實施絕育術,若男方為同源染色體羅氏易位或易位攜帶者,應對女方進行人工授精,對其他染色體異?;驍y帶者再次妊娠后14~20周抽羊水進行細胞培養,制備染色體標本進行分析,以確認胚胎胎兒的棄留,從而預防染色體異?;純旱某錾?。因此,細胞遺傳學檢查對優生優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傳書,劉祖洞.醫學遺傳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66-230.

[2] 夏家輝,李麓蕓.染色體病.科學出版社,1989:264,273-276.

[3] 魏文祥.16號染色體的一種新型變異.國際遺傳學雜志,1988,3:468.

篇6

PGD技術是以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ET)為基礎,結合顯微操作技術與單細胞遺傳學分析技術進行檢測。理論上講,只要能夠確定疾病的致病基因,有足夠的序列信息,凡是能夠被診斷的遺傳病都能通過PGD來防止患兒的出生。目前已開展的十幾種疾病的診斷有:1、性連鎖疾病的診斷:如血友病、色盲等;2、單基因病的診斷:如囊性纖維病、鐮形細胞貧血癥、地中海貧血癥、杜氏肌營養不良癥、脆性X綜合癥等;3、染色體病的診斷:包括染色體數目異常,如高齡婦女的非整倍體檢測、18-三體、21-三體等,染色體結構異常,如羅氏易位等。

根據進行胚胎種植前遺傳學診斷的時間,可分為配子期、卵裂球期與囊胚期PGD。

1、配子期活檢:對于卵子可進行第一極體、第二極體的活檢,分析其核型,從而提供母系方面的遺傳檢測,適用于容易發生染色體不分離的高齡婦女,但對于雜合子來說,由于同源染色體互換,無法從極體基因推測卵子基因型。

2、卵裂球活檢:通常選用6-8細胞的胚胎,取1-2個卵裂球進行活檢,不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3、囊胚期活檢:從內細胞團的對側取滋養外胚層細胞進行檢測,不會影響胚體的發育,且可以提供相對較多的細胞數目,缺點是發育至囊胚期的胚胎較少,且受培養條件的限制,不易為遺傳學分析提供足夠的時間。

胚胎卵裂球的獲取方法有三種,可采用機械法、噴酸法或激光法,在透明帶上打孔,吸取極體、卵裂球或滋養層細胞。

單細胞的遺傳學分析:染色體病與性連鎖疾病的診斷通常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法(FISH),單基因病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法(PCR)。

目前PGD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已得到廣泛應用。世界上第一個PGD嬰兒于1990年在英國誕生。至2001年,全世紀已有1561對夫婦進行了2879個PGD周期,誕生了279個嬰兒。目前在全世紀已有50多個PGD的診斷中心,我國也有8個生殖中心從事PGD的研究。

PGD技術的適用范圍主要針對有高風險生育性連鎖隱性遺傳病、基因病和染色體病后代的夫婦,其次在IVF中優選胚胎以及其它方面的應用。實施PGD不僅可提供遺傳學檢測(如檢查染色體組型、Y染色體微缺失等),還可對有遺傳基因異常的不孕夫婦進行輔導,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例如利用種植前遺傳學診斷(PGD)為他們篩選出沒有遺傳父母基因缺陷的胚胎作移植之用等,還可利用PGD為可能生產地中海貧血患兒的夫婦篩選出正常的胚胎,讓他們避免因胎兒患病而承受墮胎之痛。

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均證明早期胚胎活檢并不影響其分化和發育,出生后也未發現異常,初步證明了PGD的安全性。隨著遺傳診斷技術的進展,在不遠的將來PGD將成為一種常規的孕前診斷篩查技術。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討論婦女生殖健康時提到,婦女應能享有滿意和安全的性生活;能生育,且能決定何時生、生多少;能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使她們能順利地懷孕、分娩,使夫婦們能有最大的機會獲得健康的嬰孩。這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我們既努力提高不孕夫婦懷孕的機會,也努力避免妊娠、分娩的并發癥(如避免懷多胞胎等),避免孩子出現嚴重的遺傳性疾病(如利用種植前遺傳學診斷(PGD)為遺傳基因異常的不孕夫婦挑選沒有患病的胚胎等);同時協助他們以平常心面對不孕(如通過心理輔導活動),盡量減輕不孕及不孕治療對他們生活質素的影響。

篇7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趨向老齡化,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老年人急性白血?。ˋL)也成為臨床診治中毋容忽視的一個群體?,F將我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3月30收治的57例初治老年AL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7例住院病人,男26例,女31例,男:女為1:1.19,發病年齡60~80歲,中位年齡67.08歲。全部病例均經血象、骨髓象、組織化學染色確診,部分病例行免疫學及細胞遺傳學檢查,均符合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診斷標準(1)。

1.2 AL類型 形態學分型:AML 45例,M1 1 例,M2 23 例,M3 2 例,M4 10 例,M5 8例,M6(原發性) 1 例;ALL 12例,L1 3 例,L2 5例,L(形態未分類) 4 例,ALL:AML為1:3.75 。免疫學分型:54例做流式分型,表達髓系標志者45例,表達淋巴系標志者7例,同時表達髓系及淋巴系標志者2例,表達CD34+細胞20例。細胞遺傳學分型:25例做染色體核型分析,其中16例有染色體核型異常,包括t(15;17)2例,t(8;21)7例,t(8;14)2例,t(4;11)4例,+8三體1例。

1.3 臨床表現 貧血52例(91.2%),發熱18例(31.5%),皮膚粘膜出血點及瘀斑、齒齦出血、鼻出血、腦出血共11例(19.2%),胸骨壓痛32例(56.1%),骨痛9例(15.8%),淋巴結腫大6例(10.5%),肝大4例(7%),脾大3例(5.2%),雙下肢浮腫4例(7%)。

1.4 化驗室檢查 外周血:WBC

1.5 合并癥 合并糖尿病4例(7%),肺部感染5例(8.8%),腦出血2例(3.5%),銀屑病、冠心病、肺心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腸梗阻各1例,高血壓病3例(5.2%)。

2 治療與轉歸

2.1 誘導緩解治療 AML中 12例用HA方案(HHT 2-4mg/d ×5-7d,Ara-C 100-200mg/d×5-7d),6 例用DA方案(DNR 40-60mg/d× 3d,Ara-C 100-200mg/d ×5-7d),4例用CAG方案(阿克拉霉素5-7mg/d ×1-8d,Ara-C 10mg/ m2 q12h×1-14d,G-CSF 200ug/ m2 ×0-14d),7例用HAG方案(HHT 2-4mg/d ×5-7d,Ara-C 25mg/m2 q12h d1-14,G-CSF 200ug/ m2 ),2例用HOAP方案(HHT 2-4mg/d ×5-7d,VCR 2mg/d d1,Ara-C 100-200mg/d×5-7d,Pred 45-60mg/d×5-7d ),4例用IA方案(IDA10mg/d×3d,Ara-C 100-200mg/d ×5-7d),1例用TA方案(THP 40mg/d×3d,Ara-C 100-200mg/d ×5-7d ),1例用全反式維甲酸(40-60mg/d)聯合DA方案治療; ALL中5 例用VDLP方案(VDS 4mg/d d1.8.15.22,DNR 40-60mg/d d1-3 15-17,L-Asp10000u ×6 d,Pred 45-60mg/d,第15天后減量), 3例用CODP方案(CTX 0.2-0.6/d d2.5,VDS 4mg/d d1.8.15.22,DNR 40-60mg/d d1-3,d15-17,Pred 45-60mg/d,第15天后減量)。2例用COP方案(CTX 0.2 d1.3,VDS 4mg/d1.8,Dex 10mg/d×8d),1例用COAP方案(CTX 0.2-0.6/d d2.5,VDS 4mg/d,d1.8.15.22,Ara-C 100mg/d×5-7d)。1例用MOEP方案(MTZ 5mg/d×3d,VDS 4mg/d d1,VP-16 0.1/d×3d,Dex7.5mg/d×7d)。

2.2 支持治療:留置深靜脈導管,保證治療順利進行。化療期間給予水化、堿化尿液、止吐,保護重要臟器功能。根據病情給予成分輸血、抗感染及G-CSF治療。

2.3 并發癥 均出現骨髓抑制,并發口腔、上呼吸道、肺部、消化道、肛周、皮膚感染者共32例;出血21例,其中皮膚黏膜出血15例,消化道出血2例,牙齦出血2例,泌尿系出血2例;腫瘤溶解綜合癥1例。

2.4 轉歸 9例未化療自動出院,8例姑息治療, 1例M3患者口服全反式維甲酸治療,以上幾種情況均不計入療效評價〔2〕。39例接受化療,10.2%(4/39)治療失敗,9例在化療第一療程后達完全緩解(CR),CR率23%(9/39)。12例達部分緩解(PR),PR率30.7%(12/40)??傆行蕿?3.8%(21/39)。死亡8例,20.5%(8/39)的死亡與化療直接相關。WBC>100×109,CD34+細胞陽性,t(4;11)的患者無1例達CR,SF增高的患者3 例達CR,LDH增高的患者3例達CR, 60-69歲患者CR 7 例,占77.7%(7/9)。

3 討論

老年人白血病初起臨床癥狀不典型,易被高齡體質所掩蓋,容易誤診漏診。本資料統計約38.5%(22/57)的患者就診時就出現髓外白血病細胞浸潤的表現,因此,老年人定期進行常規體格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與診治。

本資料共統計57例老年初治AL,其中AML45例,M2占51.1%(23/45),患者多伴有糖尿病、肺部感染、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常有貧血、發熱、出血等癥狀。本組接受化療的患者以HAG、IA、VDLP方案緩解率較高,HAG方案緩解6例,CR率85.7%(6/7),IA方案緩解3例,CR率75%(3/4),DA方案緩解4例,CR率66%(4/6),IA方案誘導緩解優于DA方案,20.5%的死亡與化療直接相關。VDLP方案緩解4例,CR率80%(4/5).

Haferlach等[3]通過多中心研究分析認為細胞遺傳學、年齡、高LHD水平與預后相關。本資料統計顯示高白細胞(≥100×109)者占12.2%(7/57),骨髓明顯活躍以上占38.5%(22/57),LDH升高占50.8%(29/57),SF升高者占61.4%(35/57),免疫學表型:CD34+細胞陽性者占35.0%(20/57),染色體核型異常者占64.0%(16/25)。上述患者均有極低的CR率。本資料統計CR率為23%與文獻[4-7]報道的25.6%-47.6%相接近。老年AL緩解率低的原因為:①合并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對化療藥物清除緩慢②既往有前驅血液病病史,如MDS [6]。③化療后抵抗力低,易并發嚴重感染,出血,病死率高。④多藥耐藥基因MDR1及p-糖蛋白(p-pg)高表達 [7]。

對于老年AL的治療,各家都有報道,但迄今尚無公認的有效治療方案。我科應用HAG方案治療初治老年AL7例,其中緩解6例,CR率85.7%(6/7),CAG方案治療4例,3例達CR,CR率75%,鑒于觀察例數較少,無法正確評估其療效,關于CAG、HAG方案治療初治老年AL的確切療效有待于大樣本資料進一步觀察。

總之,老年AL有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自身特點,治療應個體化,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及探索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楊天楹,郝玉書.血液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54-1061.

[2] 張之南,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8:131-133.

[3] Haferlach T,Schoch C,Loffler H,et al.Morphologic dysplsia in de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is related to unfavorable cytogenetics but has no independent prognostic relevance,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tensive induction therapy:results of a multipedamenter analysis from the German AML Cooperative studies[J].J Clin Oncol,2003,21(2):256-265.

[4] 王小超,陶麗,陳詩強. 75例老年急性白血病誘導緩解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23(4):534-535.

[5] 李紅華,達萬明,王書紅,等.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效果觀察[J].白血病?淋巴瘤,2002,11(1):13-15.

篇8

【關鍵詞】 骨髓涂片; 骨髓活檢; 再生障礙性貧血; 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5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2-008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2.043

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物理、化學、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一種獲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癥,主要表現為骨髓造血細胞增生低下、全血細胞減少,以及貧血、感染、出血,抑制細胞免疫治療有效[1]。目前國際上常用診斷標準為Cammita標準,而國內一般使用的則是基于Cammita標準及Baciglupo超重型AA標準而制定的改良診斷標準。這些標準均是以形態學為診斷基礎[2]。故筆者著眼于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檢對AA疾病特點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檢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360例血細胞減少(單系、二系或三系)患者資料,對診斷為AA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AA的診斷標準參照張之南等[3]主編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收集23例AA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3~60歲,初診時的臨床資料:血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以及骨髓涂片細胞學檢查和骨髓活檢結果。

1.2 方法

(1)骨髓涂片檢查:用骨穿針于胸骨取材,骨穿針固定于骨面后,拔出針芯,接干燥注射器,取0.2 ml骨髓液涂片,行瑞氏染色后進行觀察。(2)骨髓活檢檢查:用國產B65201骨髓活檢針,取材于髂后上棘,環鉆法切取骨髓組織2 cm,4%甲醛固定2 h,2%硝酸脫鈣,石蠟包埋,3 μm厚切片,常規HE染色,另切取5 μm厚切片,行Gomori網狀纖維染色。(3)染色體核型分析:肝素抗凝4 ml骨髓標本,有核細胞計數后按2×106/ml細胞密度接種于含2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基中,37 ℃培養24 h,加秋水仙堿作用1 h,經低滲、預固定、固定液制成細胞懸液,制片R顯帶染色,根據《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ISCN 1995)》進行核型描述。

1.3 觀察指標

比較23例AA患者骨髓涂片與骨髓活檢增生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一般狀況

23例AA患者中,貧血4例,感染0例,出血4例,貧血+感染1例,貧血+出血8例,感染+出血1例,貧血+感染+出血3例,無貧血、感染、出血2例。染色體1例未見分裂像,另1例為45,XY,-7,余均正常。

2.2 骨髓涂片細胞學檢查、骨髓活檢檢查

23例患者均行骨髓涂片和活檢檢查,結果顯示23例AA患者骨髓活檢的增生程度均為減低或極度減低,而骨髓涂片顯示明顯活躍2例,活躍6例,減低11例,極度減低4例。骨髓活檢中巨核細胞數量,明顯低于其在骨髓涂片中的數量。詳見表1。

2.3 骨髓涂片與骨髓活檢及兩者聯合診斷符合率

骨髓活檢對AA的診斷率明顯高于骨髓涂片(P

3 討論

AA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趨向于認同AA是造血干細胞減少所致的造血功能衰竭性疾??;亦就細胞毒性T細胞攻擊造血干細胞是AA發病主要原因已達成共識[4]。AA治療一般首選免疫抑制治療(IST)和異基因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5],但就IST而言,臨床效果欠佳,療效僅為70%左右;有研究發現,疾病診斷誤差可能是一部分原因[6]。除常見的MDS、PNH等疾病外,自身抗體介導的IRP、意義未明的特發性血細胞減少癥(IGUS)尤值得關注[7]。確診的IRP的患者無須使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治療[8];而IGUS尚不是一種獨立疾病,可能只是其他血液病的一個過渡階段[9],故血細胞減少的診斷至關重要。

筆者所研究的23例AA患者的骨髓涂片檢查結果中有6例增生程度為活躍、2例為明顯活躍,而恰恰這8例,在骨髓活檢時增生程度均為減低或極度減低。而2010年版《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治療專家共識》中診斷標準明確指出:骨髓涂片中為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減低或明顯減低,骨髓活檢中(髂骨)全切片增生減低;很顯然,結合巨核細胞計數在骨髓涂片及活檢中的差異,骨髓活檢更能提高AA診斷準確率[10]。一般認為,對確定造血衰竭的性質,骨髓活檢的診斷價值高于骨髓涂片細胞學檢查[11]。尤其當臨床上遇到外周血液稀釋、骨髓干抽,此時,單單骨髓涂片往往難以明確診斷[12],此時,骨髓活檢的診斷價值更高。筆者在診斷時充分考慮到人體向心性造血的特點――胸骨處骨髓較髂骨處骨髓增生程度更加準確,所有患者骨髓涂片均取材于胸骨,故比較更加具備說服力。

一般認為,MDS不僅要有骨髓細胞形態學上的病態造血,更要有單克隆造血的證據(如染色體的異常),這也是與AA鑒別的重要一點,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少部分AA患者亦存在細胞遺傳學克隆異常,如+8、+6、5q-和7號、13號染色體異常。筆者亦觀察到一例AA患者染色體結果為45,XY,-7。劉惠等[10]報道,這些異??寺】赡苤皇且贿^性改變,可以自行消失,但仍然宜定期(3~6個月)監測,如出現異常分裂像增多,提示疾病可能發生變化。筆者在積極治療ATG+CSA1個月后復查染色體結果為45,XY,-7/46,XY;同時行FISH檢查P53缺失,為5/300(

AA診斷務必謹慎,避免與MDS、IGUS、IRP等混淆,骨髓活檢較骨髓涂片更能有助于AA的診斷在臨床上,根據骨髓檢查結果,再有目的地選擇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深一步的診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Li J P,Zheng C L,Han Z C,et al.Abnormal immunity and stem/progenitor cells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0,75(2):79-93.

[2]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紅細胞疾病組.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專家共識[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0,31(11):790-792.

[3]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9-23.

[4] Marsh J C, Ball S E, Cavenagh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plastic anemia[J].Br J Haematol,2009,147(1):43-70.

[5] Young N S,Bacigalupo A,Marsh J C,et al.Aplastic anemia: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10,16(1):S119-S125.

[6] Savage S A,Pulsipher M A,Romano A,et al.Aplastic Anemie & MDS Internation Founadation(AA & MDSIF):bone marrow failure disease scientific symposium 2012[J].Leuk Res,2013,37(7):848-851.

[7] Yu H,Zhang J,Fu R,et al.Increased frequency of bone marrow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mmune-related pancytopenia[J].Clin Dev Immunol,2013,45(2):730450.

[8] Takamatsu H,Yagasaki H,Takahashi Y,et al.Aplastic anemia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rituximab:the possible role of aplastic anemia-associated antibody as a marker for response[J].Eur J Hematol,2011,86(6):541-545.

[9] Mufti G J,Bennett J M,Goasguen J,et al.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Morphology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IWGM-MDS) consensus proposals for the definition and enumeration of myeloblasts and ring sideroblasts[J].Haematologica,2008,93(11):1712-1717.

[10]劉惠,付蓉,邵宗鴻.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3,26(7):437-439.

[11] Fend F,Bock O,Kremer M,et al.Ancillary techniques in bone marrow pathology: molecular diagnostics on bone marrow trephine biopsies[J].Virchows Arch,2005,447(6):909-919.

篇9

【關鍵詞】染色體;異常核型;無精癥。

【中圖分類號】R5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079-01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35歲,第二性征發育良好?;楹?年半不孕,三次行常規檢查均未見。既往無腮腺炎病史。夫婦表型和智力正常,非近親婚配,家系中無不良孕產史,無智力低下兒。女方已行染色體檢查,核型為46,XX。

2 高分辨染色體制備

抽取患者外周血,取0.3mL接種于5mL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基中,37℃培養72小時,加入10-5mol/L Frdu和10-4mol/L Uridine各100?L, 繼續培養17小時后加入10-3mol/L TDR100?L,繼續培養4小時后加1g/L EB 50?L,45分鐘后加20mg/L秋水仙素35?L,10分鐘后常規收獲細胞,滴片,常規吉姆薩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并用染色體圖像分析系統進行照相。

3 結果

隨機觀察的30個完整分裂相,分析15個核型,均為46,XY, der(1)(1pter1q44::12q1212qter),der(11)(11pter11q13::12q1112q12::22p11.222pter),der(12)(12pter12q11::1q441qter),der(22)(11qter11q13::22p11.222qter)(見圖1和圖2)。經國家異常核型數據庫查閱所有國內外資料均未見報道,為世界首報核型。

4 討論

患者1號,11號,12號和22號共4條染色體發生了斷裂和交換,其中12號染色體發生了兩處斷裂,分別形成了4條新的衍生染色體。這種畸變屬于相互易位并伴隨插入,屬罕見的染色體結構異常。其形成可能系單倍體的或卵子的染色體以染色質絲狀態散布在細胞核中,受一次或多次擊中事件影響,導致染色體片段重新組合所致[1]。

經高分辨染色體核型分析未發現染色體區帶的丟失和重復,即初步認為該患者的遺傳物質總量不變,所以對該個體自身生長發育沒有造成嚴重影響。根據遺傳學定律[2],涉及到4條染色體相互易位并伴隨插入的染色體異常核型,理論上產生正常配子的概率微乎其微[3],因此臨床上認為此類患者無法正常生育下一代,可通過供精人工授精的方式來生育。

此患者目前唯一可查的臨床表型為“無精癥”,但其染色體畸變是否與無精癥相關,作者認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葉志純,趙蕊,祝興元,三條染色體復雜易位攜帶者的遺傳效應分析,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05, 13(4):47-48

篇10

為加強畢業后醫學教育工作的領導,進一步促進畢業后醫學教育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畢業后醫學教育質量,逐步建立??漆t師培訓制度,衛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由衛生部、有關部委、部分衛生廳(局)、高等學校、社團組織和醫療衛生機構的代表及專家組成。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的任務是在衛生部的領導下,對全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協調和管理;開展全國畢業后醫學教育政策的研究;擬定全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規劃和管理辦法,并組織實施。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執行委員會決議,落實委員會確定的各項工作,處理日常事務。辦公室設在衛生部科教司。

為促進檢驗醫學的發展,推動我國血液學、體液學及臨床輸血水平的提高,加強檢驗與臨床的結合,擴大對教學、科研、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由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主辦、湖北省醫學會承辦的全國“血液學、體液學、輸血學”學術會議將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麗的東湖之濱――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行。

大會將邀請血液學、體液學、血栓與止血、輸血等著名專家做專題學術報告,并從會議投稿論文中遴選出優秀論文進行大會專題學術交流。錄取論文的參會代表可獲得論文證書,所有參加會議的代表可獲得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 學術會議征文要求

(一) 征文領域

血液學檢驗 體液學檢驗 血栓與止血

臨床輸血 基因診斷 質量管理

實驗室管理與認可

(二) 征文的主要內容范圍

1.血液學檢驗

常規檢測標準化及質量控制

新的檢測方法及指標在血常規檢測中的應用

血細胞鏡檢規則的制定及應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質量管理

貧血與白血病的形態學特征

關于血液病的基礎研究

2.體液學檢驗

尿液常規檢測標準化及質量控制

腦脊液、胸腹水常規檢驗與形態學

常規檢驗與遺傳學分析

其他體液檢驗與質量控制

3.血栓與止血

新的檢測方法在血栓與止血檢驗中的應用

項目的優化組合用于血栓病與出血病的篩檢

關于質量控制,檢測標準化

關于血栓與止血的基礎研究

4.臨床輸血

臨床輸血安全與成分輸血

臨床輸血質量控制和管理

臨床輸血新技術、新進展

免疫血液學

5.基因診斷

細胞遺傳學檢驗

疾病的分子學診斷

6.實驗室管理及其他

醫學實驗室認可

醫學實驗室的現代化管理、檢驗結果的溯源性和檢驗過程的規范化

臨床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及實驗室質量管理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證檢驗醫學

計算機網絡化、信息化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

檢驗與臨床的溝通

檢驗醫學教育的新技術、新進展、新方法、新經驗

(三) 大會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開發表的原創研究性論文、綜述、工作報告、經驗交流等,來稿請寄全文和800字以內的摘要各一份。

2.論文摘要語言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編輯,DOC文件格式,A4紙打印。中文用宋體,不超過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體,不超過300字,單倍行距。

3.論文提交方式:

(1)通過電子郵件附件形式發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關本次會議的動態信息請上網查閱:jinyi.省略/

(2)如電子郵件發送方式確有困難的,也可將論文打印稿及軟盤用郵件方式郵寄。

來稿請寄:湖北省 武漢市 漢口 解放大道1277號協和醫院檢驗科 崔天盆收